资源简介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15年—20世纪20年代) (10年10考)大单元线索梳理大概念:救亡图存道路的新探索因果联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队伍壮大,为五四运动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横向联系 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大单元知识梳理知识点1 10年4考2022年版课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知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时间 1915年开始背景 (1)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混乱(2)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__________领域的革新运动开始标志 1915年,________在上海创办《__________》(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口号 民主与________(“德先生”与“赛先生”)(2016.9)领导阶层 先进知识分子重要阵地 《新青年》和________ 近代化层面 思想文化主要内容 思想革命 抨击旧道德和________;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男女平等,个性解放文学革命 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倡导________(2023.15)代表人物 陈独秀(2015.8) (1)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2)首先提出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3)1917年,发表《______________》一文,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胡适 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________作为新文学的语言鲁迅 发表白话小说《____________》,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蔡元培 (1)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着力营造“兼容并包”和“思想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2018.11)(2)聘请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京大学任教,使北京大学成为全国最高学府和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3)赞成大学开放女禁性质 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作用 (1)动摇了________________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__________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2)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3)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局限性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知识点2 爆发105周年10年4考2022年版课标:通过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史事,理解五四精神的内涵,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开始时间 1919年5月4日背景 (1)国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乘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法、日等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2)国内: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日渐增长;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导火线 1919年,__________上中国外交失败,列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2017.26(2)第二问]口号 “外争主权,____________”(最能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过程 爆发 1919年5月4日,北京3 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并举行示威游行,北洋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爱国学生扩大 (1)前期:1919年6月5日前运动中心在________,以学生为主,主要斗争方式为集会、游行示威、罢课 (2)后期:1919年6月5日后运动中心在________,工人阶级成为运动主力,主要斗争方式为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结果 北洋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2014.11)地位 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性质 (1)是一场以先进______________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____________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2019.11)(2)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____________运动(3)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__________运动特点 彻底____________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意义 (1)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______________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2)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____________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3)为____________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2021.32(1)第二问]大单元素养导向◎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唯物史观、家国情怀)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组织领导、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社会基础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1)组织领导: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觉醒的工人阶级在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展现了巨大的力量(2)阶级基础、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3)社会基础:五四运动突破了知识分子的狭小范围,成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等群众积极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名词解释】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被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此之前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时期,被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知识点3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0年2考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共二大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和早期农民运动2022年版课标:通过了解陈独秀、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等史事,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理解伟大建党精神。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020.14) 背景 (1)国际: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2)国内:经过五四运动,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刊物大量涌现,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 史实 (1)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2)1919年,李大钊的文章《________________》,对__________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工人刊物历史解释:《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是专供工人阅读的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刊物,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群众中的传播评价 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先驱,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影响 促进全国各地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团体的出现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背景 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__________的伟大力量史实 先进知识分子帮助工人组织工会,开办劳动补习学校和工人识字班,出版反映工人生活的刊物,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2022.13)影响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标志:中共一大召开 时间 1921年7月23日开幕地点 ________,后转移至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条件 (1)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日益壮大,登上政治舞台(3)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参会代表 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位代表,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主要内容 (1)确定党的名称为“____________”,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________专政,实现________(2)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__________(3)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________当选为中央局书记意义 宣告了中国__________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认识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的,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时代精神 (1)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充分展现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红船精神就是其重要体现(2)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中共二大 概况 1922年召开,大会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同时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纲领规定,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意义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______________的民主革命纲领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1)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推动下,从1922年初至1923年春,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2)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此次罢工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早期农民运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组织农民协会,领导农民运动。1921年9月,在浙江萧山县衙前村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民协会;1923年元旦,领导建立了海丰总农会大单元素养导向◎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家国情怀)(1)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之所以屡遭挫折和失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力量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局面。从此,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2)使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革命有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武器,有了明确的纲领和奋斗目标,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这也意味着整体中国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3)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和红船精神(4)使中国革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对国际局势的发展和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纵横学史新课标 教学提示 近代化探索教学提示:比较分析近代历史上的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代表人物所提出的主张及活动,探讨他们对历史发展作出的努力,分析其历史局限性。1【横向联系】近代各阶级/派别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南充2023.21;成都2022.11)【问题助教学】 问题1 面对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中国近代不同阶级/派别分别提出了什么救国方案?又是如何实践的?问题2 任选一项救国运动,对其进行简要评价。【习题链接】 3. (2021省卷13题)如下表可见( )人物籍贯活动康有为南海1891年,开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孙中山香山1894年,建立兴中会,传播革命思想。杨匏安香山1919年,在《广东中华新报》发文,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A. 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B. 马克思主义在广东得到广泛传播C. 革命团体在广东开始建立 D. 近代广东思想先驱走在时代前列4. (2019省卷11题)有学者认为,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失败的共同原因在于没有发动普通民众;五四运动中,年轻的工人阶级为站在潮头的青年知识分子先锋队提供了可靠而强大的后盾。该学者旨在说明( )A. 维新变法主张君主立宪 B. 辛亥革命缺乏社会基础C. 五四运动具有爱国性质 D. 政治革命需要民众参与2【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中国近代化与世界历史进程的关系 (邵阳2023.26)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 新文化运动(10年4考)(1)时间:1915年开始。(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3)口号: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4)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鲁迅、蔡元培等。(5)主要内容:①思想层面: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男女平等、个性解放。②文化层面:抨击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倡导白话文。(6)影响: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2. 五四运动(10年4考)(1)时间:1919年5月4日开始。(2)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3)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4)概况:①前期:斗争中心在北京,学生为先锋。②后期:斗争中心在上海,主力为工人阶级。(5)意义:①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②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3.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0年2考)(1)1919年,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2)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不少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工人群众,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4. 中共一大(1)时间:1921年7月23日开幕。(2)地点:上海(后转移至浙江嘉兴南湖游船)。(3)主要内容:①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②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③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4)意义:宣告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5. 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6. 中共二大(1)概况: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规定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2)意义: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广东近6年真题子母题命题点1 文化现象1. (2023省卷15题)1917年成立的“国语统一筹备会”主张儿童教育使用白话文;之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编写的教科书等均采用白话文。这种做法( )A. 实现了教育体制变革 B. 遏制了列强的侵略C. 维护了民主共和政体 D. 有利于传播新思想2. (2023广州15题)1924年,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编印了《小学国语教科书》,其部分课文有第10课《女子的能力》、第28课《兄弟们!想想看》,还有第16课陈独秀的演讲词《劳动者底觉悟》。这反映了( )A. 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B. 国民革命运动失败C.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 义务教育全面普及3. (2022省卷13题)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为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创办刊物《劳动界》。《劳动界》很快从上海传播到多地,1920年9月至1921年3月间成为湖南销量最大的新文化刊物。这说明,当时( )A. 马克思主义传播广泛 B. 工人成为新文化运动主力C. 中国共产党已经诞生 D. 北伐战争成舆论关注热点命题点2 政治运动的反思4. (2019省卷11题)有学者认为,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失败的共同原因在于没有发动普通民众;五四运动中,年轻的工人阶级为站在潮头的青年知识分子先锋队提供了可靠而强大的后盾。该学者旨在说明( )A. 维新变法主张君主立宪 B. 辛亥革命缺乏社会基础C. 五四运动具有爱国性质 D. 政治革命需要民众参与5. [2021省卷32(1)题,4分]材料一 毛泽东关于辛亥革命的评述评述 文献“辛亥革命,似乎是一种民众的联合,其实不然,辛亥革命……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没关系”。 《民众的大联合(三)》(1919年8月)“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根据材料一指出辛亥革命的不足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撰写这两篇文献的时代背景。