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中语文 《桃花源记》教学思路一、两个疑问,四字中有玄机二、以水溯源,填写源字地图三、源园对比,细探神秘桃源四、菊桃之辨,巧合外的追求一、两个疑问,四字中有玄机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请坐。师:我们今天上的这篇课文叫什么?生:桃花源记。(师板书:桃 源)师:我小时候在默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写了一个错别字,从题目上就出现了错误。我把这个“源”给写错了,我写成了什么?生:花园的园。师:花园的园,是的,我写成了这个,有没有其他同学也是这样?那你们学习比我认真多了。我为什么会写成花园的园?这篇作者是谁?生:陶渊明。师:陶渊明,什么诗人?生:田园。师:田园诗人,对不对?我错得很自然,我写成了田园的园,好,请坐。第二个问题也是我的一大疑问,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种花,什么花?生:桃花。师:桃花,但是陶渊明最爱什么花?生:菊。师:是啊,为什么他没有写他最爱的菊花呢?所以我今天就想跟大家聊一聊,我印象中的菊园是怎么变成桃源的?(师板书:菊 园)二、以水溯源,填写源字地图为了让大家不写错别字,老师想了一个办法。我特意把这个字甲骨文给找了出来。图片源,外面那一圈黑的是什么?你想水源、源头,水从哪流出来?生:山上。师:山上石头,对吧?外面是石头,这中间是什么?生:水。师:很好,所以,桃源的“源”,比田园的“园”,多了一个最重要的东西,什么东西?生:水。师:下面给大家一个小任务,找出文中所有跟水相关的字来,然后我们试着填入这片桃花源,跟水相关,找什么?很好,三点水。哪位同学来试一下,往上填一填?来,你来试试看,到前面来。首先你告诉大家,你最先找到是哪个字?生:缘溪行的“溪”。师:“溪”应该写在哪?生:“溪”应该写在这里。师:这里溪水,很好,好,接下来哪个字?生:源。师:“源”写在哪里?生:这个地方。师:邻近水源,非常好,还有呢?生:还有一个“池”。师:“池”应该在哪?生:应该在底下。师:“池”在底下,有没有不同的意见?那位男生,你说说看。生:我认为应该在上面。师:为什么?生:因为他是“便得一山”,从山里面进去的师:好,很好,所以这个“池”应该在桃源的什么?里面、深处,所以是不是在这里?有没有其他同学来补充?生:在最后一句,“后遂无问津者”,津。师:“津”在哪?生:在外面。师:这里,很好。渡口。生:还有个“渔”。师:渔人,是不是?渔人从哪进去?生:渔人从山口 。师:是从山口,好,写下来。还有没有?生:“皆出酒食”的酒。师:“酒”应该写在哪里?生:写在池的旁边。师:写在池的旁边,自己上去写,还有吗?都没有了,我还发现一个字,乃不知有汉,但算不算里面?生:不算。师:为什么不算?生:它是个朝代师:汉是一个朝代,很好。但是这个朝代的起源是什么?汉朝谁建立的?生:汉高祖。师:汉高祖,刘邦。刘邦为什么把这个王朝取名叫汉?生:可能是因为水是一切事物的发源。师:他所在的那个地方正好有一条长江,最大的支流就叫?生:汉水。师:所以跟水有没有关系?追根溯源还是有关系,对不对?当然,你们不太同意,没关系。我们就暂时写在这,我们一会再来聊一聊这个“汉”。三、源园对比,细探神秘桃源好,这是你们所有找出来跟水相关的字。这是桃源所特有的,那有没有哪些东西也是田园里面有的?生:就是一般的田园里面,应该都会有流水之类的,所以我觉得池、源、溪会有,因为田园里面是会有住人家。师:住人家就怎么样?生:住人家就会有食物,然后就会有酒。师:你们是不是学过饮酒诗?怎么背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叫饮酒嘛。陶渊明肯定特别爱喝酒,所以你看酒也好,池也好,包括你说溪也好,它是属于田园风光的。陶渊明写过一组诗叫《归园田居》,很好,我们来看看《归园田居》里面,我们最熟悉的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在桃源中能不能找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有没有找到?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师:非常好,是不是很对应?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找到哪句?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师:是不是?景物很美好。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个有点难了。墟里烟,有烟,说明这家人干吗?生:做饭。师:哪里做饭?