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和西晋的统一》 课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三国鼎立和西晋的统一》 课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课件6张PPT。三国鼎立与
西晋的统一一祸引割据两战分三国四马定西晋五胡乱中华一祸引割据
两战分三国
四马定西晋
五胡乱中华课堂小结《三国鼎立和西晋的统一》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部分“三国鼎立和西晋的统一”主题中提出以下要求。
(一)课程内容
1.列出秦代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
2.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3.知道从秦代到清代中国历史版图的变化,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大势。
(二)活动建议
1.根据教学进度,结合教材内容,帮助学生设计自秦汉到明清中国历代王朝更替的年表、朝代时序表,使他们对中国古代历史线索的识记更加清晰。通过著名历史文化遗产的介绍,帮助学生感知中国古代每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把握中国历史从未间断的基本脉络。
2.根据教学进度,结合教材内容,开展阅读讨论会,撰写历史小论文;设计表格,列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帝王,填写其历史作用。
3.指导学生利用历史地图、历史年表等工具,对照今日中国的版图,展现中国疆域的历史演变。
二、课标解读
(一)教学目标设置的依据及相关解读,教学目标的陈述
依据包括:《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教师用书)、教学内容及学情
依据一:《课程标准》
第一、本课时的内容是《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课标与本课时相符合的内容有三条:“列出秦代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知道从秦代到清代中国历史版图的变化,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大势”。
第二、确定关键词,关键词包括知识名词和行为名词。本课时相关的课标中知识名词有:“王朝更替时序”“中华文明”“基本脉络”“人物”“事件”“重要影响”“历史版图变化”和“统一大势”等。行为动词包括:“列出”“展现”“列举”“评析”“知道”和“认识”等。
第三、分解能够分解的知识名词和行为动词。“王朝更替时序”可分解为朝代的变迁及其时间顺序;“历史版图变化”可分解为“历史版图的范围”和“历史版图的变迁”;“统一大势”可分解为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展现”分解为展示、呈现;“列举”分解为罗列、举例;“评析”分解为评判、分析。
依据二:单元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与本课时相关的内容为:“本单元接着上一单元秦汉时期的内容,勾勒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华文明发展的概况。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尽管长期分裂混战,但南方经济空前发展,北方少数民族在冲突中逐渐汇聚,为隋唐在更为广阔的范围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第二、本课时相关的知识名词有:“三国两晋”“中华文明”“概况”“分裂混战”和“统一”等;行为动词包括:“勾勒”等。
第三、分解关键词,如“中华文明”和“概况”,在本课时中特质三国西晋时期的文明;“分裂混战”和“统一”,在本课时中特质由东汉末年的分裂到三国局部性性统一,再到西晋实现大一统,为统一这一大趋势奠定基础。
依据三:学情及教学内容。以生为本,体现课程的人文性,综合上述依据,我们可以陈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二)陈述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列出东汉末年三国及西晋时期的王朝变更及其时间顺序;罗列并举例说明东汉末年三国及西晋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以历史史实为依据,评判并分析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展示的历史史料及呈现的《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图》《三国鼎立图》和《西晋疆域图》等地图,提升阅读史料及读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朝代版图的变化,知道不同朝代的疆域,并能够认识由分裂到统一的大趋势,自觉维护国家的统一。
(三)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1.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
本课时中人物和事件众多,其中很多牵涉到对人物的评价,充满争议。比如曹操,很多人称之为“奸臣”,并在很多后世的戏剧文学中形成了刻板的印象。引导学生以史料为基础,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问题,非常重要。依据史料,从不同的角度来做出客观的评价。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两场战役有太多的相似之处,都是在此一时期具有转折性意义的战役,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都有曹操的参与。如何让学生正确的区分,很关键。比如我们可以运用探究单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去区分两者间的异同,加深印象。
3.地图的运用
本课时地图的运用有双重的含义,通过使用《东汉疆域图》《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图》《三国鼎立图》和《西晋疆域图》,一方面是让学生把握历史版图的变迁和王朝的更替;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充分体会,历史的大趋势,即由分裂到统一的状态,更为深刻的把握。所以,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会很有益。
