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探寻“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部分“探寻“丝绸之路””主题中提出以下要求。1.课程内容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知道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影响的历史;比较不同时期区域之间相互交流与影响的事例,体会区域联系日益密切的历史趋势。2.活动建议通过对图片和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再认或再现有关丝绸之路的史实,还原历史场景,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二、课标解读文明是相互影响且相互融合的。从丝绸之路、玄奘西行、鉴真东渡、海上丝绸之路、新欧亚大陆桥、改革开放,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是持续不间断的。而通过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交流,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物种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交流,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是广泛而全面的。自西汉起开辟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交往的一大典范,它东起中国长安,西至古罗马,延绵7000多公里,它在近2000年的时间里见证了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两河文明和古罗马、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历史。丝绸之路为世界不同地区之间文明构建了一座交往的桥梁。因此说,认识丝绸之路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认识中外文明的交流史。而丝绸之路的开辟与通畅与西汉政府的政策、张骞出使西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丝绸之路的通畅不仅给历代中原王朝,也给中亚、欧洲各国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促进了丝绸之路沿线整个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认识丝绸之路不仅需要从地理学上去做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把它放在促进中外文明交流的大历史观角度去认识,再通过微观的解读,帮助学习者构建起一条有血有肉的丝绸之路。这不仅有利于学习者从整体上把握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历史,更有利于培养学习者正确、全面看待问题的学科能力。基于以上内容的解读,笔者将教学目标作以下陈述。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丝绸之路的基本概况,知道西汉推进和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各方面措施;通过利用丰富的历史资料,展示丝绸之路上的情景,分析丝绸之路对促进古代中国与世界文明交流的桥梁作用。过程与方法目标:以文字资料、考古发现、壁画等历史资料,运用解读历史资料的方法,从历史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认识丝绸之路的价值与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开放与交流,展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认识到古代中国与世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从丝绸之路古镇的兴衰演变中,感悟历史的变迁,增强忧患意识。三、重难点突破1、重点:丝绸之路的基本概况和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各方面措施。突破方案:丝绸之路,是中外自西汉以来在政治、文化、经济、物品等方面交流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其必然性是西汉政府的逐渐强盛,希望摆脱匈奴的威胁,西进联合大月氏,共而击之。故派张骞出使西域。但历史的发展往往又存在着偶然性。张骞出使西域,虽未达成最初之目的,但是确使中原地区加强了对西域的联系,在无意间打通了中国与西亚、欧洲联系的通道。关于丝绸之路的基本概况,我们可以借助丰富的史料,如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路线图等,帮助学生还原历史的真相,将之放于具体历史情境中,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感知丝绸之路的“遥远”。从时间上看,丝绸之路上至西汉,下至清朝,时间跨度近2000年;从空间上看,丝绸之路东起长安,西至古罗马,延绵7000多公里。同时丝绸之路的开辟和通畅与西汉政府的逐渐强盛是密不可分的。我们也可以通过文字史料的解读和秦、西汉疆域图的横向对比,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西汉政府在丝绸之路开辟和保障其通畅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此外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授之于历史探究的基本方法──“大胆猜想,小心求证”,让学生进行大胆、合理的历史猜测,再通过史料、文物等进行小心、严谨的求证,激发学生对历史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探究理念。2、难点:理解“丝绸之路”对促进古代中国与世界文明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重要作用。突破方案:丝绸之路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中华文明、印度文明、两河文明和古罗马、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对于丝绸之路对中外交流的历史作用,通过三个历史微观场景的创设,利用敦煌壁画,丝绸之路上重要城镇史料的解读,帮助学生走入丝绸之路,直观的感受丝绸之路的艰辛、危险和繁荣。同时通过“唐朝舞乐图”这一考古辨真伪的教学环节,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不仅仅体现在中外的交流上,更体现了中外文明的融合。同时让学生做一回小小的考古学家,既激发了学生历史探究的热情,也让学生知道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四、教学策略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2.