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部分“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主题中提出以下要求。1.课程内容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2.活动建议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形成的措施,并从多个角度解析这些措施的影响。二、课标解读汉武帝统治时期的西汉是汉朝最强大的时期,也是继秦始皇开辟大一统格局之后,不断推进该格局进一步形成的关键时期。探讨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这一主题,我们需要追溯汉武帝即位时的西汉情况,梳理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实施的巩固大一统的政策并评价其影响。汉武帝即位时,得益于“文景之治”,社会比较稳定,百姓相对富裕,经济繁荣昌盛,但政治上的王国问题和思想上的众说纷纭,都深深地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建立。如何将权利收归中央,如何加强管理,这一系列问题都成为汉武帝思考的对象。?汉武帝改革很全面,而且相当坚决有力。面对过于强大的诸侯国势力,鉴于景帝削藩而爆发的七国之乱,汉武帝采取了一种巧妙、智慧的方式,实行推恩令,于无形中分化了诸侯国的势力。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地方的管理,恢复并强化了监察制度。与此同时,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教育得到大力推广。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巩固大一统的种种措施在当时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从长远来看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需要我们从多角度、多方面地看待。基于以上的课标解读,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武帝采取大一统措施的背景,知道汉武帝为巩固新的大一统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2.过程与方法结合史料文献记载,在历史场景的构建过程中了解汉武帝为巩固新的大一统所采取的措施,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评析这些措施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形成对汉武帝的正确评价,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树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意识。三、重难点突破1、重点: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突破方案:汉武帝在位时期的西汉,无疑是汉朝最鼎盛的时期,这和他所采取的大一统措施有着必然的联系。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之前,我们必须先认识汉武帝即位时的西汉情况,如中央政府和诸侯国之间严重的政治矛盾,这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汉武帝采取大一统措施的必要性。然后,通过自主导学的形式,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努力做到逐步归纳汉武帝时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上所采取的各种措施。2、难点:评析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影响。突破方案:每一种政策的出台,都有着其特定的历史作用。汉武帝时期为巩固大一统局面所采取的诸种措施,凭借自身的独特性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结合文献资料和图片展示,我们可以在详细的描绘,深入的探讨中予以感悟和体会。当然,每一种政策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都会有不同的利弊,这既需要我们融情于具体的历史场景,也需要我们把握宏观的历史脉络,不断加强对历史事件的正确认识。四、教学策略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活动。2.运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中国有这样一个成语叫“金屋藏娇”,你知道这个典故和哪位古代皇帝有关吗?学生猜测、思考兴趣导入,开门见山活动一:汉武帝及“大一统”1.呈现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为什么对汉武帝给予高度评价?2.“大一统”内涵的解释?生:汉武帝促进了大一统格局??生:各方面的高度统一点明本课主题??了解“大一统”的含义,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活动二:汉武帝即位时的西汉?3.公元前141年正月,汉武帝即位、执掌政权,他面临着怎样的历史格局呢??生:经济上繁荣富庶;思想上不统一;政治上诸侯国势力过大等情况通过三则材料,让学生分析归纳当时西汉的情况,为了解大一统政策的实施埋下伏笔。这三则材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要予以简要解读活动三:大一统措施的实施4.自主导学,结合任务单和书本内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有哪些?生: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并加强监察制度;经济上调整货币政策;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完成提炼和归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能力??活动四:评析新的大一统措施?5.结合材料思考汉武帝为什么要施行推恩令???6.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监察制度有什么作用???7.结合材料分析为什么要选择儒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汉武帝铸五铢钱有哪些不同寻常的意义??生:诸侯国势力的增强,威胁中央统治的局面?生:有利于监督中央和地方官员,强化吏治?生:这一做法有利于思想上的大一统,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思想文化发展起到了钳制的作用生:货币流通方便,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贸易发展利用图文资料,了解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的必要性?结合材料,尝试着分析汉武帝强化监察制度的内容和作用?让学生通过对比各种主流思想,理解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里,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必然性,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对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经济政策有一定的了解课堂小结结合所学知识和课外阅读,你认为汉武帝是一位怎样的皇帝?相互交流在回顾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过程中,提升分析、评述的能力教学反思整节课环环相扣,条理清晰,但就初中学生而言,对于大量的古文,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应该做好必要的解释。在重难点的处理上,充分利用材料让学生分析归纳,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六、板书设计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政治上:推行“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济上:铸币权《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同步试题一、选择题1.儒学成为官学是由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直接促成的(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老子【解析】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促成了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正确答案选C。2.班固《汉书》中“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记载的是汉武帝巩固统治的哪一措施?( )A.颁布“推恩令”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派张骞出使西域 D.统一文字【解析】本题由材料中的关键词“罢黜百家”“《六经》”,可知汉武帝为巩固统治所实施的措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确答案选B。