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中科学试卷浙教版 中考模拟卷(四)一、单选题1.(2023九上·浙江模拟)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物承载着文明的记忆。浙江省博物馆馆藏的下列文物中主要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是( )A.河姆渡象牙蝶形器B.良渚玉琮王C.春秋伎乐铜屋D.北宋彩望泥菩萨立像2.(2024七上·诸暨期末)如图为某晶体的状态变化过程,甲、乙、丙对应固、液、气三种状态。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乙的过程需要放热B.BC段对应的状态是固液共存态C.DE段对应的温度为该晶体的熔点D.白雾形成对应的状态变化过程是乙→丙3.(2023七上·绍兴期末)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的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形,其中描述正确的是( )A.图甲在换用高倍物镜后,调节②来观察物像B.图乙清晰物像的视野中,细胞数目多的是②C.图丙物像要移到视野中央,应将载玻片往右下方移动D.图丁中黑色的圆圈是大细胞4.(2024七下·苍南期中)如图所示为“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钢尺的振动频率B.多次实验中,保持钢尺的振动振幅相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C.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得越快D.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声音音调高5.(2020八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为蒸发氯化钠溶液的过程,其中①→②→③为恒温蒸发过程,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②溶液恰好为饱和状态,下列溶液质量分数与蒸发过程描述正确的是( )A. B.C. D.6.(2021八上·瑞安月考)如图是利用注射器进行电解水的创新实验,其中电极插入注射器筒内。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作用是增强水的导电性B.反应一段时间后,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减小C.实验成功时,左边注射器收集到的气体体积约是右边的2倍D.两个注射器内的原始液面、电极长度要保持一致7.(2022八上·缙云期末)如图所示的现象中,与大气压无关的是( )A.覆杯实验B.用吸管吸牛奶C.瓶中取袋D.用注射器注射药液8.(2023八上·东阳期中)下列物质依次为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一组是( )A.牛奶、白酒、石灰水B.酒精、泥浆水、汽水C.泥浆水,麻油和水的混合物、矿泉水D.食盐水、自来水、汽油和水的混合物9.(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会不由自主地出现“寒颤(或战栗)”。此反应的效应器及其生理效应是( )A.骨骼肌;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量B.骨骼肌;骨骼肌收缩,减少散热量C.皮肤的血管;血管急剧收缩,减少散热量D.皮肤的立毛肌;立毛肌急剧收缩,增加产热量10.(2024八下·温州期中)推理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结果正确的是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因此物质一定都是由分子构成的B.单质只含一种元素,因此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C.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因此同种元素质子数一定相同D.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因此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11.(2024八下·温州期中)小明制作的玩具小船上固定有螺线管(有铁芯)、电源和开关组成的电路,如图所示,把小船按图示的方向放在水面上,闭合开关,最后静止时“船头”最终指北的是A. B.C. D.12.(2023九上·拱墅期末)小乐猜想:“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的多少可能跟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有关”,于是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①和②,先将电阻丝(R1<R2)分别装入规格相同的烧瓶中,然后将带有相同的玻璃管的塞子塞紧烧瓶,玻璃管在外侧的一端与相同的瘪气球相连;实验过程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大小的关系,可比较气球甲、乙的体积变化B.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大小的关系,可比较气球丙、丁的体积变化C.装置①和②同时实验,通电相同时间后,体积变化最大的气球是丙气球D.装置①和②同时实验,通电相同时间后,体积变化最大的气球是甲气球13.(2024九上·杭州期末)“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重要的科学观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小肠能分泌多种消化液,增加了吸收营养物质的表面积B.毛细血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进行物质交换C.血液中含有的白细胞数量最多,有利于为人体生命活动运输氧气D.心脏四腔中壁最厚的是右心房,这与它输送血液距离较远的功能相适应14.(2024八上·武义期末)如图1所示连接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从b端滑到a端,电压表示数U与电流表示数I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源电压是9VB.定值电阻R的阻值是6ΩC.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范围是0~12ΩD.滑片处在a端时两表的示数对应图2中A点15.(2023九上·金华月考)某废液中含有硝酸银和硝酸铜,为回收利用和减少污染,往废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向滤渣中加入少量稀盐酸,产生气泡,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滤渣中一定含有银,可能含有铜B.滤渣中一定含有银和铜,可能含有铁C.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亚铁,一定没有硝酸银和硝酸铜D.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亚铁,可能含有硝酸银和硝酸铜16.(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学期 3.3 常见的盐(第1课时))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另加试剂就能鉴别出来的一组是( )A.Na2CO3、HCl、H2SO4 B.KCl、NaCl、Na2SO4C.FeCl3、NaOH、KNO3 D.HCl、NaOH、Ca(OH)2二、填空题17.(2023七上·金华月考)在平整地面上有一层厚度均匀的积雪,小科同学用力向下踩,形成了一个下凹的脚印,如图所示。脚印下的雪由于受外力挤压可近似看成冰层。请回答:(1)利用冰的密度,只要测量下列哪组物理量,就可以估测出积雪的密度____A.积雪的厚度h和脚印的深度h1 B.积雪的厚度h和脚印的面积sC.冰层的厚度h2和脚印的面积s D.脚印的深度h1和脚印的面积s(2)若冰的密度为ρ冰,根据你的选择估测出积雪的密度ρ雪= 。18.(2024七下·苍南期中)冬虫夏草是麦角菌科真菌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一种叫作蝙蝠蛾的动物,将虫卵产在地下,使其孵化成长得像蚕宝宝一般的幼虫,喜食植物根茎。另外,有一种真菌,产生的孢子会经过水而渗透到地下,专门找蝙蝠蛾的幼虫寄生,并吸收幼虫体的营养而快速繁殖称为虫草真菌。如图所示为冬虫夏草形成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蝙蝠蛾的发育过程如图所示,其发育过程与蝗虫 (填“相同”或“不同”)。(2)若该蝙蝠蛾是一种害虫,则其 时期对植物危害最大。(3)请从细胞结构和生殖方式方面分析虫草真菌与细菌的主要区别是 。19.(2024八下·温州期中)火炬燃料随着时代发展在不断地变迁,图甲为大型运动会火炬燃料的变迁示意图(1)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2)杭州亚运会火炬取名为“薪火”,所用燃料为甲醇。通过先进技术将甲醇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重新转化为甲醇,实现了“零排放”。图乙为微观示意图,请画出图乙方框内微粒的模型(3)在对乙中四类物质进行分类时,小科认为二氧化碳是氧化物,而甲醇不是氧化物。小科认为甲醇不是氧化物的理由是 20.(2024八下·温州期中)图甲为某家用电路示意图,为防止电路短路而引发火灾,小明欲将某款双金属片段路器接入该家庭电路中,图乙为断路器分别在“电路正常”和“某处短路”两种状态的示意图。(1)图甲中灯泡与插座的连接方式是 (2)将断路器接入图甲中M处时,应选择a、b、c中的 两个接线柱。(3)小明将该断路器接入图甲中N处,在使用中因电灯L发生短路导致断路器断开,若立即用测电笔测试插座三个孔的带电情况,其中不能使氖管发光的是A.接地插孔 B.零线插孔 C.火线插孔21.(2023九上·温州期中)酸和碱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小科同学利用图1实验研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过程,并测量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和温度的变化情况,得到图2和图3,请回答下列问题:(1)胶头滴管中A溶液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2)结合上图小科同学推断出图3中V的值为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可多选)A.图2中b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HClB.取图2中d点所示溶液加热蒸干所得固体为纯净物C.图2中c→d所示溶液中NaCl的质量不断增加D.图3中e→f变化趋势可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22.(2024九上·杭州期末)如图所示是某同学绘制的人体生理过程流程图,图中A、B分别表示吸气和呼气,M表示人体某器官。请回答下列问题:(1)心房与心室之间有一种特殊的结构叫 ,它可以防止血液的倒流。(2)当血液流经人体器官M后,血液中的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的含量增多,则器官M可能是____。A.小肠 B.大脑 C.肾脏 D.肺23.(2024九上·杭州期末)如图所示,在两个等长、等高但材质不同的甲、乙斜面上,用平行于斜面的拉力F,分别将质量为m和2m的A、B两物体从斜面底部匀速拉到顶端。此过程中,甲、乙两斜面上的拉力F所做的功分别为W甲、W乙,斜面的机械效率分别为η甲、η乙,物体在斜面上受到的摩擦力分别为f甲、f乙,则W甲 W乙;η甲 η乙;f甲 f乙(以上三空均选填“<”“=”或“>”)。三、实验探究题24.(2024七上·仙居期末)以下为某校学生进行“温度计发展史”的项目化学习的部分片段,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了温度计发展史,请完成下列问题:(1)气体温度计:一根一端带玻璃泡的细玻璃管,另一端竖直插在水中,并使玻璃管内吸入一段水柱,密封一定质量的空气。根据管中水柱高度的变化可测出环境相应的温度。当环境温度升高时管中水柱液面将 (选填“上升”或者“下降”)(2)液体温度计:如图甲是小科制作的一个简易液体温度计。使用中发现该温度计管中液柱移动不明显,导致示数不够精确。对此请你提出一条改进建议: (3)固体温度计:在相同的受热条件下,将两个形状、厚度相同的铜片和铁片焊在一起就可制成双金属片温度计。当气温升高时,指针偏向中央刻度线的B侧。由此可推测,铜与铁的膨胀程度相比较, 膨胀程度大(选填“铜片”“铁片”或“无法确定”)。25.(2024七下·苍南期中)为研究小孔成像与哪些因素有关,小科在硬纸板上挖了不同大小与形状的小孔,对太阳成像进行实验,其结果记录如下:小孔的形状 ○ △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7 8 9小孔最大外径/毫米 1 5 10 1 5 10 1 5 10地面光斑形状 小孔距地面 10cm ○ ○ ○ △ △ △ □ □ □小孔距地面20cm ○ ○ ○ ○ △ △ ○ □ □小孔距地面 40cm ○ ○ ○ ○ △ △ ○ □ □小孔距地面 80cm ○ ○ ○ ○ ○ △ ○ ○ □小孔距地面 160cm ○ ○ ○ ○ ○ ○ ○ ○ ○请回答:(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 传播的。(2)通过对比 (填序号)的数据可得,小孔形状一样时,要使太阳成像,小孔距地的距离会随小孔最大外径的增大而增大。(3)同学小科受到启发,改用形状为“☆”小孔进行实验,当“☆”最大外径为 10 毫米,要在地面上形成太阳的像,则小孔离地面的距离为 厘米。26.(2024八下·苍南期中)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一个α粒子内含2个质子)轰击金箔实验,发现以下现象(如图一)。现象 1: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而不改变原来运动方向。现象2:少部分α粒子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现象3: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1)图一为a粒子轰击金箔时的运动轨迹,请在图一中补全A 处a粒子的后半段大致运动轨迹。