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河南省南阳市名校联考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河南省南阳市名校联考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4年南阳市名校联考二模试卷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四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
户外活动时间缺①(fá),室内持续性近距离用眼过度,是导致儿童青少年近视高发、低龄化的两大主要原因。保护视力如同保护身体健康一样,要时刻注意( )。户外活动能沐②(yù)阳光、能眺望远方,对保护视力、防控近视很有益处。
家长是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的守护者。家长的一言一行,( )不在影响着孩子。家长要( ),要带头不做“低头族”,不要在孩子面前过度使用手机。当前,多数家长已严格控制并很重视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没有很好地监管孩子阅读书写的姿势与时间。家长应监督引导孩子保持良好的阅读书写姿势,提高学习效率;要多带孩子出去走走,多陪伴孩子学习与成长,不能让孩子长时间“③(zhái)”在家里。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①②③处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劳逸结合 无时无刻 以身作则
B. 劳逸结合 时时刻刻 言传身教
C. 一张一弛 时时刻刻 以身作则
D. 一张一弛 无时无刻 言传身教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多数家长已很重视并严格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没有很好地监管孩子阅读书写的姿势与时间。
B. 多数家长已很严格并重视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没有很好地监管孩子阅读书写的姿势与时间。
C. 多数家长已很重视并严格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却没有很好地监管孩子阅读书写的姿势与时间。
D. 多数家长已严格控制并很重视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却没有很好地监管孩子阅读书写的姿势与时间。
【答案】(1)①乏 ②浴 ③宅 (2)A (3)C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
缺乏(fá):指(所需要的、想要的或一般应有的事物)没有或不够;
沐浴(yù):洗澡,洗浴。比喻受润泽;沉浸某种环境中;
宅(zhái):指的是住所,房子(多指较大的)。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选用。
劳逸结合:工作和休息相结合。一张一弛: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结合“保护视力如同保护身体健康一样,要时刻注意( )”可知,句中所填词语是用于形容工作和休息相结合,故应选用“劳逸结合”;
无时无刻:没有时刻,常与否定词连用。时时刻刻:每时每刻或每一个时刻。结合“家长的一言一行,( )不在影响着孩子”可知,句中所填词语与否定词“不”连用,故应选用“无时无刻”;
以身作则:是以自己的行为做出榜样。言传身教:一面口头上传授,一面行动上以身作则,指言语行为起模范作用。结合“家长要( ),要带头不做‘低头族’,不要在孩子面前过度使用手机”可知,句中所填词语是用于形容家长要以自己的行为做出榜样,故应选用“以身作则”。
故选A。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结合“多数家长已严格控制并很重视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没有很好地监管孩子阅读书写的姿势与时间”可知,“已严格控制并很重视”语序不当,应改为“已很重视并严格控制”;且两个分句构成转折关系,应在“没有很好”前面加上“却”或者“但是”。
故选C。
2. 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古诗文名句。
想象让思绪穿越季节,“忽如一夜春风来,①_______”;想象让豪情连接宇宙,“②_______,③_______。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想象令诗人沉浸他日团聚的情境,“何当共剪西窗烛,④_______”;想象助词人再现壮美的梦中奇景,“天接云涛连晓雾,⑤_______”。
“怒而飞,⑥_______”,是庄子对大鹏的瑰丽想象;“芳草鲜美,⑦_______”,是陶渊明对心中桃源的真切描画。“⑧_______,⑨_______”,李白畅想沧海扬帆的美好前程;“⑩_______,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回想沙场驰骋的壮阔场景。
【答案】 ①. 千树万树梨花开 ②. 日月之行 ③. 若出其中 ④. 却话巴山夜雨时 ⑤. 星河欲转千帆舞 ⑥. 其翼若垂天之云 ⑦. 落英缤纷 ⑧. 长风破浪会有时 ⑨. 直挂云帆济沧海 ⑩. 马作的卢飞快
【解析】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多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梨、若、欲、帆、翼、垂、长、济、沧、作”等字要正确书写。
综合性学习(8分)
3. 今年6月10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复兴学校在6月9日开展“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1)校学生会已联系好博物馆王馆长6月9日下午3点给全校学生做文物知识讲座,安排宣传委员李华同学提前一天打电话确认。请根据情境将对话内容补充完整。
李华: ①_________
王馆长:李华同学,你好!
李华:王馆长,打扰了!今天给您打电话,是想和您确认一下,②_________
王馆长:没问题,我会准时参加的。
李华:谢谢您!我们期待着您的精彩讲座
(2)在准备文物图片展览时,李华同学为“太阳神鸟”拟写了一段介绍文字,请你帮他修改。
太阳神乌金饰,出土于成都金沙遗址。它整体呈圆形,图案分内外两层,外层是四只首尾相接的神鸟,内层是十二支芒叶。[甲]圆形图案象征太阳,四只神鸟、以及十二支芒叶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四季、十二个月等天象与物宜。[乙]人们之所以称其为“太阳神鸟”,是因为它很可能象征着以太阳崇拜为中心的宇宙观的原因。“太阳神鸟”是一件极富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文物精品,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①[甲]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你修改。
②[乙]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你修改。
(3)李华同学在标注“太阳神鸟”图片名称时,对使用楷书还是篆书有些犹豫,请你帮他选择其中的一种并简述理由。
(楷书)(篆书)
(4)讲座结束后,李华同学就“青少年与文物保护”这一话题对王馆长进行采访,请你帮他拟写一个采访问题。
【答案】(1) ①. 王馆长,您好!我是复兴学校学生会的李华。 ②. 明天的讲座,您能按约定的时间来吗?
