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隋的兴亡》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部分“隋的兴亡”主题中提出以下要求。(一)内容目标1.2-2-2 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2.2-2-3 知道从秦代到清代中国历史版图的变化,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大势。3.2-2-6 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成就和特点,知道古代中华文明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4.2-4-6 评述重要历史人物的功过,恰当说明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二)活动建议1.根据教学进度,结合教材内容,开展阅读讨论会,撰写历史小论文;设计表格,列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帝王,填写其历史作用。2.指导学生利用历史地图、历史年表等工具,对照今日中国的版图,展现中国疆域的历史演变。3.组织学生举办故事会、诵读会、实地考察、艺术欣赏等活动。可着眼某一特定阶段,综合多领域的因素,归纳这一发展阶段的特点;也可着眼整个古代社会历史,综合多个阶段的发展,概括不同领域发展的总体特征。4.根据教学进度,选择中外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组织学生讲述其生平业绩,讨论他们对历史进程的作用,评价其是非功过。二、课标解读(一)解读依据2011版课标、2011版课标解读、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二)要点解析1.关键词隋的兴与亡;隋朝疆域;隋文帝;隋炀帝;大运河2.学习要求本课时对应课标中,涉及的行为动词有“列举”“评析”“知道”“认识”“评述”。“隋的兴亡”包括隋的“兴”和“亡”,教材选取了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隋朝大运河的开凿、隋朝覆灭等史实,与隋文帝、隋炀帝两位历史人物的活动息息相关。结合课标解读、教师用书的相关内容,本课时学习应要求学生能够通过隋朝时期的重要人物(隋文帝、隋炀帝)和事件(大运河的开凿),了解隋朝兴与亡的概况,知道隋朝是中国历史上又一结束分裂走向统一的王朝,认识隋朝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影响。(三)教学目标1.借助隋文帝、隋炀帝的执政史实,了解隋朝的兴与亡,正确认识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2.阅读隋朝大运河示意图,了解大运河的相关史实,辩证认识大运河的开凿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重要影响。(四)教学中需注意的地方1.把握教学重点“隋的兴与亡”本课时教学的重点是学生通过学习隋的“兴”与“亡”,知道隋朝统一全国结束了近四百年来的南北分裂局面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从而体会隋朝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隋朝重要人物隋文帝、隋炀帝和重要事件大运河开凿等史实帮助学生学习隋朝历史,但忌本末倒置,过于侧重评析人物的功过是非和事件的历史影响。2.京杭大运河与隋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京杭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在漫长的岁月里,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第1期运河运河的萌芽时期。春秋吴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开凿邗沟,从江都(今扬州市)邗口至山阳(今淮安市)淮安末口,以通江淮。至战国时代又先后开凿了大沟(从今河南省原阳县北引黄河南下,注入今郑州市以东的圃田泽)和鸿沟,从而把江、淮、河、济四水沟通起来。第2期运河隋朝大运河主要指隋代的运河系统,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于大业元年(605)开凿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特别是隋炀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南粮北运,控制南方经济中心会稽(绍兴),动用了两百余万人,开凿京淮段至长江以南的运河,贯通了大运河,全长2400千米。这为以后国家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尽管隋炀帝为亡国之君,但他的历史贡献是不容抹杀的。唐朝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二首·其一》中咏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可见大运河对日后中国南北经济交通的巨大影响。第3期运河主要指的是元、明、清阶段。元代开凿的重点段一是山东境内泗水至卫河段,一是大都至通州段。元代大运河全线通航,漕船可由杭州直达大都,成为今京杭运河的前身。明、清两代维持元运河的基础,明时重新疏浚元末已淤废的山东境内河段,从明中叶到清前期,在山东微山湖的夏镇(今微山县)至清江浦(今淮安)间,进行了黄运分离的开泇口运河、通济新河、中河等运河工程,并在江淮之间开挖月河,进行了湖漕分离的工程。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巨大作用。