(2)根据a粒子散射实验,统计不同偏转角度的a粒子数量,得到如图二,其中能说明“原子内存在一个质量很大的原子核”的数据是 点(用字母表示)。(3)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产生了两种新粒子——氧原子和另一种粒子,其中氮原子和氧原子的本质区别在于 。(4)卢瑟福构建了核式原子结构模型,若以 、和分别代表电子、质子与中子,则下列各原子示意图中,属于同位素原子的是 。27.(2024九上·杭州期末)小金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电阻约为10Ω。实验室有如下器材:电源(电压为6V)、电流表(0~0.6A、0~3A)、电压表(0~3V、0~15V)、开关与导线若干、滑动变阻器两只:R1(10Ω 0.5A),R(20Ω 0.5A)。(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在答卷上将图甲中的实物图连接完整。(2)若要完成本实验,则选择的滑动变阻器是 (选填“R1”或“R2”)。(3)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到某一位置,电压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若要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则滑片向 (选填“左”或“右”)端移动。(4)I0为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流大小,以电流的平方(I2)为横坐标,以实际功率(P)为纵坐标,下列与实验数据最相符的图是 。(选填字母)28.(2024九上·杭州期末)小金在学习“常见的碱”过程中,将新配制的饱和Ca(OH)2溶液滴入到FeCl3溶液中,发现没有出现预期的红褐色沉淀。这是为什么呢 他提出以下猜想:猜想一:Ca(OH)2没有参加化学反应。猜想二:FeCl3溶液呈酸性,Fe(OH)3沉淀不能存在。(1)小金用pH试纸测Ca(OH)2和FeCl3混合液的酸碱度,测得pH<7。该现象 (选填“支持”或“不支持”)猜想一。(2)经过实验,猜想二验证成立。小金将FeCl3溶液逐滴滴加到饱和Ca(OH)2溶液中(如图),先观察到红褐色沉淀产生,持续滴加后观察到 (填写现象)。四、解答题29.(2024七上·仙居期末)小科同学在路上闻到浓郁的酒香,见到如图的蒸馏酒装置。查阅相关信息得知:蒸馏酒的制做一般包括材料的粉碎、发酵、蒸馏及陈酿四个过程,蒸馏过程如图。请回答以下问题:(1)“闻到浓郁的酒香”是因为分子 。(2)发酵是利用酵母菌将粮食分解成比较简单的其它物质,所以发酵属于 (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3)冷凝装置中选择水作为冷却液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比较 (选填“大”或“小”)30.(2024七上·仙居期末)科学课上同学们开展“制作地球仪模型”项目化学习活动。活动包括观察地球仪、制作地球仪模型、评价模型三个环节。(1)【观察】在观察地球仪过程中,同学们发现中国的位置如图甲所示,中国处于 板块。(2)【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同学们尝试将家乡台州标注在地球仪模型上,台州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台州的经纬度为 。(3)【评价】评价量表既是作品制作过程的指引,又是作品等级评定的依据,下表为自制地球仪模型的评价量表。地球仪模型评价量表评价指标 作品等级优秀 合格 待改进经纬线 经纬线均正确 经纬线有一处错误 经纬线均错误地轴倾斜度 倾斜度大致为66.5° 倾斜度偏差较大 没有倾斜如图丙是一位同学制作的地球仪模型,请结合评价量表中的“经纬线”指标对地球仪展开评价,并说出判断理由。评价指标 作品等级及判断理由经纬线 31.(2022九上·义乌期中)某新型太阳能汽车动力完全由安装在车顶的电池板收集的太阳能提供。汽车 (包括乘务人员)的质量为 1.2t,接收太阳能电池板的面积为 8m2。(1)如汽车匀速行驶过程中所受阻力大小为车重的 0.02 倍,则汽车牵引力为多大?(2)当汽车在水平路面上以恒定功率做直线运动时,其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求汽车在水平路面上行驶20s的时间内,牵引力一共做了多少功?(3)若汽车吸收的太阳能有40%转化为机械能,则太阳光照射到太阳能电池板单位面积上的辐射功率为多少?32.(2024九上·杭州期末)在3D打印笔中装入塑料条,接通电源,等待一段时间后即可挤出热融的塑料,塑料在空气中迅速冷却变成特定的形态(如图甲)。其内部电路如图乙,R1、R2是相同的PTC(热敏材料)发热电阻。单个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如图丙。(1)打印笔工作时,发热功率有高、低两档。当S、S1都闭合时,处于 档。(2)温度在120℃-360℃之间时,打印笔工作时的发热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 (选填“增大”或“减小”)。(3)打印笔正常工作时的电压为220伏,高挡打印时,电阻的温度为250℃,打印笔的电功率是多少 33.(2024九上·杭州期末)如图甲所示燕尾夹包括夹柄和夹体,夹体的截面为三角形。夹柄是钢丝制成,与夹体相连接的一端可活动,燕尾夹柄可简化为杠杆ABC,其中AB=BC,以图乙方式按住C点打开该夹子,力F垂直于夹柄所在平面。(1)杠杆ABC的支点为 (选填“A”“B”或“C”)。(2)若F大小为10N时,刚好可以打开夹子,则夹体给杠杆的作用力至少为多少牛 (3)在不改变夹体的前提下,为能更轻松的打开夹子,可以使用什么办法,并列式说明理由。34.(2024九下·台州月考)“牧鸡治蝗”是一项生物防治技术,通过放牧养殖的鸡去吃草原上的蝗虫。相比农药防治,其防治效果持久而稳定。某草原爆发蝗灾,牧草被蝗虫大量啃食,后经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治理,如图为该草原蝗虫种群密度变化情况。据图分析:(1)写出牧鸡治蝗的1条食物链: 。(2)农业工作者在图中a点对应时间先进行农药防治,则开始引入牧鸡进行生物防治是在图中 点。(3)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牧鸡治蝗的意义是 。35.(2024九下·临平月考)某项目化小组设计并制作了如图所示的透明生态球。其制作过程如下:①生态球由透明无色弹性橡皮膜制成,球的体积随内部气压变化而变化。球内有水、沙、无机盐、水草、藻类、鱼、虾、微生物等,二氧化碳缓冲液能维持球内二氧化碳含量稳定。②整个球密封后放入大水箱内,处于漂浮状态。③将装置置于实验室中,白天用1千勒克斯以上的光源持续照射。(忽略温度及外界气压对整个装置的影响)(1)实验中选择透明无色橡皮膜制作生态球,其目的是 。(2)请说明该生态球在白天实现上浮的原理 。(3)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简要说明该生态瓶能长时间保持稳定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识点】常见金属与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解析】【分析】根据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分析。【解答】A、 河姆渡象牙蝶形器由天然材料制成,不符合题意;B、 良渚玉琮王由天然材料制成 ,不符合题意;C、 春秋伎乐铜屋由金属材料制成,符合题意;D、 北宋彩望泥菩萨立像由天然材料制成,不符合题意;故选C。2.【答案】B【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凝固与凝固现象;晶体与非晶体【解析】【分析】①物质从固态变化为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熔化需要吸热,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熔点),状态为固液共存态,非晶体的熔化是应该变软变稀的过程,温度持续上升。②物质从液态变化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凝固需要放热,液态晶体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凝固点),状态为固液共存态。③ 物质从固态变化为气态的过程称为凝华,凝华需要吸热;物质从气态变化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升华,升华需要放热。④物质从液态变化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汽化需要吸热,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⑤物质从气态变化为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液化需要放热,液化包括降温和压缩体积两种方式;⑥图中根据分子空隙看,甲、乙、丙分别是固态、液态、气态。【解答】A、甲→乙的过程是熔化,需要吸热,故A错误;B、BC段是晶体熔化的过程,对应的状态是固液共存态,故B正确;C、DE段是液体沸腾的过程,对应的温度为液体的沸点,故C错误;D、白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对应的状态变化过程是丙→乙,故D错误;故答案为:B。3.【答案】C【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解析】【分析】 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小,细胞数目越多;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显微镜使用时,低倍镜下的像换用高倍镜观察的步骤是:(1)移装片,因为显微镜的成像是倒像,所以才用在哪移哪的方式,使像呈现在视眼正中央;(2)转动物镜转换器,换用高倍镜观察;(3)换用大光圈和凹面镜,使视眼变亮;(4)调节细准焦螺旋,是图像变清晰;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是成倒立的像,可以将课本转过180度看,看到的图像为像的图像。【解答】A. 图甲在换用高倍物镜后,调节①细准焦螺旋使像变清晰,从而来观察物像,错误;B. 图乙清晰物像的视野中,细胞数目多的是①,低倍物镜,放大的倍数小,范围广,细胞数目多,错误;C. 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是上下左右都相反的倒像,采用在哪移哪的方式;图丙物像要移到视野中央,应将载玻片往右下方移动,正确;D. 图丁中黑色的圆圈是因为盖片不当所产生的气泡,D错误;故答案为:C.4.【答案】C【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1)物体振动的快慢叫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2)当一个物理量受多个因素影响时,需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解答】A.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质量越大,体积越大,越难振动,振动得越慢;因此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钢尺振动的频率。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探究音调跟频率的关系时,需控制其它因素都不变,因此多次实验中,保持钢尺振动的振幅相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慢,频率越小,故C错误,但符合题意;D.物体振动的快、频率高,发出的声音音调高,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5.【答案】A【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解析】【分析】根据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比较即可。【解答】①和②中,溶质的质量不变,但是溶液质量减小,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增大;②和③都是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因为溶解度不变,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③和④都是饱和溶液,但是④的温度较高,所以溶解度较大,溶质质量分数较大,因此溶质质量分数变大。因此溶质质量分数先变大、再保持不变,然后再变大。故选A。6.【答案】B【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根据对水的电解实验的认识判断即可。【解答】A.水是绝缘体,本身不导电,导电的是其中的正负离子,且离子浓度越大,导电能力越强,故A正确不合题意;B.溶质氢氧化钠的质量保持不变,而反应一段时间后水的质量减小,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氢氧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故B错误符合题意;C.左边的注射器与电源负极相连,生成氢气;右边的注射器与电源正极相连,生成氧气,则左边气体是右边气体的2倍,故C正确不合题意;D.只有两个注射器内原始液面和电极长度相同,才能正确的反应生成气体的数量多少,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B。7.【答案】D【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解答】A.覆杯实验中,水和纸片受到大气向上的压强,因此不会下落,故A不合题意;B.吸牛奶时,吸管内的气压小于外界的大气压强,牛奶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流入空中,故B不合题意;C.由于瓶和塑料袋之间存在大气压强,即使捆绑的再紧,也能把塑料袋从瓶中取出来,故C不合题意;D.注射器注射药液时,依靠活塞对药液产生的压强,与大气压强无关,故D符合题意。故选D。8.【答案】C【知识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解析】【分析】根据难溶性固体颗粒与水混合为悬浊液,难溶性液体与水混合为乳浊液,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分析。