(2)①删去“以及”前的顿号。
②删去“的原因”。
(3)示例一:选用楷书。楷书规范端正,便于大家认识。
示例二:选用篆书。篆书古朴典雅,符合文物特点。
(4)示例一:如何增强青少年文物保护的意识?
示例二:青少年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可以做些什么?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情景对话。
电话打通了首先是问候语,进行自我介绍,所以①处填“王馆长,您好!我是复兴学校校学生会的李华”。
自我介绍完之后就要表明打此通电话的目的,结合王馆长的话“没问题,我会准时参加的”可知,李华应该是问王馆长是否有时间能准时参加明天的讲座,因此②处可填“明天的讲座,您能按约定的时间来吗?”
【小问2详解】
①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
句中的连词“以及”是用来连接较短的并列词语,前面不应该用任何符号,所以应将“以及”前的顿号去掉。
②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人们之所以称其为‘太阳神鸟’,是因为它很可能象征着以太阳崇拜为中心的宇宙观的原因”句式杂糅,将“的原因”去掉。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字体的选用。
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便于大家认识。
篆书的笔法古朴,粗细均匀,体正势圆,透出浓浓的文化气息,符合文物特点。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拟写采访问题。题目要求根据“青少年与文物保护”这一话题对王馆长进行采访,问题合理、有意义即可。
示例:青少年文物保护教育的重要性有哪些?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15分)
阅读《我的老师齐白石》,完成问题。
我的老师齐白石
①白石老师平时作画,既不看真实的对象,也不看草稿,就是那样“凭空”自由自在地在纸上涂写,但笔墨过处,花鸟鱼虫、山水树木尽在手底成长,而且层出不穷,真是到了“胸罗万象”“造化在手”的地步。
②有次我在江南写生,一天午后躺在一棵大松树下休息,仰观天际伸出的松枝,忽然感到似在哪里见过。想想才恍然明白,那分枝布叶及松塔的形态,原来就像一幅白石老师的画。这使我感佩老师作画不仅是从造化入手,而且观察得是那样细致,认识得是那样深刻。过去有人批评国画家的“凭空”作画就是不重视生活,殊不知优秀的传统画家都是把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作为艺术修养极其重要的部分,当他正式进行创作时,认识生活的阶段已经成为过去。我们不能设想白石老师一边执笔一边观看,能画出今天这样生动的小鱼小虾。
③白石老师晚年作画,喜欢题“一挥”两个字,不了解的人就会联想到,大画家作画,信笔草草,一挥而就。实际上,老师在任何时候作画都很认真,很慎重,并且是很慢的,从来就没有如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样信手一挥过。他写字也是一样,有人请他随便写几个字,他总是把纸叠了又叠,前后打量斟酌。有时字写了一半,还要抽出笔筒里的竹尺在纸上横量竖量,使我这在旁边帮忙按纸的人都有点着急,甚至感到老师做事有点笨拙。可是等悬挂起来,这些字画马上又会使你惊叹,你会在那厚实拙重之中,感到最大的智慧和神奇。
④老师有句诗道“采花蜂苦蜜方甜”,好心的艺术家往往只愿把甜美成果分享给人,却不愿人知道自己所受的辛苦。假若有人问白石老师在他的艺术修养上下过多大的苦功,我想以“铁杵磨成针”来作比也并不怎么过分。就以老师画案上那块砚台来说,那是一块又粗又厚的石砚,但以老师作画之勤,经过千万次的研磨,砚底有的地方已经很薄。近年别人给他磨墨时,他总是嘱咐往厚处磨,不要把砚底磨穿了。勤学苦练,功夫不可间断,是历代艺术大师的名言,白石老师就是身体力行的典范。
⑤老舍先生收藏了一幅白石老师的钓丝小鱼图。图中很大的篇幅只有一根被微风吹动的钓丝,下边是几条被钓饵所吸引的小鱼,墨色淡淡的。画面似乎没有什么东西,但是,我们眼前却似乎浮现出这样的场景——晚风习习,天边一抹晚霞,人在清澈的池塘边观看游鱼,闲适惬意。画面上那一根钓丝给人无限的想象和美妙的感觉。这张画使我们深深体会到白石老师感觉的敏锐和感情的真挚。更可贵的是作品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不感觉有什么疏远和隔膜。
⑥一次,我陪一位著名的印度诗人去访问老师,老师画了一幅牵牛花送他。画面中的牵牛花迎风向露,欣欣向荣。诗人站在画前激动地说:“这花的艳丽生动使我感到在枝叶间就要穿出一只蝴蝶。”停了一下,他又说:“这不仅是一棵花,这是东方人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歌颂。”在国际和平奖授奖仪式上,艺术家郁风代白石老师致答词:“正因为爱我的家乡,爱我的祖国美丽富饶的山河土地,爱大地上的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而花费了我的毕生精力,把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感情画在画里、写在诗里。直到近几年,我才体会到,原来我追求的就是和平。”
⑦我很喜欢白石老师九十多岁时画的一棵棕树。棕干笔直冲天,棕叶下垂,笔力之雄健真可说是“如能扛鼎”。我不想说画里的棕皮、棕叶的质感如何的神似,只想说我感到的那种震撼人心的气魄,正如画上题字“直上青霄无曲处”传达出的中华民族雄迈、昂扬、不屈的精神。我想不管是谁,站在白石老师的作品之前,都会感到清新蓬勃的气息、雄强健壮的力量扑面而来,心胸为之一快,精神为之振奋。
⑧白石老师逝世前,还是经常不断地创作,这些作品精神饱满,一点儿未见衰颓之气。他九十六岁画的一幅秋海棠,红光满纸,神采焕发,浓艳至极。另外一幅万年青,真有一种永不衰竭的生命力。赏画思人,对白石老师“一挥”的题字,我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取材于李可染文章)
4. 文章先回忆了白石老师(1)“凭空”作画、(2)__________、(3)__________三个细节,然后谈到钓丝小鱼图、牵牛花图、棕树图等画作体现的艺术追求,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佩和怀念。
5. 作者认为白石老师的“一挥”并不是有些人理解的“大画家作画,信笔草草,一挥而就”。结合全文,说说你对白石老师的“一挥”有哪些理解。
6. 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⑦段中“扑面而来”一词的表达效果。
7. 作者笔下的齐白石老师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精神品质?依据文章内容列举三点。
【答案】4. ①. “一挥”题字: ②. “将穿”石砚
