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课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课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部分“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主题中提出以下要求。
1.课程内容
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的故事,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知道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影响的历史。
2.活动建议
掌握读图的基本技能,从历史地图中准确获取信息,结合相应的文字材料开展探究。
二、课标解读
几千年以来,在朝代的不断更替和演变中,中华各族人民相互交流往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和凝聚,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翻开历史的篇章,追溯历史的脉络,我们会发现秦汉时期民族交往的过程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扫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与此同时,派大军北击匈奴,南征南越,开始了与匈奴、越族等民族的往来。两汉时期,与匈奴的接触交流更为频繁。刘邦受困于白登之后,开启了汉初与匈奴的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对匈奴采取了攻势,涌现出了卫青、霍去病等著名历史人物;王昭君出塞则成为汉匈之间的佳话。白寿彝指出“通过战争、和亲与关市,匈奴大量地接受了汉文化的影响……同时,匈奴也对汉族经济文化发生过积极的影响”。同一时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为后来西汉政府在新疆地区设置西域都护府奠定基础。阅读文献史料,我们还可以发现西汉政府对南方和西南的经营,加强了与当地民族的联系。
秦汉时期,各民族间的交流往来是空前的。我们需要细微地展示每一个故事,深入探讨背后的原因和意义,充分地感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伴随秦、汉帝国的强大和疆域上的开拓,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也进入了一个生长期。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大秦,中国与西方的贸易日益活跃,罗马皇帝和贵族身上的丝织品不仅仅只是商品,更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见证。朝鲜、日本与中国的交流也逐渐密切,东汉时期光武皇帝赐给倭奴国王印绶,印证了中日往来的历史。
基于以上的课标解读,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汉统治者为抵御匈奴侵扰所采取的巩固边疆的措施及汉匈经济文化交流,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基本概况并正确认识他在西汉民族融合与对外交往中的作用,认识汉朝对南方的经营情况和对朝鲜、日本的交流。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秦朝疆域图和西汉疆域图等历史地图,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建立教学线索并从中获取准确的信息。利用丰富的图文资料,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形式,开展有效对话讨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汉朝开疆拓土的过程,知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展现汉朝与世界各地的交往,认识到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影响。
三、重难点突破
1、重点:了解秦汉时期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的主要过程。
突破方案:两汉时期的疆域经过汉武帝、汉明帝两代的经营,再加上中原地区迅速发展的经济、文化的影响,其范围已远远超出了秦朝的疆域范围。具体表现为西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攻势,设置了朔方、五原、敦煌、酒泉、张掖、武威等郡。同时期,汉武帝为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虽未实现目的,却令西域进入了汉朝统治者的视野,并于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使得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的管辖。在南方,东瓯、闽越、南越三个独立王国逐一归附。汉武帝还派人经略西南夷,封已投降的少数民族头人为王侯,共七郡,所封王侯各给印绶。与此同时,丝绸之路的开通促使了中国与西方的贸易往来,中国与朝鲜、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繁盛。
有鉴于此,首先通过观察、比较秦朝疆域图和西汉疆域图,对西汉疆域的开拓有较直观鲜明的认识。再利用汉匈战争示意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西汉前期形势图、东汉时期中外交通路线图等历史地图,从“经略北疆”“凿空西域”“经营南方”“往来东边”等四个方面读懂地图语言,获取准确信息,进行详细、深入的探讨。
2、难点:分析秦汉时期开疆拓土和对外交流举措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影响。
突破方案:两汉时期,通过战争、和亲、关市的形式,大大地促进了汉匈经济文化的交流。匈奴人不仅仿制汉式铜器、铁器,还派人到洛阳就学,传播汉朝文化,汉人则从匈奴引进驴、骡、骆驼等畜力,学习匈奴的乐器、歌舞。张骞凿空西域,令中原地区和西域也开始了长久的经济文化交流。以上举措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同时,丝绸之路开始了中国与西亚、欧洲的全面交流,中国与朝鲜、日本的往来也日益频繁,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影响。
探讨秦汉时期开疆拓土和对外交流举措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必须将之放在具体、形象的历史背景中,结合特定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分析。如“结合材料,你如何评价昭君出塞”“翦伯赞评价张骞是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你是否认同?请说明理由”。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个人的见解和团队合作的能量,评价并体悟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影响。
四、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活动。
2.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学会从历史地图中获取准确的信息。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出示秦朝疆域图和西汉疆域图:比较地图,说说西汉疆域与秦朝疆域的不同
观察讨论,比对两幅疆域图,找出不同点
通过比较,更加直观地认识到西汉疆域的扩大部分,为接下来详细的阐述和分析做好铺垫
?
?
?
?
?
?
?
活动一:经略北疆
1.出示西汉和匈奴战争示意图:观察地图,尝试着描述西汉和匈奴战争演变过程
?
2.出示四则材料:分析西汉对匈奴的政策为什么会发生从防御到进攻的转变?