三、重难点突破
重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与终结,认识历史发展统一的趋势。
突破方案:这是《三国鼎立和西晋的统一》这一课时的重点内容。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朝代更替的顺序,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内容之一。但从另一个方面分析,透过朝代的更替,找寻内部的发展趋势也是更为重要的内容之一。除了文字的描述之外,还需要利用历史地图的辅助,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明了清晰。
通过一首打油诗的概述,即“一祸引格局,两战分三国;四马定西晋,五胡乱中华”。划分出东汉末、三国、西晋等几个历史时期。并且再辅以历史地图,让学生自主去体会由东汉末至西晋的时期,三国这种局部性统一所带来的益处,体会在长时间短历史中,由分裂到统一的发展历程。
重点及难点:掌握及评价此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学会多角度辩证的去评价及分析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
突破方案:此一历史时期,可谓“乱世”。同时,其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又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诸多的历史小说、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目,都对这一时期有诸多的演绎,所以,人们的认知很容易“走偏”。把我历史的真实面目,还原历史的本色,成为历史教学的任务所在,也是重点。在教学的过程中,讲授必须以历史资料为基础,让学生尽可能贴近历史的真相。在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必须从理论的高度让学生辩证的多角度的分析问题,防止出现片面的倾向。
比如,可以出示课本中的文字资料,出示课本中“官渡之战”的材料,让学生自主去分析。另外,也可以增补课外《三国志》和《曹操传》的内容,让学生分析历史中的曹操其人,是否真的是“奸诈之徒”?也要告知学生辩证的多角度分析问题,让其真正理解多面向的历史,走出偏激的隅见。
四、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注重思维培养和能力提升。
2.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查找文献资料和地图。
3.学生准备:预习本课时内容;可查阅相关课外资料。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引领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约3分钟):
播放林俊杰的歌曲《曹操》一段:“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谁来煮酒,尔虞我诈是三国……”(ppt:插入歌曲)
问题:歌词中“东汉末年分三国”是怎么回事?
学生听完歌曲后,对“东汉末年分三国”的答案进行表述。(教师由此问题引入本课时讲授)
?
以学生熟悉的歌曲,引入本课,拉近书本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问题的提出,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环节一(约7分钟):一祸引割据
呈现两幅文献地图:《东汉疆域图》、《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图》,释义导入中的“东汉末年分三国”问题。(ppt:展示地图)
通过阅读课本及地图,小组合作讨论,分析两幅地图的变化,并指出东汉末年出现何种形势变化?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
教师简要概述补充教材内容的缺失。如: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兴起,和很多因素有关(皇权旁落、外戚宦官专权等),但黄巾起义是其中直接相关的因素。此所以谓之曰:“一祸引割据”。
板书:“一祸引割据”
学生能够直观发现《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图》中对“曹操”“刘备”“吕布”和“袁绍”等人的标注。
每组讨论后,得出东汉末年所出现的“军阀割据”的乱象。
并依据课本得出黄巾起义和军阀割据的关联
由导入中歌曲“戏说历史”的内容开始,转入出示历史地图,让学生知道历史的严肃性。同时,以历史文献(地图)为基础,让学生自主解决疑惑,同时锻炼学生阅读史学图籍的能力
环节二(约20分钟):两战分三国
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图》和《三国鼎立图》。让学生思考:三国鼎立的局面如何最终形成?(ppt:呈现地图)
分解步骤一:完成探究单问题A:课本中有关“官渡之战”的三则材料。分析其战前形势、取胜原因及其影响。
分解步骤之二:完成探究单问题之B:分析所引用的《三国志》及《曹操传》的中三则资料,分析“赤壁之战”时的战前形势、取胜原因及其影响。
分解步骤之三:完成探究单问题C:填充空白《三国鼎立图》,了解其建立者、疆域和举措
由学生阐释何为“两战分三国”,并板书“两战分三国”
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文字资料和地图资料,小组合作的方式阐释“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概况
能够绘制出三国的具体方位,并能了解三个国家的发展
学生大体讲述“两战分三国”的含义
环节二是本节课的重点,围绕“两战三分国”展开。主要呈现方式上主要是地图和文字史料,让学生自己去挖掘、理解并分析,真正懂得“两战三分国”的含义
环节三(约7分钟):四马定西晋
学生阅读课本,老师提问:解释“四马定西晋”。老师补充些资料,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等
出示《东汉疆域图》《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图》《三国鼎立图》和《西晋疆域图》(ppt:呈现地图)
提出思考题:三国鼎立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退步?