5. ①白石老师作画前深入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达到“胸罗万象”的地步,所以作画时总是一挥而就。②白石老师作画、写字都认真慎重,且下足了苦功,才会有自信一挥的潇洒。③白石老师对生活的美好感知、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体会,蓄成饱满的感情洪流,作画时倾注笔端,一挥而就。④白石老师晚年仍坚持创作,作品充满生命力,“一挥”也是白石老师精神力量的挥洒。
6. “扑面而来”指迎着脸来,此处用来形容白石老师九十多岁时画的棕树图清新蓬勃、雄强健壮的力量给人带来的强烈感受,表现出白石老师画作的蓬勃生命力以及白石老师传神的创造力和对艺术的热爱。
7. ①对生活观察细致,认识深刻。白石老师的作品取材于生活,但作画的时候是“凭空”作画。②作画、写字很认真,很慎重。白石老师给别人写字的时候,前后打量斟酌,横量竖量。③作画勤劳。白石老师使用的砚台经过千万次研磨,都快要把砚底磨穿了,他人到晚年仍然坚持创作。④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白石老师把一个普通人对家乡、祖国、一切生命的热爱都画在画里、写在诗里。(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解答时,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重点语句进行提取概括。
第一空,通过第③段中“白石老师晚年作画,喜欢题‘一挥’两个字,不了解的人就会联想到,大画家作画,信笔草草,一挥而就”的内容可概括为:“一挥”题字;
第二空,通过第④段中“假若有人问白石老师在他的艺术修养上下过多大的苦功,我想以‘铁杵磨成针’来作比也并不怎么过分。就以老师画案上那块砚台来说,那是一块又粗又厚的石砚,但以老师作画之勤,经过千万次的研磨,砚底有的地方已经很薄。近年别人给他磨墨时,他总是嘱咐往厚处磨,不要把砚底磨穿了”的内容可概括为:“将穿”砚底。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第①段“笔墨过处,花鸟鱼虫、山水树木尽在手底成长,而且层出不穷,真是到了‘胸罗万象’‘造化在手’的地步”,第②段“这使我感佩老师作画不仅是从造化入手,而且观察得是那样细致,认识得是那样深刻”可知,白石老师在作画前进行了深入的生活观察和艺术修养的积累,达到了“胸罗万象”的境界,使得他在作画时能够迅速捕捉对象的本质,一挥而就;
由第③段“实际上,老师在任何时候作画都很认真,很慎重,并且是很慢的,从来就没有如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样信手一挥过。他写字也是一样,有人请他随便写几个字,他总是把纸叠了又叠,前后打量斟酌。有时字写了一半,还要抽出笔筒里的竹尺在纸上横量竖量”可知,白石老师在作画和写字时都非常认真和慎重,每一笔每一划都经过深思熟虑,这种严谨的态度是他“一挥”背后的基础;
由第⑤段“这张画使我们深深体会到白石老师感觉的敏锐和感情的真挚。更可贵的是作品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不感觉有什么疏远和隔膜”,第⑥段“正因为爱我的家乡,爱我的祖国美丽富饶的山河土地,爱大地上的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而花费了我的毕生精力,把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感情画在画里、写在诗里。直到近几年,我才体会到,原来我追求的就是和平”可知,白石老师对生活的美好感知、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体会,都凝聚在他的一挥之中,成为他作品中生命力和精神力量的来源;
由第⑧段“白石老师逝世前,还是经常不断地创作,这些作品精神饱满,一点儿未见衰颓之气”“赏画思人,对白石老师‘一挥’的题字,我有了更真切的理解”可知,白石老师晚年仍坚持创作,作品充满生命力,“一挥”也是他精神力量的挥洒,体现了他不懈的艺术追求和精神状态。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解答时,首先理解词语本义,在结合句子内容和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扑面而来”意思是朝着你的方向过来。联系第⑦段“我想不管是谁,站在白石老师的作品之前,都会感到清新蓬勃的气息、雄强健壮的力量扑面而来,心胸为之一快,精神为之振奋”的内容和语境可知,“扑面而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我”看到白石老师作品后被清新蓬勃的气息、雄强健壮的力量所折服,心胸为之一快,精神为之一振的精神状态,表达了我对白石老师的感佩之情和对白石老师作品的赞美和热爱。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时,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重点语句进行提取概括。
通过第①段中“白石老师平时作画,既不看真实的对象,也不看草稿,就是那样‘凭空’自由自在地在纸上涂写,但笔墨过处,花鸟鱼虫、山水树木尽在手底成长,而且层出不穷,真是到了‘胸罗万象”“造化在手’的地步”,第②段中“我感佩老师作画不仅是从造化入手,而且观察得是那样细致,认识得是那样深刻”的内容可知,白石老师对生活的观察和认识细致又深刻,已经达到了“胸罗万象”“造化在手”的地步,平时作画,既不看真实的对象,也不看草稿,而是“一挥”而就;
通过第③段中“老师在任何时候作画都很认真,很慎重,并且是很慢的,从来就没有如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样信手一挥过。他写字也是一样,有人请他随便写几个字,他总是把纸叠了又叠,前后打量斟酌。有时字写了一半,还要抽出笔筒里的竹尺在纸上横量竖量,使我这在旁边帮忙按纸的人都有点着急,甚至感到老师做事有点笨拙。可是等悬挂起来,这些字画马上又会使你惊叹,你会在那厚实拙重之中,感到最大的智慧和神奇”的内容可知,白石老师厚实拙重,给别人作画、写字的时候,很认真,很慎重;
通过第④段中“假若有人问白石老师在他的艺术修养上下过多大的苦功,我想以‘铁杵磨成针’来作比也并不怎么过分。就以老师画案上那块砚台来说,那是一块又粗又厚的石砚,但以老师作画之勤,经过千万次的研磨,砚底有的地方已经很薄。近年别人给他磨墨时,他总是嘱咐往厚处磨,不要把砚底磨穿了。勤学苦练,功夫不可间断,是历代艺术大师的名言,白石老师就是身体力行的典范”的内容可知,白石老师勤学苦练,功夫不间断,作画之勤,“将穿”砚底;
通过第⑥段中“在国际和平奖授奖仪式上,艺术家郁风代白石老师致答词:‘正因为爱我的家乡,爱我的祖国美丽富饶的山河土地,爱大地上的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而花费了我的毕生精力,把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感情画在画里、写在诗里。直到近几年,我才体会到,原来我追求的就是和平’”的内容可知,白石老师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和平。他把这种感情都画在画里、写在诗里。
