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昌盛的秦汉文化》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部分“昌盛的秦汉文化”主题中提出以下要求。1.课程内容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发展成就和特点,知道古代中华文明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2.活动建议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了解秦汉时期在各个文化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并从多个角度解析秦汉文化昌盛的原因。二、课标解读一个民族的文化,始终闪现着该民族灵魂的搏动,以巨大的向心力吸引着该民族的各类成员,因而,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掌握每个时期文化发展的特点是学科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考察这个民族的文化赖以形成和发展的自然—社会环境,认识它的文化各层面的具体状态及其历史演变,进而把握其文化的特质,以达到深入民族灵魂底蕴的目的”,冯天瑜教授关于文化史的研究过程和方法为我们解读秦汉文化提供了很好的方向。鉴于具体学情,我们可以设置为了解秦汉文化各层面的具体状态、把握秦汉文化的特质、探寻秦汉文化昌盛的原因。秦汉时期,科技、学术、医学、史学和宗教等众多领域精彩纷呈,气度辉煌。为了有效地把握各项文化成就,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形式开展活动,充分挖掘小组成员个人的能力,发挥团队的协同作用,在阅读课内外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全面、详细、深入地进行探讨和研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每一个文化分期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中华文化史》将之分别梳理为上古:中华文化的多元发生;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春秋战国:“轴心时代”;秦汉:统一的帝国与一统的文化;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隋唐:隆盛时代;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的勃兴;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汇;明:沉暮与开新;清:烂熟与式微。从中可知,“秦汉文化,既可以视为中国史前文化及元典时代之后的一个大总结、大整合,又可以视为后来的帝国文化乃至中国本土文化奠定模式的独立阶段”,不仅实现了自身文化上的一统,在整个中华文化史的进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秦汉文化昌盛繁荣的背后有着相应的诸多因素。其一,秦统一中国,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基本形成。其二,东汉末年相对混乱、不稳定的社会情况是宗教得以传播和发展的客观因素,而丝绸之路的开通也为此提供可能性。此外,历史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缅怀他们为历史所做出的贡献,感悟他们的言行品质,不仅是表示对他们的尊重和敬意,也是自我内省的一种必要。“一个民族或国度的文化系统只有在其生命运动中不断实现自我保持与自我更新,求得延续与变异,稳定与动态的对立统一,方能生生不已,昌盛繁荣;反之,则有可能衰落甚至灭亡。”今天,我们需要思考以怎样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又以怎样的面貌去迎接世界文化。基于以上的课标解读,确立以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秦汉时期在各个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归纳该时期中华文化发展的特点,并尝试从多个角度出发,综合分析秦汉时期文化昌盛的原因,初步学会运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小组合作探究形式,详细说明秦汉时期在各个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该时期文化各层面的具体状态及其历史演变。结合图文资料,从不同的角度探寻秦汉文化昌盛的原因。(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正确、客观地看待传统文化,思考当下中华文化的自我更新,在文化认同的过程中促进民族认同。三、重难点突破1、重点:知道我国秦汉时期在技术发明、数学、医学、史学、宗教等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突破方案:秦汉时期,科技、学术、医学、史学和宗教等众多领域,无一不是精彩纷呈,气度辉煌。为了有效地把握各项文化成就,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形式开展活动,充分挖掘小组成员个人的能力,发挥团队的协同作用,在阅读课内外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全面、详细、深入地进行探讨和研究,避免按照教师预先设计的细微问题,对每一项文化成就按部就班地进行烦琐的对答,摆脱思维重复所带来的疲倦感。在此基础上,准确认识各项文化成就的卓越之处,如美国学者德克·卜德评价“纸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过分”;《九章算术》标志着以算筹为计算工具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传统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基础;《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享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盛名;佛教道教开始前行等,从而归纳秦汉文化发展的特点,既实现了文化的大一统。2、难点:尝试从社会环境和历史人物等角度出发,综合分析秦汉时期文化昌盛的原因。突破方案:“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秦汉文化昌盛繁荣的背后有着相应的诸多因素。其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和汉武帝时期形成的大一统局面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其二,东汉末年相对混乱、不稳定的社会情况是宗教得以传播和发展的客观因素。此外,历史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感悟历史人物的言行品质,不仅是表示对他们的尊重和敬意,也是自我内省的一种必要。依据以上三个角度,基于大量阅读,提供丰富明了的图文资料,如李宗桂《论大一统的秦汉文化》对于秦朝统一中国的认识;《后汉书·朱晖传附孙穆传》关于东汉末年社会状况的描述;有关张仲景和司马迁的两则故事,开展全面、深入的分析。四、教学策略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活动。2.运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一个民族的文化,始终闪现着该民族灵魂的搏动”,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秦汉文化,追寻中华文化的印迹学生相互交流直接导入,开门见山活动一:秦汉文化的独特地位1.