板书:“四马定西晋”
阅读课本,学生基本上能够解释“四司马”,说出“四马定西晋”的含义
思考题,学生结合地图,能够从不同的方向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此一环节,着重在于四幅地图的呈现。着重在于让学生体会三国时期的局部性统一,为之后的大一统所作出的贡献
环节四(约3分钟):五胡乱中华
出示《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图》,指出西晋的灭亡。(ppt:呈现地图)
板书:“五胡乱中华”
1.结合课本及读图,了解西晋的灭亡
西晋的灭亡不能以课本文字呈现,结合《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图》来让学生认识。利于以后民族融合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习
课堂小结(约3分钟)
(闭上课本,让学生看板书的这首“诗”,回顾本课内容。)
一祸引割据
两战分三国
四马定西晋
五胡乱中华
以板书为提示,学生讲解,回顾本节课内容
本节课结尾以“一二三四五”的打油诗呈现,易于学生掌握
六、板书设计
一祸引割据
两战分三国
四马定西晋
五胡乱中华
七、教学反思
任何的教学设计都只是“死”的预案,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是面对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是一个不断生成“活”的过程。而我们的教学反思,就是看在真正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学设计是否得到了实现?实现了多少?实现得怎么样?为什么?
(一)可取之处
1.总体上,本课设计充分把握了课表和教材的特点,根据课标要求,抓住重点,难点,用充分的史实去分析书本知识,同时用丰富的地图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历史,史地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2.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回避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而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知识、探究问题的指导者。在教学设计中,努力去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去突出体现生本课堂的理念。
3.本课运用多媒体,教师补充了较多史料,让学生用具体的情景去了解过去的历史,把学生从现在带回过去的场景中,无论是文献资料还是历史地图,都把现在和过去串联起来,拉近了时空距离,让学生更直观更真实的体验历史。
(二)不足之处
1.面俱到回过去的场景中,无论是历史视频生成的展的区域优势通过任务整堂课的教学,课时内容多,课堂太过紧凑,学生学习时或许有点紧张,没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未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所取舍,有些过于讲求面面俱到。
2.整堂历史课教学色彩比较浓厚,方法代替了历史学习故事的那种娓娓道来,循序渐进,步步悬疑的趣味性。教学环节可以适当减少,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历史情景中想象和发挥。
《三国鼎立和西晋的统一》同步试题
一、选择题(第1—10题原创)
1.东汉末年,采取“挟天子以令诸侯”策略的割据军阀是(  )
A.袁绍  B.曹操  C.刘备  D.孙权
【解析】课标要求掌握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人物,属于理解、识记的层次。此题考查学生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策略的掌握度,表面看来是停留于基础知识的识记,但其实蕴含对东汉后期曹操崛起的历史背景的考察,能够让学生梳理历史脉络。正确答案是B。
2.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  )
A.官渡之战  B.牧野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解析】课标要求掌握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事件,属于理解、识记的层次。本课时相关的战役有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都是此时期转折性的战役,同时也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学生容易混淆。一定要明确,官渡之战是曹操打败袁绍,统一北方的战役。而赤壁之战是曹操败于孙刘联军,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转折性战役。此题易混点为A选项官渡之战,需做出区分。正确答案是C。
3.“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的这首《八阵图》与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
A.曹操  B.刘备  C.周瑜  D.诸葛亮