还原历史场景,走进历史,体会历史的真实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3.运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和观察比较的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展示一本书的目录,让学生根据目录猜测这本书的主题生阅读目录,根据目录的提示,猜测本节课的主题在观察、猜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也让学生感悟到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工具活动一:认识丝绸之路1.展示历史对张骞的评价学生思考:(1)异域指的是哪里?张骞何时通异域?佳种指什么?“自西来”指的是什么意思?2.展示地图及古罗马出土的绢学生猜想:(1)在古罗马为什么会出现汉代的丝绸?3.展示欧洲与西亚存在联系的材料,印证学生的猜想生:阳关、玉门关以西的广大地区;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佳种是指良种马、石榴、核桃等西域传入的物品;自西来是指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生:可能是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把丝绸带到了“大月氏”“大宛”等西域国家,再由这些国家的人把丝绸贩卖到古罗马结合史学家对张骞的评价,利用图片和书本,通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回顾,自主还原丝绸之路开辟的基本史实设“伏笔”,让学生猜测汉代的丝绸何以出现在古罗马,再加以史料印证学生的猜测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小心求证”的研究历史的基本理念。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丝路遥远的两层含义:1.空间上(距离)的遥远;2.时间上(年代)的遥远????????活动二:感受丝绸之路的繁华,理解其历史的作用及意义1.场景一:敦煌壁画学生探究:(1)同桌交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张壁画,具体来描述一下壁画中所反映的丝绸之路上的情景?(2)那从大家刚才的描述之中,能得出什么结论呢?场景二: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起点长安、中转站巴格达、终点古罗马三座城市材料的展示学生探究:(1)丝绸之路到底在交流着什么呢?(2)这些交流分别会给这些城镇带来什么影响?场景三:唐代舞乐图学生探究:(1)来自波斯的曲项琵琶、来自印度的佛教和中国本土的箫,这些东西在同一张图中出现有可能吗?那这张图到底是真是假?请说说理由。(2)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化出现在同一张图片里出现,这说明了什么???生:根据看到的动物及人物场景,联想丝绸之路上的景象。?生:丝绸之路是条漫长遥远、艰辛危险而又商机无限的道路生:经济、政治、人员、物品等方面的交流生:通过材料中具体的交流讲产生的影响?生:有可能。因为波斯的曲项琵琶、印度的佛教可以通过西汉开通的丝绸之路传入到中原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场景一主要通过敦煌壁画的解读,让学生感受到丝绸之路的多重性。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壁画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创作,它更是我们研究历史,还原历史的一种手段?场景二主要通过展示丝绸之路上的三个点:起点长安、中转站巴格达、终点古罗马由于丝绸之路带来的巨大繁荣,让学生走进历史场景,感受丝绸之路的繁荣,及在中外经济、政治、人员、物品等方面的交流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场景三主要通过判断一幅据说来自唐代的舞乐图的真伪,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丝绸之路对中外交流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同时也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开放与融合。此外还让学生做了一回小小的考古学家,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活动三:探究丝绸之路何以通畅??1.展示三段关于丝绸之路通畅的史料学生探究:结合材料及本单元所学知识,探讨丝绸之路何以畅通?2.展示秦朝与西汉疆域图学生思考:西汉政府能在西域地区屯田兵卒、推行“向西猛进”政策的原因???生:小组合作探究原因?生:读图对比,认识西汉政府的强盛,疆域的扩大与丝绸之路通畅的关系通过三段史料的解读,让学生认识丝绸之路得以通畅的原因,也体现了历史教学要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理念通过秦与西汉疆域图的对比,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西汉政府的强大,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活动四:新丝绸之路1.图片展示丝绸之路古镇的现状学生思考:在丝绸之路逐渐走向衰落之后,中外文明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继续进行交往的?2.地图展示中国与其他国家对丝绸之路联合申遗学生思考:(1)你觉得对丝绸之路的联合申遗活动有无价值?为什么?(2)那你认为包括我们中国在内,应该为这条丝绸之路做些什么??生:海上丝绸之路、新亚欧大陆桥?生:有。因为对丝绸之路的申遗,体现了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对中外交流起到的作用生:保护好丝绸之路的一些古迹,加强与各国的联系通过展示丝绸之路古镇的衰落,让学生感受中国社会由盛到衰再逐渐强盛的一段演变史。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到丝绸之路虽然衰落,但是中外交流的脚步从来没有中断与停止,中外出现了新的交流方式与通道通过中外对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材料的展示,让学生感悟到对文物、对历史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史观课堂小结找一找还有哪些关系介绍丝绸之路的书籍,自主阅读,更加全面的认识丝绸之路?学生课后自主阅读关于丝绸之路的书籍首尾呼应,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阅读书籍对获取知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丝绸之路不但使西域和中原牢固地连为一体,而且对中西方文化交流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认识丝绸之路这段历史,就是认识中外交流的历史。