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部分“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主题中提出以下要求。
1.课程内容
2-2-1列出秦代到清代朝代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基本脉络。
2-2-3知道从秦代到清代中国历史版图的变化,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趋势。
2-2-6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成就和特点,知道古代中华文明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
2.活动建议
根据教学进度,结合教材内容,帮助学生设计中国历代王朝更替的年表、朝代时序表,使他们对中国古代历史线索的识记更加清晰。通过著名历史文化遗憾的介绍,帮助学生感知中国古代每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把握中国历史从未间断的基本脉络。指导学生利用历史地图、历史年表等工具,对照今日中国的版图,展现中国疆域的历史演变。在教学中,可着眼于某一特定的阶段,综合多领域的因素,归纳这一发展阶段的特点;也可以着眼于整个古代社会历史,综合多个阶段的发展,概括不同领域发展的总体特征。
二、课标解读
(一)教学目标设置的依据及相关解读,教学目标的陈述
依据包括:课标、单元教学目标(教师用书)、教学内容及学情
依据一:《课程标准》。
第一,课程目标相关内容。我今天上课的内容是《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该课标与本课相符的内容有“2-2-1列出秦代到清代朝代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基本脉络;2-2-3知道从秦代到清代中国历史版图的变化,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趋势;2-2-6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成就和特点,知道古代中华文明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整条课标)
第二,确定关键词。关键词包括知识名词和行为动词。该条课标中知识名词有:朝代更替时序、中国历史版图变化、政治、经济、文化成就及特点。行为动词包括列出(知识性目标)、知道(知识性目标)、列举(知识性目标)、评析(能力性目标)。
第三,分解知识。将能够分解的知识名词和行为动词分解。“朝代更替时序”可分解为“朝代的更替”与“朝代的时序”。“中国历史版图变化”可分解为“版图范围”与“版图变化”;“政治、经济、文化成就及特点”可分解为“成就”与“特点”。“列出”分解列出朝代的名称、前后顺序,“列举”分解为能够举出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成就。“评析”可分解评价、分析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特点,评析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影响。
依据二:本单元目标。
第一,摘录本单元目标。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和民族汇聚”接着上一单元秦汉时期的内容,勾勒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华文明发展的概况。主要反映了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尽管长期分裂混战,但南方经济空前发展,北方少数民族在冲突中逐渐汇聚,为隋唐在更为广阔的范围重新统一奠定基础。这一单元上承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下启八年级下第五单元“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三个单元时序性强,代表了中国古代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大方向。本单元的重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南方经济开发的表现及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祖冲之和圆周率、《齐民要术》,魏晋时期的书画艺术和石窟艺术。难点:辩证地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正确认识三国鼎立的历史的进步;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分析科学家取得成就的原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书画艺术的特点。
第二,确定关键词。与本课时相关的关键词有“东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混战”“南方经济的空前发展”
第三,分解知识。“东晋南北朝的建立”可以分解为“东晋建立”“南北朝的建立”“东晋南北朝版图的变化”;“长期分裂混战”可以分解为这一时期重要是战争“淝水之战”及对南北方的影响;“南方经济的空前发展”可以分解为“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原因”以及对后世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依据三:学情及教学内容。以生为本,史地结合,体现课程的人文性,综合上述依据,我们可以陈述教学目标。
(二)陈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遵循的原则:行为主体是学生,教学目标应描述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学目标必须清晰呈现学习结果,包括具体知识、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观察的行为);教学目标必须有一条主目标;教学目标必须从整体上体现三维目标,不可割裂。
知识目标:说出东晋南朝王朝更替的时序;知道这一时期政权分立的状况;了解淝水之战的情况;概述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表现。
能力目标:通过了解淝水之战的情况,学会评价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通过阅读地图与文献资料,初步具备从地图及文字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够说明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图片、文字等材料直观感受东晋南朝时期中华文明发展的概况,体会当时中华文明走在世界前列,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中需注意的地方
1.东晋的建立
