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经典填空-高中生物学知识点挖空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9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经典填空-高中生物学知识点挖空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19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经典填空
1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 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 估算种群密度。
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 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
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 作为该种群的种
群密度估计值。
2 .种群密度
指种群在 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 .用标记重捕法估算种群数量过程中:若标记物有脱落,估算出的种群数量较实际值 ,若动物被被捕捉过一次后,不容易再被捕捉,估算出的种群数量较实际值
。若第一次标记后,在较短时间内进行重捕,则会导致测得 X 值 。
4 .种群数量特征包括: (最基本特征)、 、
、 (包括 、 、 )、

5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分为_____(适合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和_____两 种。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有_____(适合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和_____(适合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 还可以用黑光 灯进行_____ 的方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
6.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宜选择_____,不宜选择丛生或蔓生的单 子叶草本植物为调查对象,因为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的地上部分往往难以辨别 是一株还是多株。
7 .与种群数量有关的其他因素
①出生率、死亡率:
a .定义: ;
b .意义:_____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②迁入率和迁出率:
a .定义: ;
b .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种群密度)起 决定作用。
③年龄组成;
a .定义: ;
b .类型: (A)、 (B)、 (C);
c .意义: 的大小,通过影响出 影响种
群密度
④性别比例:
定义:指 ;
意义:通过影响 影响种群密度。
8 .种群的“J”形增长
模型假设: 、 、 等条件下,种群数
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 倍。
建立模型:t 年后种群的数量:
9 .种群数量的“S”形增长(高斯)
模型假设: 有限, 和 等因素存在。
10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原理
①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_____、_____ 、_____、_____等 因素的影响。
②在理想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______ 曲线;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 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_____ 曲线。
③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 的方法。
(2)血细胞计数板 (如下图所示):
每个血细胞计数板有 个计数室。
血细胞计数板每个大方格(1 个计数室)的面积为 mm2,深度为 mm,容积为 mm3。 计算公式如下:
①在计数时,先统计(图 B 所示)5 个中方格中的总菌数,求得每个中方格的平均值再 乘以 25,就得出一个大方格中的总菌数,然后再换算成 1 mL 菌液中的总菌数。
②设 5 个中方格中总菌数为 A,菌液稀释倍数为 B,则 0 .1 mm3 菌液中的总菌数为 (A/5)×25×B。已知 1 mL =___ cm3 =______mm3,1 mL 菌液的总菌数=

(3)实验步骤
①酵母菌的培养:条件为______培养基,______培养;
②振荡培养基: ;
③抽样;
④观察计数:先将 放在计数室上,然后将酵母菌培养液滴在 ,让培
养液 ,再用吸水纸吸去 的培养液,待 到计数室的底部,再用
进行计数并计算;
⑤重复步骤④,连续观察 7 天;
⑥绘图分析。
(4)注意事项
该实验 设计对照实验,因为 ;该实验需要做 ,取
,目的是尽量 ;若每个小方格内酵母菌数量过多,需要 培
养基再计数。计数原则:类似于样方法。计数方法: 。
11 .K 值(环境容纳量)是 ;同一种群的 K 值不是 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12.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 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 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由此可看 出,在数学模型建构过程中也常用 。
13 .随着种群的增长,种内竞争会 ,从而使种群的增长受到 ,这说
明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到种群内部生物因素的影响。在自然界,具有 、 、
等种间关系的生物,也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进而影响种群的
数量变化。
14 . 和 的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与种群密度有关。如同样缺少食物,密度
越高,种群受影响 ,这样的因素称为 。而气温、干旱、地震、火灾等
自然灾害,属于 。
15 .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受 、 、 、 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
中。
当种群长久处在 的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出现 或 下降。种群的延
续需要以 为基础,当一个种群数量过少,可能会由于 等原因而
衰退、消亡。