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 现在目前,京杭运河的通航里程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山东(济宁市以南)、江苏和浙江三省。三、重难点突破(一)教学重点1.认识隋朝统一全国结束了近四百年来的南北分裂局面,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确定原因:在史学界,隋唐如同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从隋到唐,是一个持续上升的历史时期。隋朝结束了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重新走向统一,开创了历史新纪元。所以本课时学习重点之一是学生能够认识隋朝统一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体会隋朝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突破方案:借助中国历史纪年表(东汉-唐朝),学生尝试复述历史,在复述过程中认识隋朝统一全国的意义。2.辩证认识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重要影响。确定原因:隋朝是中华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登峰造极的全盛黄金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隋朝,特别是隋炀帝在位时,锐意改革开创了科举制等各种制度、开疆拓土建立了天朝体制、修建大运河、开发畅通丝绸之路等等,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与繁荣,不仅影响了唐朝,而且影响了宋元明清各朝,其历史地位与秦朝极其相似。但是,隋朝在国家初建、根基不稳的情况下,大兴土木、大动兵戈,滥用民力,尽失民心,导致统治危机,因此隋朝的存在非常短暂。而一个朝代兴亡史,往往是通过重要人物的活动和事件来展现的。所以本课时另一学习重点是辩证认识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重要影响。突破方案:学生在教材P87《隋朝大运河示意图》上找出隋朝大运河的中心、两端、四段、五水系,了解大运河的概况,推测诗歌《汴水》(胡曾)和《汴河怀古》(皮日休)对运河评价不同的原因,再用史料证明学生观点,由此引导学生要全面、辩证认识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二)教学难点正确评价隋炀帝对隋朝兴与亡的影响。确定原因:关于隋炀帝,在传说、戏剧、故事等影响下,民间的惯性定位是“亡国暴君”“末代昏君”。实际上,隋炀帝在位短短的14年中,他创造了别人难以创造的丰功伟绩,如创立科举制、修建大运河、畅通丝绸之路等,影响深远。但是,由于其不重视民心,导致隋朝灭亡。因此,如何进行拨乱反正,引导学生正确评价隋炀帝是本课时学习要突破的难点。突破方案:用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胡戟教授对隋炀帝的评价“秦始皇做过的事,他(隋炀帝)多半也做了,但是他没有焚书坑儒;我们还可以说,隋炀帝做过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是唐太宗贞观时代远不及他大业前期富庶,然而,秦始皇、唐太宗都有‘千古一帝’的美誉,隋炀帝却落了个万世唾骂的恶名。”进行质疑,罗列隋炀帝的政绩,如“率军完成统一”“修建东京迁都洛阳”“修通运河”“西巡开发畅通丝绸之路”“开拓疆域四方来朝”“开创科举”等,让学生感受隋炀帝的丰功伟绩。以隋朝大运河为例,引导学生探究隋炀帝落得万世唾骂恶名的原因,并用隋炀帝滥用民力的资料印证学生观点,由此引导学生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四、教学策略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应该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应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利用必要的材料,通过意义上建构而主动获得。本课时教学,以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纽带,把知识的认知、掌握过程融汇于问题解决的过程,最大限度地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获取新知。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5分钟)出示《资治通鉴》中关于隋朝的记载“是时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历代之盛,极于此矣。”,请学生猜测这是指中国历史上哪一朝代?学生活动后,教师再出示答案。师叙: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之一,也是全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大隋之盛世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空前绝后,它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朝代呢?导出新课。学生可能会猜测秦、唐等。猜测朝代,挑战学生的固有认知,激发学生了解隋朝的欲望。新课教学(30分钟)自主学习说起隋朝的“兴”与“亡”,人们自然而然会想起隋朝历史上两位皇帝,能说出是哪两位吗?出示隋文帝和隋炀帝图片。文帝、炀帝是后人在他们死后给他们的称号,也就是谥号,有点盖棺定论的意思。猜猜看,这两个谥号哪个是赞美?哪个是斥责?呈现结果:文是经天纬地的意思,炀是怠政的意思。为什么评价完全不同呢?教师呈现自主学习任务,学生阅读教材P86-88,思考不同评价的理由。教师板书记录、归纳学生的回答、相互补充,并针对重点问题进行补充。学生自习教材P86-88回答,教师板书记录。