(二) (共12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起做“读书种子”
①“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宋代的黄庭坚。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①皆当世业②,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②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读书、重视传承,千百年来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
③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彭德怀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在彭德怀的关心督促下,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养成了读书习惯,终身受益。
④“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无形的,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
⑤“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钟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以新内涵。世人常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⑥今天,我们提倡有质量有分量的阅读,注重阅读率的同时更加注重“阅读力”,正需要像“读书种子”一样痴迷知识学问之中。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少一点人云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到崭新高度。
(作者:向贤彪。有删改)
注:①四民:士、农、工、商。②世业:世代相传的事业。
8. 从全文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9. 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0. 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1. 从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自己的读书事例,谈谈你的体会。
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
【答案】8. 做一粒“读书种子”,重视读书,带动身边的人读书,并与实践相结合,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
9. ①交代“读书种子”一词的由来,引出议论的话题。②引用黄庭坚的话,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③引用黄庭坚的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0. 举例论证。举彭德怀用饭粒粘书页督促身边工作人员读书的例子,具体论证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11. 示例:读书滋养了我的心灵。阅读《平凡的世界》,孙少安对奋斗的坚持让我感动,让我明白了奋斗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孙少安不安于现状,立志改变乡村贫困的面貌,虽经历重重困境,始终不改初衷,最终走向成功。这本书充满正能量,让我更坚定了努力奋斗、赢得未来的信心。
【解析】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作者发表主要的集中的观点。中心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结合课文内容可知,从“重视学习、重视诗书,千百年来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中概括为:做一粒“读书种子”,重视读书,带动身边的人读书,并与实践相结合,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
(2)本题考查理解开头语段的作用。议论文开头段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的作用,具体答题规范格式可参考: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结合第一段的内容可知,开篇介绍“读书种子”的由来,解释内涵,引出论题;引用黄庭坚的话,作为道理论据,引出下文对读书重要意义的论述;富有内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3)本题考查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即可。答题格式: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具体作用。结合划线语句内容可知,列举彭德怀的例子,属于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彭德怀注重学习而且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学习,做一个“读书种子”的分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4)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结合题目的提示,选择其中任何一句话来举例即可。注意要选择名著,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言之有理即可。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10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余为夷陵①令时,得琴一张于河南刘几,盖常琴也。后做舍人②,又得芩一张,乃越琴也。后做学士,又得琴一张,则雷琴也。官愈高,琴愈贵,而意愈不乐。在夷陵时青山绿水,日在目前,无复俗累,琴虽不佳,意则萧然③自释。及做舍人、字士,日奔表于尘土中,声利扰扰盈前,无复清思,琴虽佳,意则昏杂,何由有乐?乃知在人不在器若有以自适,无弦可也。
(节选自欧阳修《书琴阮记后》)
[注]①夷陵:地名。②舍人:官名。③萧然:悠闲,潇洒。
1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望其旗靡
B. 名之者谁/有仙则名
C. 山间之朝暮也/皆朝于齐