?
?
?
?
3.展示昭君出塞图和相关文字资料:结合材料,你如何评价昭君出塞?
?
生:前期为匈奴跨越长城,南下侵扰西汉;西汉后来三次出击匈奴,设置六郡,并将匈奴赶到大漠以北
生:汉初采取防御政策是因为匈奴非常强大,而自身实力薄弱;武帝时期主动出击匈奴是因为和亲并不能带来长久和平且西汉国力逐渐强盛
生:昭君出塞是在汉匈两国因长年战争国力受损情况下实行的一个举措,有别于战争,她以一种和平的方式换取了长久的稳定,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应当受到大家的尊敬
借助于西汉和匈奴战争示意图,更加直观简单地了解汉匈关系的演进,避免了文字的繁缛
结合丰富的文字资料,分析汉匈关系演变的原因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
?
?
结合材料,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采用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方式,从多个角度阐明昭君出塞的意义,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表达能力
?
?
?
?
?
活动二:凿空西域
?
?
?
1.展示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观察地图,“西域”指哪里?张骞为何前后两次出使西域?
?
?
2.出示图文资料:翦伯赞评价张骞是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你是否认同?请说明理由
?
生:西域指阳关、玉门关以西的地方。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第二次是为了访问西域各国
生:认同。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公元前60年,新疆地区正式纳入汉朝版图;丝绸之路的开辟,使中西贸易和文化交流日益活跃
?
?
简单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基本概况
?
?
从多个角度阐明张骞通西域的意义,同时对张骞的性格形象有较深刻的了解
?
活动三:经营南方
?
出示图文资料:观察地图,西汉建立初期在统治上面临哪些问题?
生:诸侯王势力庞大,闽越、南越等南方地区不受中央政府管辖
分析西汉前期形势,简单了解汉武帝时期对南方的经营过程
?
活动四:东边往来
?
出示图文资料: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生:东汉与日本、朝鲜有着密切的交流
借助于确凿的历史文物和文献记载,了解汉朝与日本、朝鲜的交流往来
?
课堂小结
?
虽然以后各朝代的疆域随国家实力变化而变化,但大体以汉唐疆域为基础而赢缩
学生相互交流
从整体上把握汉朝疆域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回顾汉朝开疆拓土和对外交流的过程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以图读史:通过观察、比较秦朝疆域图和西汉疆域图,对西汉疆域的开拓有较直观鲜明的认识,再利用汉匈战争示意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西汉前期形势图、东汉时期中外交通路线图等历史地图分别进行探讨,构建了清晰的教学线索,有利于学生的接纳和理解。
解析史料:基于大量的课内外阅读,筛选有针对性的、丰富的史料,图文互证,形象生动地分析了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如“结合材料,分析西汉对匈奴的政策为什么会发生从防御到进攻的转变”,也为学生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价提供了有效、坚实的依据。
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需全称参与,耐心观察,细心指导,发现细腻的思维,开展有效的对话。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同步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汉武帝对匈奴作战取得较大胜利,主要是因为(  )
①匈奴分裂衰落  ②西汉国力强盛③武帝雄才大略  ④将领指挥得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对匈奴作战取得胜利的原因。匈奴被击败后才分裂为几部,而西汉国力强盛、汉武帝雄才大略、卫青和霍去病指挥有方正是关键因素。正确答案选D。
2.汉朝时,皇帝将宫女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①有利于传播汉匈文化 ②换取了长久的边境安宁③是受匈奴胁迫的举动 ④阻碍了汉匈的经济贸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昭君出塞的意义。昭君出塞不同于汉初的无奈之举,是一次平等、友好的和亲,促进了汉匈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带来了长期的和平。正确答案选A。
3.中国的丝织品经由丝绸之路转运到欧洲最早是在(  )
A.秦朝   B.西汉 C.隋朝   D.唐朝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开辟的时间。张骞通西域之后,汉朝与西方国家的贸易日益活跃。正确答案选B。
4.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这里的“它”开始出现于(  )
A.郑和下西洋  B.玄奘西游  C.鉴真东渡  D.张骞通西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张骞通西域的基本概况和意义。张骞通西域开启了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经过西亚,直达罗马,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串联在一起。正确答案选D。
5.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关于丝绸之路说法正确的是(  )
A.最初开通于唐朝  B.起点在洛阳  C.中转站是大秦  D.张骞是功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张骞通西域的基本概况。丝绸之路开通于汉朝,起点在长安,止于大秦。正确答案选D。
6.新疆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地区隶属中央政府管辖开始于(  )
A.张骞出使西域  B.丝绸之路开通  C.昭君出塞  D.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
【解析】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物,保护商旅往来,这是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正确答案选D。
7.张骞通西域后,许多西域物产开始传入中原。这些物产有(  )
①葡萄 ②胡萝卜 ③汗血马 ④丝织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张骞通西域以后,西域的葡萄、核桃、良马、地毯等传入内地,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入西域。正确答案选A。
8.虽然以后各朝代的疆域随国家实力变化而变化,但大体以汉唐疆域为基础而赢缩。下列不属于汉朝疆域扩张表现的是(  )
A.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B.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
C.汉武帝发兵征讨云南   D.与日本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与日本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并不属于疆域扩张的范畴,正确答案选D。
9.《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绶。这主要印证了当时与中国交往的国家是(  )
A.朝鲜  B.日本  C.大秦  D.安息
【解析】从材料中“倭奴国”可以看出,当时与中国交往的国家是日本。正确答案选B。
二、材料题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88年著名学者费孝通在香港中文大学发表讲演的时候说:“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1)列举两例反映汉朝与少数民族关系的典型事件。
(2)说一说汉朝时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几种方式。
【答案】(1)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昭君出塞;张骞出使西域;设立西域都护。
(2)武力;和亲;设置机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朝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体现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情况。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丝绸之路以商队运输形式从中国到古罗马,连接了欧亚大陆的两端。丝绸之路流通着大量的、品种多样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也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自远方。──《新全球史》
材料二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益频繁,西域各国也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为这条商路开辟奠定基础的开拓者是谁?据材料,概括汉代丝绸之路的主要作用。
(2)“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哪一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哪一部分?
