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一中2024届高三最后一卷历史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合肥一中2024届高三最后一卷历史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合肥一中 2024 届高三最后一卷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
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 0.5 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
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
题目要求的。
1.安徽省郎溪磨盘山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网坠、陶器、石制农业工具以及水稻、菱角、芡实等植物遗存
和兽骨、螺壳等动物遗存,这见证了( )
A.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演进 B.中华先民生产方式的多样化
C.当时社会的阶级分化现象 D.各区域文明存在着交流互动
2.班固的《汉书》在《史记》“八书”的基础上扩展,形成“十志”,其中《地理志》是我国第一部以疆
域政区为主体的地理著作,《艺文志》是一部有极高学术价值的初具规模的史志目录。据此可知《汉
书》( )
A.改变了史学关注重点 B.扩大了史学研究范围
C.推动了汉代文艺发展 D.沿袭了传统史书体例
3.贞元八年(792 年)七月,河南、河北、江、淮、荆等四十余州大水,宰相陆贽奏请德宗遣使赈抚,
上许为遣使,而曰“淮西贡赋既阙,不必遣使”,后陆贽说服德宗对淮西赈抚。这可用于说明( )
A.相权过大影响皇帝决策 B.中央和藩镇的纷争不断
C.官府承担救济百姓责任 D.自然灾害频发影响生活
合肥一中 2024 届高三最后一卷·历史 第1页(共6页) 省十联考
4.表 1 反映了宋代国有矿场生产经营情况,据此表可知,宋代国有矿场( )
经营者 经营方式 产品分配方式 从业者身份
劳役征发 厢兵、罪犯、役夫
官府
招募民户 厢兵、罪犯、役夫、民匠
课额制或抽分制度
买扑(规模较小的
私人 民匠
坑冶租赁给私人)
表 1
A.官府主导私人参与经营 B.产品受市场影响较明显
C.出现了全新的生产关系 D.仍居于矿冶业主导地位
5.明朝时期,一些士人与传教士交流后编纂了一些书籍,如瞿式谷在《职方外纪小言》中写到:“尝试
按图而论,中国居亚细亚十之一, 亚细亚又居天下五之一”这反映出当时( )
A.政府积极推动对外交往开展 B.经济发展拓宽了民众的视野
C.市民文化诉求主导书籍编纂 D.传统夷夏观念已经有所改变
6.中美《望厦条约》规定:美国国民在中国与别国国民发生争议,“应听两造查照各本国所立条约办理”,
中国官员无权过问;美国兵船可任意到中国各通商港口巡查贸易。据此可知(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B.西方列强进一步扩大了侵华权益
C.晚清中国司法主权完全丧失 D.美国取得了与英国同等在华利益
7. 1924 年 7 月 31 日,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决定“组织香山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指定谭平山、
彭湃及农讲所学生三人为委员,筹备该协会各种计划”。孙中山对此尤为关注,并亲自过问。香山
农民协会的筹建( )
A.体现了孙中山旧三民主义思想 B.反映了农民成为革命的主力军
C.顺应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需要 D.旨在培养土地革命的干部人才
8. 1934 年 1 月,毛泽东提出:“关心群众生活不是什么难破了天的大事,我们只需要从小处着手。例
如,根据地的娃娃不少到了学龄,小学堂办了没有 村子里的窄木桥好几十年了,能不能想办法修
一修或者重新建 许多人到了冬天生冻疮,有没有什么法子能搞点药治一治 ”毛泽东这一论述反映
的思想( )
A.促进了边区经济迅速发展 B.有利于动员社会各界联合抗战
C.有利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D.与中国当时的革命运动相适应
合肥一中 2024 届高三最后一卷·历史 第2页(共6页) 省十联考
9.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阐述与时俱进。从落后的农业国与先进的工业国之
间、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再到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
间的矛盾。中共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 )
A.始终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B.顺应了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
C.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完善 D.根源于国际环境的风云变幻
10.表 2 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开展的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动。这( )
年份 外交活动
2001 年 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2006 年 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四国外长首次会晤,开启金砖国家合
作序幕