16 .种群研究的应用
研究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的规律,在野生生物资源的 、有害生物的
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1) :只有通过调查获知 、 、
、 等特征,以及影响该种群密度的 ,才能准确了解该种群
的 ,预测该种群的 趋势,进而采取合理的保护对策。
(2)渔业方面:从理论上说,“S”形增长的种群在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时,出生率与死亡
率 ,这时即使不捕捞,种群数量也 。研究表明 更有利于持
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
(3)有害生物防治:控制 ,降低 ,增加 等。
17 .土壤小动物对 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许多土壤动物有 ,而且 ,
常用 的方法进行 。即用一定规格的 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
中小动物的 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 。
选择取样地点,将 上的落叶轻轻拨开, 用手来回旋转罐子,将其按入土中。为了使 , 土壤与花盆壁之间要留一定的 。有些小动物用肉眼难以识别, 可用镊子或吸管
取出,放在载玻片上,借助 进行观察。
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 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
用解剖针拨找小动物,同时用放大镜观察,发现体型较大的小动物,可用 取出
来,体型较小的则可以用 采集。
18 .群落的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主要有 。
19 .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的 是一个群落区别于另一个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
最重要的因素。
(2) 称为物种丰富度。越靠近热带地区, 单位面积内的物种 。
(3)群落中有些物种不仅数目很多,而且对其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往往占据优势, 这样的物种称为 。
(4)群落中的物种组成 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原来不占优势的
物种可能逐渐变得 ,原来有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 。
20 .群落的空间结构
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群落分别占据了 ,使群落形成一定的

(1)垂直结构
①大多数群落都在 上有明显的 现象。
②植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 有关,这种分层现象
(植物分层的意义)。除了 ,在陆生群落中,
决定植物分层地上分层的因素还有 条件;决定植物分层地下分层的因素则是
、 等。
③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 和 (植物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的)有关。
(2)水平结构
生物的垂直分层是由于 、 、 、 的不同以及
、 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 ,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同一地段上 也有差别,它们呈 。
21 .生态位
①生态位: ,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②研究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 、 、 以及
等;
③研究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 、 、 等特
征,以及 等。
④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 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 ,
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 的结果。
22 .群落的季节性:由于 、 、 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
和 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23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各群落占据的位置、
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等。
24 .荒漠生物群落:年降水量 且分布 ,物种 ,群落结构 。荒
漠中的生物具有 性。它们以独特的生存方式适应 的环境:
(1)仙人掌具有______,叶呈______,气孔夜间______;
(2)爬行类动物体表有角质的_____或_____,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蛋壳_____,能保
护正在发育的胚胎;其体温调节的方式是每天早上去 ,让身体 起来,
天热时 ;以 的形式排出代谢废物,而不是产生需要更多水才能溶
解的 。
25 .根据群落的 和 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
、 、 等类型。
26 .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
天然群聚。
27 .群落对生物环境的适应:群落中不同种群之间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相互依存、相
互制约形成 ,从而维持种群之间的

28 .陆地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 群落、 群落、
群落。
29 .演替实质:
在演替过程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 ,不适应的数量
。群落演替的实质是 。
30 .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
群落演替的结果往往是由 共同决定的。但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有时超
过其他因素的影响,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
使之朝着对 发展。
31 .演替的类型: 和
(1)初生演替:
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 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
的地方发生演替.