3.为实现国家大一统,汉武帝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颁布“推恩令”C.盐铁官营 D.张骞出使西域【解析】“推恩令”是汉武帝在政治方面采取的措施,盐铁官营是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张骞出使西域是在政治外交方面的表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正确答案选A。4.“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文修武备,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治国的核心思想来源于(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解析】汉武帝时期,为巩固大一统,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因此,他治国的核心思想来源于儒家学说。正确答案选C。5.贾谊在《治安策》中认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一思想启发了西汉政府实施( )A.分封制 B.郡县制 C.推恩令 D.科举制【解析】贾谊认为想要使天下太平,莫过于多封一些诸侯,并减弱每个诸侯国的力量。汉武帝受此启发实行“推恩令”的政策。正确答案选C。6.下图是西汉初年郡国并行示意图(局部)。汉武帝为消除诸侯王对皇权的威胁,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什么措施?( )A.实行“削藩”B.颁布“推恩令”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强化刺史制度【解析】由图可知,汉武帝时期,国郡并行,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为此采取了“推恩令”的措施。正确答案选B。二、非选择题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垄断在贵族手中的文化教育逐步扩展。有些人创立学说,广招学生,大办私学,在思想、学术上形成了一个繁荣局面。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1)材料一中“创立学说,广收学生,大办私学”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是谁?(2)为实现大一统,汉武帝在思想上采纳了董仲舒的什么主张?(1分)【答案】(1)孔子(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解析】本题简单梳理儒学在春秋、西汉时期的发展情况,孔子在春秋时期创立了儒家学派,西汉时期经董仲舒的推荐,儒学被定为国学,空前繁盛。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二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视教育,在中央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国学。──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史实?这一史实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但其目的相同,他们的目的是什么?【答案】(1)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2)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解析】本题主要描述儒学在秦汉时期的演变过程。秦朝时,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抑制思想舆论的生发。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以一种温和、推崇的方式把儒学抬高到史无前例的地位,为加强思想控制,强化中央集权做出了更大的效用。三、综合探究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汉武帝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统治年代比较长的帝王。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汉武帝表现出雄才大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在他统治期间,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根据材料,归纳汉武帝的主要功绩。【答案】使统一国家得到空前巩固,对汉文化主流形态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使西汉进入全盛时期。【解析】可以从政治上使国家得到空前巩固、思想文化上促成了汉文化主流形态的形成等角度出发,结合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巩固大一统的措施进行归纳阐述。课件13张PPT。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有为汉一朝之皇帝者,高祖是也。有为中国二十四朝皇帝者,秦皇、汉武是也。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大一统:就是中央加强对国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材料1:至汉武之初……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腐朽)。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很多),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汉书·食货志》 材料2:《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今师易道,人易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3:今诸侯(王国)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纵以逆京师。 ——《汉书·主父偃传》结合材料思考,武帝即位之初,面临着怎样的历史格局? 结合书本内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有哪些?完成下表: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造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宝玉器,多于京师”。 ──人教版《中国历史》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推恩令中央诸侯中央诸侯1.削弱诸侯王封国势力;2.维护国家的统一;3.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1:司隶校尉一人,(俸禄)比两千石。本注曰:孝武帝(汉武帝)初置,持节,掌察举百官以下,京师近郡犯法者。 ——《后汉书·百官志》 材料2: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意为俸禄)六百石,员十三人。 ——《汉书·百官公卿表》从以上材料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汉武帝时期的监察制度表皇帝(中央)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地方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司隶校尉刺史孟子墨子庄子韩非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1.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2.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3.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4.法家主张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天人三策》 结合材料说说你对武帝这一做法的看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当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是儒家思想独尊的局面,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这实际上是文化专制主义的一种表现。汉五铢钱 西汉前期,币制很不稳定,经常改变。除中央铸币外,还允许地方官府和私人仿铸……严重影响民间的商业交换和国家的赋税征收。元狩五年(公元前118),汉武帝下令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通用于全国。 ——《中华文明史》汉武帝铸五铢钱有哪些不同寻常的意义?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思 想 政 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恩令 经 济 铸币权强化监察制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doc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