2013 年 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2016 年 主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
表 2
A.致力于发展同周边邻国的经贸关系 B.缓解了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
C.强化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全方位合作 D.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1.有学者认为:“地理大发现的实质是国家在重商主义理论指导下追求财富,个人的发财愿望和国家
的致富目标结合在一起,造就了重商主义时代的特色。”该观点强调地理大发现( )
A.促成了商业革命的兴起 B.是王权集中和经济发展的结果
C.推动了自由竞争的发展 D.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事件
12.表3反映了1781—1831年英国人口、粮食进口和粮食总产量的变化情况,这说明该时期英国( )
时间 人口(百万) 净进口(%) 粮食总产量(指数)
1781 7.04 0 136
1791 7.74 2 147
1801 8.66 5 159
1831 13.28 12 226
表 3 注:1700 年粮食总产量指数为 100。
A.工业革命大大推动城市化发展 B.出现外国移民大规模流入现象
C.农业发展速度严重滞后于工业 D.对世界粮食市场依赖性的增强
合肥一中 2024 届高三最后一卷·历史 第3页(共6页) 省十联考
13.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先驱弗朗西斯科·德·米兰达认为民权、主权这些权利应该是自上而下的,是
由贵族政权所赋予的。他否定卢梭的“公共意志”,摒弃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念,将自己视为人
民主权的化身。米兰达意在( )
A.强化民族国家意识 B.构建民主共和框架下政体
C.消弭民众反抗情绪 D.对启蒙思想的本土化改造
14.1916 年,英国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三百周年,在全国举办庆祝活动,甚至还去国外巡演。另外,
莎士比亚戏剧在当时还经过再创作,增添了爱国主义的新内容。这反映了( )
A.娱乐活动丰富了民众生活 B.艺术作品创作受到时局影响
C.经典作品的魅力经久不衰 D.政府强化对民众的人文关怀
15.20 世纪 60 年代,苏联宇航员除获得政府颁发的勋章外,还获得物质奖励,包括家用电器、生活
用品等。勃列日涅夫的工作日志中也记录“收到一件运动服,轻工制品。”“阿根廷总书记寄来一件
毛皮夹克上衣。”这可用于说明当时的苏联( )
A.国民经济停滞不前 B.与新兴国家的关系密切
C.民生问题较为突出 D.调动社会资源保障军工
16.图 1 所示为 1965—1995 年世界出口总额比例情况。据此可知( )
图 1
A.国际贸易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B.区域集团组织影响世界贸易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加强
D.发展中国家机遇与挑战并存
合肥一中 2024 届高三最后一卷·历史 第4页(共6页) 省十联考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小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在“以利强国”名义下,上海机器织布局与其他洋务企业一样,经历了筹划、草创、投产等不
同阶段,资本亦由最初商股渐为官款、外资所取代。相对欲与洋布争夺中国市场的初衷,上海机
器织布局至 1893 年焚毁前不仅未得期待利润,而且经营层叠经常变动。倡导者的无限权威与盲目
逐利、经办者从亦官亦商时的自我矛盾与狡诈至官办时的上行下效与不法等互为交织,故洋务困
象与败局其实由始便已注定。
——庄和灏《清末洋务实业的创办歧途——以上海机器织布局历次改组为例》
材料二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的重要分支。2022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
别完成 705.8 万辆和 688.7 万辆,同比增长分别为 96.9%和 93.4%,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达
到了 25.6%,比 2021 年高出 12.1%,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地和消费市
场。……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可以实现交通能源的转型,是促进新一轮经济增长和保障国家能源
安全的需要,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王品《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海机器织布局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经济意义。(11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
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14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一
(古代)雅典的政府运作表明了正式的政治原则,如透明与责任,现在这些政治原则已被承
认是好政府的特征。雅典政府的运作还表明了不那么正式但却为人熟知的管理原则,包括对当地
司法权的尊重、职务轮换、权威位置的轮流承担、关注他人论证的长处和及时结束发言的必要性。
每个雅典行政官员所习得的实践和原则都被广泛运用到雅典政府的整个系统中。这些标准的实践
和原则,在雅典政府全系统的各个层面上都发挥了作用。