生: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师:好,村子嘛,到自己村里面设酒杀鸡作食,对吧?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起说。生: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师:最后,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有点难了。“有余闲”说明他们很快乐,很高兴。生: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图片你看,桃花源那么神秘,但又那么普通。在平时陶渊明的笔下几乎处处可见。我们发现,在这么神秘的桃花源里面,其实有那么熟悉的田园。所以这个“源”下面这个“园”实际上是包括在桃源之中的。(师板书:在“源”与“园”间画箭头)但是有不一样的地方,刚才大家争议最大的一个字叫“汉”,把这句话读出来。生: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师:我想问大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属不属于田园?思考一下告诉我。陶渊明平时生活的那个归园田居那些人,知不知道汉?知不知道魏晋?生:知道。师:但是这里的人知不知道?生:不知道。师:为什么他们不知道?生:因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师:所以你看陶渊明的田园,实际上是他最理想的生活。(师板书:理想)但是这里的理想有一个特别的地方,“不知有汉”,说明它跟什么东西相远离?生:外界。师:还有呢?生:现实。师:很好。生:世俗。师:远离朝廷,这意味着什么?生:意味着这里没有统治者来管理他们。师:所以你看到这句,没有汉,无论魏晋,其实意味着这里的人怎么样?生:自由。师:非常的自由,很好。这样一种理想社会的自由,是一种巨大的自由。(师板书:自由)刚才你们讲的远离朝廷、远离战争、远离赋税,其实都是这样一种自由。这是桃源相比于田园很独特的地方。还有我们看其他的水,最独特的地方来了,原来在田园中的都是什么人?生:农民。师:很好,农民。今天来了一位什么?生:渔夫。师:你能想到哪些著名的渔人?钓鱼的也行。生:姜子牙。师:很好,姜子牙代表什么?愿者上钩,一种隐逸的精神,对吧?还能想到柳宗元,《江雪》里面写了什么人?是不是也是渔人?所以,渔人本身就是一种隐逸的代表。但是我们刚才看到,渔人最后有没有能找到那个地方?生:没有。师:我小时候最大的疑问来了,为什么渔人找不到?我们要知道渔人为什么找不到,首先你得知道渔人为什么能找到。渔人怎么找到的?生:迷路迷进去。师:来,一起把他找到的这句话,读出来生: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师:哪一个字最关键?生:忘、忽。师:忘、忽,为什么关键?生:因为这是偶然的,他之后再去找,就是刻意去找的。师:我想问你,他忘了什么?生:路之远近。师:他本来要去干吗?生:钓鱼。师:他钓鱼的目的是干吗?生:生活。师:生活,为了利益。生:对。师:他为利益找不到,而他忘却了利益,怎么样?生:找到了。师:能找到,所以,桃花源有一个重要的特质,除了自由以外,还有没有任何什么?生:利益、功利。(师板书:无功利)师:这是渔人,还有一个人也去找了,刘子骥。一起来读。生: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师:刘子骥,首先告诉我,他是什么人生:高尚士也。师:据说在《隐逸传》中有记载,他的身份是什么?生:好游山河,游人。师:好游山河,隐逸之人我们刚才说了,渔夫也具有隐逸的精神,找不到。刘子骥,那么高尚的大隐士,也找不到。他反复强调的目的是告诉你,桃花源怎么样?生:不存在。师:我们拼命想找的,我们努力想找的那个地方怎么样?生:不存在。师:但是注意,陶渊明有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不存在?生:没有。师:他先告诉了我们,一个特别美好的桃花源,我们无比神往。最后他又亲手把桃花源怎么样?毁掉了、抹掉了,最后桃花源的命运是什么?最后一句话,我想找人来读一读这句话。生:后遂无问津者。师:我问你,“津”是什么意思?生:“津”是渡口的意思。师:“津”还有其他意思吗?生:道路。师:什么道路?生:正确的道。师:请坐,很好。所以“津”还有一层意义,就是我们达到那个地方的一种方法、一种途径。问津是一个典故,出自《论语》。长沮跟桀溺,一个高个子,一个壮汉,在那干吗?耕地。孔子经过,使子路问津焉,让子路干吗?生:问。师:问什么?生:渡口。师:渡口,对吧?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那个驾车的人是谁呀?