②过程:裸岩阶段→ 阶段→ 阶段→ 阶段→ 阶段→ 阶
段。
③实例: 、 、 等。
④方向:土壤有机物越 ,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 ,食物网越来越 ,群 落的 也越来越复杂。
次生演替:
①在原有 虽已不存在,但原有 甚至还保留了 (如
发芽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一年生杂草→ 多年生杂草→小灌木→乔木。
③实例: 、 、 。
④进程:演替成森林往往需要数十年的时间,但是在 的地区或许只能发展到
阶段或 阶段。
注意:在 、 、 适宜的情况下,群落最终会演替成 。
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比初生演替所需的时间 ,原因是 。
演替的原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 .人类的活动方式:
(1)不合理方式: 、 、 。
(2)合理方式: 、 、 ,甚至可以建立

33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 、 (自养生物)、
、 。
(1)生产者:
①生产者的作用将 固定在它们所 中,是生态系统的 。
②自养生物都是 。主要是 ,但 等不是生产者。还有硝化细菌等,
属于 生物。
(2)消费者:
①消费者的作用:通过 ,将 转变为 ,加速
。有助于 。
②消费者主要是 ,还有少部分 (如 、 ), 和
等的寄生生物。但秃鹫、蚯蚓等属于 。
(3)分解者:
①解者的作用:将 ,保证

②分解者主要是 和 。
(4)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等。是生态系统中
的 来源。
34 .食物网越 ,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35 .消费者:动物,包括 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 等;
寄生的细菌、寄生的植物也是消费者。消费者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能将有机物转化为
(如 CO2 、H2O、氨等),加快生态系统的 ;还能够帮助
和 。
36 .分解者:各种营 生活的生物,主要是 。动物
也有分解者如蚯蚓、蜣螂和秃鹫等。分解者能把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中的
分解成无机物。
37 .生态系统的空间范围有大有小。 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地球上的
及其 的总和。
38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 以及 ,其组成成分包括
、 、 和 ,其营养结构为
和 。
39.生物与生物之间主要通过 关系建立的一种联系,就是捕食食物链。每条
食物链的起点总是 ,最末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 ,
中间为多种动物。食物链的中间不能中断,生产者一定是第 营养级,初级消费
者为第 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为第 营养级,三级消费者为第 营养
级。在食物链中,当某种生物大量增加时,一般会导致作为其食物的上一营养级数量
, 作为其天敌的下一营养级数量 。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的数量一般
不超过 个。
40.在一定的空间内,由_____和它的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
4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 流动。
42 .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 ,增大
。例如农田生态系统中的 、蔬菜大棚中 、
等立体充分利用了 ,获得了更大的收益。
(2)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 ,使能量
,实现对能量的 ,从而大大提高 。例如可将
秸秆用作 喂牲畜,可获得 ;将牲畜的 作为沼气池发酵的 ,
可以生产沼气提供 ;沼气翅中的沼渣还可作为 还田。
(3)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 ,使
。例如:农田除 、根据草场 的特点合理确定草场
的 ,才能保持畜产品高产。
43 .请根据下图填空:
(1)D1 表示: (即: )。A2 表示:
。B2 表示: 。D2 表示:
(即: )。C2 表示: 。
(2)(用图中字母填空)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即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 ,被
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为 ,一部分则
用生产者的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 。
44 .能量流动的特点:
(1)生态系统的能量单向流动——因为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效率的计
算指的是 。
(3)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源源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 ,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

_____________
45 .能量流动指 。
(1)输入: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 。
(2)传递:以有机物中化学能的形式沿 、 。
(3)转化: 。
(4)散失:通过自身 以 形式散失的。
46 .生态金字塔
(1)能量金字塔:主要分析 。
如果将 ,叫做能量金
字塔。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 ,在
能量流动中 的能量就越多。因此,营养级一般不超过 个。
(2)生物量金字塔:分析每个营养级所容纳的 。
(3)数量金字塔:分析每个营养体数级的 。
__________
47 .生态系统中 再生是生态学的一条基本原理。遵循这一原理,就可以合
理设计食物链,使生态系统中的 ,使生产一种产品时产生的有机废弃物,
成为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投入,也就是使废物资源化,以便提高能量转化效率, 环境
污染。生态农业的建立不仅 ,而且增加了 ,降低了 。
48 .流经某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
49 .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 ;一部分

50.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
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 。因此,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
不超过 个营养级。
51 .生物富集
,称作生
物富集。这些有害物质可以通过水、大气、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因此生物富集也是
的。
52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1)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两者关系: 和 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能量的 、 、 、 ,都