——摘编自【美】约西亚 奥伯《民主与知识:古典雅典的创新与学习》
合肥一中 2024 届高三最后一卷·历史 第5页(共6页) 省十联考
材料二
古希腊民主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次自由的思想”,直接影响了后世西方的政治制度。近代西方
民主国家,大多数属于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社会的进步已经不同于
传统希腊的发展格局和政治格局,古代城邦的直接民主制度显然无法满足当代要求,自然也无法
适用于现代社会。民主制度形式的改变也是由于古希腊民主制度本身的缺陷及无法克服的局限性
导致的。近现代的代议制和传统的直接民主相比,它的优势及包容度也是公认的,虽然代议制同
样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基本上能够满足近现代西方国家的基本发展及社会要求。
——李滨《古希腊民主对近现代西方代议制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雅典政府运作的主要原则。(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后世西方的政治制度”,并指出其与古希腊民主制的
关系。(9 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一民族文化与历史之生命与精神,皆由其民族所处特殊之环境、所遭特殊之问题、所用特殊
之努力、所得特殊之成绩,而成一种特殊之机构。一民族所自有之政治制度,亦包融于其民族之
全部文化机构中而自有其历史性。所谓“历史性”者,正谓其依事实上问题之继续而演进。问题则
依地域、人事种种实际情况而各异。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中的某一视角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
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合肥一中 2024 届高三最后一卷·历史 第6页(共6页) 省十联考
合肥一中 2024 届高三最后一卷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解析】本题考查早期中华文明。根据材料“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网坠、陶器、石制农业工具以及水稻、
菱角、芡实等植物遗存和兽骨、螺壳等动物遗存”可知磨盘山的原始族群生产方式既涉及到农业、渔
业、狩猎还有手工业,体现出中华先民生产方式的多样化,故选 B项;材料看不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格局的演进,排除 A项;材料并未体现出当时阶级分化现象,排除 C项;材料也不能反映各区域间文明
的交流与互动,排除 D项。
2.B【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理论类知识。由“《地理志》是我国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地理著作”可
得,《汉书》在《史记》“八书”的基础上扩展,形成“十志”,这等于开辟了新的领域,扩大了史
学研究范围,故选 B项;材料并未提到《地理志》和《艺文志》成为了史学关注的重点问题,所以不
能得出史学关注重点改变的结论,排除 A项;《地理志》《艺文志》是对传统史书记载领域的扩展,
无法体现推动汉代文艺发展,排除 C项;由“在《史记》‘八书’的基础上扩展”可知,《汉书》在
体例上有所创新,“十志”就是体例创新的表现,所以 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D项。
3.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的社会救济制度。根据材料“贞元八年(792年)七月,河南、河北、江、淮、荆
等四十余州大水,宰相陆贽奏请德宗遣使赈抚,上许为遣使”可知,面对洪水灾害,唐朝政府主动承
担起救济百姓的责任,故选 C项;材料虽提及“宰相陆贽奏请德宗遣使赈抚”,但决定权在唐德宗,所
以不能说明相权过大影响皇帝决策,排除 A项;材料特别强调不上贡的淮西藩镇也遣使赈抚,不能因
此说明中央和藩镇整体局势上纷争不断,排除 B项;材料只提及“贞元八年(792年)七月,河南、河北、
江、淮、荆等四十余州大水”出现洪灾,并未有其它如火灾、地震、暴雪等自然灾害多次出现在其他
地区,因此谈不上灾害频发影响百姓生活,排除 D项。
4.A【解析】本题考查宋朝手工业相关知识。据表格信息,可知当时国有矿场同时存在官营和民营两种方
式,经营方式既有强制的劳役征发,也有来自社会的自愿招募和租赁,从业者既有军队和罪犯,也有
来自民间的工匠,体现了国营矿场灵活多元的经营理念,故选 A项;国营矿场的产品主要供应官府需
要,与消费市场无关,排除 B项;材料并未体现市场自由雇佣关系,产品也不用于市场消费,不属于
资本主义萌芽的范畴,排除 C项;材料并未将国营矿场和民营矿场进行对比,无法得出“主导”的结
论,排除 D项。
5.D【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对外交往的影响。根据材料“尝试按图而论,中国居亚细亚十之一, 亚细亚
又居天下五之一”看出在一些士大夫的眼中传统以华夏为中心的观念已经有所改变,认识到中国是世
界的一部分,故选 D项。由于明朝政府实行海禁政策,限制对外贸易,并未积极推动对外交往,排除
A项;材料中显示“一些士人与传教士交流”是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拓宽了民众的视野而非经济发展,
排除 B项;材料中士大夫编纂的书籍是受到西学的启发,而非市民文化诉求主导,排除 C项。
合肥一中 2024 届高三最后一卷·历史参考答案 第1页(共4页) 省十联考
6.B【解析】本题立意是考查中美间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了解美国对华侵略历史。材料反映了美国通过《望
厦条约》获得的两项侵华权益。这两项权益英法也可以援引“一体均沾”原则获得,故英法美等“西