隋文帝:生1:581年建立隋朝,并进行了改革,589年统一全国,结束了近四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生2:崇尚节俭,励精图治,使隋朝走向强盛;生3:……隋炀帝:生1:隋炀帝虽锐意改革、卓有建树,但好大喜功,徭役、兵役繁重;生2:虽然国库充足,但却不顾及民生;生3:……以“问题”为任务,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思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能力进行自主学习,逐步提高学生在材料阅读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合作交流一【隋文帝】??? 教师归纳:根据学生的表述,隋文帝的功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隋朝建立与统一,二是隋朝的繁荣。[活动1]出示中国历史纪年表(东汉-唐),请学生复述隋朝建立与统一的简要过程。追问1:你觉得隋朝统一对当时社会会产生怎样影响?追问2:在刚才教材阅读中,你哪里看出繁荣?怎么做到的?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出示隋朝繁盛的史料印证。?隋初隋盛时人口三千多万人四千六百多万人垦田一千九百多万顷五千五百多万顷粮仓长安太仓洛阳含嘉仓洛口仓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教师补述:文帝在位期间,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巅峰时期,杨坚是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皇帝之一,被尊为“圣人可汗”。历史上把隋文帝在位的20多年,称为“开皇之治”。补充对隋文帝评价史料。“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隋书》“惟隋高祖皇帝勤政不怠,赏功弗吝,节用安民,时称奔驰。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出自明朝官修皇帝实录《明太祖实录》?????学生活动1学生根据年代尺复述隋朝建立与统一的历程。追问1生1:会加强南北交流和联系。生2:会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繁荣。生3:……追问2生1: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生2:励精图治、崇尚节俭、与民同乐等。?????借助中国历史纪年表(东汉-唐朝)这一载体,让学生尝试复述历史,在复述过程中加深对隋朝统一全国意义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学会阅读、使用年代尺。??补充隋朝繁荣、对隋文帝评价的史料,一是让学生知道学习历史要史论结合,同时也为印证学生对隋文帝的人物认识。合作交流二【隋炀帝】教师归纳学生对隋炀帝的认识,一锐意改革、卓有建树;二是好大喜功,繁重的徭役兵役最终导致隋朝灭亡(618年)。出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胡戟教授对隋炀帝的评价“秦始皇做过的事,他(隋炀帝)多半也做了,但是他没有焚书坑儒;我们还可以说,隋炀帝做过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是唐太宗贞观时代远不及他大业前期富庶,然而,秦始皇、唐太宗都有“千古一帝”的美誉,隋炀帝却落了个万世唾骂的恶名。”,问:隋炀帝做过哪些事?出示隋炀帝做过的事:“率军完成统一”“修建东京迁都洛阳”“修通运河”“西巡开发畅通丝绸之路”“开拓疆域四方来朝”“开创科举”等。质疑:“秦始皇做过的,隋炀帝多半也做了,隋炀帝做过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为什么隋炀帝会落得骂名呢?下面就以隋朝大运河为例请同学们一探究竟。[活动2]出示大运河简介“隋朝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是苏伊士运河的10倍,巴拿马运河的22倍,纵贯南北,是我国重要的一条南北水上干线。”和教材P87《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呈现任务(1):在图上找出隋朝大运河的中心、两端、四段、五水系。出示关于大运河不同评价的诗歌:胡曾《汴水》“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末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和皮日休《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呈现任务(2):两首诗歌对运河的评价有什么不同?根据你对隋朝大运河的了解,推测为什么对大运河的评价会出现不同声音?出示有关运河盛况的史料:《旧唐书.崔融传》“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若广陵则锦、铜器、官端绫绣;会稽则罗、吴绫、绛纱;南海玳瑁、象齿、珠、沉香;豫章力士瓷饮器、茗铛、釜;宣城空青、石绿;始安蕉葛、蚺胆、翠羽;吴郡方文绫。船皆尾相衔进,数十里不绝”和隋炀帝时繁重徭役的史料“在开凿运河时,隋大业元年(605)‘凿通济渠时,役丁死十四五’。隋大业四年(608),开永济渠时,征河北诸军一百多万,男丁不够,就抓女工上河。河工在五万名监工监督下日夜劳作,动辄受‘枷项笞背’的处罚,弄得许多人家卖儿鬻女,家破人亡。”“隋唐运河,运输量巨大,船队要从黄河三门峡经过。相关文献对牵船纤夫的劳作情况有过生动描述:‘自集津上至三门,皆一纲船夫并牵一船,仍和雇相近数百人挽之。河流如激箭,又三门常有波浪,每日不能进一二百船,触一暗石,即船碎如末,流入旋涡,更不复见。’‘苟纤绳一断,栈梁一绝,则扑杀数十人。落栈着石,百无一存,满路悲号,声动山谷。’”印证学生观点。