离不开 等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 ,使能量沿着 流
动。能量作为 ,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 和 之间循环。生态系统
中的各种组成成分,正是通过 和 ,才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
一个统一的整体。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
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 ;能量流动则不同,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 时,
是 的,而且是 ,而 循环流动。
53 .碳循环
_________
注意:
(1)C 元素在生物体内主要以 的形式存在,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
的形式存在。
(2)C 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
(3)C 元素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 、
、 。
54 .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的概念: ,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指
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
(2)物质循环的特点:
① ,其的范围是 ,因此又称 。
②循环方式: 。
55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案例 1:
①实验假设: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
②实验设计:实验组将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 60℃恒温箱中处理 1h;对照组的土壤

(2)案例 2:
①实验假设: 。
②实验设计:实验组:A 烧杯中加入30mL 土壤浸出液;对照组:B 烧杯中加入 30mL 蒸馏水。
56.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 ,都在不断进行着从___________
到 ,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________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
环,又叫 。
57 .物质循环的特点
(1) :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 ,因此又叫 。
________
(2)物质在生态系统中 往复运动。
58 .完成下列生态系统功能的概念图。
① ② ③ ④
59 .信息传递在农业中的作用
(1)提高 ;模仿动物信息吸收昆虫传粉,光照使鸡多下蛋。
(2)对有害生物进行控制: 、 、 等,用
诱捕和驱赶动物.
60 .信息传递的作用
对于个体: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种群: ;
对于群落、生态系统: 。
61 .信息传递的过程:
生态系统信息传递过程中不仅有 --- ,也有
--- (空气、水以及其他介质均可传播信息);还需要信息接收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的生物或其部位--- ,动物的眼鼻、耳朵、皮肤,植物的叶、芽以及细胞中
的特殊物质(如光敏色素等)可以接收多样化的信息。
62 .信息传递三要素
信息源: 。
信道: 。
信息受体: 。
63 .生态系统信息的概念:通常把可以传播的 、情报、 、数据与
等称为信息。
64 . 目前控制生物危害的技术大致有 等。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对人类生存环
境无污染的 ,这其中有些就是利用 。
65 .生态平衡:
(1)生态平衡:指 。
(2)特点:
① 平衡:生态系统的 保持相对稳定;
② 平衡: — — 的生态过程正常进行,保证了物质总在 ,
能量 ,生物个体持续 。
③______平衡:植物制造的可供其他生物利用的有机物的量,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66 .生态系统稳定性
(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 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原因: 。生态系统的
有一定的限度。
(3)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
(4)负反馈调节概念:

67 .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表现在两个方面:
叫做抵抗力稳定性;另一方面是
,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68 .生态缸的设计要求及分析:
设计要求 相关分析
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 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 的干扰
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 全(具有 、 和 ) 生态缸中能够进行 和 ,在一定时期内保 持稳定
生态缸的材料必须 为光合作用提供 ; 便于观察
生态缸宜小不宜大,缸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 4/5,要留 出一定的空间 便于操作;缸内储备一定量 的空气
生态缸的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 防止水温 导致水生 植物死亡
69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 、 、 、
、 、 等。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 造成了威胁,同时也影响了人类的
。我们应正确处理 与 的关系,践行 、
______________
和 。
(3)我国政府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将“ ”作为基本国策。
70 .我国人口 。近年来,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得到了有效控制,人口
的 和 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了 国家行列。不过依
然要处理好人口增长和 、 的关系。
71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示例
(1)全球气候变化: 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2)水资源短缺:①人口 ;②污染严重。
(3)臭氧层破坏: 等化合物的使用。
(4)土地荒漠化: 。
__________
(5)生物多样性丧失: 被破坏。
(6)环境污染:最为常见的是 污染、 污染和土壤污染。
72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人口现状:
①世界人口将继续增长。
②我国人口特点及现状:
a.情况:人口 。
b.现状:人口 和 明显下降;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2)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