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东晋的建立过程中离不开门阀士族的支持,由此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情况,教学要点可以向学生展示当时门阀士族的影响力,以及其对东晋政局以及后来南朝建立的影响。
2.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事,是形成南北朝对峙政局的关键一战。在教学上,可以与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进行比较,分析淝水之战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对北方来说,淝水之战失败后,前秦统治土崩瓦解,北方又陷入分裂割据的混战场面;对南方来说,大败前秦,使江南地区免遭摧残,为江南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而政权上,东晋之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政局相对稳定,历史上称为南朝。
3.江南地区的开发
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重点,在教学时通过展示相关的图文资料,使学生能够概述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表现,通过获取信息,说明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影响。注意在教学时,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示这一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同时要强调,北方移民南迁带来的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是江南地区得以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三、重难点突破
1、教学重点:淝水之战、江南地区的开发。
突破方案:淝水之战是本课时的重点之一,战争的教学是历史学习中不可避免的环节。而淝水之战作为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争,它的发生乃至结果都对当时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战争涉及爆发的时间、交战的双方、双方的实力对比以及战争的结果和影响。在突破这一重点时,主要着重前期前秦和东晋实力的比较,前秦拥军百万,而东晋只有区区八万将士,从人数上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以少胜多的不易。同时出示了前秦官员对于淝水之战的不同观点,以及课文中关于淝水之战过程中前秦将领出现的失误以及军队的组成成分,让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理解,并概括、归纳前秦失败的原因,真正认识此战役以少胜多的因素。同时为后面分析战争对政局的影响做好铺垫。
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时的另一个重点。江南泛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开发是指开拓、发现、利用新的资源或新的领域,从这个标题也可以看出,古代中国在东晋南朝之前的经济重心是北方而非南方,而南方一直作为蛮荒之地,并不受到重视。在突破这一重点时,首先用了古诗词作为导入,引出南方的开发其实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因此东晋统治者在淝水之战胜利后,得以安心发展南方的经济。在教学南方开发的原因中,主要结合了地图、历史资料,史地结合,一个让学生能够运用七年级地理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自然原因,又能通过分析史料,归纳概括南方经济发展的社会原因和当时的政治原因。同时通过情境设置,找出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和对后世的影响。
2、教学难点:淝水之战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比较。
突破方案:淝水之战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比较。所谓比较,就是比较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首先从相同点上来说,三者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争,都对当时的政局产生了影响。所不同的是,淝水之战后,北方重新陷入混战割据的场面,而南方暂时得到安定,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的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时期著名一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教学时,可以给学生出示三场战争的一些数据,战前双方对战争的一些看法,让学生能够通过比较,论从史出,有理有据,培养学生研究历史严谨的态度。
四、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文史结合的方法,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生活分析历史、研究历史的能力。
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各种类型的历史材料,各种类型的教学地图。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通过网络、地图等查阅东晋南朝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江南好”
师:今天中国的经济中心在哪里?
李煜《望江南》
南唐后主李煜怀念的是什么?
师: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古代江南地区一篇繁荣的景象,根据我们上学期所学的知识,我们都知道南方是中国的经济中心。那么同学们一定很好奇,江南地区是怎么得到开发的?中国的经济中心又是何时开始南移的,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生:上海、南方
生:当年江南的繁华景象
以古代和当代南方经济的繁荣导入本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为引出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做好铺垫
活动一
“倚靠士族,偏安江南”
材料一:311年,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晋书》卷一一三
材料二:中原冠带,随晋过江者百余家──颜之推《观我生赋》
师:西晋末年,皇族昏庸,北方外族入侵,天下大乱之际,当时的北方大士族和流民做出了什么样的举动?
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书本77页,完成自主学习单
任务一:东晋南朝的政局
师:(1)通过刚才的自主学习,同学们发现了东晋政权的建立离不开谁的帮助?