【解答】A、 牛奶为乳浊液,白酒不溶液,石灰水为溶液 ,不符合题意;B、 酒精不纯净物,泥浆水不悬浊液,汽水为溶液 ,不符合题意;C、 泥浆水为悬浊液,麻油和水的混合物为乳浊液,矿泉水为溶液 ,符合题意;D、 食盐水为溶液,自来水为溶液,汽油和水的混合物为乳浊液 ,不符合题意;故选C。9.【答案】A【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解析】【分析】在寒冷时,冷觉感受器兴奋,冲动传至下丘脑,使下丘脑产生以下活动:一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使甲状腺激素释放增多,使机体代谢增强,抗寒冷能力增强;二是经传出神经支配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解答】“寒颤(或战栗)” 产热是由于骨骼肌的不自主收缩导致的,故效应器为骨骼肌;骨骼肌收缩的目的是为了增加产热,以在寒冷中维持体温的恒定。B、C、D都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10.【答案】C【知识点】元素的概念;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解析】【分析】A、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B、根据单质的概念分析。C、根据元素的定义分析。D、根据化合物的定义来分析解答.【解答】A. 构成物质的微粒除分子外,还有原子、离子也能构成物质;故错误;B. 单质只含一种元素,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属于混合物,故错误;C. 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同种元素质子数一定相同,故正确;D.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中最少含有两种元素,但是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可能是混合物故正确。故答案为:C。11.【答案】B【知识点】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方向的判断【解析】【分析】所有的磁体都有指南北的性质,指南的一端为S极,指北的一端为N极。根据安培定则判断电磁铁的磁极放心即可。【解答】A.线圈上电流方向向右,根据安培定则可知,上端为N极,而不是船头指北,故A不合题意;B.线圈上电流方向向右,根据安培定则可知,船头为N极,则船头指北,故B符合题意;C.线圈上电流向左,根据安培定则可知,电磁铁的下端为N极,即下端向北,故C不合题意;D.线圈上电流向左,根据安培定则可知,电磁铁的左端为N极,即船尾向北,故D不合题意。故选B。12.【答案】C【知识点】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焦耳定律)【解析】【分析】(1)(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判断;(3)(4)比较各个电阻产生热量的多少,从而判断气球体积的大小变化即可。【解答】根据题意可知,电阻产生的热量越多,则烧瓶内气体温度越高,那么气球的体积越大。A.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大小的关系,需要控制电阻相同而改变电流的大小,而甲和乙中两个电阻串联电流相同,而电阻不同,故A错误;B.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大小的关系,需要控制电流大小和时间相同,改变电阻大小,因此可以比较甲和乙气球的体积变化,故B错误;CD.甲和乙中两个电阻串联,通过的电流相等,根据Q=I2Rt可知,乙中电阻产生的热量多,即Q乙>Q甲。丙和丁中两个电阻并联,它们的电压相等,根据可知,丙中电阻产生的热量多,即Q丙>Q丁。①和②中电源电压相等,则丁的电阻两端的电压肯定大于乙的电压,根据可知,丁产生的热量大于乙产生的热量,即Q丁>Q乙。比较可知,产生热量最多的是丙,则体积变化最大的是丙气球,故C正确,D错误。故选C。13.【答案】B【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血液循环【解析】【分析】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可从生物的器官特征去分析。【解答】A.小肠能分泌多种消化液,有利于食物的消化,但不能增加吸收营养物质的表面积,故A错误;B.毛细血管壁是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进行物质交换,故B正确;C.血细胞中红细胞数量最多,作用是运输氧。白细胞的作用是吞噬病毒,防御疾病,故C错误;D.心脏四腔中壁最厚的是左心室,它是体循环的起点,输送血液路线最长,需要的压力最大,故D错误。故答案为:B。14.【答案】D【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电路的动态分析【解析】【分析】考查电路的动态分析,属于综合题,滑片在a端时,滑动变阻器阻值最小,电流最大,电压表读数 即电源电压。滑片在b端时,阻值最大,电流最小,电压表读数最小。【解答】A.滑片最左端时,电阻最小电流最大,电压表读数即电源电压为9V,所以A正确;B.电阻=电压/电流=9V/1.5A= 6Ω ,所以B正确;C.b端时,电压为3V,滑动变阻器电压为6V,电流为0.5A,电阻=6V/0.5A=12Ω ,所以C正确;DA点时,电流最小,电阻最大,应该是b端,所以D错误。故答案为D15.【答案】C【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向含有硝酸银和硝酸铜的废液中加入一定量铁粉,铁先与硝酸银反应,硝酸银完全反应后再与硝酸铜反应,银、铜都不能与盐酸反应,铁能与盐酸反应分析。【解答】向含有硝酸银和硝酸铜的废液中加入一定量铁粉,铁先与硝酸银反应,硝酸银完全反应后再与硝酸铜反应, 向滤渣中加入少量稀盐酸,产生气泡, 银和铜都不能与盐酸反应,铁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说明滤渣成分一定有铁、铜、银,则滤液中只有硝酸亚铁,没有硝酸银和硝酸铜。A、 滤渣中一定含有银、铜 、铁,不符合题意;B、滤渣中一定含有银、铜 、铁,不符合题意;C、 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亚铁,一定没有硝酸银和硝酸铜 ,符合题意;D、 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亚铁,一定没有硝酸银和硝酸铜 ,符合题意;故选C。16.【答案】C【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解析】【分析】根据不加试剂鉴别可先观察物质的颜色,若有特殊颜色的物质,先鉴别出来,再看能否用先鉴别出来的物质进行其他物质鉴别,若没有特殊颜色的则两两混合,通过现象的不完全相同鉴别,现象若有相同的则无法鉴别分析。【解答】A、所给物质没有特殊颜色的溶液,两两反应时只能鉴别出硫酸,而碳酸钠与盐酸无法鉴别,不符合题意;B、所给物质没有特殊颜色且两两间都不发生反应,无法鉴别,不符合题意;C、先利用溶液颜色找出黄色溶液氯化铁,再将氯化铁滴入到另两种溶液中,产生红褐色沉淀的为氢氧化钠,无明显现象的为硝酸钾,符合题意;D、所给物质没有特殊颜色且两两反应都没有明显现象,无法鉴别,不符合题意;故选C。17.【答案】(1)A(2)(h-h1)ρ冰/h【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固体密度的测量【解析】【分析】积雪被踩后由空心的雪变为实心的冰,质量不变,体积变小。【解答】(1)质量不变,体积变小,质量等于密度乘以体积,即 ρ雪h=(h-h1)ρ冰,ρ雪=(h-h1)ρ冰/h , 积雪的厚度为h和脚印的深度为h1,所以只要测量积雪的厚度h和脚印的深度h1,就可以估测出积雪的密度。(2)由(1)知,ρ雪=(h-h1)ρ冰/h 。18.【答案】(1)不同(2)幼虫(3)虫草真菌有成形的细胞核;虫草真菌靠孢子繁殖,细菌是分裂生殖。【知识点】真菌的主要特点【解析】【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蝙蝠蛾的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真菌有成形的细胞核,而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解答】(1)从图中可知:蝙蝠蛾的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而蝗虫的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因此它们的发育过程是不同的;(2)昆虫在幼虫阶段食量最大,因此如果是害虫的话,其幼虫时期对植物的危害最大;(3)虫草真菌有成形的细胞核,而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虫草真菌靠孢子繁殖,细菌是分裂生殖。故答案为:(1)不同;(2)幼虫;(3)虫草真菌有成形的细胞核;虫草真菌靠孢子繁殖,细菌是分裂生殖。19.【答案】(1)氢分子(H2)(2)(3)甲醇由三种元素组成【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解析】【分析】(1)根据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氢分子分析。(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化学方程式为CO2+3H2CH3OH+X,反应前含有C、2O、6H,分析生成物X 的化学式分析。(3)根据氧化物的概念分析。【解答】(1)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氢分子(H2)。(2)杭州亚运会火炬取名为“薪火”,所用燃料为甲醇。通过先进技术将甲醇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重新转化为甲醇,实现了“零排放”。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化学方程式为CO2+3H2CH3OH+X,反应前含有C、2O、6H,反应后含有C、O、4H、X,所以X 为水,H2O。所以,图乙为微观示意图,请画出图乙方框内微粒的模型为 。(3)小科认为甲醇不是氧化物的理由是甲醇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20.【答案】(1)并联(2)ac(3)A【知识点】家庭电路的组成与连接;测电笔的使用【解析】【分析】(1)用电器首尾相连为串联,并排连接在电路两点之间为并联;(2)根据断路器的工作原理分析;(3)测电笔接触火线会发光,接触零线时不发光,据此分析判断。【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灯泡与插座并排连接在火线和零线之间,应该为并联;(2)根据图片可知,正常情况下,a、c连接接通电路,则用电器正常工作;当出现故障时,a、c断开,起到保护作用,因此:将断路器接入图甲中M处时,应选择a、c两个接线柱。(3) 小明将该断路器接入图甲中N处,在使用中因电灯L发生短路导致断路器断开, 此时插座的左孔通过用电器与火线相连,右孔直接与火线连接,那么测电笔接触时会发光;而中间的孔与大地相连,测电笔不会发光。故选A。21.【答案】(1)NaOH(2)12(3)A;D【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时溶液pH的变化确定该反应是将氢氧化钠加入盐酸中分析;(2)根据V处温度达到最高,恰好完全反应分析;(3)根据反应时溶液pH确定反应进程,反应后溶液成分一定有生成物,可能有反应物剩余分析。【解答】(1) 由图2可知,随另一种物质加入,溶液pH从小于7增加,说明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中,则胶头滴管中A溶液的溶质是NaOH 。(2) 图3中V处温度达到最高,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pH=7,结合图2可知,V的值为12。(3)图2中b点为部分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所示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HCl,A正确;d点所示溶液pH大于7呈碱性,氢氧化钠过量,对应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钠和氢氧化钠,加热蒸干所得固体为混合物,B错误; 图2中c→d反应停止,所示溶液中NaCl的质量不再增加,C错误; 图3中e→f段为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由温度不断增加的变化趋势可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D正确。故答案为:(1) NaOH ;(2)12;(3)AD。22.【答案】(1)房室瓣(2)A【知识点】心脏和血管;血液循环【解析】【分析】(1)心脏中有瓣膜,分别是房室瓣和动脉瓣,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2)血液循环示意图:【解答】(1)心房和心室之间有瓣膜,叫房室瓣,心室和动脉之间有瓣膜,叫动脉瓣,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2)分析图可知,当血液流经人体器官小肠后,由于吸收作用,血液中的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的含量增多,故选A。故答案为:(1)房室瓣;(2)A。23.【答案】=;<;>【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机械效率的计算【解析】【分析】在斜面上,拉力F做的功即总功:W总=Fs;利用W额外=W总-W有可求额外功。【解答】由题知,两斜面等长,将A、B两物体从斜面底部匀速拉到顶端,则s相等,拉力均为F,根据W=Fs可知,甲、乙两斜面上的拉力所做的功(即总功):W甲=W乙;由题知,两斜面等高,且m甲<m乙,根据W有=Gh=mgh可知,有用功W甲有<W乙有,由机械效率可知,η甲<η乙;因为W额外=W总-W有,所以W额甲>W额乙,由可知,f甲>f乙。故答案为:=;<;>。24.【答案】(1)下降(2)换用更细的玻璃管或更大容积的玻璃瓶(3)铜片【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分析气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即可;(2)根据V=Sh可知,当温度变化相同时,液体体积的变化量越大,液柱越细,则液柱的高度变化越明显,则测量越准确;(3)双金属片总是向长度小的一侧弯曲。