【解析】课标要求掌握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人物,属于理解、识记的层次。杜甫的诗篇有很多都是吟咏先贤的名句。这首诗《八阵图》是其中的代表作,此题关键是寻找关键词“三分国”“八阵图”和“失吞吴”等词语。学生不管是依托于课本内容还是课外阅读,应当能够辨别出指向诸葛孔明。明确关键词,理解诗篇的含义。正确答案是D。
4.把下列重要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准确的一项是(  )
①赤壁之战 ②曹丕称帝 ③官渡之战 ④三顾茅庐
A.③④①②  B.①④②③  C.①③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课标要求列举出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此题为事件和人物的混合,有一定难度。这种题型有时并不需要明确知道事件或人物的时间,关键在于考查学生时候有一个脉络的把握。比如“三顾茅庐”,课本中也没有说明具体发生的时间,但并不妨碍此试题的完成,学生掌握历史脉络比死记时间更为重要。刘备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肯定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在曹操打败袁绍攻击刘备之后。这样就很容易得出此题的答案。正确答案是A。
5.曹操曾在《龟虽寿》一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他的雄心壮志。结合史实你认为他的“壮志”是(  )
A.消灭袁绍的势力  B.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C.南下统一全国  D.废掉汉献帝
【解析】课标要求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统一的大趋势,属于理解升华层次。此题设问通过曹操的诗篇,来考察曹操个人的雄心壮志,但其实也暗合了对三国这段历史的评价。三国承接东汉末年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局部性统一,这是其进步的方面。虽然曹操赤壁遇挫,未实现统一,但却为西晋的暂时性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正确答案是C。
6.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都发生在东汉末年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③曹操都参与了两次战争④目的都是为了匡扶汉室,统一全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课标要求列举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事件,并分析这些事件对历史进程的重要影响。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对比分析,是本课时的重要知识点,两次战役有太多的相似性,但同时差异也需要理解,尤其是其影响。两次战争都是在东汉末年,也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曹操也都有参与,但两次战役的目的却不是匡扶汉室,而是军阀之间扩张底盘的混战。故而,排除④,正确答案是A。
7.下列有关三国时期的描述,说法不准确的是(  )
A.曹操废掉汉献帝,建立魏     B.吴定都的建业,即现在南京
C.吴国发展造船业,加强海外联系  D.刘备称帝于成都,史称蜀汉
【解析】课标要求列举王朝更替的时序并能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属于识记、理解层次。关于三国鼎立魏蜀吴的建立,需要简单了解其建立者及定都所在,曹操并未称帝建国,这是需要厘清的误区,所以A选项明显错误,运用排除法也可得出正确答案是A。
8.“今民困国虚,决战之资,唯仰锦耳”。这句话所反映的是三国时期哪国的情况(  )
A.蜀国  B.魏国  C.吴国  D.西晋
【解析】课标要求列举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属于理解运用层次。这句话是诸葛亮所说的一句话,考查学生对于历史文献的解读能力,要求较高。这句话中,关于“锦”的描述,学生应当能够联系所学的蜀国丝织业发达,蜀锦闻名的内容,属于对知识的再运用。正确答案为A。
9.三国时期的古称“夷洲”指的是现在的(  )
A.钓鱼岛  B.日本  C.台湾  D.澎湖列岛
【解析】课标要求知道中国历史版图的变化,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趋势,属于识记理解的层次。结合当前的时事热点,此题在于变相考察台湾问题。在台湾问题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因为孙权曾派将领卫温抵达台湾,留存了重要的史籍资料,也表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结合地图识记。正确答案为C。
10.最终结束三国鼎立分裂局面,建立西晋的是(  )
A.司马师  B.司马炎  C.司马昭  D.司马懿
【解析】课标要求列举出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同时知道王朝更替的时序,同时了解中国历史统一的趋势,属于识记理解的范畴。司马氏,在三国时期是重要的势力集团,对人物之间很容易混淆,需要稍加注意,当然学生识记西晋的建立司马炎不难,但是要理解统一的趋势,则是更高的要求。正确答案是B。
二、材料题(第11—13题)
11.阅读下图,回答相关问题(浙江省《历史与社会》配套作业本试题):
从上图可以看出东汉末年到西晋,历史发展呈现怎样的趋势?三国鼎立在客观上具有哪些积极作用?