生态足迹 很快,生态承载力(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增长较 ,环境压力不
断 。
(3)采取的措施:处理好 和 的关系。
73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
(1)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践行 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
念。
(2)我国政府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将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建设
,要求每一个公民从我做起,积极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74 .生态足迹
(1)概念:生态足迹又叫 ,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
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 和 的土地及
的面积。
(2)举例(一个人的生态足迹):
①粮食消费量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所需的 ;
@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转换成吸收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 、 或
农田的面积。
(3)形象地理解:生态足迹为一只负载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耕地、铁路等的巨“足”
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 。
(4)六大模型:生态足迹包括 、 、 、 、耕地、
草地等。
(5)特点
①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 ,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

_______
@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 可能不同。
(6)生活方式对生态足迹的影响
①例如:开车出行 于步行的生态足迹
@又如,吃牛肉 于食用蔬菜的生态足迹
75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 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
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对 起到 的价值,也叫做 ,例
如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具有制造有机物、固碳、供氧等功能;森林和草地具有 、
的作用,湿地可以 、 、 等。此外, 生物多
样性在促进生态系统中 和 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 的价值。
注意:生态系统的 明显大于_________。
76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1)人类活动对 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使___________或_________。
(2) 包括_________ 、_________。
(3)
(4)农业、林业品种的 导致_________丧失,以及与之相应的经长期协同进
化的 消失。
(5) 。
77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 : 在 对保护的 建立 和 等 ,
这是对生物多样性 的保护。
(2) :是指把保护对象从 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例如建立
、 以及 。这是为
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3)利用 对 进行保护 :建立 、 等,
这是对濒危物种保护的 。
(4) (关键) :如 、 、
等。
(5)加强 、 和 ,使每个人都理性地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
义自觉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 。
(6)反对 开发利用大自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是最好的保护)。
(7)做好生态系统 ,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及其 。
78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 。
79 .保持水土、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80 .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处理好 与 的相互关系。
81.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 地、 式开发利用大自然,并
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例如,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并不是完全禁渔;相反,适时地、 有计划地捕捞成鱼,不仅能获得渔业产品和经济效益,也有利于幼鱼的生长发育,从而
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82 .易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 进行专门保护。例如,建
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 等。
83.我国政府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具体措施有:
(1)建设 ,要求每一个公民从我做起,积极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2)对于 的绿色生活方式,我们不仅要深入理解,身体力行,而且要广
为宣传,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84 .生态工程概念:指人类应用 和 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人
工生态系统进行 、 和 ,或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 、 ,
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 或 ,促进人类社会与
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
85 .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 和维持就是系统
的自生。遵循自生原理, 需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 并合理布设。应尽量
生物多样性程度,利用种群之间 关系,构建复合的群落,这样即
便某个种群消亡,其他种群也能弥补上来,从而有助于生态系统维持 。要
维持系统的自生,就需要创造 生物组分的生长、发育、繁殖, 以及它们形
成互利共存关系的条件。