(2)什么是士族?
(3)当时有句民谣“王与马,共天下”表达了什么含义?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士族凭借门第“平流进取,坐致公卿”,“居承平之世,不知有长乱之祸;居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
材料二:庾冰出身庾氏家族,他自己不无得意地说:“因恃家宠,冠冕当世”。生活上,奢侈享受,形成矫揉造作“名士”之风。梁朝全盛时期,士大夫“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出则车舆,入则扶持”,“夫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完全成了一堆娇生惯养的废物。文化上,“名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假手赋诗”
师:东晋时期士族是如何生活的?这样的士族统治之下的王朝,能不能强大呢?
总结:南朝后期,士族势力逐渐衰落,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生:南迁
生:自主完成学习单
生:士族
生: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
生:说明了当时王氏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管天下,士族的势力非常大
生:生活腐朽,不劳而获。不能够强大起来,会很快灭亡
?
通过本活动,希望学生能够大致清楚这一时期东晋南朝政权的建立情况,学会用知识框架理清混战割据时期的政权交替,分析这一时期政权的特点
则活动二
“淝水之战,南北对峙”
东晋建立之后,一直想要北伐统一全国,而当时统一北方的前秦政权在苻坚的统治下也想南下统一全国。公元383年,苻坚率军南下,试图一举吞并东晋
师:以下材料是淝水之战前,前秦君臣对战争形势的分析。请结合课本内容和材料,完成学习单内容。
材料一:(苻)坚曰:“……今略计吾士卒,可得九十七万……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以吾击晋,校(较)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叶。” 材料二:京兆尹慕容垂(鲜卑族人)言于坚曰:“弱并于强,小并于大,此理势自然,非难知也.以陛下神武应期,威加海外,虎旅百万,韩(信)白(起)满朝,而蕞尔江南,独违王命,岂可复留之以遗子孙哉!”
材料三:阳平公(苻)融曰:“……群臣言晋不可伐,皆忠臣之.愿陛下(苻坚)听之”,“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今)轻举大事(伐晋),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悔无及也!”
学习任务二:淝水之战
?
战争时间
?
交战双方
?
结果
?
影响
对北方:
对南方:
师:战争的结果如何?淝水之战作为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争,它对当时中国的政局造成了什么影响?
?
师总结过渡:淝水之战的结局,说明了当时谁也没有能力统一全国,南方相对北方安定的环境让统治者开始经营这一片土地
生:完成学习单
生:东晋取胜,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又陷入了割据混战的局面
生:对南方来说,南方地区免遭摧毁,为江南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
?
通过本活动,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掌握淝水之战的以少胜多的原因,分析淝水之战对中国政局产生的影响,并且能够知晓南方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活动三:
“最忆是江南”
师:后主说,“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江南一直是一副车水马龙的样子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材料二:(东晋建立后)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
师: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当时南方经济如何?材料二又反映了南方经济有什么特点?
师:是哪些原因导致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得以快速发展?请仔细阅读书
本78页—79页的内容,完成学习单。
任务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自然原因:
政治原因:
社会原因:
师追问:哪个原因是南方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师:假如你来到了东晋南朝时期的南方地区,你觉得你会看到哪些场景?