呈现材料,引导学生思考:秦汉文化在世界文化和中华文化中分别具有怎样的独特地位?生:秦汉文化处于同时期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相对中华文化而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材料,直接明了地说明秦汉文化的特殊地位,既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也能在第一时间建立起对秦汉文化的良好印象????活动二:秦汉文化的宏富气象?2.基于课本阅读和课外知识的积累,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展开活动:(1)从以上内容中任选一例给予详细介绍,并说说它带来的巨大作用??(2)归纳该时期中华文化发展的特点生:放马滩纸《九章算术》《伤寒杂病论》麻沸散和五禽戏《史记》白马寺青城山??生:秦汉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文化上的大一统充分挖掘小组成员个人的能力,发挥团队的协同作用,在阅读课内外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全面、详细、深入地研究某一项秦汉文化的成就,避免预先设计的过多、过细、无效问题的出现把握秦汉文化的特点,认知秦汉文化实现大一统的局面,为以后文化史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活动三:文化昌盛的原因分析?3.呈现丰富的图文资料,发掘多个角度,探寻秦汉文化昌盛的原因:(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探寻促使秦汉文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的因素。(2)马克思曾说“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结合以上材料和课本内容,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3)秦汉文化的昌盛得益于以上历史人物哪些难能可贵的品质??生:秦始皇统一中国,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到西汉武帝时出现大一统的局面,为中华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生:东汉末年,官员贪污腐败,赋税深重,民不聊生,而佛教和道教所提倡的思想和主张为生活在水生火热中的百姓带来了希望生:热衷于自己的事业,虚心好学,坚忍不拔,善爱百姓“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秦汉文化昌盛繁荣的背后有着相应的诸多因素。其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和汉武帝时期形成的大一统局面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其二,东汉末年相对混乱、不稳定的社会情况是宗教得以传播和发展的客观因素。此外,历史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感悟历史人物的言行品质,不仅是表示对他们的尊重和敬意,也是自我内省的一种必要活动四:中华文化的自我更新4.结合材料,提出思考:为了更好地建设文化大国,我们应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生: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不应骄傲自满,学会谦逊地接受外来优秀文化我们需要思考以怎样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又以怎样的面貌去迎接世界文化课堂小结秦汉文化的宏富气象令人着迷,与此同时,我们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和探索,使中华文化得以更新和延续学生相互交流进一步树立文化保持和文化更新的观念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一般来说,文化史涉及技术发明、天文、算术、医学、史学、宗教等诸多领域,需用笔墨细致耕耘,但鉴于有限的篇幅或其他原因,教材编排的内容稍显零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大都表现为师生的浅层阅读和照本宣科,为了有效地规避类似问题,笔者做了相应的创设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内容上取舍有当。了解秦汉文化的成就、归纳秦汉文化的特质、分析文化昌盛的原因是本课学习的三个重要环节。对于秦汉文化的成就,教材做了一定的介绍并设置详细问题,相对于此,后两者在教材中并没有得到直接体现,而这恰是学习文化史的要点所在。因此,笔者利用较大的篇幅基于秦汉文化成就的罗列,引导学生归纳秦汉文化的特质既初步形成了中华文化共同体,实现文化上的大一统,并自选角度分析秦汉时期文化昌盛的原因。形式上小组合作。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体,教师需要准确发挥主导作用,这也就意味着教师需要体察学生的思维逻辑和学习动态,而不是让学生不停地回答自己预设的诸多问题,揣摩自己的良苦用心。在了解秦汉文化成就这一环节中,笔者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参与探讨,结合所有成员的才智学识,研究某一项该时期的文化成就,拓展了更多的学习思维空间,也避免了师生之间逐一列举,反复问答的疲倦。每一个文化分期都有其独特的魅力,相信在不断的阅读过程中,我们一定能深刻感受并流连于此!《昌盛的秦汉文化》同步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在古代四大发明中,影响最为久远,且对文明发展作用最为显著的是( )A.指南针 B.造纸术 C.印刷术 D.火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造纸术产生的深远影响。相较而言,造纸术由我国传遍世界,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保存和传播。正确答案为B。2.纸的出现是人类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它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下列人物中与纸的改进直接相关的是( )A.屈原 B.华佗 C.蔡伦 D.张仲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造纸术的概况。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正确答案选C。3.以下内容中,属于秦汉时期数学名著的是( )A.《老子》 B.《皇帝内经》 C.《史记》 D.《九章算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汉时期的数学名著。《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同为两部传世的秦汉时期数学名著。正确答案选D。4.东汉时官至太守仍坚持给百姓看病,且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是( )A.李时珍 B.张仲景 C.华佗 D.孙思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正确答案选B。5.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是( )A.《史记》 B.《论语》 C.