86 .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 消耗、 效益、 的
工程体系。
87 .我国生态工程的不足之处
①缺乏 的指导,难以像“精确农业”那样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生态工
程样板。
②有些设计缺乏 ,生态系统的调控尚缺乏及时准确的监测技术的支持,
缺乏理论性指导等。
88 .我国生态问题的解决方法:不但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要注重与经济、
效益的结合,需要生态工程发挥作用。
89 .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
①问题:突出矛盾是 。
②对策:建立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
③实例:北京郊区某村以沼气工程为中心的 工程。
④工程价值:农业生态工程能创造多种劳动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开发可以更 新的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90 .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
①问题:矿藏开采后往往会造成山体、 和植被,及至整个地区生态系统的
破坏。矿区极端恶劣的土地条件, 会阻碍植被的生长。尤其是规模巨大的采矿业, 不仅
会对土地景观造成巨大的影响,还可能产生严重的 污染。
②对策:人工制造表土、多层覆盖、特殊隔离、土壤侵蚀控制、植被恢复工程等。其
中,关键在于 ,以及植被恢复所必需的 群落的重建。
③案例:赤峰市元宝山矿区生态恢复工程。
参考答案:
1 . 随机 平均值
【详解】估算种群密度时, 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 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样方法调查时, 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即随机选取若干 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 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2 .单位面积
【详解】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 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 个体数量
3 . 偏大 偏大 偏小 【解析】略
4 . 种群密度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年龄组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
【解析】略
5 . 逐个计数法 估算法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灯光诱捕 【解析】略
6 .双子叶草本植物 【解析】略
7 . 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直接 单位时 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直接 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 体数目的比例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预测种群密度 生率和死亡率 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出生率
【解析】略
8 .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 气候适宜 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 λ
Nt=N0λt
【解析】略
9 . 资源、空间 天敌的威胁 竞争者的竞争 【解析】略
10 . 成分 空间 pH 温度 “J”型 “S”型 抽样检测 两
1 0.1 0.1 1 1 000 (A/5)×25×10 000×B =50 000A·B 液体
无菌 使酵母菌分布均匀 盖玻片 盖玻片一侧 自行渗入 多余
细胞全部沉降 数码显微镜 无需设计对照实验 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 重复实验 平均值 减少误差 重新稀释 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
【解析】略
11 .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固定不

【解析】略
12 .假说—演绎法 【解析】略
13 . 加剧 限制 捕食 竞争 寄生
【详解】随着种群的增加, 种内竞争会逐渐加剧,导致种群数量的增长受到限制,这是影响 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因;天敌的捕食、不同生物之间竞争同一资源、以及寄生等种间关系,也 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进而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14 . 食物 天敌 越大 密度制约因素 非密度制约因素 【解析】略
15 . 气候 食物 天敌 传染病 波动 不利 持续性的 急 剧 一定的个体数量 近亲繁殖
【解析】略
16 . 合理利用和保护 防治 濒危动物的保护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 亡率 性别比例 年龄结构 因素 生存动态 数量变化趋势 相等 不会增加 中等强度的捕捞(捕捞量在 K/2 左右) 现存害鼠的种群数量 环境 容纳量 天敌数量
【解析】略
17 . 动植物遗体的分解 较强的活动能力 身体较小 取样器取样 采 集、调查 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 种类和数量 丰富度 表土
空气流通 空隙 放大镜、实体镜 70%的酒精 包着纱布的镊子 吸虫 器
【解析】略
18 . 原始合作(互惠)、互利共生、种间竞争、捕食和寄生
【解析】略
19 . 物种组成 性质 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越丰富 优势种 不是 有优势 失去优势
【解析】略
20 . 不同的空间 空间结构 垂直方向 分层 对光的利用 提高了 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光照 温度 水分 无机盐 栖息空间 食物条件 地形变化 土壤湿度 盐碱度 光照强度 生物自身生长特点 的差异、 人与动物的相互影响 不同的种群 种群密度 镶嵌分布
【解析】略
21 . 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 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栖息地 食物 天敌 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区域内 出现的频率 种群密度 植株高度 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相对稳定 环 境资源 协调进化
【解析】略
22 . 阳光 温度 水分 外貌 结构 【解析】略
23 .丰富度(群落的物种组成)、优势种、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空间结构 【解析】略
24 . 稀少 不均匀 少 非常简单 耐旱 独特的生存方式 肉 质茎 针状 开放 鳞片 甲 坚硬 阳光充足的地方 暖和
退到阴凉处 固态尿酸盐 尿素
【解析】略
25 . 外貌 物种 荒漠 草原 森林 【解析】略