【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当环境温度升高时,玻璃泡内的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压强增大,于是玻璃管中的水柱液面将下降。(2)使用中发现该温度计管中液柱移动不明显,导致示数不够精确。对此我提出一条改进建议:换用更细的玻璃管或更大容积的玻璃瓶。(3)根据图片可知,左侧为铜片,右侧为铁片。当温度升高时, 指针偏向中央刻度线的B侧,即双金属片向右弯曲,即左侧铜的膨胀程度大于铁片。25.【答案】(1)直线(2)4 5 6 (或7 8 9)(3)160【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解析】【分析】(1)根据小孔成像的原理进行解答;(2)在小孔成像的时候,所成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与孔的形状无关。【解答】(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通过4、5、6(或7、8、9)的数据可知:小孔形状一样时,要使太阳成像,小孔距地的距离会随小孔最大外径的增大而增大;(3)改用形状为“☆”小孔进行实验,当“☆”最大外径为 10 毫米,要在地面上形成太阳的像,则小孔离地面的距离160厘米。故答案为:(1) 直线;(2)4 5 6 (或7 8 9);(3)160。26.【答案】(1)(2)A(3)质子数不同(4)ABC【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其中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原子不是个实心球体。【解答】(1)用α粒子轰击金箔时,在A处的粒子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如图所示:;(2)根据a粒子散射实验,统计不同偏转角度的a粒子数量,得到如图二,其中能说明“原子内存在一个质量很大的原子核”的数据是A点;(3)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产生了两种新粒子——氧原子和另一种粒子,其中氮原子和氧原子的本质区别在于质子数不同;(4)同一类原子的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A、B、C、D中的质子数分别为1、1、1、2,故选项中描述的微粒属于同一类原子的为ABC。故答案为:(1);(2)A;(3)质子数不同;(4)ABC。27.【答案】(1)(2)R2(3)右(4)D【知识点】测定小灯泡的功率【解析】【分析】(1)将电压表并联在灯泡两端;(2)根据电源电压及小灯泡的额定电压和电阻值,计算出当灯泡正常发光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进行判断;(3)根据电压表选用量程确定分度值读数,比较电压表示数与灯泡额定电压大小,根据串联电路电压规律和分压原理确定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方向;(4)根据P=I2R,若R不变,则P与I2成正比,根据灯的电阻随电流变大而变大分析。【解答】(1)将电压表并联在灯泡两端,如下图所示:;(2)由已知条件知,电源电压为6V,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所以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为U'=6V-2.5V=3.5V,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路大约为,所以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为:,故滑动变阻器选择规格为“20Ω 0.5A”的R2;(3)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到某一位置,电压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电压表选用小量程,分度值0.1V,其示数为2.3V,小于灯泡额定电压2.5V,若要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应增大灯泡两端电压,根据串联电路电压规律,应减小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根据分压原理,应减小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故滑片向右端移动;(4)根据P=I2R,若R不变,则P与I2成正比,图线为过原点的直线,因灯的电阻随电流变大而变大,当电流小于I0时,此时电阻小于R,其功率小于P,图线应在直线的下方;当电流大于I0时,此时电阻大于R,其功率大于P,图线应在直线的上方,所以P与I2的关系图线应向上弯曲,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故答案为:(1);(2)R2;(3)右;(4)D。28.【答案】(1)不支持(2)红褐色沉淀消失【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1)根据测得pH<7,说明混合液已经呈酸性,而Ca(OH)2溶液为碱性,故明Ca(OH)2和FeCl3已经发生了化学变化来分析解答;(2)根据FeCl3溶液呈酸性,能与氢氧化铁反应来分析解答。【解答】(1)小金用pH试纸测Ca(OH)2和FeCl3混合液的酸碱度,测得pH<7,说明混合液已经呈酸性,而Ca(OH)2溶液为碱性,故说明Ca(OH)2和FeCl3已经发生了化学变化,Ca(OH)2参加了化学反应,则该现象不支持猜想一;(2)FeCl3虽然是盐,但FeCl3溶液呈酸性,当把FeCl3溶液逐滴加入到饱和Ca(OH)2溶液中时,刚开始FeCl3量小,酸性弱,与Ca(OH)2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则先观察到红褐色沉淀产生,持续滴加FeCl3溶液后,酸性增强,生成的氢氧化铁又被反应掉了,则后观察到红褐色沉淀消失。故答案为:(1)不支持;(2)红褐色沉淀消失。29.【答案】(1)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热运动)(2)化学变化(3)大【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分子的热运动;比热容【解析】【分析】(1)根据分子运动的知识解答;(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3)比热容是表示物质吸放热本领大小的物理量,据此分析解答。【解答】(1)闻到浓郁的酒香”是因为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热运动);(2)根据发酵的定义可知,经过发酵,粮食生成了新物质酒精,因此属于化学变化;(3) 冷凝装置中选择水作为冷却液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比较大。30.【答案】(1)亚欧(2)东经120°,北纬30°(120°E,30°N)(3)合格,经线错误。【知识点】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经纬网;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解析】【分析】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将其缩小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表面的地理事物有赤道、极点、经线和纬线等,其中赤道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极点是指地轴与地球最北端和最南端的交点,经线是指连接南北两极并与赤道垂直的弧线,纬线是指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解答】(1)全球大致由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组成,六大板块分别是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读图甲,同学们发现中国的位于亚洲东部,处于亚欧板块上。(2)东西经度的判定方法为:经度度数向东变大为东经,经度度数向西变大为西经;南北纬度的判定:纬度度数向北变大为北纬,纬度度数向南变大为南纬。读图乙,可判断台州的经纬度为(30°N,120°E)。(3)读图丙,这位同学制作的地球仪模型,经线没相交于南北两极,结合评价量表中的“经纬线”指标,该作品等级为合格。31.【答案】(1)汽车所受的重力为:G=mg=1.2×103kg×10N/kg=1.2×104N,汽车所受阻力为:f=0.02G=0.02×1.2×104N=240N,因为汽车匀速行驶,牵引力与阻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所以牵引力F=f=240N;(2)由图乙可知,汽车匀速行驶时,v=15m/s,则汽车的恒定功率为:P=Fv=240N×15m/s=3600W;汽车在0~20s内牵引力做的功为:W=Pt=3600W×20s=7.2×104J;(3)由题可知,汽车获得的机械功率为:P机=3600W,太阳照射在太阳能电池板上的辐射总功率为:,太阳照射在太阳能电池板单位面积上的辐射功率:。【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1)知道太阳能汽车的质量,根据G=mg求出重力,根据重力和阻力的关系求出阻力大小,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根据平衡力条件求出汽车牵引力;(2)汽车在10~20s内做匀速运动,处于平衡状态,牵引力等于阻力,利用P=Fv可求汽车的恒定功率,再根据W=Pt可求汽车在0~20s内牵引力做的功;(3)根据可求太阳光照射到太阳能电池板的辐射总功率,用总功率除以太阳能电池板的面积得出太阳光照射到太阳能电池板单位面积上的辐射功率。32.【答案】(1)高(2)减小(3)由图丙可知,温度为250℃时,一个发热电阻的阻值为1210Ω,打印笔的电功率:。答:打印笔的电功率是80W。【知识点】电路的动态分析;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1)当S、S1都闭合时,两电阻并联,总电阻最小,根据可知,此时总功率较大,为高挡;(2)由图丙可知,电阻和温度的改变,根据可知发热功率随温度的变化;(3)由图丙读出温度为250℃时的电阻,根据可知打印笔的电功率。【解答】(1)当S、S1都闭合时,两电阻并联,总电阻最小,根据可知,此时总功率较大,为高挡;(2)温度在120℃-360℃之间时,打印笔工作时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可知发热功率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减小;(3)由图丙可知,温度为250℃时,一个发热电阻的阻值为1210Ω,由于此时两个电阻是并联在电路中,打印笔的电功率就是两个电阻的电功率之和。33.【答案】(1)B(2)作用力垂直于燕尾所在平面时,动力臂是BC,阻力臂是AB,AB=BC,即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此时动力与阻力相等,若F大小为10N时,刚好可以打开夹子,则夹体给杠杆的作用力最小是10N;答:夹体给杠杆的作用力最小是10N。(3)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得:F1L1=F2L2,在不改变夹体的前提下,阻力和阻力臂都不变,为能更轻松的打开夹子,减小动力,应该是动力臂最长,因而在C点用力,且力的方向垂直BC。【知识点】杠杆及其五要素;杠杆的平衡条件【解析】【分析】杠杆可以绕其转动的点为支点;比较动力臂、阻力臂大小关系,识别杠杆类型;轮轴属于变形的杠杆,其它条件一定时,动力臂越大,越省力。【解答】(1)图中的燕尾夹,绕着B点转动,支点是B点;(2)作用力垂直于燕尾所在平面时,动力臂是BC,阻力臂是AB,AB=BC,即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此时动力与阻力相等,若F大小为10N时,刚好可以打开夹子,则夹体给杠杆的作用力最小是10N,作用在A点;(3)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不改变夹体及阻力和阻力臂大小不变时,动力最小,动力臂应最大。34.【答案】(1)植物→蝗虫→鸡(2)c(3)使生态系统能量流向对人类有利的方向【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2)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成本低,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解答】(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因此, 牧鸡治蝗的1条食物链: 植物→蝗虫→鸡。(2)看图知道,a碘农药防治后蝗虫下降到b,再次达到最高点c,达到c点后蝗虫断崖式下降,说明在c点引入了大量鸡进行治理。(3)生物防治便于就地生产、就地应用,同时能节省人力物力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牧鸡治蝗生态环保,通过防治蝗虫可以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35.【答案】(1)有利于光合作用(2)二氧化碳缓冲液能维持球内二氧化碳含量稳定,白天植物的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植物产生的氧气多于消耗的氧气,使装置内的气压变大,气球体积变大,浮力增大,浮力大于重力,生态球上浮(3)藻类光合作用为浮游动物提供氧气和食物,为分解者提供氧气,浮游动物和分解者产生的二氧化碳被浮游藻类利用,浮游植物和动物的尸体和粪便被分解者利用【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2)绿色植物利用光能,通过叶绿体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解答】(1)光合作用需要光,实验中选择透明无色橡皮膜制作生态球,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产生有机物,为其他的生物生存提供氧气和有机物;(2)生态球内的二氧化碳缓冲液能维持球内二氧化碳含量稳定,打开照明灯后,生态球内的植物会接收光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由于二氧化碳缓冲液的存在,二氧化碳的浓度不会变化,所以氧气的释放会使生态球内气体增多,生态球体积变大,气体增多,浮力变大,浮力大于重力,使生态球上浮;(3)该生态球中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其中水草、藻类是生产者,鱼、虾是消费者,微生物是分解者,无机盐、二氧化碳、光照是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可见该生态瓶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有:浮游藻类光合作用为浮游动物提供氧气和食物,为分解者提供氧气,浮游动物和分解者产生的二氧化碳被浮游藻类利用,浮游植物和动物的尸体和粪便被分解者利用。