补充隋炀帝滥用民力的资料“据研究,仅从公元604年至608年短短4年间就动用了近540多万民力修建大运河、长城和洛阳城,又西巡张掖、‘亲征’吐谷浑、以厚利诱使西域商贾至洛阳,并于大业八年(612年)征集三十万军队攻打高句丽,几乎动用了举国之力,最终于公元611年引发民众乃至贵族大规模的起义——隋末民变,618年杨广在江都被部下缢杀。” ,提问:从以上资料得知,隋炀帝落得万世唾骂恶名的原因是什么??????生1:修建大运河。生2:攻打高丽。生3:……????????????学生活动2任务(1)学生读教材P87《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在图上找出隋朝大运河的中心、两个端点、四段运河和沟通的五大水系。???任务2学生推测,教师提炼:积极影响-有力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于巩固统一和推动沿岸城镇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消极影响-繁重的徭役和赋税引起人们不满。??????????????????????生1:好大喜功,繁重徭役兵役,人民不堪忍受。生2:失民心。用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胡戟教授对隋炀帝的评价进行质疑、补充隋炀帝的政绩、引导学生推测对大运河不同评价的原因,除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历史认知外,着重引导学生要有理有据、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学习历史,养成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思维习惯。课堂小结(5分钟)悠悠历史,兴盛与衰落、辉煌与惨淡,无数历史沧桑在来去轮回。今天我们借助隋朝两位皇帝了解了隋朝的历史,请你用一句话概述隋朝印象。学生活动。梳理所学,提高概括、提炼能力。六、板书设计隋的兴亡隋朝建立与统一隋文帝隋朝的繁荣???????????????????????????????????????????? 促进南北交流锐意改革、卓有建树???????????????? ???????????积极影响 巩固统一隋炀帝???????????????????????????????????? 例:大运河????????? 推动沿岸城镇发展好大喜功,繁重的徭役兵役最终导致隋朝灭亡????? 消极影响 繁重的徭役和赋税七、教学反思本堂课最大的亮点是以问题为纽带,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而获得新知,同时辅以大量的史料印证学生观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自信。整堂课实践下来,因为时常有任务、时常有新的刺激点,学生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学习兴趣,也较好地达成了学习目标。但是,由于较多的辅助史料,对于部分学力较弱的学生而言,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适当帮助解读。《隋的兴亡》同步试题一、选择题1.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分裂局面,使中国重新实现大一统的朝代是( )A.隋 B.唐 C.东汉 D.秦解析:隋朝统一的意义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朝代更替时序的掌握情况和隋朝统一意义的认识。参考答案:A2.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581年 589年 618年A.开凿大运河 B.隋统一全国 C.修建东都洛阳 D.畅通丝绸之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隋朝统一时间的情况。参考答案:B3.某学习小组要编排课本剧《隋文帝》,下列四个场景,不可入选的是( )A.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B.崇尚节俭,与民同甘共苦C.进行系列改革,加强中央集权 D.征发民力,开凿运河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了解隋文帝政绩的情况。其中D选项“运河的开凿”是隋炀帝即位后下令的。参考答案:D4.下列四幅疆域图,其中表示隋朝的是( ) A B C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隋朝疆域的掌握情况。除了通过疆域轮廓判断外,学生还可以从地图中获取信息进行判断,如A图中有大运河图例,D图中有长城标志,B图政权处于分裂状态,C图疆域直达西域。因此正确答案为A。参考答案:A读上侧我国古代某工程示意图,回答5-8题。5.上侧示意图显示的是我国古代工程( )A.都江堰 B.赵州桥 C.隋朝大运河 D.丝绸之路6.图中①、②处分别是( )A.涿郡余杭 B.余杭涿郡 C.余杭南京 D.南京涿郡7.图中③是( )A.黄河 B.淮河 C.长江 D.钱塘江8.唐朝诗人皮日休赞颂该工程为“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是指该工程的主要功能为( )A.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B.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 C.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加强了民族融合解析:隋朝大运河是本课时教学的另一重点内容。3-5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隋朝大运河的了解,包括工程的走向、南北端点、连接的河道、主要功能等。参考答案:5.C 6.A 7.C 8.C9.如果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隋朝,下列情况不可能见到的是( )A.