D. 余为夷陵令时/不足为外人道也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的划线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琴虽不佳,意则萧然自释。
14.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首段由远及近,移步换景,交代了醉翁亭的位置,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B. 甲文第二段抓住景物的特征,写出了山中早晚的阴晴变化和四时之景的不同。
C. 乙文中作者曾先后得到三张不同的琴,琴越来越好,作者反而越来越不快乐。
D. 两篇选文都以写青山绿水为主,目的都是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15. 从选文来看,欧阳修“意不在酒”、乐“不在器”,那么他真正追求的是什么呢?请结合两篇选文简要分析。
【答案】12. A 13. (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2)琴虽然不够好,心情却悠闲自在。 14. D
15. 示例1:追求山水之乐。甲文写他“在乎山水之间也”,在四时朝暮之景中获得乐趣;乙写他在夷陵时青山绿水每日都在眼前,心情悠闲自在。
示例2:追求心灵的自由闲适。甲文写他自号“醉翁”,感叹“得之心”;乙文感慨“人不在器”,用自我调适的方式获得心灵的满足。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A.都意为“向远处看”;
B.命名/出名、有名;
C.早晨/朝见;
D.担任/跟,同;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得:领会;寓:寄托。
(2)虽:虽然;佳:好;意:心情;萧然自释:悠闲自在。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D.有误,甲文通过对琅琊山优美风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乙文通过描写作者日常生活中与琴的相关生活,抒发对安逸闲适生活的向往;“以写青山绿水为主”“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不正确;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作者欧阳修及文章内容来谈。
示例:我认为他追求的是山水之乐。结合甲“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和乙“在夷陵时青山绿水,日在目前,无复俗累,琴虽不佳,意则萧然自释”等内容可知,作者沉醉于琅琊山秀美的自然风光中,同样在夷陵时,面对青山绿水,每天都能心情悠闲自在。由此可见,欧阳修“意不在酒”、乐“不在器”,他真正追求的是山水之乐。
【点睛】参考译文:
(甲)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乙)我做夷陵县令的时候,从河南刘矶那儿得到一张琴,是张平常的琴。后来作舍人时,又得到一张琴,是张粤琴。后来作学士时又得到一张琴,是雷琴。官做得越大,琴越高级,但是心情越不高兴。在夷陵时,青山绿水,每天就在眼前,没有尘俗的事累人,琴虽不好,心意则畅快。等到作了舍人学士,每天奔走于尘世俗务之间,被名声利益侵扰,再也没有清雅的思绪,琴虽好,心情则昏乱芜杂,哪里会有乐趣可言。这才知道在人不在琴,如果心情愉快,没有弦也可以啊
(二)(5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遥碧亭
杨杰
幽鸟①无心去又还,迢迢②湖水出东关③。
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④。
[注]①幽鸟:鸣声幽雅的鸟。②迢迢:水流绵长的样子。③东关:关隘名。④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日暮云还,恋山不动,远望如山外又添一山。
16.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情感?
17. 请发挥联想与想象,描绘你从三、四两句中体会到的情境。
【答案】16. 第一问:幽鸟、湖水、暮云、重山等。
第二问: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和闲适自得之情。
17. 示例:比我更喜欢这湖光山色,是暮云,它悠游、低回、停驻,在山的后面呆呆地依偎成了一重温柔的新山。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分析。
第一问:结合“幽鸟无心去又还,迢迢湖水出东关。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句可知,写了幽鸟、湖水、暮云、重山等。
第二问。这首诗的大意是:从幽深林中无心飞去的鸟儿,不知为什么又飞了回来。但见茫茫碧绿湖水,远远地流出东关之外。也许是暮云留恋这秀丽的青山,在山边不再飞动,远远望去,好像是山外又添青山一重。暮云本无情,诗人却想象其有情,不然为何不飞动呢?把轻浮流动的云写得如此深沉凝重,别有一种韵味。幽鸟去又还,暮云飞不动,这些景物都富有人情,从侧面烘托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闲适自得之情。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句的意思是:也许是暮云留恋这秀丽的青山,在山边不再飞动,远远望去,好像是山外又添青山一重。夕阳落山,暮色渐重。天边的云彩好象留恋这美丽的晚景似的纹丝不动,在那远山之外似乎又增加了一层山峦一般。诗句描状暮色中的白云。暮云本无情,诗人却想象其有情,不然为何不飞动呢?正因其不动,才会有后句,使人错认是一层远山。把轻浮流动的云写得如此深沉凝重,别有一种韵味。从后句又可看出云在天边地平线上不高之处悠游、徘徊,其形状起伏不平,仪态万千,像一重新的山一样。
四、作文(50分)
18. 作文。
【材料一】
诗人朱湘在《少年歌》里说:“我们是小羊/跳跃过山坡同草场/提起嗓子笑/撒开腿来跑/活泼是我们的主张。”
【材料二】
毛泽东说:“把思想活泼一下。脑子一固定,就很危险。……要多想,不要死背经典著作,而要开动脑筋,使思想活泼起来。”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可以“活泼是我们的主张”为题,也可自拟题目;②可任选其中一则材料展开联想和思考,完成写作;③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答案】例文:
活泼是我们的主张