故答案为:(1)有利于光合作用;(2)二氧化碳缓冲液能维持球内二氧化碳含量稳定,白天植物的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植物产生的氧气多于消耗的氧气,使装置内的气压变大,气球体积变大,浮力增大,浮力大于重力,生态球上浮;(3)藻类光合作用为浮游动物提供氧气和食物,为分解者提供氧气,浮游动物和分解者产生的二氧化碳被浮游藻类利用,浮游植物和动物的尸体和粪便被分解者利用。1 / 1初中科学试卷浙教版 中考模拟卷(四)一、单选题1.(2023九上·浙江模拟)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物承载着文明的记忆。浙江省博物馆馆藏的下列文物中主要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是( )A.河姆渡象牙蝶形器B.良渚玉琮王C.春秋伎乐铜屋D.北宋彩望泥菩萨立像【答案】C【知识点】常见金属与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解析】【分析】根据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分析。【解答】A、 河姆渡象牙蝶形器由天然材料制成,不符合题意;B、 良渚玉琮王由天然材料制成 ,不符合题意;C、 春秋伎乐铜屋由金属材料制成,符合题意;D、 北宋彩望泥菩萨立像由天然材料制成,不符合题意;故选C。2.(2024七上·诸暨期末)如图为某晶体的状态变化过程,甲、乙、丙对应固、液、气三种状态。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乙的过程需要放热B.BC段对应的状态是固液共存态C.DE段对应的温度为该晶体的熔点D.白雾形成对应的状态变化过程是乙→丙【答案】B【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凝固与凝固现象;晶体与非晶体【解析】【分析】①物质从固态变化为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熔化需要吸热,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熔点),状态为固液共存态,非晶体的熔化是应该变软变稀的过程,温度持续上升。②物质从液态变化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凝固需要放热,液态晶体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凝固点),状态为固液共存态。③ 物质从固态变化为气态的过程称为凝华,凝华需要吸热;物质从气态变化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升华,升华需要放热。④物质从液态变化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汽化需要吸热,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⑤物质从气态变化为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液化需要放热,液化包括降温和压缩体积两种方式;⑥图中根据分子空隙看,甲、乙、丙分别是固态、液态、气态。【解答】A、甲→乙的过程是熔化,需要吸热,故A错误;B、BC段是晶体熔化的过程,对应的状态是固液共存态,故B正确;C、DE段是液体沸腾的过程,对应的温度为液体的沸点,故C错误;D、白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对应的状态变化过程是丙→乙,故D错误;故答案为:B。3.(2023七上·绍兴期末)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的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形,其中描述正确的是( )A.图甲在换用高倍物镜后,调节②来观察物像B.图乙清晰物像的视野中,细胞数目多的是②C.图丙物像要移到视野中央,应将载玻片往右下方移动D.图丁中黑色的圆圈是大细胞【答案】C【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解析】【分析】 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小,细胞数目越多;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显微镜使用时,低倍镜下的像换用高倍镜观察的步骤是:(1)移装片,因为显微镜的成像是倒像,所以才用在哪移哪的方式,使像呈现在视眼正中央;(2)转动物镜转换器,换用高倍镜观察;(3)换用大光圈和凹面镜,使视眼变亮;(4)调节细准焦螺旋,是图像变清晰;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是成倒立的像,可以将课本转过180度看,看到的图像为像的图像。【解答】A. 图甲在换用高倍物镜后,调节①细准焦螺旋使像变清晰,从而来观察物像,错误;B. 图乙清晰物像的视野中,细胞数目多的是①,低倍物镜,放大的倍数小,范围广,细胞数目多,错误;C. 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是上下左右都相反的倒像,采用在哪移哪的方式;图丙物像要移到视野中央,应将载玻片往右下方移动,正确;D. 图丁中黑色的圆圈是因为盖片不当所产生的气泡,D错误;故答案为:C.4.(2024七下·苍南期中)如图所示为“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钢尺的振动频率B.多次实验中,保持钢尺的振动振幅相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C.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得越快D.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声音音调高【答案】C【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1)物体振动的快慢叫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2)当一个物理量受多个因素影响时,需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解答】A.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质量越大,体积越大,越难振动,振动得越慢;因此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钢尺振动的频率。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探究音调跟频率的关系时,需控制其它因素都不变,因此多次实验中,保持钢尺振动的振幅相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慢,频率越小,故C错误,但符合题意;D.物体振动的快、频率高,发出的声音音调高,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5.(2020八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为蒸发氯化钠溶液的过程,其中①→②→③为恒温蒸发过程,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②溶液恰好为饱和状态,下列溶液质量分数与蒸发过程描述正确的是( )A. B.C. D.【答案】A【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解析】【分析】根据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比较即可。【解答】①和②中,溶质的质量不变,但是溶液质量减小,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增大;②和③都是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因为溶解度不变,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③和④都是饱和溶液,但是④的温度较高,所以溶解度较大,溶质质量分数较大,因此溶质质量分数变大。因此溶质质量分数先变大、再保持不变,然后再变大。故选A。6.(2021八上·瑞安月考)如图是利用注射器进行电解水的创新实验,其中电极插入注射器筒内。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作用是增强水的导电性B.反应一段时间后,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减小C.实验成功时,左边注射器收集到的气体体积约是右边的2倍D.两个注射器内的原始液面、电极长度要保持一致【答案】B【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根据对水的电解实验的认识判断即可。【解答】A.水是绝缘体,本身不导电,导电的是其中的正负离子,且离子浓度越大,导电能力越强,故A正确不合题意;B.溶质氢氧化钠的质量保持不变,而反应一段时间后水的质量减小,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氢氧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故B错误符合题意;C.左边的注射器与电源负极相连,生成氢气;右边的注射器与电源正极相连,生成氧气,则左边气体是右边气体的2倍,故C正确不合题意;D.只有两个注射器内原始液面和电极长度相同,才能正确的反应生成气体的数量多少,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B。7.(2022八上·缙云期末)如图所示的现象中,与大气压无关的是( )A.覆杯实验B.用吸管吸牛奶C.瓶中取袋D.用注射器注射药液【答案】D【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解答】A.覆杯实验中,水和纸片受到大气向上的压强,因此不会下落,故A不合题意;B.吸牛奶时,吸管内的气压小于外界的大气压强,牛奶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流入空中,故B不合题意;C.由于瓶和塑料袋之间存在大气压强,即使捆绑的再紧,也能把塑料袋从瓶中取出来,故C不合题意;D.注射器注射药液时,依靠活塞对药液产生的压强,与大气压强无关,故D符合题意。故选D。8.(2023八上·东阳期中)下列物质依次为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一组是( )A.牛奶、白酒、石灰水B.酒精、泥浆水、汽水C.泥浆水,麻油和水的混合物、矿泉水D.食盐水、自来水、汽油和水的混合物【答案】C【知识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解析】【分析】根据难溶性固体颗粒与水混合为悬浊液,难溶性液体与水混合为乳浊液,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分析。【解答】A、 牛奶为乳浊液,白酒不溶液,石灰水为溶液 ,不符合题意;B、 酒精不纯净物,泥浆水不悬浊液,汽水为溶液 ,不符合题意;C、 泥浆水为悬浊液,麻油和水的混合物为乳浊液,矿泉水为溶液 ,符合题意;D、 食盐水为溶液,自来水为溶液,汽油和水的混合物为乳浊液 ,不符合题意;故选C。9.(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会不由自主地出现“寒颤(或战栗)”。此反应的效应器及其生理效应是( )A.骨骼肌;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量B.骨骼肌;骨骼肌收缩,减少散热量C.皮肤的血管;血管急剧收缩,减少散热量D.皮肤的立毛肌;立毛肌急剧收缩,增加产热量【答案】A【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解析】【分析】在寒冷时,冷觉感受器兴奋,冲动传至下丘脑,使下丘脑产生以下活动:一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使甲状腺激素释放增多,使机体代谢增强,抗寒冷能力增强;二是经传出神经支配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解答】“寒颤(或战栗)” 产热是由于骨骼肌的不自主收缩导致的,故效应器为骨骼肌;骨骼肌收缩的目的是为了增加产热,以在寒冷中维持体温的恒定。B、C、D都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10.(2024八下·温州期中)推理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结果正确的是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因此物质一定都是由分子构成的B.单质只含一种元素,因此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C.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因此同种元素质子数一定相同D.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因此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答案】C【知识点】元素的概念;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解析】【分析】A、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B、根据单质的概念分析。C、根据元素的定义分析。D、根据化合物的定义来分析解答.【解答】A. 构成物质的微粒除分子外,还有原子、离子也能构成物质;故错误;B. 