方列强进一步扩大了侵华权益”,B项正确。A项“开始”错误;C项“完全”用词错误;D项“侵华利
益”不同于“侵华权益”。
7.C【解析】本题立意在于纪念第一次国共合作 100周年。香山农民协会的筹建顺应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需要,故选 C项。A项应该是新三民主义;国民大革命时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军是主力军,
而不是农民阶级,故 B项错误;D 项“土地革命”时空观念错误。
8.D【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革命实践相适应,指导中国革命运动,故选 D ;A项“边区”、C
项“革命统一战线”时空观念错误,B项“社会各界”内涵错误。
9.A【解析】中共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都是从人民的需要角度进行论述,体现了“人民为中心的
思想”,故选 A。“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都不能解释 1956年关于主要矛盾的论述,故 B项、
C项错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由内因决定的,D项根源于国际环境的风云变幻,逻辑错误。
10.D【解析】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开展的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动,既有周边邻国,也有发达国家和发展
中国家。既有经济合作,也有政治互信。整体而言,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故选 D项。A
项“周边邻国”、C项“发展中国家”、B项“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不能概括四项外交活动。
11.B【解析】据材料相关信息可知,地理大发现是国家(王权)、个人和商品经济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
故选 B项;“商业革命”不合题意,与材料提及的是地理大发现与重商主义理论的关系相悖,排除 A
项;“自由竞争”属于自由主义,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重商主义逐渐被自由主义所取代,排除 C项;
“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不合材料主旨,排除 D项。
12.D【解析】根据表格材料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人口逐渐增多,虽然粮食总产量有所增加,但
是粮食进口量也逐渐加大,说明英国对世界粮食市场依赖性逐渐增强,故选 D项;城市化指的是农村
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与材料内容不吻合,排除 A项;材料讲的是英国的粮食进口量逐渐加大,
并没有涉及外国大量人口向英国迁移的情况,排除 B项。仅凭英国进口粮食不能得出英国农业严重滞
后,构不成因果关系,排除 C项。
13.A【解析】材料体现了米兰达对启蒙思想进行改造,其目的在于强化民族国家意识,故选 A项;米兰达
主张民权、主权思想是由贵族政权所赋予的,由此可知,他并不主张构建民主共和政体,排除 B项;
此时拉丁美洲正在进行独立运动,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消弭民众的反抗情绪”,排除 C项;“对启蒙
思想的本土化改造”是材料反映的现象,是米兰达实现目的的手段,不是其目的,排除 D项。
14.B 【解析】材料中的时间为一战期间,英国举办纪念莎士比亚逝世三百周年的庆祝活动,并在国内外
巡演。莎士比亚戏剧经过再创作,增添了“爱国主义”这一新的内容,体现了战争期间爱国主义成为
时代需求,同时反映了艺术作品创作受到时局的影响,故选 B项。娱乐活动丰富了民众生活、经典作
品的魅力经久不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A、C两项;材料体现不出政府强化对民众的人文关怀,排除
D项。
15.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 60年代苏联早已实现了工业化,但其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
业,因此一些生活用品反而在某些领域受到重视,如宇航员的奖品、国家领导人的礼物等,这体现了
当时苏联轻工业较为落后,民生问题较为突出,故选 C项;二战后苏联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但经济
合肥一中 2024 届高三最后一卷·历史参考答案 第2页(共4页) 省十联考
也取得了一定发展,“国民经济停滞不前”说法与史实不符,且根据材料无从得出这一结论,排除 A
项;阿根廷总书记送来礼物反映了苏联与阿根廷有一定往来,但不能就此得出苏联“与新兴国家的关
系密切”,排除 B项。材料并未强调军工,而且领导人礼物也非社会资源,D项不合材料主旨,排除。
16.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可知,发展中国家间贸易额虽有上升,但占世界总量比例较少,发展中
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贸易额发展尚低于发达国家间贸易额,即发展中国家机遇与挑战并存,故选 D项;
材料强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情况,“国际贸易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不合主旨,排除 A项。
材料没有涉及区域集团的信息,排除 B项;世界多极化趋势指当今政治领域存在多个中心,与材料信