本课主要通过丝绸之路概况的认识、感受丝绸之路的繁荣,探究丝绸之路何以通畅和新丝绸之路等四个环节的展示交流,从整体上梳理出一条清晰明确的教学线索。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原则。本课通过相关史料帮助学生还原历史现场,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知历史,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历史的严谨性、真实性和丰富性;通过“大胆猜想与小心求证”的历史探究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了一份求知的欲望和学习兴趣;而通过获取历史知识途径的介绍,让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追求又添加了一分热情。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如学生对于史料的解读能力还比较欠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不够丰富,教师应该积极指导学生该如何正确地去阅读一段史料,用更完整和丰富的语言去表达。《探寻“丝绸之路”》同步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中华文明、印度文明、两河文明和古罗马、希腊文明等……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这里的“它”开始出现于( )A.郑和下西洋 B.张骞通西域 C.鉴真东渡 D.玄奘西游【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上重大事件的认识。张骞通西域标志着丝绸之路的全线贯通。丝绸之路东起长安,西至古罗马,是沟通中外文明的重要桥梁。郑和下西洋始于明朝,鉴真东渡与玄奘西游都发生于唐朝,影响短暂且有限。正确答案为B。2.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2014年的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将“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不处于此“经济带”的是( )A.陕西西安 B.河西走廊 C.新疆地区 D.浙江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丝绸之路路线图的认识。丝绸之路东起长安(今西安)西至古罗马。正确答案是D。3.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唐朝都城长安,可能会看到的情形有( )①各国商人云集于此 ②出现了专门经营西方商品的肆市店③百姓在市场上采购葡萄、番茄 ④马可波罗在此做官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关于丝绸之路对中外交流产生的影响。时间、空间限定在唐朝都城长安,①②③自西汉丝绸之路开辟以来都有可能出现,而④马可波罗是发生在元朝的一位历史人物。正确答案是A。4.2014年5月21日,由国务院新闻办组织的“中国媒体丝路行”采访活动在陕西西安拉开序幕。关于古丝绸之路的表述有误的是( )A.有利于中国对世界的统治 B.有利于中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C.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 D.张骞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了巨大贡献【解析】中国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只是对世界文明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并没有借此进行武力扩张,统治世界。故A的描述是错误的,正确答案选A。5.德国人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首次用“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古代丝绸之路也被称为“进步之路”“友谊之路”“文化之路”。以上材料说明当时这条东西方要道( )A.交通非常发达 B.各种文明相互交流 C.商品贸易极其繁荣 D.名胜古迹众多【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丝绸之路的影响这一知识点。B选项从总体上概括了丝绸之路的影响,而A、C、D只是认识到丝绸之路的表象。正确答案选B。6.仔细观察某朝代疆域图。图中的“西域都护府”反映了哪一朝代对哪一地区的有效管辖()A.秦朝东南 B.西汉新疆 C.唐朝东北 D.元朝西藏【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西域地区的方位认识及西汉政府对西域的有效管理。正确答案选B。7.“不是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这反映出张骞出使西域的重要意义之一是( )A.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B.促进了西域经济的发展C.密切了与欧洲国家的友好往来 D.使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统治之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题干中材料大意是如果没有张骞出使西域,怎么会有西域的物产传到内地,反映了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正确答案选A8.西汉政府对于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繁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①加强对今新疆地区的管理 ②对河西地区大规模屯田开垦③修长城封闭保守,不与外国人交流 ④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西汉政府政策与丝绸之路通畅的关系这一知识点。③显然不符合西汉政府“向西猛进”的政策。而①②④的措施,显示了西汉政府从行政管理、经济、军事等方面保障了丝绸之路的通畅。正确答案选D。9.考古印证了历史的印记。近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证实( )A.张骞曾出使西域 B.班超曾出使大秦C.陆海丝绸之路的存在 D.中亚与东南亚都是中国版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外交流途径的认识。我国对外交流不仅仅只有丝绸之路,还有海上丝绸之路。正确答案选C。10.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于2014年6月22日批准通过“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遗产名录申请报告。