单质只含一种元素,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属于混合物,故错误;C. 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同种元素质子数一定相同,故正确;D.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中最少含有两种元素,但是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可能是混合物故正确。故答案为:C。11.(2024八下·温州期中)小明制作的玩具小船上固定有螺线管(有铁芯)、电源和开关组成的电路,如图所示,把小船按图示的方向放在水面上,闭合开关,最后静止时“船头”最终指北的是A. B.C. D.【答案】B【知识点】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方向的判断【解析】【分析】所有的磁体都有指南北的性质,指南的一端为S极,指北的一端为N极。根据安培定则判断电磁铁的磁极放心即可。【解答】A.线圈上电流方向向右,根据安培定则可知,上端为N极,而不是船头指北,故A不合题意;B.线圈上电流方向向右,根据安培定则可知,船头为N极,则船头指北,故B符合题意;C.线圈上电流向左,根据安培定则可知,电磁铁的下端为N极,即下端向北,故C不合题意;D.线圈上电流向左,根据安培定则可知,电磁铁的左端为N极,即船尾向北,故D不合题意。故选B。12.(2023九上·拱墅期末)小乐猜想:“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的多少可能跟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有关”,于是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①和②,先将电阻丝(R1<R2)分别装入规格相同的烧瓶中,然后将带有相同的玻璃管的塞子塞紧烧瓶,玻璃管在外侧的一端与相同的瘪气球相连;实验过程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大小的关系,可比较气球甲、乙的体积变化B.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大小的关系,可比较气球丙、丁的体积变化C.装置①和②同时实验,通电相同时间后,体积变化最大的气球是丙气球D.装置①和②同时实验,通电相同时间后,体积变化最大的气球是甲气球【答案】C【知识点】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焦耳定律)【解析】【分析】(1)(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判断;(3)(4)比较各个电阻产生热量的多少,从而判断气球体积的大小变化即可。【解答】根据题意可知,电阻产生的热量越多,则烧瓶内气体温度越高,那么气球的体积越大。A.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大小的关系,需要控制电阻相同而改变电流的大小,而甲和乙中两个电阻串联电流相同,而电阻不同,故A错误;B.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大小的关系,需要控制电流大小和时间相同,改变电阻大小,因此可以比较甲和乙气球的体积变化,故B错误;CD.甲和乙中两个电阻串联,通过的电流相等,根据Q=I2Rt可知,乙中电阻产生的热量多,即Q乙>Q甲。丙和丁中两个电阻并联,它们的电压相等,根据可知,丙中电阻产生的热量多,即Q丙>Q丁。①和②中电源电压相等,则丁的电阻两端的电压肯定大于乙的电压,根据可知,丁产生的热量大于乙产生的热量,即Q丁>Q乙。比较可知,产生热量最多的是丙,则体积变化最大的是丙气球,故C正确,D错误。故选C。13.(2024九上·杭州期末)“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重要的科学观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小肠能分泌多种消化液,增加了吸收营养物质的表面积B.毛细血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进行物质交换C.血液中含有的白细胞数量最多,有利于为人体生命活动运输氧气D.心脏四腔中壁最厚的是右心房,这与它输送血液距离较远的功能相适应【答案】B【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血液循环【解析】【分析】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可从生物的器官特征去分析。【解答】A.小肠能分泌多种消化液,有利于食物的消化,但不能增加吸收营养物质的表面积,故A错误;B.毛细血管壁是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进行物质交换,故B正确;C.血细胞中红细胞数量最多,作用是运输氧。白细胞的作用是吞噬病毒,防御疾病,故C错误;D.心脏四腔中壁最厚的是左心室,它是体循环的起点,输送血液路线最长,需要的压力最大,故D错误。故答案为:B。14.(2024八上·武义期末)如图1所示连接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从b端滑到a端,电压表示数U与电流表示数I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源电压是9VB.定值电阻R的阻值是6ΩC.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范围是0~12ΩD.滑片处在a端时两表的示数对应图2中A点【答案】D【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电路的动态分析【解析】【分析】考查电路的动态分析,属于综合题,滑片在a端时,滑动变阻器阻值最小,电流最大,电压表读数 即电源电压。滑片在b端时,阻值最大,电流最小,电压表读数最小。【解答】A.滑片最左端时,电阻最小电流最大,电压表读数即电源电压为9V,所以A正确;B.电阻=电压/电流=9V/1.5A= 6Ω ,所以B正确;C.b端时,电压为3V,滑动变阻器电压为6V,电流为0.5A,电阻=6V/0.5A=12Ω ,所以C正确;DA点时,电流最小,电阻最大,应该是b端,所以D错误。故答案为D15.(2023九上·金华月考)某废液中含有硝酸银和硝酸铜,为回收利用和减少污染,往废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向滤渣中加入少量稀盐酸,产生气泡,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滤渣中一定含有银,可能含有铜B.滤渣中一定含有银和铜,可能含有铁C.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亚铁,一定没有硝酸银和硝酸铜D.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亚铁,可能含有硝酸银和硝酸铜【答案】C【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向含有硝酸银和硝酸铜的废液中加入一定量铁粉,铁先与硝酸银反应,硝酸银完全反应后再与硝酸铜反应,银、铜都不能与盐酸反应,铁能与盐酸反应分析。【解答】向含有硝酸银和硝酸铜的废液中加入一定量铁粉,铁先与硝酸银反应,硝酸银完全反应后再与硝酸铜反应, 向滤渣中加入少量稀盐酸,产生气泡, 银和铜都不能与盐酸反应,铁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说明滤渣成分一定有铁、铜、银,则滤液中只有硝酸亚铁,没有硝酸银和硝酸铜。A、 滤渣中一定含有银、铜 、铁,不符合题意;B、滤渣中一定含有银、铜 、铁,不符合题意;C、 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亚铁,一定没有硝酸银和硝酸铜 ,符合题意;D、 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亚铁,一定没有硝酸银和硝酸铜 ,符合题意;故选C。16.(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学期 3.3 常见的盐(第1课时))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另加试剂就能鉴别出来的一组是( )A.Na2CO3、HCl、H2SO4 B.KCl、NaCl、Na2SO4C.FeCl3、NaOH、KNO3 D.HCl、NaOH、Ca(OH)2【答案】C【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解析】【分析】根据不加试剂鉴别可先观察物质的颜色,若有特殊颜色的物质,先鉴别出来,再看能否用先鉴别出来的物质进行其他物质鉴别,若没有特殊颜色的则两两混合,通过现象的不完全相同鉴别,现象若有相同的则无法鉴别分析。【解答】A、所给物质没有特殊颜色的溶液,两两反应时只能鉴别出硫酸,而碳酸钠与盐酸无法鉴别,不符合题意;B、所给物质没有特殊颜色且两两间都不发生反应,无法鉴别,不符合题意;C、先利用溶液颜色找出黄色溶液氯化铁,再将氯化铁滴入到另两种溶液中,产生红褐色沉淀的为氢氧化钠,无明显现象的为硝酸钾,符合题意;D、所给物质没有特殊颜色且两两反应都没有明显现象,无法鉴别,不符合题意;故选C。二、填空题17.(2023七上·金华月考)在平整地面上有一层厚度均匀的积雪,小科同学用力向下踩,形成了一个下凹的脚印,如图所示。脚印下的雪由于受外力挤压可近似看成冰层。请回答:(1)利用冰的密度,只要测量下列哪组物理量,就可以估测出积雪的密度____A.积雪的厚度h和脚印的深度h1 B.积雪的厚度h和脚印的面积sC.冰层的厚度h2和脚印的面积s D.脚印的深度h1和脚印的面积s(2)若冰的密度为ρ冰,根据你的选择估测出积雪的密度ρ雪= 。【答案】(1)A(2)(h-h1)ρ冰/h【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固体密度的测量【解析】【分析】积雪被踩后由空心的雪变为实心的冰,质量不变,体积变小。【解答】(1)质量不变,体积变小,质量等于密度乘以体积,即 ρ雪h=(h-h1)ρ冰,ρ雪=(h-h1)ρ冰/h , 积雪的厚度为h和脚印的深度为h1,所以只要测量积雪的厚度h和脚印的深度h1,就可以估测出积雪的密度。(2)由(1)知,ρ雪=(h-h1)ρ冰/h 。18.(2024七下·苍南期中)冬虫夏草是麦角菌科真菌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一种叫作蝙蝠蛾的动物,将虫卵产在地下,使其孵化成长得像蚕宝宝一般的幼虫,喜食植物根茎。另外,有一种真菌,产生的孢子会经过水而渗透到地下,专门找蝙蝠蛾的幼虫寄生,并吸收幼虫体的营养而快速繁殖称为虫草真菌。如图所示为冬虫夏草形成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蝙蝠蛾的发育过程如图所示,其发育过程与蝗虫 (填“相同”或“不同”)。(2)若该蝙蝠蛾是一种害虫,则其 时期对植物危害最大。(3)请从细胞结构和生殖方式方面分析虫草真菌与细菌的主要区别是 。【答案】(1)不同(2)幼虫(3)虫草真菌有成形的细胞核;虫草真菌靠孢子繁殖,细菌是分裂生殖。【知识点】真菌的主要特点【解析】【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蝙蝠蛾的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真菌有成形的细胞核,而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解答】(1)从图中可知:蝙蝠蛾的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而蝗虫的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因此它们的发育过程是不同的;(2)昆虫在幼虫阶段食量最大,因此如果是害虫的话,其幼虫时期对植物的危害最大;(3)虫草真菌有成形的细胞核,而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虫草真菌靠孢子繁殖,细菌是分裂生殖。故答案为:(1)不同;(2)幼虫;(3)虫草真菌有成形的细胞核;虫草真菌靠孢子繁殖,细菌是分裂生殖。19.(2024八下·温州期中)火炬燃料随着时代发展在不断地变迁,图甲为大型运动会火炬燃料的变迁示意图(1)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2)杭州亚运会火炬取名为“薪火”,所用燃料为甲醇。通过先进技术将甲醇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重新转化为甲醇,实现了“零排放”。图乙为微观示意图,请画出图乙方框内微粒的模型(3)在对乙中四类物质进行分类时,小科认为二氧化碳是氧化物,而甲醇不是氧化物。小科认为甲醇不是氧化物的理由是 【答案】(1)氢分子(H2)(2)(3)甲醇由三种元素组成【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解析】【分析】(1)根据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氢分子分析。(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化学方程式为CO2+3H2CH3OH+X,反应前含有C、2O、6H,分析生成物X 的化学式分析。(3)根据氧化物的概念分析。【解答】(1)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氢分子(H2)。(2)杭州亚运会火炬取名为“薪火”,所用燃料为甲醇。通过先进技术将甲醇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重新转化为甲醇,实现了“零排放”。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化学方程式为CO2+3H2CH3OH+X,反应前含有C、2O、6H,反应后含有C、O、4H、X,所以X 为水,H2O。所以,图乙为微观示意图,请画出图乙方框内微粒的模型为 。(3)小科认为甲醇不是氧化物的理由是甲醇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20.(2024八下·温州期中)图甲为某家用电路示意图,为防止电路短路而引发火灾,小明欲将某款双金属片段路器接入该家庭电路中,图乙为断路器分别在“电路正常”和“某处短路”两种状态的示意图。(1)图甲中灯泡与插座的连接方式是 (2)将断路器接入图甲中M处时,应选择a、b、c中的 两个接线柱。(3)小明将该断路器接入图甲中N处,在使用中因电灯L发生短路导致断路器断开,若立即用测电笔测试插座三个孔的带电情况,其中不能使氖管发光的是A.接地插孔 B.零线插孔 C.