活泼是什么?是富有生机和活力吗?不是。是生动自然吗?不是。是不呆板?活跃热烈?都不是。我所说的活泼,是思想上的活泼。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不能死读书,读死书。只读书不思考,就像一潭死水,如何有思想的碰撞、智慧的火花?只学不思考,只会按部就班,泛泛而谈。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边学边思考,理论联系实际,懂得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不仅要会学习,还要会思考。吾日三省吾身,每日三省,防微杜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每时每刻都要思考。春秋时期,鲁国国王让鲁班造一座宫殿。鲁班的徒弟们每天上山用斧子砍伐木材,效率非常低,也非常辛苦。一天,鲁班在陡峭的山坡上滑了一跤,便顺着山坡往下滚去。鲁班连忙用手抓住一把茅草,等他爬上来时,发现手里全是血。鲁班于是仔细观察茅草,发现它的叶子两边长着锋利的小细齿。鲁班经过思考,恍然大悟,用一把带有许多细齿的铁条锯树,果然省时省力。从此,锯子便诞生了。由此可见,深入地思考可能带来的是技术的革新换代。
历史向我们证明了一个事实:“思想,也只有思想才是永恒的美丽。”现在许多人习惯于享受现成的乐趣,养成了随波逐流的恶习,甚至为了追名逐利背叛了良心,去抄袭别的思想,他们既不愿背负思想带来的压力,也没有抗抵舆论去追求真理的精神。这种人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称不上是什么大人物。所以,我们作为祖国的希望,要让活泼成为我们的主张,让思想成为我们的主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审题立意。习作要求以“活泼是我们的主张”为题,或自拟题目。材料一引用了诗人朱湘在《少年歌》中的内容“我们是小羊/跳跃过山坡同草场/提起嗓子笑/撒开腿来跑/活泼是我们的主张”,将自己比作小羊,去跳跃,去笑,去跑,引出“活泼是我们的主张”,这里的“活泼”是富有生气和活力,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的一种状态,“主张”可以看做是一种生活方式、态度、状态。材料二引用了毛泽东说过的话“把思想活泼一下。脑子一固定,就很危险。……要多想,不要死背经典著作,而要开动脑筋,使思想活泼起来”,这里的“活泼”是指打开(活络)思想,开动脑筋,不要呆板、呆滞,“主张”这里侧重自己的想法。可围绕自己“活泼”的生活方式,或者如何做到思想上的活泼等角度立意。
文体及内容。该习作可以写成记叙文,记叙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能够展现自己“活泼”的一面的事例,这里的“活泼”并不仅仅局限于行为上的活泼。如:从看似无聊的学习中感受学习“活泼”的乐趣,语文课上学习剧本的知识,大家创作有意思的剧本并排练,或者将作业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表达出来等,学习变得“活泼”若写成有趣味等等,各种文体活动、家庭趣味生活、参与社会有趣活动等都可以创作的内容,结尾可以围绕“‘活泼’的生活、学习”写一写自己的感悟,扣合文题与立意的中心。若写成议论文,可围绕“思想的活泼”确定中心论点,可以写自己或身边同学学习生活“不活泼”的现状,现状导致的后果,提出“活泼”的必要性,可以运用略叙事实,对比论证等方法得出“活泼是我们的主张”的结论。还可以从如何做到“思想的活泼”来论述,开篇直接点明中心论点,接下来从三方面论述,如:思想活泼在于不拘泥于前人的研究;思想的活泼在于拥有独立的思考、见解;思想的活泼在于通过实践获得真知等等,结尾再次强调中心论点,使文章结构完整,成为一个整体。2024年南阳市名校联考二模试卷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四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户外活动时间缺①(fá),室内持续性近距离用眼过度,是导致儿童青少年近视高发、低龄化的两大主要原因。保护视力如同保护身体健康一样,要时刻注意( )。户外活动能沐②(yù)阳光、能眺望远方,对保护视力、防控近视很有益处。
家长是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的守护者。家长的一言一行,( )不在影响着孩子。家长要( ),要带头不做“低头族”,不要在孩子面前过度使用手机。当前,多数家长已严格控制并很重视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没有很好地监管孩子阅读书写的姿势与时间。家长应监督引导孩子保持良好的阅读书写姿势,提高学习效率;要多带孩子出去走走,多陪伴孩子学习与成长,不能让孩子长时间“③(zhái)”在家里。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①②③处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劳逸结合 无时无刻 以身作则
B. 劳逸结合 时时刻刻 言传身教
C. 一张一弛 时时刻刻 以身作则
D. 一张一弛 无时无刻 言传身教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多数家长已很重视并严格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没有很好地监管孩子阅读书写的姿势与时间。
B. 多数家长已很严格并重视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没有很好地监管孩子阅读书写的姿势与时间。
C. 多数家长已很重视并严格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却没有很好地监管孩子阅读书写的姿势与时间。
D. 多数家长已严格控制并很重视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时间,却没有很好地监管孩子阅读书写的姿势与时间。
2. 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古诗文名句。
想象让思绪穿越季节,“忽如一夜春风来,①_______”;想象让豪情连接宇宙,“②_______,③_______。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想象令诗人沉浸他日团聚的情境,“何当共剪西窗烛,④_______”;想象助词人再现壮美的梦中奇景,“天接云涛连晓雾,⑤_______”。
“怒而飞,⑥_______”,是庄子对大鹏的瑰丽想象;“芳草鲜美,⑦_______”,是陶渊明对心中桃源的真切描画。“⑧_______,⑨_______”,李白畅想沧海扬帆的美好前程;“⑩_______,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回想沙场驰骋的壮阔场景。
综合性学习(8分)
3. 今年6月10日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复兴学校在6月9日开展“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1)校学生会已联系好博物馆王馆长6月9日下午3点给全校学生做文物知识讲座,安排宣传委员李华同学提前一天打电话确认。请根据情境将对话内容补充完整。
李华: ①_________
王馆长:李华同学,你好!