至此,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提交的这一文化遗产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列对于中、吉、哈对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描述正确的是( )①体现了丝绸之路是对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起到巨大的影响②说明了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只联系了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这三个国家③体现了我国对文物古迹保护意识的加强④说明了对整条古丝绸之路的保护还不够完善。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丝绸之路等文物古迹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也考查了学生的材料解析的能力。②的描述显然不符合丝绸之路的基本概况,①的描述是体现了丝绸之路的影响。③的描述肯定了中国在本次申遗过程中做出的努力。④的描述需要结合材料“批准通过“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遗产名录申请报告。”而并非是整条丝绸之路的申遗成功。故④的描述是正确的。正确答案选C。二、材料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丝绸之路示意图材料二丝绸之路开辟后的中西交往从中国输入西方的物品和技术从外国传入中国的物品和文化①大量的丝和丝织品②凿井、冶铁①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农作物②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③罗马的杂技、印度的佛教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可知,汉代丝绸最远可以运到A国,写出该国的名称。为加强对图中西域(今新疆地区)的管辖,西汉在此设置了什么机构?(2)根据材料二,说说丝绸之路的重大贡献。(3)夏华同学一家暑假将赴丝绸之路范围内旅游,请你推荐两处历史人文景观,并说明推荐理由。【答案】(1)大秦;西域都护府。(2)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3)西安: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甘肃敦煌:古丝绸之路的重镇等。【解析】第(1)问史地结合,通过解读材料一的“丝绸之路示意图”,让学生从地理的角度进一步加强对丝绸之路的认识。第(2)问通过图表的解读,考查学生对丝绸之路作用的认识。第(3)问考查学生对于丝绸之路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答题开放。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西汉建国时,北方即面临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的威胁。匈奴奴隶主贵族经常率领强悍的骑兵,侵占汉朝的领土,骚扰和掠夺中原居民。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冬,冒顿单于率骑兵围攻晋阳(今山西太原)。刘邦亲领三十二万大军迎战,企图一举击溃匈奴主力。结果,刘邦反被冒顿围困于白登(今山西大同东)。从此,刘邦再不敢用兵于北方。后来的惠帝、吕后,和文景二帝,考虑到物力、财力的不足,对匈奴也都只好采取“和亲”、馈赠及消极防御的政策。材料三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三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这条通道被人们称为什么?开通于哪个朝代?(2)根据材料二,试说明西汉初年面临着哪些困境,西汉政府是如何应对的?(3)材料三反应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试分析该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答案】(1)丝绸之路;西汉(2)受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长期袭扰。西汉政府在汉高祖期间武力征讨,结果战败;之后西汉转为“和亲”。(3)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是受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欲联合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解析】该题考查学生对于丝绸之路开辟原因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材料一,采用地图的形式,考查学生史地结合的能力。材料二、三采用文字史料,考查学生史料的解析能力。13.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建设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引起了相关国家的强烈反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摘自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二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杨洁篪表示,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摘自新华网(1)材料一体现了丝绸之路的双向交流,其中佛教传入我国是在何时?改进造纸术,促进文化传播的关键人物是谁?(2)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古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有何重要地位?今天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什么现实价值?【答案】(1)西汉末年(西汉)蔡伦(2)重要地位: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或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现实价值: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合作共赢(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围绕其中任意一点展开表述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丝绸之路促进中外交流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及重振丝绸之路的现实意义。采用史料分析的手段,考查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三、综合探究题14.