息无关,排除 C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小题,共 52分。
17.(1)特点:求富强国(服务于军用工业);管理混乱;资本不足,技术落后,人才缺乏;具有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特征。(1点 2分,4点共 7分)
经济意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对列强经济侵略具有一定的抵制作用。(4分)
(2)特点:绿色化、低碳化;发展迅速,市场占有率提高,国际地位上升;适应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
发展的需要;服务于民族复兴(服务于强国战略)(6分)
有利条件:党的领导,政治保障,政策支持;新科技革命深入发展;经济发展,市场扩大;教育发展,
人才基础;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国际地位提高,国际合作深化。(4点即可,8分)
18.(1)主要原则:政务透明;权责对等;尊重司法;轮流执政;主权在民等。(3点即可,6分)
(2)简评:初步实现了启蒙运动的政治理念;基本适应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维护资产
阶级的利益;党争不断极易导致政局不稳和政府效率低下。(积极方面 4分,消极方面 2分,3点即可,
6分)
关系:后世西方政治制度受到古希腊民主制的影响,后世西方政治制度又发展了古希腊民主制。
(3 分)
19.【答案】(12分)
评分标准:论题 2分,论述 8分,总结提升 2分。
10—12 分: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能够引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史实分析准确,
论述充分,结论合理;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7—9分:所拟论题基本符合要求,指向明确;能够运用史实支持论题,分析和论述较为完整,表述清晰,
文字通顺。
4—6分:能够拟出论题,指向较明确;能够运用史实支持论题,有一定的分析和论证;但所举史实对论
题支撑不足,或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不强,文字较通顺。
0—3分:所拟论题不符合要求,或指向不明确;所举史实与论题关系不清,或无关系;结论错误,论述
不够严谨,文字不通顺。
示例一
视角:儒家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延续性。(2分)
论述:儒家思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春秋时经孔子创立,核心思想是“仁”与“礼”,崇尚的
是伦理道德。战国时由孟子和荀子的继承发展,成为显学。经秦朝焚书坑儒的打击后,董仲舒适时改
合肥一中 2024 届高三最后一卷·历史参考答案 第3页(共4页) 省十联考
造儒学“独尊儒术”,迎合汉武帝大一统统治的需要,自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为维护中央集权政治服务。虽然经过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佛、道的冲击,但儒学正统地位并未丧失。
到北宋时期,儒者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道的有益成分,形成了思辨化理学,理学推崇封建伦理道
德,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明清时期,儒学作为维护统治的思想工具继续被统治者推崇。(8分)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随着封建政治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即随“所处特殊之环境”的需要而变,
这一演变历程正反映了儒家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延续性。(2分)
示例二
视角:中国古代宰相制度随统治需要而不断调整变化。(2分)
论述:秦朝开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历史。秦始皇因辅佐皇帝处理政务需要而确立宰相
制度。汉承秦制,实行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制,但后来由于相权的膨胀威胁到了皇权,汉武帝时建
立中朝为决策机构,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隋唐时期在魏晋南北朝的基础上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
的长官都是宰相彼此制约,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宋朝在中央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
与宰相分权。元朝时中书省下辖各行省,相权过大。明朝时废除宰相,代之以皇帝的秘书机构——内
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8分)
由此可见,从宰相制度的废立、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
发展,即“依事实上问题之继续而演进”。(2分)
(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政治制度等角度论述皆可,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合肥一中 2024 届高三最后一卷·历史参考答案 第4页(共4页) 省十联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