(4分)子题 一材多设问5.1 新考法 [自定角度,提炼观点并论述]据上述材料,自定一个角度,形成观点并论述。(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2024备考精练1. (2023成都改编)毛泽东曾回忆说:“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他如此青睐《新青年》,是因为该杂志( )A. 采用了白话文书写 B. 宣扬民主科学新思想 C. 批判继承传统文化 D. 吸收了文化名人撰稿2. (2023温州)1920年初,郑振铎等温籍学生返乡创办《新学报》,刊发了一系列文章(见下表)。这可以印证( )《新学报》刊发的主要文章期号 主要文章第1期 《破除社会阶级》 《学校为什么不应该设读经科》第2期 《达自由的路》 《中国妇女的解放问题》第3期 《社会化的教育》 《可造的世界》A. 洋务运动影响温籍学生 B. 新文化新思想得到传播C. 早期党组织在浙南成立 D. 俄国道路成为青年共识3. [跨学科·语文](2023河南模拟)右面是1918年胡适发表于《新青年》的一首诗,这首诗可以用来印证他( )《鸽子》胡适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看他们三三两两,回环来往,夷犹如意,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A. 批判封建礼教 B. 倡导推广白话文C. 提倡个性解放 D. 提倡民主与科学4. (2023广东模拟)有学者曾说,新文化运动中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用各种方式向民众宣传移风易俗的道理,促进了男女社交公开,以及婚嫁与丧葬风俗的变迁。他意在强调新文化运动( )A. 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B. 冲击了封建道德礼教C. 提倡男女平等观念 D. 推动了民族意识觉醒5. 下列三幅历史照片记录了五四运动的场景。由图中信息可知( )A.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 B. 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C. 五四运动直接目标基本得到实现 D. 五四运动的群众基础十分广泛6. (2023河南模拟)五四运动后,“平民”二字在中国风靡一时,如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平民周刊社等社团,又如《平民教育》《平民导报》等报刊。这反映出五四运动促使当时的人们( )A. 致力于发展民间社团 B. 重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C. 广泛接受马克思主义 D. 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7. 据下列表格整理的信息可知 ( )时间 事件 简介1920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劳动界》 国内第一个面向工人传播革命道理的通俗刊物1920年 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在北京创办《劳动音》 五四运动时期的通俗工人刊物1921年 邓中夏等成立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创办的第一所工人学校1921年 中国共产党中央局创办人民出版社 翻译出版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有关书籍A. 马克思主义深入人民群众 B. 工人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C. 民主科学新思想深入人心 D. 上海成为新思想主要阵地8. 为了挽救民族于危亡,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都无果而终……在历史的反复比较中,在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材料说明了( )A.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选择B. 中国共产党探索出革命成功之路C. 当时中国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统一D. 工人运动展现了人民的磅礴力量9. 下表是中共一大、中共二大、中共三大主张的变化。这一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 ( )中共一大(1921年)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共二大(1922年) 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中共三大(1923年) 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A. 缔造人民军队保卫政权B. 确立了思想建党的原则C. 信仰崇高且能联系实际D. 发展壮大了革命根据地10. [大单元教学]下面结构图反映的主题是( )A. 救亡图存道路的新探索 B. 国共关系与时局变化C.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D.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11. [小切口·青年](2023广东模拟)“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是家国责任的承担者,是民族未来的希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古代对“老”与“少”的描述:老成持重、老练通达、老当益壮、少年老成、年少轻狂、少不更事、长幼有序。近代对“老”与“少”的描述:知吾国当此内忧外患纷乘之时,必求所以自存之道。由后之说知吾国欲求自存,必须求之国民自身。……盖民为国之根本,而青年又民之中坚也。欲国之强,强吾民其可也;欲民之强,强吾青年其可也。——摘编自1916年高语罕《青年与国家之前途》材料二 《新青年》中以“青年”命名的文章节选篇名 作者 内容提要《敬告青年》 陈独秀 青年应该是自主的、进步的、进取的、世界的、实利的、 科学的《青年与国家之前途》 高语罕 详论国民之责任,详细阐释了青年于国家前途的重要性《青年与欲望》 陈圣任 作者认为想要拯救中国青年,必须从增进其高尚欲望开始《青年之自己教育》 朱如一 本文详细分析了青年自己教育的原因及重要性材料三·1938年7月9日,与国民党关系紧密的三民主义青年团在武昌正式成立。该团成立后,即规定5月1日起至7日为青年运动周,同时请求国民党中央通令全国以每年5月4日为青年节并颁发纪念办法16条。·1939年3月,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近代对“老”与“少”观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青年》表达的青年观,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青年》对近代青年的作用。(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共两党一致选取5月4日作为青年节的理由。(4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知识点1 思想文化 陈独秀 青年杂志 科学北京大学 旧文化 白话文 文学革命论白话文 狂人日记 封建道德礼教五四运动知识点2 巴黎和会 内除国贼 北京 上海青年知识分子 反帝反封建 社会革命思想启蒙 反帝反封建 新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知识点3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马克思主义 工人阶级上海 中国共产党 无产阶级 共产主义 工人运动 陈独秀 无产阶级 反帝反封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广东近6年真题子母题1. D 2. C3. 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刊物《劳动界》”“成为湖南销量最大的新文化刊物”可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刊物,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影响力逐渐扩大,受到各地工人群众的欢迎,侧面反映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A项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的主力是先进知识分子,B项排除;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7月,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北伐战争发生在1926—1928年,D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4. D5. 不足之处:缺少民众的联合;没有发动农民。(2分)时代背景: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影响;国民大革命推进,工农革命蓬勃发展。(2分)5.1 【示例】角度:人民群众的力量。观点:人民群众是推动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力量。论述:辛亥革命的主要力量是革命党人和部分新军,未能深入发动和依靠最广大民众,最终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在举国上下的反帝浪潮之下,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纷纷支援抗战,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中华民族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结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人民力量的胜利、人民意志的胜利。(8分)2024备考精练1. 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谈《新青年》”“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可知,《新青年》在日常交谈中得到传播并启发人的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之一,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B项符合题意;采用白话文书写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是《新青年》的特点,而非它得到青睐的主要原因,A、C两项排除;《新青年》对思想解放和文学革命具有重要作用,吸收文化名人撰稿并非它得到青睐的主要原因,D项排除。2. B 3. B 4. B 5. D 6. B 7. A 8. A 9. C 10. A11. (1)变化:从古代“重老轻少”转变成近代重视青年。(2分,言之成理亦可)原因:近代帝国主义侵略,军阀混战,国家面临内忧外患,危机深重,将青年视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2分)(2)青年观:青年是进步、进取、科学的;青年是国家发展前途的关键;青年要有高尚欲望;青年需要自我教育。(任答一点得2分)作用:新文化运动使得青年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青年觉醒,为接下来的五四运动奠定了基础。(任答一点得2分)(3)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在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具有重要意义;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