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B.利用大运河运送货物 C.发动攻打高丽的战争 D.征发民力修筑长城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隋朝社会的了解,其中D选项“修筑长城”是发生在秦朝。参考答案:D10.下列是某班同学学习了中国历代王朝后,对各朝代印象的简要表述,其中与隋朝相符的是( )A.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 B.长期分裂混战 C.短暂而繁荣 D.兼容并蓄,多元交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隋朝朝代特点的把握。参考答案:C。二、非选择题11.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读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说说隋朝统一的历史意义。解析:本题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历史纪年表来学习历史,获取相关信息。参考答案:隋朝的统一,结束了中国长达四百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了南北的交流和联系,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12.《剑桥中国隋唐史》中这样评价隋炀帝:“儒家修史者对炀帝道义上的评价的确是苛刻的,因为他们把他描写成令人生畏的典型的“末代昏君”。……在中国的帝王中,他绝不是最坏的,从他当时的背景看,他并不比其他皇帝更加暴虐。他很有才能,很适合巩固他父亲开创的伟业,而他在开始执政时也确有此雄心。”请你列举一例隋炀帝的有关史实,证明《剑桥中国隋唐史》的观点。解析:课标2-4-6要求评述重要历史人物的功过,恰当说明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本题设计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旨在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会用客观的、公正的眼光评析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不以偏概全。参考答案:隋炀帝下令修建的隋朝大运河,虽然加重了徭役和赋税,引起了人们强烈的不满,但也有力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于巩固国家统一和推动沿岸城镇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学生也可举隋炀帝时期其他类似的事例证明观点)三、综合探究13.美籍汉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感慨:“在隋文帝和隋炀帝的统治下,中国又迎来了第二个辉煌的帝国时期。大一统的政权在中国重新建立起来,长城重新得到修缮,政府开凿了大运河(这为后来几百年间的繁华提供了可能),建造了宏伟的宫殿,中华帝国终于得以重振雄风。”阅读材料,思考。(1)材料表明隋朝是中国第二个辉煌的帝国时期,你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辉煌的帝国时期是指哪个朝代?(2)请查阅有关资料,找找这两个辉煌的朝代有哪些相似点?解析:课标2-2-6要求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成就和特点,知道古代中华文明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活动建议中建议教师可组织学生举办故事会、诵读会、实地考察、艺术欣赏等活动,可着眼某一特定阶段,综合多领域的因素,归纳这一发展阶段的特点,也可着眼整个古代社会历史,综合多个阶段的发展,概括不同领域发展的总体特征。但因课堂时间有限,此活动可延伸为学生课后探究题。本题设计注重考查学生搜集信息、获取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旨在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从不同角度进一步了解秦朝和隋朝这两个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朝代,尝试从资料中获取信息,概括两个朝代的相似点,多角度的进一步感受其昙花一现式的辉煌。参考答案:(1)秦朝(2)①两个王朝都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完成了统一:秦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对峙;②都是短命的王朝,之后都有强盛的王朝:秦朝存在了14年之后是强大的汉朝,隋朝持续了37年之后是强大的唐朝;③创建的制度都对后世影响深远:秦首创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代沿用,隋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被后代沿用;④都修建了规模浩大的工程:秦筑长城、修建骊山墓等,隋开凿运河、营建东都洛阳等;⑤都因大兴土木、滥用民力、暴政引起农民起义而消亡。课件16张PPT。隋的兴亡 “是时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历代之盛,极于此矣。”——《资治通鉴》隋朝 隋文帝杨坚 隋炀帝杨广 (541年-604年) (569年-618年)谥号:皇帝死后,后人对他进行的评价。怠政经天纬地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86-88,说说后人为什么对隋文帝、隋炀帝评价如此不同?