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2滑轮》
一、教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对滑轮的要求是:1、知道简单机械。2、知道机械效率,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例测量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分析:知道简单机械,要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及它们的特点。知道机械效率,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例测量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只有真正经历了定、动滑轮、滑轮组特点的探究,才能真正认识机械效率,顺利测量它们的机械效率。
二、学情分析
能够针对数据寻找、总结出简单的规律,会描述实验特点。同时也具备了初步的实际动手能力。有了一定的小组合作意识。学生的思维是有局限性的,能力也是在一步步提高的,对问题的变化也需要适应,不能把大的问题,不具体的问题呈现给学生。
三、设计思路
新课标的要求,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分析:本节课将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特点,而教师只是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通过自制教具以及杠杆的平衡条件,对定滑轮、动滑轮的工作特点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得出定滑轮是一种等臂杠杆、动滑轮是一种省力杠杆的变形。
科学思维: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出定滑轮、动滑轮的工作特点。
科学态度与责任: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来自于生活的,认识到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出定滑轮、动滑轮的工作特点。
六、教学难点
在对实例的分析和解释中进一步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应用。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一、定滑轮和动滑轮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师:出示滑轮图片,给出滑轮的定义,接着针对滑轮图片,让学生说出其结构。生:针对图中所示部位说出滑轮的构造。师: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询问学生,滑轮分为哪两类?生:动滑轮和定滑轮。师:请同学们利用桌面上的器材组装定滑轮和动滑轮,并要求连接好的组来前面进行展示。生:学生动手连接装置,并上台展示定、动滑轮的工作情况,其他同学进行观察。师:定动滑轮在工作时有什么不同?生:定滑轮不动,动滑轮随着物体一起移动。 生活中的其他杠杆,激发学生进一步进行课内探究的兴趣 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课内探究 师:给出定滑轮、动滑轮的定义。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定动滑轮?生:学生举例。师:出示图片和学生一起进行拓展。让学生认识到滑轮在生活中引用很广,用处很大。师:出示漫画视屏。生:学生观看漫画。师:漫画很好笑,但它反映了定动滑轮工作时的一些特点,接下来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究定动滑轮的特点。出示研究问题 作使杠杆平衡,并找出影响杠杆的因素,根据实验,提出自己的猜想 利用宽杠杆,实验检验学生的猜想,并得出结论,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从而突破教学难点总结画力臂的方法,并加强练习
分组讨论 师:着重强调一下使用动滑轮时直接提升物体所用的力F和使用动滑轮时所用的力F2,询问学生,使用动滑轮省力吗?生:由实验数据学生可直接得出规律,使用动滑轮省力。 师:着重强调直接提升物体移动的距离h和利用定滑轮时动力端移动的距离S1,询问学生,使用定滑轮省距离吗? 生:由数据直接得规律,使用定滑轮不省距离。师:着重强调直接提升物体移动的距离h和利用动滑轮时动力端移动的距离S2,询问学生,使用动滑轮省距离吗? 生:由数据直接得规律,使用动滑轮不但不省距离,还费距离。 总结画力臂的方法,并加强练习 一是教给学生列表对比是一种归纳总结知识的学习方法。 二是培养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维延伸 师:进一步提示学生,在使用定动滑轮时,绳子和滑轮之间势必有摩擦。若忽略摩擦,拉力和物重有什么关系?生:F=G,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力。 师:此时定滑轮只是起到了改变离的方向的作用。 师:对于动滑轮,我们可以把动滑轮和其吊着的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它们受到有向下的重力,还有两根绳子向上的拉力,这两根绳子所承担的拉力相同吗?演示实验,证明两根绳子所受的拉力是相等的。提出问题,当滑轮在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所处的状态还可叫做什么状态?生:平衡态。师:平衡态受什么力?生:平衡力。 倾听、思考 让学生通过画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概括本节课的收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打开。
课堂小结 学生讨论小结,互相补充回忆巩固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八、教学反思
不足之处
1、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亲自经历探究过程,实事求是的得出了实验数据,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深了对滑轮特点的理解,这是我设计的初衷,但也正是这一点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使课堂出现了前紧后更紧的局面,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使教学效果不佳。
2、授课中出现了一点失误,在介绍定滑轮前两个特点时,忘记强调定滑轮此时只是起到了改变用力方向的作用,这样可能会对滑轮组的引入有所影响,但就实际教学来看也没收到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