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随着中国与中亚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大外交格局的确定,对于丝绸之路的关注也再次升温。与此同时,中国与中亚三国的“丝绸之路”联合申遗也进入倒计时。这条始于公元前2世纪的古代亚欧大陆长距离贸易与文化交流的交通大动脉,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希腊、罗马文化等连接起来,被认为是东西方文明的融合、交流之路。在这条昔日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遍布着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摘编自2013年10月14日《光明日报》材料三2006年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和推动下,我国与中亚有关国家就开始了丝绸之路跨国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经过多次的磋商,今年1月,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最终确立了“丝绸之路:起始段与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的申遗文本,正式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并在今年6月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申报成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丝绸之路的起点、终点。(2)请用直线将下列文化成就与所属地区文化连接起来。敦煌莫高窟 印度文化种姓制度 中国文化《荷马史诗》 阿拉伯文化《天方夜谭》 希腊文化(3)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试分析丝绸之路的影响。(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与中亚三国的“丝绸之路”联合申遗的看法。【答案】(1)起点:长安(西安)终点:大秦(欧洲、古罗马)(2)连线:(3)影响:丝绸之路沟通了亚欧两大洲,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4)①使这个世界级别的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扬。②将进一步加强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的文化交流,扩大三国之间在文物保护方面的合作,进而密切三国人民、甚至整个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其它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丝绸之路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第一问史地结合考查学生对于丝绸之路基本概况的认识。第二问连一连考查学生对于丝绸之路上哪些交流的认识,也为第三问的解答做好铺垫。第三问采用史料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史料解析能力和对丝绸之路影响的认识。第四问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考查学生对文物保护的态度,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的认识等。课件15张PPT。探寻“丝绸之路”第五章:巴格达:走过新月沃土第六章:触摸地中海第七章:君士坦丁堡:欧亚大陆桥头堡第八章:西方对东方的遐想序:穿越历史时空的商路第一章:长安——见证中华帝国的强盛第二章:悠悠丝路上的王国第三章:扼守欧亚交通咽喉的帝国第四章:波斯,波斯良种马、石榴、核桃、乐器、歌舞“不是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思考:“异域”指的是哪里? 张骞何时通异域? “佳种”指什么? “自西来”指的是什么意思?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丝绸、漆器、金属工具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凯撒,身着华丽的中国丝制长袍去看戏。长袍制作之精美令全场观众赞叹不已。古罗马出土的汉代绢据史书记载:自公元前334,地中海沿岸的亚历山大帝国对波斯(安息)征服后,欧洲与西亚的交流一直存在,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的交通系统。 张骞之行 标志着后来所称之的“丝绸之路”的全线贯通场景一材料二:在公元8世纪巴格达的市场上,有专卖瓷器、丝绸、麝香等中国货的市场。中国商人也可以在巴格达的其他市场中,采购从印度运来的香料;从中亚运来的宝石、黄蜡;从罗马运来的玻璃制品、染料和珍珠……——选编于《帝国贸易·丝绸之路》材料一:汉朝长安开辟了“蛮夷邸”,出现专门经营西方商品的肆市店,毛织品、火浣布、切玉刀、明珠充于市场。? 据史书记载:在唐朝时,来自中亚的史诃耽,曾居住在长安数十年,并担任长安中书省的译语官。据载,当时定居长安的胡人不下10万。 ——选编于《丝绸之路》沈济时著 场景二材料三:在古罗马市场上,丝绸的价格等同于黄金,即一两黄金只可买一两重的丝绸,但是仍然成为狂热追求的商品。 ———选编于《丝绸之路》沈济时著 讨论:得到了哪些信息?场景三 当代史学研究者在评价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时称“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中华文明、印度文明、两河文明和古罗马、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中华文明印度文明两河文明古罗马文化古希腊文化 史料一:“(汉朝)把秦始皇所建以防匈奴的万里长城向西边延长出去。古长城之向西延长最初的用意自然是保护新开的通中亚的大道,秦始皇的长城纯粹是一种防御的性质……但是汉武帝的长城用意乃是作为大规模的前进政策的工具。” ——《斯坦因西域考古记》 史料二:“自敦煌西至盐泽(罗布泊),往往起亭(古代筑在边境上的烽火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屯田兵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汉书?西域传》 史料三:元和元年(84)十一月,北单于派人驱牛马万余头与汉朝商贾交易。北匈奴诸王大人前来,所在郡都设官邸接待。 ——《资治通鉴》 探究:结合材料及本单元所学知识,探讨丝绸之路何以畅通?楼兰古国庞贝城波斯古城古罗马遗址海上丝绸之路中 国哈萨克斯坦你觉得对丝绸之路的联合申遗活动有无价值?为什么?那你认为包括我们中国在内,应该为这条丝绸之路做些什么?吉尔吉斯斯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探寻“丝绸之路”》教学设计.doc 《探寻丝绸之路》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