火线插孔【答案】(1)并联(2)ac(3)A【知识点】家庭电路的组成与连接;测电笔的使用【解析】【分析】(1)用电器首尾相连为串联,并排连接在电路两点之间为并联;(2)根据断路器的工作原理分析;(3)测电笔接触火线会发光,接触零线时不发光,据此分析判断。【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灯泡与插座并排连接在火线和零线之间,应该为并联;(2)根据图片可知,正常情况下,a、c连接接通电路,则用电器正常工作;当出现故障时,a、c断开,起到保护作用,因此:将断路器接入图甲中M处时,应选择a、c两个接线柱。(3) 小明将该断路器接入图甲中N处,在使用中因电灯L发生短路导致断路器断开, 此时插座的左孔通过用电器与火线相连,右孔直接与火线连接,那么测电笔接触时会发光;而中间的孔与大地相连,测电笔不会发光。故选A。21.(2023九上·温州期中)酸和碱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小科同学利用图1实验研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过程,并测量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和温度的变化情况,得到图2和图3,请回答下列问题:(1)胶头滴管中A溶液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2)结合上图小科同学推断出图3中V的值为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可多选)A.图2中b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HClB.取图2中d点所示溶液加热蒸干所得固体为纯净物C.图2中c→d所示溶液中NaCl的质量不断增加D.图3中e→f变化趋势可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答案】(1)NaOH(2)12(3)A;D【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时溶液pH的变化确定该反应是将氢氧化钠加入盐酸中分析;(2)根据V处温度达到最高,恰好完全反应分析;(3)根据反应时溶液pH确定反应进程,反应后溶液成分一定有生成物,可能有反应物剩余分析。【解答】(1) 由图2可知,随另一种物质加入,溶液pH从小于7增加,说明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中,则胶头滴管中A溶液的溶质是NaOH 。(2) 图3中V处温度达到最高,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pH=7,结合图2可知,V的值为12。(3)图2中b点为部分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所示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HCl,A正确;d点所示溶液pH大于7呈碱性,氢氧化钠过量,对应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钠和氢氧化钠,加热蒸干所得固体为混合物,B错误; 图2中c→d反应停止,所示溶液中NaCl的质量不再增加,C错误; 图3中e→f段为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由温度不断增加的变化趋势可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D正确。故答案为:(1) NaOH ;(2)12;(3)AD。22.(2024九上·杭州期末)如图所示是某同学绘制的人体生理过程流程图,图中A、B分别表示吸气和呼气,M表示人体某器官。请回答下列问题:(1)心房与心室之间有一种特殊的结构叫 ,它可以防止血液的倒流。(2)当血液流经人体器官M后,血液中的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的含量增多,则器官M可能是____。A.小肠 B.大脑 C.肾脏 D.肺【答案】(1)房室瓣(2)A【知识点】心脏和血管;血液循环【解析】【分析】(1)心脏中有瓣膜,分别是房室瓣和动脉瓣,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2)血液循环示意图:【解答】(1)心房和心室之间有瓣膜,叫房室瓣,心室和动脉之间有瓣膜,叫动脉瓣,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2)分析图可知,当血液流经人体器官小肠后,由于吸收作用,血液中的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的含量增多,故选A。故答案为:(1)房室瓣;(2)A。23.(2024九上·杭州期末)如图所示,在两个等长、等高但材质不同的甲、乙斜面上,用平行于斜面的拉力F,分别将质量为m和2m的A、B两物体从斜面底部匀速拉到顶端。此过程中,甲、乙两斜面上的拉力F所做的功分别为W甲、W乙,斜面的机械效率分别为η甲、η乙,物体在斜面上受到的摩擦力分别为f甲、f乙,则W甲 W乙;η甲 η乙;f甲 f乙(以上三空均选填“<”“=”或“>”)。【答案】=;<;>【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机械效率的计算【解析】【分析】在斜面上,拉力F做的功即总功:W总=Fs;利用W额外=W总-W有可求额外功。【解答】由题知,两斜面等长,将A、B两物体从斜面底部匀速拉到顶端,则s相等,拉力均为F,根据W=Fs可知,甲、乙两斜面上的拉力所做的功(即总功):W甲=W乙;由题知,两斜面等高,且m甲<m乙,根据W有=Gh=mgh可知,有用功W甲有<W乙有,由机械效率可知,η甲<η乙;因为W额外=W总-W有,所以W额甲>W额乙,由可知,f甲>f乙。故答案为:=;<;>。三、实验探究题24.(2024七上·仙居期末)以下为某校学生进行“温度计发展史”的项目化学习的部分片段,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了温度计发展史,请完成下列问题:(1)气体温度计:一根一端带玻璃泡的细玻璃管,另一端竖直插在水中,并使玻璃管内吸入一段水柱,密封一定质量的空气。根据管中水柱高度的变化可测出环境相应的温度。当环境温度升高时管中水柱液面将 (选填“上升”或者“下降”)(2)液体温度计:如图甲是小科制作的一个简易液体温度计。使用中发现该温度计管中液柱移动不明显,导致示数不够精确。对此请你提出一条改进建议: (3)固体温度计:在相同的受热条件下,将两个形状、厚度相同的铜片和铁片焊在一起就可制成双金属片温度计。当气温升高时,指针偏向中央刻度线的B侧。由此可推测,铜与铁的膨胀程度相比较, 膨胀程度大(选填“铜片”“铁片”或“无法确定”)。【答案】(1)下降(2)换用更细的玻璃管或更大容积的玻璃瓶(3)铜片【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分析气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即可;(2)根据V=Sh可知,当温度变化相同时,液体体积的变化量越大,液柱越细,则液柱的高度变化越明显,则测量越准确;(3)双金属片总是向长度小的一侧弯曲。【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当环境温度升高时,玻璃泡内的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压强增大,于是玻璃管中的水柱液面将下降。(2)使用中发现该温度计管中液柱移动不明显,导致示数不够精确。对此我提出一条改进建议:换用更细的玻璃管或更大容积的玻璃瓶。(3)根据图片可知,左侧为铜片,右侧为铁片。当温度升高时, 指针偏向中央刻度线的B侧,即双金属片向右弯曲,即左侧铜的膨胀程度大于铁片。25.(2024七下·苍南期中)为研究小孔成像与哪些因素有关,小科在硬纸板上挖了不同大小与形状的小孔,对太阳成像进行实验,其结果记录如下:小孔的形状 ○ △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7 8 9小孔最大外径/毫米 1 5 10 1 5 10 1 5 10地面光斑形状 小孔距地面 10cm ○ ○ ○ △ △ △ □ □ □小孔距地面20cm ○ ○ ○ ○ △ △ ○ □ □小孔距地面 40cm ○ ○ ○ ○ △ △ ○ □ □小孔距地面 80cm ○ ○ ○ ○ ○ △ ○ ○ □小孔距地面 160cm ○ ○ ○ ○ ○ ○ ○ ○ ○请回答:(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 传播的。(2)通过对比 (填序号)的数据可得,小孔形状一样时,要使太阳成像,小孔距地的距离会随小孔最大外径的增大而增大。(3)同学小科受到启发,改用形状为“☆”小孔进行实验,当“☆”最大外径为 10 毫米,要在地面上形成太阳的像,则小孔离地面的距离为 厘米。【答案】(1)直线(2)4 5 6 (或7 8 9)(3)160【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解析】【分析】(1)根据小孔成像的原理进行解答;(2)在小孔成像的时候,所成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与孔的形状无关。【解答】(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通过4、5、6(或7、8、9)的数据可知:小孔形状一样时,要使太阳成像,小孔距地的距离会随小孔最大外径的增大而增大;(3)改用形状为“☆”小孔进行实验,当“☆”最大外径为 10 毫米,要在地面上形成太阳的像,则小孔离地面的距离160厘米。故答案为:(1) 直线;(2)4 5 6 (或7 8 9);(3)160。26.(2024八下·苍南期中)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一个α粒子内含2个质子)轰击金箔实验,发现以下现象(如图一)。现象 1: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而不改变原来运动方向。现象2:少部分α粒子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现象3: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1)图一为a粒子轰击金箔时的运动轨迹,请在图一中补全A 处a粒子的后半段大致运动轨迹。(2)根据a粒子散射实验,统计不同偏转角度的a粒子数量,得到如图二,其中能说明“原子内存在一个质量很大的原子核”的数据是 点(用字母表示)。(3)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产生了两种新粒子——氧原子和另一种粒子,其中氮原子和氧原子的本质区别在于 。(4)卢瑟福构建了核式原子结构模型,若以 、和分别代表电子、质子与中子,则下列各原子示意图中,属于同位素原子的是 。【答案】(1)(2)A(3)质子数不同(4)ABC【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其中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原子不是个实心球体。【解答】(1)用α粒子轰击金箔时,在A处的粒子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如图所示:;(2)根据a粒子散射实验,统计不同偏转角度的a粒子数量,得到如图二,其中能说明“原子内存在一个质量很大的原子核”的数据是A点;(3)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产生了两种新粒子——氧原子和另一种粒子,其中氮原子和氧原子的本质区别在于质子数不同;(4)同一类原子的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A、B、C、D中的质子数分别为1、1、1、2,故选项中描述的微粒属于同一类原子的为ABC。故答案为:(1);(2)A;(3)质子数不同;(4)ABC。27.(2024九上·杭州期末)小金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电阻约为10Ω。实验室有如下器材:电源(电压为6V)、电流表(0~0.6A、0~3A)、电压表(0~3V、0~15V)、开关与导线若干、滑动变阻器两只:R1(10Ω 0.5A),R(20Ω 0.5A)。(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在答卷上将图甲中的实物图连接完整。(2)若要完成本实验,则选择的滑动变阻器是 (选填“R1”或“R2”)。(3)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到某一位置,电压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若要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则滑片向 (选填“左”或“右”)端移动。(4)I0为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流大小,以电流的平方(I2)为横坐标,以实际功率(P)为纵坐标,下列与实验数据最相符的图是 。(选填字母)【答案】(1)(2)R2(3)右(4)D【知识点】测定小灯泡的功率【解析】【分析】(1)将电压表并联在灯泡两端;(2)根据电源电压及小灯泡的额定电压和电阻值,计算出当灯泡正常发光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进行判断;(3)根据电压表选用量程确定分度值读数,比较电压表示数与灯泡额定电压大小,根据串联电路电压规律和分压原理确定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方向;(4)根据P=I2R,若R不变,则P与I2成正比,根据灯的电阻随电流变大而变大分析。【解答】(1)将电压表并联在灯泡两端,如下图所示:;(2)由已知条件知,电源电压为6V,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所以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为U'=6V-2.5V=3.5V,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路大约为,所以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为:,故滑动变阻器选择规格为“20Ω 0.5A”的R2;(3)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到某一位置,电压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电压表选用小量程,分度值0.1V,其示数为2.3V,小于灯泡额定电压2.5V,若要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应增大灯泡两端电压,根据串联电路电压规律,应减小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根据分压原理,应减小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故滑片向右端移动;(4)根据P=I2R,若R不变,则P与I2成正比,图线为过原点的直线,因灯的电阻随电流变大而变大,当电流小于I0时,此时电阻小于R,其功率小于P,图线应在直线的下方;当电流大于I0时,此时电阻大于R,其功率大于P,图线应在直线的上方,所以P与I2的关系图线应向上弯曲,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故答案为:(1);(2)R2;(3)右;(4)D。