隋的繁荣隋文帝杨坚 (541年-604年)建立时间 创建者 都城统一时间 581年杨坚长安(今陕西西安)589年隋的建立与统一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唐618十六个大小政权同时并存根据中国历史纪年表,请简要复述隋朝建立与统一的过程。意义:结束了…,加强了…,推动…隋的繁荣隋文帝杨坚 (541年-604年)建立时间 创建者 都城统一时间 581年杨坚长安(今陕西西安)589年隋的建立与统一意义:结束了…,加强了…,推动…措施:励精图治、崇尚节俭、与民同甘共苦等“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元朝史学家马瑞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中国农耕文明的巅峰时期圣人可汗开皇之治 “惟隋高祖皇帝勤政不怠,赏功弗吝,节用安民,时称奔驰。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出自明朝官修皇帝实录《明太祖实录》 注: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七年八月初一日(1374年9月7日)亲自前往南京历代帝王庙祭祀时对隋文帝杨坚的祝文片段。 “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 ——《隋书》好大喜功,繁重徭役兵役,人民不堪忍受隋炀帝杨广 (569年-618年)锐意改革,卓有建树隋朝灭亡时间618年 “秦始皇做过的事,他(隋炀帝)多半也做了,但是他没有焚书坑儒;我们还可以说,隋炀帝做过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是唐太宗贞观时代远不及他大业前期富庶,然而,秦始皇、唐太宗都有“千古一帝”的美誉,隋炀帝却落了个万世唾骂的恶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胡戟教授589年,率军完成统一大业即位后,修建东京迁都洛阳下令修建隋朝大运河西巡,开发畅通丝绸之路 609年,隋炀帝率大军从京都长安出发西巡,远涉到了青海和河西走廊,吃尽苦头,进一步促成了甘肃、青海、新疆等大西北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打通了丝绸之路。开拓疆土、四方来朝 先后派将率军大败契丹、灭吐谷浑,开拓疆域数千里;又多次派人前往“流求”(今台湾);三次征伐高句丽,使之称臣请和;此外,东南的征战,使领土疆域扩大到印度支那的安南、占婆(今越南地区)、及台湾等地。开创科举重视教育建立天朝体系好大喜功,繁重徭役兵役,人民不堪忍受隋炀帝杨广 (569年-618年)锐意改革,卓有建树隋朝灭亡时间618年 “秦始皇做过的事,他(隋炀帝)多半也做了,但是他没有焚书坑儒;我们还可以说,隋炀帝做过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是唐太宗贞观时代远不及他大业前期富庶,然而,秦始皇、唐太宗都有“千古一帝”的美誉,隋炀帝却落了个万世唾骂的恶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胡戟教授世界运河表 隋朝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是苏伊士运河的10倍,巴拿马运河的22倍,纵贯南北,是我国重要的一条南北水上干线。 隋朝大运河大运河:人工开挖洛阳余杭(今杭州)解读大运河一个中心两个端点三百万人四段运河五大水系六年时间涿郡(今北京)永 济 渠通 济 渠邗沟江南河海河黄 河淮 水长 江钱塘江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汴 水》 胡 曾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末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汴河怀古 》 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根据你对隋朝大运河的解读,说说人们为什么对大运河的评价会出现不同的声音?解读大运河积极影响:有力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于巩固统一和 推动沿岸城镇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消极影响:过重的徭役和赋税引起人们极大不满… “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旧唐书·崔融传》(描绘京杭运河水运网在国家经济上的不可或缺) “若广陵则锦、铜器、官端绫绣;会稽则罗、吴绫、绛纱;南海玳瑁、象齿、珠、沉香;豫章力士瓷饮器、茗铛、釜;宣城空青、石绿;始安蕉葛、蚺胆、翠羽;吴郡方文绫。船皆尾相衔进,数十里不绝”。 ——《旧唐书·崔融传》(描绘隋唐大运河的盛况)史料 隋唐运河,运输量巨大,船队要从黄河三门峡经过。相关文献对牵船纤夫的劳作情况有过生动描述:“自集津上至三门,皆一纲船夫并牵一船,仍和雇相近数百人挽之。河流如激箭,又三门常有波浪,每日不能进一二百船,触一暗石,即船碎如末,流入旋涡,更不复见。”“苟纤绳一断,栈梁一绝,则扑杀数十人。落栈着石,百无一存,满路悲号,声动山谷。” 在开凿运河时,隋大业元年(605)“凿通济渠时,役丁死十四五” 。隋大业四年(608),开永济渠时,征河北诸军一百多万,男丁不够,就抓女工上河。河工在五万名监工监督下日夜劳作,动辄受“枷项笞背”的处罚,弄得许多人家卖儿鬻女,家破人亡。史料 据研究,仅从公元604年至608年短短4年间就动用了近540多万民力修建大运河、长城和洛阳城,又西巡张掖、“亲征”吐谷浑、以厚利诱使西域商贾至洛阳,并于大业八年(612年)征集三十万军队攻打高句丽,几乎动用了举国之力,最终于公元611年引发民众乃至贵族大规模的起义——隋末民变,618年杨广在江都被部下缢杀。——摘自《好搜百科》隋炀帝落得万世唾骂恶名的原因是什么?好大喜功,繁重徭役兵役,人民不堪忍受失民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隋的兴亡》教学设计.doc 《隋的兴亡》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