【答案】(1)张骞;成为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2)新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丝绸之路概况和西域都护府的掌握情况。阐述汉代丝绸之路的主要作用虽然有一定的困难,但可以结合材料进行高度概况。
三、综合探究题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书西域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四万四千一百。”专家指出:作为南北两条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楼兰城当时充分吸纳了来自东西各方交通和商业资源潜力,加之邻近孔雀河,河道密布而水量充盈,楼兰城曾经在丝绸之路上辉煌一时。──2001年1月17日《南方都市报》
材料二楼兰曾有积粟百万,威服外国的壮举,曾有挟制丝路,左右西域的辉煌。然而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水系的变化和战争的破坏,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楼兰地区由绿洲变成了荒漠。──2001年1月18日《华声报》
(1)途经楼兰王国商路的东方起点是哪一城市?往西方贩运的货物主要有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楼兰王国消失的原因。
【答案】(1)长安;丝绸、陶瓷、铁器、漆器等;
(2)人类活动的加剧,水系的变化,战争的破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的概况。关于楼兰国消失的原因,需要结合材料进行说明。感叹楼兰古国消亡的同时,警示人们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课件11张PPT。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比较地图,说说西汉疆域与秦朝疆域的不同。 两汉时期的疆域经过汉武帝、汉明帝两代的经营,再加上中原地区迅速发展的经济、文化的影响,其范围已远远超出了秦朝的疆域范围。 ——《中华文明史》经略北疆观察地图,尝试着描述西汉和匈奴战争演变过程。西汉和匈奴战争示意图 结合材料,分析西汉对匈奴的政策为什么会发生从防御到进攻的转变?材料一:秦汉之际,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人教版《中国历史》
材料二:西汉初年,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材料三:汉文帝时期,匈奴对汉朝的政策,可以说是出尔反尔,一会儿和亲,一会儿战争。 ——王立群读《史记》
材料四:汉武帝初年,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史记》 汉匈战争,两败俱伤,汉损失士卒数万人,马十余万匹,无力再进行较大规模的战争;匈奴的损失也很惨重,后分裂为五部,互相攻杀。
——《中华文明史》
昭君和亲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汉书》小组合作探究:结合材料,你如何评价昭君出塞?王昭君出塞图 通过战争、和亲与关市,匈奴大量地接受了汉文化的影响。匈奴人墓葬中有许多汉式丝绸服装、铜镜、马具、漆器等。同时,匈奴也对汉族经济文化发生过积极的影响。汉代养马业的发达,与匈奴马匹的输入有关。骑兵的训练与有关战术的进步也受匈奴的影响。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四卷上》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公元前126年公元前138年观察地图,“西域”指哪里?张骞为何前后两次出使西域?凿空西域 小组合作探究:翦伯赞评价张骞是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你是否认同?请说明理由。◆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
◆丝绸之路是世界文化对话之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汉书?张骞传》观察地图,西汉建立初期在统治上面临哪些问题?  两越地区在秦始皇时,已设置四郡,直隶于朝廷。西汉前期,此四郡脱离朝廷,成为东瓯、闽越、南越三个独立王国。汉武帝时,逐一归附……汉武帝派人经略西南夷,封已投降的少数民族头人为王侯,共七郡,所封王侯各给印绶。
——《中华文明史》经营南方往来东边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东汉时期中外交通路线图(局部)   虽然以后各朝代的疆域随国家实力变化而变化,但大体以汉唐疆域为基础而赢缩。
——王玉功《简论汉武帝的疆域政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