26 .不尽相同 【解析】略
27 . 有机整体 协调和平衡 【解析】略
28 . 荒漠生物 草原生物 森林生物 【解析】略
29 . 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 不适应的数量减少甚至淘汰 优势 取代
【解析】略
30 . 环境和群落内的生物 速度和方向进行 人类有益的方向 【解析】略
31 .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 彻底消灭了 地衣 苔藓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火山岩 冰川泥 沙丘 丰富
逐渐增大 复杂 结构 植被 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 殖体 火灾过后的草原 过量砍伐的森林 弃耕的农田 干旱 草本植物 稀疏的灌木 时间 资源 条件 森林 短 次生演替保留了原有的 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后 一个群落的生物更有竞争力
【解析】略
32 . 砍伐森林 过度放牧 污水排放 封山育林 治理沙漠 管理草 原 人工群落
【解析】略
33 .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太阳能 制造 的有机物 基石 生产者 绿色植物 菟丝子 自养型 自身新陈代 谢 有机物 无机物 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动物 植物 猪笼草 菟丝子 病毒 细菌 秃鹫 蚯蚓 分
解者 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保证物质循环顺利进行 细菌
真菌 阳光、水、空气、无机盐 物质和能量的根本
【解析】略
34 .食物网越复杂 【解析】略
35 . 植食性 【解析】略 寄生动物 无机物 物质循环 植物传粉 种子传播
36 . 腐生 细菌和真菌 有机物
【解析】略
37 . 生物圈 【解析】略 全部生物 非生物环境
38 . 组成成分 营养结构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食物链 食物网
【解析】略
39 . 捕食 生产者 最高营养级 一 二 三 四 减少 增加 5
【解析】略
40 . 生物群落 非生物环境
【分析】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由生物 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前者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后者 包括阳光、空气、水等等,据此解答。
【详解】由分析可知: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形成的统一 整体。
【点睛】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41 . 输入 传递 转化 散失
【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的概念是生态系统中 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的过程。
【详解】生态系统的功能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的概念是生态系统中 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的过程。能量的输入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沿着 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光能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通过 呼吸作用转化为 ATP 中的化学能和热能,热能会散失到环境中。
【点睛】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42 .
【解析】略 43 .
【解析】略
44 . 捕食关系不能逆转,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 输入某一营养级 的能量(同化量)一部分通过呼吸散失,另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只有少部分流向下一营养 级 相邻两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 能量补充 正常功能
【解析】略
45 .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食物链 食物网传递 光能→化学能→热能 呼吸作用 热能
【解析】略
46 . 能量。 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可形 成一个金字塔图形 10%~20% 越多 消耗 5 有机物的总干重
生物个体数 【解析】略
47 . 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 物质和能量被分层次多级利用 减少 减少 了化肥的用量,净化了环境 经济效益 人和家畜、家禽的发病率。
【解析】略
48 .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固定的总能量) 【解析】略
49 . 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储存在植物体的有机物中
【解析】略
50 . 10%~20% 越多 5
【解析】略
51 . 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 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 全球性
【解析】略
52 .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固定 储存 转移 释放 物质的合 成和分解 载体 食物链食物网 动力 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 能量
流动 物质循环 反复利用 各营级 逐级递减 单方向的流动 循
环流动
【解析】略
53 . 含碳有机物 CO2 、碳酸盐
光合作用以及化能合成作用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化石燃料
的燃烧
【解析】略
54 . 组成生物体的 C 、H 、O、N 、P 、S 等元素,都在不断地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 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 生物圈 具有全球性 生物圈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往返循环
【解析】略
55 . 不做任何处理 土壤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解析】略
56 . 元素 非生物环境 生物群落 循环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解析】略
57 . 全球性 生物圈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循环 【解析】略
58 .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化学信息 行为信息
【详解】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和物质循环, 据②中包含的内容可知,② 应为信息传递,则①是物质循环;信息素属于③化学信息,孔雀开屏属于④行为信息。