子路说是孔丘。对方说是鲁国的孔丘吗?是的,是鲁国的孔丘。最后怎么回答?“是知津矣。”他应该知道渡口。什么意思呢?生:就是觉得孔夫子应该是个无所不能的能人,所以他应该知道道路在哪。师:很好,孔子这时候在干吗?生:游历国家。师:周游列国,周游列国的目的干吗?生:说服那些君王,然后去行使他的那种处事的方法。师:所以一方面,孔子是在问津,是在问路口,但同时也在双关,在问什么?生:让自己的思想传播各国的方法。师:掌声送给他,这叫问津。所以这两个种地的人,言下之意,双关说,你孔子周游列国,你不是本事大吗?你不是知道治国之道吗?你还问我什么呢?所以联系最后一句话后,遂无问津者,这个“津”,一方面是指通往桃花源的小路,更是指通往现实理想的?生:道。师:很好,大道(师板书:小路 大道)你们这个词用得太漂亮。可是还有没有人问津?生:没有。师:所以刚才是你读的吗?再把这句话读一下。生:后遂无问津者。师:读出怎样的感觉?生:就是后面就是失落的,来表示没有人能寻找到它。其实我也不知道读得对不对。师:不错。你这个情感回答得很对。陶渊明非常的什么?失落、失望。有没有人再去关心桃花源,关心这个人间理想了?没有了。所以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下。生:后遂无问津者。师:他是非常沉痛的。好,我们刚才找出了所有的水,还有一个水,有没有人能找出来?一篇文章,我提示一下,题目跟文章的中间有什么?生:作者。师:很好,这一切有一个重要的目击者,叫做“渊”。(师板书:渊)陶渊明也带水呀,陶渊明还有一个名字?生:陶潜。师:潜是什么意思?生:隐藏。师:隐藏,对吧?生:因为陶渊明他希望隐居,潜有隐藏的意思。师:所以,潜代表一种隐居之意,但是我们再想一下,联系到那个时代,陶渊明为何而隐居?生:我感觉他隐居是为了逃避,当时的一种社会现状。师:什么样的社会现状?生:一种黑暗的、统治者腐败的社会现状。师:很好,还有呢?你要知道,刘宋政权当时也让陶渊明去做官,但陶渊明有没有?生:没有。师:他还有一种什么在里面?生:厌弃。生:失望。生:淡泊名利。师:淡泊名利,非常好。对于这个名利彻底不在意,彻底的决裂。但是他还有一种坚守,坚守什么?理想,坚守自己的节操。所以,“渊”为何意?“潜”为何意?《中庸》里面讲潜虽伏矣,亦孔之昭。这个“昭”是什么意思?猜一猜。生:亮。师:很好,亮、光、光芒的意思。虽然我在隐居的状态,但是我依然要怎么样?生:散发出光芒。师:保持自己的光芒,依然在设想那个理想的社会,所以我们再看看这篇《桃花源记》,桃花源存在吗?生:不存在。师:但是它也可能存在,只要你觉得存在。所以这是我们今天终于了解了,园为什么变成了源。四、菊桃之辨,巧合外的追求那我们再来看,这个菊为什么变成了桃?哪一个更符合桃花源的设想?生:桃花。师:他在读《山海经》的时候,写了这么一句话:馀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里面写了一个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有一个人到最后死了,死了之后,他的拐杖化为桃林。哪一个人?生:夸父。师:很好。夸父追求什么?生:太阳。师:太阳代表什么?生:光明、希望。师:理想、光明,所以,桃花源,就是陶渊明这片光明的象征。还有原因吗?从菊变成了桃,他为什么写桃花?随便想,任何答案都可以。我看到有同学想说不敢说,把题目跟作者读。生:桃花源记,陶渊明。师:来,你来说。生:他写的就是他陶渊明自己。师:你们觉得很惊讶,真的是这样吗?因为他姓陶。我小时候产生这个疑问的时候,我就去问过我的老师。我的老师让我待一边去。后来我没待一边去,我继续看这篇文章,我看出了其他一些特别有意思的巧合。他是怎么进入桃花源的?一起读。生: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师:有没有人读出什么?生:光可以看成明,然后就是连起来就是陶渊明。你可以说这仅仅只是一个巧合,但是给你们备课的时候,我发现真的有一个清代人,他也持这样的观点。当然即便是清代人发现了,依然没有任何的证据,能证明陶渊明真是这样。可是我想说的是,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巧合,可以帮我们很好地理解这篇文章。要走进桃花源,必须走进陶渊明。所以各位,我希望大家,以后在今后的学习中,自己犯了一个错误,你要知道自己为什么犯错。自己产生疑问,哪怕这个疑问再幼稚,它可能是我们真正求知的开始。(师板书:“园”下面打“x”,“菊”下面写“?”)最后我希望大家,一起闭上眼睛,我们一起去设想一下,你心目中的桃花源。我希望你们永远记得这一刻,可能你们现在还不明白,但一定要记得对于理想、对于美的追求!下课,起立,同学们再见,老师再见,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