《伤寒杂病论》 D.《道德经》【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司马迁与其巨作《史记》。正确答案选A。6.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A.《论语》 B.《史记》 C.《汉书》 D.《资治通鉴》【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巨著《史记》。正确答案选B。7.司马迁在《史记》中把陈胜诸侯同列,批评汉武帝晚年迷信神仙、掠夺百姓财富等许多过失。这反映( )A.司马迁史学知识丰富 B.《史记》的艺术性相当高C.《史记》的体裁多样 D.司马迁史德高尚【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司马迁写作《史记》的态度。依据题意,正确答案选D。8.以下关于佛教、道教的表述,错误的是( )A.都起源于古代印度 B.都反映了百姓摆脱困苦的希望C.都兴起于东汉时期 D.都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佛教、道教的概况。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但道教属于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正确答案选A。二、材料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经过四百年的沉淀,秦汉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人教版八上《历史与社会》材料二秦汉时期,伴随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人民的勤奋劳作,加之传统的大一统观念的引导,中国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宏富气象。──李宗桂《论大一统的秦汉文化》(1)结合材料一,请推荐秦汉时期一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列举一项史实,说明秦汉文化实现宏富气象的原因。答案:(1)例如造纸术等;(2)例如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增强民族凝聚力,为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解析】本题第一小题考查秦汉时期文化上的突出成就,可以任意列举一项;第二小题探讨秦汉时期文化昌盛的原因,可以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如“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大一统观念”进行探讨分析。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说,汉明帝梦见一个高大的金人。第二天,他和大臣讨论这个梦,有人说,金人是西方的佛。明帝于是派人去西方求佛,请来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驮来了佛经。──人教版八上《历史与社会》材料二(东汉末年)公赋既重,私敛又深。牧守长吏,多非德选。贪聚无厌,遇人如虏。──《后汉书·朱晖传附孙穆传》材料三公元前2世纪至1世纪,西域大月氏、安息、康居、龟兹、于阗等地,佛教已广为流行……而此时,连接西域与中国内地的著名的“丝绸之路”上,使臣、商旅的驼队、僧侣的身影,正风尘仆仆,往来不绝。──《中华文化史》(1)材料一中关于佛教的兴起,说法是否可信?请说明理由。(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东汉时期佛教得到初步传布的原因。答案:(1)不可信,这种说法缺少可靠实际的证据。(2)东汉末年,贪官污吏横行,统治腐败,民不聊生;丝绸之路开通。【解析】本题主要围绕东汉时期佛教的兴起而展开。第一小问考查学生对神话传说和史实的分辨,第二小问着眼于依据材料分析东汉时期佛教得到初步传布的原因,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三、综合探究题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一个民族或国度的文化系统只有在其生命运动中不断实现自我保持与自我更新,求得延续与变异,稳定与动态的对立统一,方能生生不已,昌盛繁荣;反之,则有可能衰落甚至灭亡。”──冯天瑜《中华文化史》结合材料和所学内容,探讨当下我们怎么做,才能实现中华文化的自我保持与自我更新?答案:客观、全面地看待传统文化,从中汲取精华,同时要以开放的姿态学习世界先进文化。【解析】历史不仅仅停留在过去,了解了秦汉文化的表现和特质,我们还得进一步审视当下文化发展的境况和走向。“自我保持”即意味着我们对传统历史文化精华的认同和吸收,树立强烈的民族文化优越感;“自我更新”也意味着我们需要以更宽广的胸怀去包容、接纳外来的优秀文化。课件7张PPT。昌盛的秦汉文化 秦汉文化足以与南亚的孔雀王朝文化、欧洲的罗马文化相媲美,成为亚欧大陆并峙的三大帝国文化……既可以视为中国史前文化及元典时代之后的一个大总结、大整合,又可以视为后来的帝国文化乃至中国本土文化奠定模式的独立阶段。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结合材料,说说秦汉文化具有怎样的独特地位?放马滩纸《九章算术》《伤寒杂病论》《史记》佛教圣地——白马寺道教祖庭——青城山小组合作探究:从以上内容中任选一例给予详细介绍,并说说它带来的巨大作用。 秦汉时期,伴随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人民的勤奋劳作,加之传统的大一统观念的引导,中国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宏富气象。 ——李宗桂《论大一统的秦汉文化》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探寻促使秦汉文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的因素。马克思曾说“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结合以上材料和课本内容,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东汉末年) 公赋既重,私敛又深。 牧守长吏,多非德选。 贪聚无厌,遇人如虏。 ——《后汉书·朱晖传附孙穆传》※ 道常无欲,乐清静。 ——道教思想※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佛教思想张仲景做长沙太守后,为了坚持为百姓看病,他每月初一、十五两天大开衙门,坐在大堂上接诊。司马迁因触怒汉武帝,被处以重刑,一度想到自杀。但为了写成《史记》,忍受了巨大痛苦,发愤著述。 勤求古训,博彩众方 ——张仲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便 ——司马迁秦汉文化的昌盛得益于以上历史人物哪些难能可贵的品质?司马迁因触怒汉武帝,被处以重刑,一度想到自杀。但为了写成《史记》,忍受了巨大痛苦,发愤著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便 ——司马迁张仲景做长沙太守后,为了坚持为百姓看病,他每月初一、十五两天大开衙门,坐在大堂上接诊。 勤求古训,博彩众方 ——张仲景 一般而言,人的感情向着过去,向着文化的自我保持;而理智则向着未来,向着文化的自我更新。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为了更好地建设文化大国,我们应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昌盛的秦汉文化》教学设计.doc 《昌盛的秦汉文化》教学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