师:这些对于江南地区开发的措施,有利于江南交通网形成,商业活跃,城市繁荣。
总结: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生:材料一当时南方还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地区
生:材料二反映了南方经济快速发展。
生:自然原因是南方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适合农业发展。政治上北方多战乱而南方相对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社会方面,由于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工具、技术,江南地区的经济的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生(预设):根本原因是劳动力的大量迁入
生回答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如农业方面水利工程、水稻的耕种等;手工业方面养蚕缫丝、制瓷、造船等。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具体方面
通过本活动,突破本课的重点,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分析南方经济开发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影响。学会分析地图、分析材料的能力
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东晋南朝时期政局的更迭,淝水之战进一步确定了南北对峙的局面,东晋的胜利,使南方避免了一场大的混乱和破坏,经济文化得以继续发展,而北方又陷入了割据混战的局面。但割据混战时期,中华民族文化又在不断发展,矛盾中又隐含统一的因子,历史的车轮仍在滚滚向前
学生自主梳理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图
通过本活动,提高学生归纳概括梳理一课关键知识点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1.整合教材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根据课程标准、学情、教学内容,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本课时用了文学诗词作为情境导入,前后呼应,将江南地区的开发的政治原因和自然社会原因完整的结合起来。政治原因方面,使学生了解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的基本过程,明确淝水之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又紧紧围绕“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前因后果展开,在教学中,学生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的相关地图和史料,进一步了解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通过图例读地图,感知历史地图中一些直观的有效信息。又以《史记》和《宋书》所描述的江南两种决然不同的情况,直接切入主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寻找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学习氛围比较轻松,又能对重难点进行有效的分解。
2.成功运用史料教学。本节课引用了《晋书》《资治通鉴》《史记》《宋书》等多则材料,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与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既丰富了教学的内容,也能够帮助学生在感受历史情境中感受历史,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实事求是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态度。
《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步试题
一、选择题
1.《史记货殖列传》曾这样描述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江南地区这种现象在什么时候逐渐得以改观(  )
A.西汉  B.魏晋南北朝  C.唐朝  D.北宋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转移的时间,通过《史记》的撰写时间,可以推断为汉之后,再加上本课的学习,得出正确的答案。正确答案为B。
2.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淝水之战发生在4世纪后期 B.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
C.交战的双方是前秦和东晋 D.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解析】淝水之战是本课时的一个重点,此题考查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以及以少胜多的原因。通过寻找错误的表述,考查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正确答案为B。
3.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提到了永嘉五年(311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北方战乱频繁 C.北方统治者残暴    D.南方经济发达
【解析】课标要求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成就和特点。此题考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题干的呈现不是简单的陈述问题,而是通过诗句,文史结合。希望通过培养学生阅读文本,提高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学以致用。正确答案为B。
4.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
A.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B.社会动荡不安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丝绸之路开辟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南方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正确答案为C。
5.“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包括(  )
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②种植水稻用绿肥③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④稻麦间种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江南地区发展的主要表现,迷惑的选项为③,但是学生可以根据排除法选出正确的答案。正确答案为D。
6.4世纪时,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对淝水之战时间的考察,根据题干的关键词“4世纪”“东晋与前秦”可以得出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为D。
7.江南地区迅速得到开发是在(  )
A.三国时期  B.西晋末年  C.东晋南朝  D.南北朝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的时间。正确答案为C。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永嘉世,天下灾。但江南,皆康平。永嘉世,九州空。余吴地,盛且丰。永嘉世,九州荒。余广州,平且康。”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广州河南敦和乡客村出土的砖铭。“永嘉”是西晋末期的年号。
材料二:
(1)材料一中的“天下”“九州”泛指什么?