59 . 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化学防治 生物防治 机械防治 用不同 声音诱捕和驱赶动物
【解析】略
60 .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 递 信息传递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析】略
61 . 信息产生的部位 信息源 信息传播的媒介 信道 信息受体
【解析】略
62 . 产生信息的部位 信息传递的媒介 接收信息的生物或其部位 【解析】略
63 . 消息 指令 信号 【解析】略
64 . 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机械防治 生物防治, 信息传递的作用。 【解析】略
65 .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结构 各组分 功能 生产 消费 分解 物质总在循环 能量不断流动 发展和更新 收 支
【解析】略
66 .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 生态 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自我调节能力 负反馈调节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工作 的效果,反过来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并且使系统工作的效果减弱或受到限制,它可 使系统保持稳定
【解析】略
67 . 一方面是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 力 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解析】略
68 .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透明 光
能 过高 【解析】略
69 . 全球气候变化 水资源短缺 臭氧层破坏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 性丧失 环境污染 生物圈的稳态 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 经济 发展 经济 社会 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解析】略
70 . 基数大 出生率 增长率 低生育水平 资源 环境 【解析】略
71 . CO2 多 氟氯烃、哈龙 植被的破坏 生物生存的环境 大气 水体
【解析】略
72 . 基数大 出生率 增长率 增长 慢 增大 人口增长 资源、环境
【解析】略
73 . 经济、社会和生态 生态文明
【解析】略
74 . 生态占用 生产资源 吸纳废物 水域 耕地面积 森林 草地 足印 建设用地 碳足迹 林地 渔业用地 多 大 大小 大 大
【解析】略 75 .
【解析】略
76 . 野生物种生存环境 栖息地丧失 碎片化 掠夺式利用 过度采伐 滥捕乱猎 环境污染 农业、林业品种的单一化 遗传多样性 物种 外 来物种的盲目引入
【解析】略
77 . 就地保护 原地 生态系统或物种 自然保护区 国家公园 最 有效 易地保护 原地迁出 植物园 动物园 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
行将灭绝的物种 生物技术 濒危物种的基因 精子库 种子库 重要措 施 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控制人口增长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废物的重 新利用 立法 执法 宣传教育 行为和习惯 盲目的、掠夺式 合理 的利用 管理 保育研究
【解析】略
78 .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 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解析】略 79 .间接
【解析】略
80.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81.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大自然,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82.易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例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物繁育中心等。
83.我国政府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具体措施有:
(1)建设生态文明社会,要求每一个公民从我做起,积极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2)对于绿色、低碳、循环的绿色生活方式,我们不仅要深入理解,身体力行,而且要广为宣传,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84.生态工程概念: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设计、调控和管理,或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改造,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恢复力稳定性,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
85.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再生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遵循自生原理,需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种类并合理布设。应尽量提高生物多样性程度,利用种群之间的共生、竞争等关系,构建复合的群落,这样即便某个种群消亡,其他种群也能弥补上来,从而有助于生态系统维持稳定。要维持系统的自生,就需要创造有利于生物组分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它们形成互利共存关系的条件。
86.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87.我国生态工程的不足之处:
①缺乏生态学理论的指导,难以像“精确农业”那样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
②有些设计缺乏针对性强的生态工程技术,生态系统的调控尚缺乏及时准确的监测技术的支持,缺乏理论性指导等。
88.我国生态问题的解决方法:不但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要注重与经济、社会效益的结合,需要生态工程发挥作用。
89.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
①问题:突出矛盾是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②对策:建立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
③实例:北京郊区某村以沼气工程为中心的生态农业工程。
90.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
①问题:矿藏开采后往往会造成山体、土壤和植被的破坏,及至整个地区生态系统的破坏。矿区极端恶劣的土地条件,会阻碍植被的生长。尤其是规模巨大的采矿业,不仅会对土地景观造成巨大的影响,还可能产生严重的重金属污染。
②对策:人工制造表土、多层覆盖、特殊隔离、土壤侵蚀控制、植被恢复工程等。其中,关键在于植被恢复及其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