李华:王馆长,打扰了!今天给您打电话,是想和您确认一下,②_________
王馆长:没问题,我会准时参加的。
李华:谢谢您!我们期待着您的精彩讲座
(2)在准备文物图片展览时,李华同学为“太阳神鸟”拟写了一段介绍文字,请你帮他修改。
太阳神乌金饰,出土于成都金沙遗址。它整体呈圆形,图案分内外两层,外层是四只首尾相接的神鸟,内层是十二支芒叶。[甲]圆形图案象征太阳,四只神鸟、以及十二支芒叶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四季、十二个月等天象与物宜。[乙]人们之所以称其为“太阳神鸟”,是因为它很可能象征着以太阳崇拜为中心的宇宙观的原因。“太阳神鸟”是一件极富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文物精品,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①[甲]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你修改。
②[乙]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你修改。
(3)李华同学在标注“太阳神鸟”图片名称时,对使用楷书还是篆书有些犹豫,请你帮他选择其中的一种并简述理由。
(楷书)(篆书)
(4)讲座结束后,李华同学就“青少年与文物保护”这一话题对王馆长进行采访,请你帮他拟写一个采访问题。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15分)
阅读《我的老师齐白石》,完成问题。
我的老师齐白石
①白石老师平时作画,既不看真实的对象,也不看草稿,就是那样“凭空”自由自在地在纸上涂写,但笔墨过处,花鸟鱼虫、山水树木尽在手底成长,而且层出不穷,真是到了“胸罗万象”“造化在手”的地步。
②有次我在江南写生,一天午后躺在一棵大松树下休息,仰观天际伸出的松枝,忽然感到似在哪里见过。想想才恍然明白,那分枝布叶及松塔的形态,原来就像一幅白石老师的画。这使我感佩老师作画不仅是从造化入手,而且观察得是那样细致,认识得是那样深刻。过去有人批评国画家的“凭空”作画就是不重视生活,殊不知优秀的传统画家都是把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作为艺术修养极其重要的部分,当他正式进行创作时,认识生活的阶段已经成为过去。我们不能设想白石老师一边执笔一边观看,能画出今天这样生动的小鱼小虾。
③白石老师晚年作画,喜欢题“一挥”两个字,不了解的人就会联想到,大画家作画,信笔草草,一挥而就。实际上,老师在任何时候作画都很认真,很慎重,并且是很慢的,从来就没有如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样信手一挥过。他写字也是一样,有人请他随便写几个字,他总是把纸叠了又叠,前后打量斟酌。有时字写了一半,还要抽出笔筒里的竹尺在纸上横量竖量,使我这在旁边帮忙按纸的人都有点着急,甚至感到老师做事有点笨拙。可是等悬挂起来,这些字画马上又会使你惊叹,你会在那厚实拙重之中,感到最大的智慧和神奇。
④老师有句诗道“采花蜂苦蜜方甜”,好心的艺术家往往只愿把甜美成果分享给人,却不愿人知道自己所受的辛苦。假若有人问白石老师在他的艺术修养上下过多大的苦功,我想以“铁杵磨成针”来作比也并不怎么过分。就以老师画案上那块砚台来说,那是一块又粗又厚的石砚,但以老师作画之勤,经过千万次的研磨,砚底有的地方已经很薄。近年别人给他磨墨时,他总是嘱咐往厚处磨,不要把砚底磨穿了。勤学苦练,功夫不可间断,是历代艺术大师的名言,白石老师就是身体力行的典范。
⑤老舍先生收藏了一幅白石老师的钓丝小鱼图。图中很大的篇幅只有一根被微风吹动的钓丝,下边是几条被钓饵所吸引的小鱼,墨色淡淡的。画面似乎没有什么东西,但是,我们眼前却似乎浮现出这样的场景——晚风习习,天边一抹晚霞,人在清澈的池塘边观看游鱼,闲适惬意。画面上那一根钓丝给人无限的想象和美妙的感觉。这张画使我们深深体会到白石老师感觉的敏锐和感情的真挚。更可贵的是作品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不感觉有什么疏远和隔膜。
⑥一次,我陪一位著名的印度诗人去访问老师,老师画了一幅牵牛花送他。画面中的牵牛花迎风向露,欣欣向荣。诗人站在画前激动地说:“这花的艳丽生动使我感到在枝叶间就要穿出一只蝴蝶。”停了一下,他又说:“这不仅是一棵花,这是东方人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歌颂。”在国际和平奖授奖仪式上,艺术家郁风代白石老师致答词:“正因为爱我的家乡,爱我的祖国美丽富饶的山河土地,爱大地上的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而花费了我的毕生精力,把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感情画在画里、写在诗里。直到近几年,我才体会到,原来我追求的就是和平。”
⑦我很喜欢白石老师九十多岁时画的一棵棕树。棕干笔直冲天,棕叶下垂,笔力之雄健真可说是“如能扛鼎”。我不想说画里的棕皮、棕叶的质感如何的神似,只想说我感到的那种震撼人心的气魄,正如画上题字“直上青霄无曲处”传达出的中华民族雄迈、昂扬、不屈的精神。我想不管是谁,站在白石老师的作品之前,都会感到清新蓬勃的气息、雄强健壮的力量扑面而来,心胸为之一快,精神为之振奋。
⑧白石老师逝世前,还是经常不断地创作,这些作品精神饱满,一点儿未见衰颓之气。他九十六岁画的一幅秋海棠,红光满纸,神采焕发,浓艳至极。另外一幅万年青,真有一种永不衰竭的生命力。赏画思人,对白石老师“一挥”的题字,我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取材于李可染的文章)
4. 文章先回忆了白石老师(1)“凭空”作画、(2)__________、(3)__________三个细节,然后谈到钓丝小鱼图、牵牛花图、棕树图等画作体现的艺术追求,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佩和怀念。
5. 作者认为白石老师的“一挥”并不是有些人理解的“大画家作画,信笔草草,一挥而就”。结合全文,说说你对白石老师的“一挥”有哪些理解。
6. 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⑦段中“扑面而来”一词的表达效果。