(2)仔细观察材料二,据图指出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并说说该原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3)“康平”“盛丰”“平康”是当时南方社会繁荣景象。请你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出现这种繁荣景象的表现有哪些?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以及表现。通过呈现当时的历史文献和地图,提高学生史地结合的能力。第二问将课本的知识与地理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所示展现的是人口迁移的方向角度来分析原因和积极作用。第三问考察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概括的能力。
正确答案(1)泛指中国(2)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工具,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3)表现:①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②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③手工业发展迅速,出现了纺织、制瓷、造船等多个手工业产业。④商业发达。
课件18张PPT。东晋南朝政局与
江南地区的开发望江南 
南唐 ·李煜  
多少恨,   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论丛史出:倚靠士族,偏安江南材料一:311年,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晋书》卷一一三
材料二:中原冠带,随晋过江者百余家。
──颜之推《观我生赋》
当时的北方大士族和流民做出了什么样的举动?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书本77页,完成自主学习单。
西晋
(266—316)前秦统一北方公元383年双方发生( )公元420年,刘裕灭东晋,( ) 开始,历经( )、( )、( )、( )四个朝代。北朝(439—581)淝水之战南朝宋齐梁陈王与马,共天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士族凭借门第“平流进取,坐致公卿”,“居承平之世,不知有长乱之祸;居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
材料二:庾冰出身庾氏家族家族,他自己不无得意地说:“因恃家宠,冠冕当世”。生活上,奢侈享受,形成矫揉造作“名士”之风。梁朝全盛时期,士大夫“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出则车舆,入则扶持”,“夫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完全成了一堆娇生惯养的废物。文化上,“名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
东晋时期士族过着怎样的生活?这样的士族统治之下的王朝,能不能强大呢?
士族衰落,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前秦政权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权。前秦皇帝苻坚重视人才,励精图治,基本统一了北方地区。以下材料是淝水之战前,前秦君臣对战争形势的分析。请结合课本内容和材料,完成学习单内容。
材料一: (苻)坚曰:“……今略计吾士卒,可得九十七万……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以吾击晋,校(较)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叶。”? 材料二: 京兆尹慕容垂(鲜卑族人)言于坚曰:“弱并于强,小并于大,此理势自然,非难知也。以陛下神武应期,威加海外,虎旅百万,韩(信)白(起)满朝,而蕞尔江南,独违王命,岂可复留之以遗子孙哉!” 材料三: 阳平公(苻)融曰:“……群臣言晋不可伐,皆忠臣之。愿陛下(苻坚)听之”,“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今)轻举大事(伐晋),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悔无及也!”论丛史出:淝水之战,南北对峙淝水之战时间:公元383年淝水之战公元383年前秦和东晋以少胜多东晋胜利对南方:使江南地区免遭战争摧残,为江南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对北方:前秦的统治土崩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想一想:淝水之战与在此之前历史上的哪几次战争非常相似?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东晋建立后)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当时南方经济如何?材料二又反映了南方经济有什么特点?
江南地区的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论丛史出:最忆是江南1. 原因:①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③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④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最主要原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江南地区的开发 表现(1)修建水利工程,开垦大量良田
(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洞庭湖流域)
(2)水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开始使用粪肥)
(3)江南开始种植小麦
(4)广泛利用水力加工谷物。农业方面:南方牛耕龙骨翻车水磨模型水 碓施 肥 图(1)养蚕缫丝技术提升。(丝织品产量激增)
(2)冶铸技术进一步改进。(灌钢法)
(3)制瓷业发展迅速。(青瓷烧制)手工业方面:东晋织成履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表现魏西
晋蜀 十六国 北 朝淝


战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江 南 地 区 的 开 发前秦东 晋 吴(原因、表现、影响)1.《史记货殖列传》曾这样描述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江南地区这种现象在什么时候逐渐得以改观
A.西汉 B.魏晋南北朝 C.唐朝 D.北宋
B2.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提到了永 嘉五年(311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北方战乱频繁
C.北方统治者残暴  D.南方经济发达
B同步检测3.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错误的是
A.淝水之战发生在4世纪后期
B.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
C.交战的双方是前秦和东晋
D.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 名战例
B4.“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包括 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 ②种植水稻用绿肥 ③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    ④稻麦间种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D同步检测材料一:“永嘉世,天下灾。但江南,皆康平。永嘉世,九州空。余吴地,盛且丰。永嘉世,九州荒。余广州,平且康。”这是解放后在广州河南敦和乡客村出土的砖铭。“永嘉”是西晋末期的年号。
材料二:
?
1.材料一中的“天下”“九州”泛指什么?
2.仔细观察材料二,据图指出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并说说该原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泛指中国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工具,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