答案:(1)从分裂到局部统一,再到统一;
(2)结束了东汉末年众多格局势力混战的局面,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解析】课标要求知道秦代到清代中国历史版图的变化,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大势,属于理解、运用层次。此题中展示了三幅地图,很明显能够展示出东汉末年割据混战──三国局部性统一──西晋统一的线索。考察学生的读图的能力,掌握理解知识的同时,能够使得能力得到提升,是此题的目的。
12.阅读三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参阅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参)。
材料一:亮(诸葛亮)曰:豫州(刘备)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和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孙权)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三国志·诸葛亮传》
材料二: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三国志·周瑜传》
材料三:曹操极易激动,易被胜利冲昏头脑……北伐乌桓获得大胜之后,骄傲情绪很重……一把火,把他统一中国的迷蒙彻底摧毁。──《曹操评传》
(1)根据材料一回答,指出诸葛亮所提出的抗曹策略是什么?
(2)材料二中,黄盖提出了什么样的战术?
(3)材料三中,毁灭曹操统一中国的是哪场战役?并综合三则材料分析,此次战役曹操失败的原因?
答案:(1)孙刘联合抗曹;(2)火攻;(3)赤壁之战;一方面曹操劳师远征、士兵不习水战、战术失当、骄傲自满情绪;另一方面孙刘同心协力御敌、战术得当等因素;
【解析】课标要求列举中国古代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属于识记理解层次。此题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提高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同时注重考查具体的知识点。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历史的进程及其影响。
13.思辨题(浙江省《历史与社会》配套作业本试题):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有人认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乱世之奸雄”“白脸佞臣”;也有人认为他“文治武功,罕有其匹”。
你认为曹操究竟是“治世能臣”还是“乱世奸雄”?请运用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如:是治世能臣。官渡之战,以少胜多,打败袁绍;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统一后恢复发展北方的农业生产等。(开放式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课标要求列举中国古代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属于识记理解层次。开放式的题目,历来对于曹操的评价见仁见智,充满各种争议。学生需要依靠自己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曹操。题目的主要立意在于,让学生养成历史思维,注重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
三、综合探究题(原创)
14.“剧中的三国”
在诸多影视剧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常识性的史实错误。作为经常被人们演绎的“三国”,也不能幸免。以下为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一幕,黄盖对诸葛亮所说的一句台词:吴蜀两家联手,共同抗曹,方为正经大事。
分析:这句台词是否有史实性的错误?如果有的话,请试着指出错在何处?并帮其修正台词。
答案:(1)有史实性错误;(2)不应当说“吴蜀两家联手”,因为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而刘备建立蜀汉是在公元221年,孙权建立东吴是在公元222年,黄盖在赤壁之战前是不可出现吴国和蜀国的称呼。(3)应该为“孙刘两家联手,共同抗曹,方为正经大事”。
【解析】课标要求列举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评析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这个探究题为结合生活的题目,现实生活中,历史剧中出现的史实性错误比比皆是。三国作为其中的重要题材,也是不少。此题在考查学生知识的同时,意在让学生懂得,学习历史更多的不是靠历史剧,而是阅读历史典籍,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