7. 作者笔下的齐白石老师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精神品质?依据文章内容列举三点。
(二) (共12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起做“读书种子”
①“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宋代的黄庭坚。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①皆当世业②,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②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读书、重视传承,千百年来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
③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彭德怀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在彭德怀的关心督促下,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养成了读书习惯,终身受益。
④“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无形的,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
⑤“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钟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以新内涵。世人常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⑥今天,我们提倡有质量有分量的阅读,注重阅读率的同时更加注重“阅读力”,正需要像“读书种子”一样痴迷知识学问之中。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少一点人云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到崭新高度。
(作者:向贤彪。有删改)
注:①四民:士、农、工、商。②世业:世代相传的事业。
8. 从全文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9. 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0. 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1. 从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自己的读书事例,谈谈你的体会。
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10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余为夷陵①令时,得琴一张于河南刘几,盖常琴也。后做舍人②,又得芩一张,乃越琴也。后做学士,又得琴一张,则雷琴也。官愈高,琴愈贵,而意愈不乐。在夷陵时青山绿水,日在目前,无复俗累,琴虽不佳,意则萧然③自释。及做舍人、字士,日奔表于尘土中,声利扰扰盈前,无复清思,琴虽佳,意则昏杂,何由有乐?乃知在人不在器若有以自适,无弦可也。
(节选自欧阳修《书琴阮记后》)
[注]①夷陵:地名。②舍人:官名。③萧然:悠闲,潇洒。
1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望其旗靡
B. 名之者谁/有仙则名
C. 山间之朝暮也/皆朝于齐
D. 余为夷陵令时/不足为外人道也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的划线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琴虽不佳,意则萧然自释。
14.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首段由远及近,移步换景,交代了醉翁亭的位置,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B. 甲文第二段抓住景物的特征,写出了山中早晚的阴晴变化和四时之景的不同。
C. 乙文中作者曾先后得到三张不同的琴,琴越来越好,作者反而越来越不快乐。
D. 两篇选文都以写青山绿水为主,目的都是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15. 从选文来看,欧阳修“意不在酒”、乐“不在器”,那么他真正追求的是什么呢?请结合两篇选文简要分析。
(二)(5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遥碧亭
杨杰
幽鸟①无心去又还,迢迢②湖水出东关③。
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④。
[注]①幽鸟:鸣声幽雅鸟。②迢迢:水流绵长的样子。③东关:关隘名。④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日暮云还,恋山不动,远望如山外又添一山。
16.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情感?
17. 请发挥联想与想象,描绘你从三、四两句中体会到的情境。
四、作文(50分)
18. 作文。
【材料一】
诗人朱湘在《少年歌》里说:“我们是小羊/跳跃过山坡同草场/提起嗓子笑/撒开腿来跑/活泼是我们的主张。”
【材料二】
毛泽东说:“把思想活泼一下。脑子一固定,就很危险。……要多想,不要死背经典著作,而要开动脑筋,使思想活泼起来。”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可以“活泼是我们的主张”为题,也可自拟题目;②可任选其中一则材料展开联想和思考,完成写作;③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