28.(2024九上·杭州期末)小金在学习“常见的碱”过程中,将新配制的饱和Ca(OH)2溶液滴入到FeCl3溶液中,发现没有出现预期的红褐色沉淀。这是为什么呢 他提出以下猜想:猜想一:Ca(OH)2没有参加化学反应。猜想二:FeCl3溶液呈酸性,Fe(OH)3沉淀不能存在。(1)小金用pH试纸测Ca(OH)2和FeCl3混合液的酸碱度,测得pH<7。该现象 (选填“支持”或“不支持”)猜想一。(2)经过实验,猜想二验证成立。小金将FeCl3溶液逐滴滴加到饱和Ca(OH)2溶液中(如图),先观察到红褐色沉淀产生,持续滴加后观察到 (填写现象)。【答案】(1)不支持(2)红褐色沉淀消失【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1)根据测得pH<7,说明混合液已经呈酸性,而Ca(OH)2溶液为碱性,故明Ca(OH)2和FeCl3已经发生了化学变化来分析解答;(2)根据FeCl3溶液呈酸性,能与氢氧化铁反应来分析解答。【解答】(1)小金用pH试纸测Ca(OH)2和FeCl3混合液的酸碱度,测得pH<7,说明混合液已经呈酸性,而Ca(OH)2溶液为碱性,故说明Ca(OH)2和FeCl3已经发生了化学变化,Ca(OH)2参加了化学反应,则该现象不支持猜想一;(2)FeCl3虽然是盐,但FeCl3溶液呈酸性,当把FeCl3溶液逐滴加入到饱和Ca(OH)2溶液中时,刚开始FeCl3量小,酸性弱,与Ca(OH)2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则先观察到红褐色沉淀产生,持续滴加FeCl3溶液后,酸性增强,生成的氢氧化铁又被反应掉了,则后观察到红褐色沉淀消失。故答案为:(1)不支持;(2)红褐色沉淀消失。四、解答题29.(2024七上·仙居期末)小科同学在路上闻到浓郁的酒香,见到如图的蒸馏酒装置。查阅相关信息得知:蒸馏酒的制做一般包括材料的粉碎、发酵、蒸馏及陈酿四个过程,蒸馏过程如图。请回答以下问题:(1)“闻到浓郁的酒香”是因为分子 。(2)发酵是利用酵母菌将粮食分解成比较简单的其它物质,所以发酵属于 (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3)冷凝装置中选择水作为冷却液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比较 (选填“大”或“小”)【答案】(1)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热运动)(2)化学变化(3)大【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分子的热运动;比热容【解析】【分析】(1)根据分子运动的知识解答;(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3)比热容是表示物质吸放热本领大小的物理量,据此分析解答。【解答】(1)闻到浓郁的酒香”是因为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热运动);(2)根据发酵的定义可知,经过发酵,粮食生成了新物质酒精,因此属于化学变化;(3) 冷凝装置中选择水作为冷却液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比较大。30.(2024七上·仙居期末)科学课上同学们开展“制作地球仪模型”项目化学习活动。活动包括观察地球仪、制作地球仪模型、评价模型三个环节。(1)【观察】在观察地球仪过程中,同学们发现中国的位置如图甲所示,中国处于 板块。(2)【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同学们尝试将家乡台州标注在地球仪模型上,台州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台州的经纬度为 。(3)【评价】评价量表既是作品制作过程的指引,又是作品等级评定的依据,下表为自制地球仪模型的评价量表。地球仪模型评价量表评价指标 作品等级优秀 合格 待改进经纬线 经纬线均正确 经纬线有一处错误 经纬线均错误地轴倾斜度 倾斜度大致为66.5° 倾斜度偏差较大 没有倾斜如图丙是一位同学制作的地球仪模型,请结合评价量表中的“经纬线”指标对地球仪展开评价,并说出判断理由。评价指标 作品等级及判断理由经纬线 【答案】(1)亚欧(2)东经120°,北纬30°(120°E,30°N)(3)合格,经线错误。【知识点】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经纬网;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解析】【分析】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将其缩小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表面的地理事物有赤道、极点、经线和纬线等,其中赤道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极点是指地轴与地球最北端和最南端的交点,经线是指连接南北两极并与赤道垂直的弧线,纬线是指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解答】(1)全球大致由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组成,六大板块分别是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读图甲,同学们发现中国的位于亚洲东部,处于亚欧板块上。(2)东西经度的判定方法为:经度度数向东变大为东经,经度度数向西变大为西经;南北纬度的判定:纬度度数向北变大为北纬,纬度度数向南变大为南纬。读图乙,可判断台州的经纬度为(30°N,120°E)。(3)读图丙,这位同学制作的地球仪模型,经线没相交于南北两极,结合评价量表中的“经纬线”指标,该作品等级为合格。31.(2022九上·义乌期中)某新型太阳能汽车动力完全由安装在车顶的电池板收集的太阳能提供。汽车 (包括乘务人员)的质量为 1.2t,接收太阳能电池板的面积为 8m2。(1)如汽车匀速行驶过程中所受阻力大小为车重的 0.02 倍,则汽车牵引力为多大?(2)当汽车在水平路面上以恒定功率做直线运动时,其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求汽车在水平路面上行驶20s的时间内,牵引力一共做了多少功?(3)若汽车吸收的太阳能有40%转化为机械能,则太阳光照射到太阳能电池板单位面积上的辐射功率为多少?【答案】(1)汽车所受的重力为:G=mg=1.2×103kg×10N/kg=1.2×104N,汽车所受阻力为:f=0.02G=0.02×1.2×104N=240N,因为汽车匀速行驶,牵引力与阻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所以牵引力F=f=240N;(2)由图乙可知,汽车匀速行驶时,v=15m/s,则汽车的恒定功率为:P=Fv=240N×15m/s=3600W;汽车在0~20s内牵引力做的功为:W=Pt=3600W×20s=7.2×104J;(3)由题可知,汽车获得的机械功率为:P机=3600W,太阳照射在太阳能电池板上的辐射总功率为:,太阳照射在太阳能电池板单位面积上的辐射功率:。【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1)知道太阳能汽车的质量,根据G=mg求出重力,根据重力和阻力的关系求出阻力大小,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根据平衡力条件求出汽车牵引力;(2)汽车在10~20s内做匀速运动,处于平衡状态,牵引力等于阻力,利用P=Fv可求汽车的恒定功率,再根据W=Pt可求汽车在0~20s内牵引力做的功;(3)根据可求太阳光照射到太阳能电池板的辐射总功率,用总功率除以太阳能电池板的面积得出太阳光照射到太阳能电池板单位面积上的辐射功率。32.(2024九上·杭州期末)在3D打印笔中装入塑料条,接通电源,等待一段时间后即可挤出热融的塑料,塑料在空气中迅速冷却变成特定的形态(如图甲)。其内部电路如图乙,R1、R2是相同的PTC(热敏材料)发热电阻。单个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如图丙。(1)打印笔工作时,发热功率有高、低两档。当S、S1都闭合时,处于 档。(2)温度在120℃-360℃之间时,打印笔工作时的发热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 (选填“增大”或“减小”)。(3)打印笔正常工作时的电压为220伏,高挡打印时,电阻的温度为250℃,打印笔的电功率是多少 【答案】(1)高(2)减小(3)由图丙可知,温度为250℃时,一个发热电阻的阻值为1210Ω,打印笔的电功率:。答:打印笔的电功率是80W。【知识点】电路的动态分析;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1)当S、S1都闭合时,两电阻并联,总电阻最小,根据可知,此时总功率较大,为高挡;(2)由图丙可知,电阻和温度的改变,根据可知发热功率随温度的变化;(3)由图丙读出温度为250℃时的电阻,根据可知打印笔的电功率。【解答】(1)当S、S1都闭合时,两电阻并联,总电阻最小,根据可知,此时总功率较大,为高挡;(2)温度在120℃-360℃之间时,打印笔工作时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可知发热功率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减小;(3)由图丙可知,温度为250℃时,一个发热电阻的阻值为1210Ω,由于此时两个电阻是并联在电路中,打印笔的电功率就是两个电阻的电功率之和。33.(2024九上·杭州期末)如图甲所示燕尾夹包括夹柄和夹体,夹体的截面为三角形。夹柄是钢丝制成,与夹体相连接的一端可活动,燕尾夹柄可简化为杠杆ABC,其中AB=BC,以图乙方式按住C点打开该夹子,力F垂直于夹柄所在平面。(1)杠杆ABC的支点为 (选填“A”“B”或“C”)。(2)若F大小为10N时,刚好可以打开夹子,则夹体给杠杆的作用力至少为多少牛 (3)在不改变夹体的前提下,为能更轻松的打开夹子,可以使用什么办法,并列式说明理由。【答案】(1)B(2)作用力垂直于燕尾所在平面时,动力臂是BC,阻力臂是AB,AB=BC,即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此时动力与阻力相等,若F大小为10N时,刚好可以打开夹子,则夹体给杠杆的作用力最小是10N;答:夹体给杠杆的作用力最小是10N。(3)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得:F1L1=F2L2,在不改变夹体的前提下,阻力和阻力臂都不变,为能更轻松的打开夹子,减小动力,应该是动力臂最长,因而在C点用力,且力的方向垂直BC。【知识点】杠杆及其五要素;杠杆的平衡条件【解析】【分析】杠杆可以绕其转动的点为支点;比较动力臂、阻力臂大小关系,识别杠杆类型;轮轴属于变形的杠杆,其它条件一定时,动力臂越大,越省力。【解答】(1)图中的燕尾夹,绕着B点转动,支点是B点;(2)作用力垂直于燕尾所在平面时,动力臂是BC,阻力臂是AB,AB=BC,即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此时动力与阻力相等,若F大小为10N时,刚好可以打开夹子,则夹体给杠杆的作用力最小是10N,作用在A点;(3)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不改变夹体及阻力和阻力臂大小不变时,动力最小,动力臂应最大。34.(2024九下·台州月考)“牧鸡治蝗”是一项生物防治技术,通过放牧养殖的鸡去吃草原上的蝗虫。相比农药防治,其防治效果持久而稳定。某草原爆发蝗灾,牧草被蝗虫大量啃食,后经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治理,如图为该草原蝗虫种群密度变化情况。据图分析:(1)写出牧鸡治蝗的1条食物链: 。(2)农业工作者在图中a点对应时间先进行农药防治,则开始引入牧鸡进行生物防治是在图中 点。(3)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牧鸡治蝗的意义是 。【答案】(1)植物→蝗虫→鸡(2)c(3)使生态系统能量流向对人类有利的方向【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2)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成本低,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解答】(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因此, 牧鸡治蝗的1条食物链: 植物→蝗虫→鸡。(2)看图知道,a碘农药防治后蝗虫下降到b,再次达到最高点c,达到c点后蝗虫断崖式下降,说明在c点引入了大量鸡进行治理。(3)生物防治便于就地生产、就地应用,同时能节省人力物力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牧鸡治蝗生态环保,通过防治蝗虫可以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35.(2024九下·临平月考)某项目化小组设计并制作了如图所示的透明生态球。其制作过程如下:①生态球由透明无色弹性橡皮膜制成,球的体积随内部气压变化而变化。球内有水、沙、无机盐、水草、藻类、鱼、虾、微生物等,二氧化碳缓冲液能维持球内二氧化碳含量稳定。②整个球密封后放入大水箱内,处于漂浮状态。③将装置置于实验室中,白天用1千勒克斯以上的光源持续照射。(忽略温度及外界气压对整个装置的影响)(1)实验中选择透明无色橡皮膜制作生态球,其目的是 。(2)请说明该生态球在白天实现上浮的原理 。(3)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简要说明该生态瓶能长时间保持稳定的原因 。【答案】(1)有利于光合作用(2)二氧化碳缓冲液能维持球内二氧化碳含量稳定,白天植物的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植物产生的氧气多于消耗的氧气,使装置内的气压变大,气球体积变大,浮力增大,浮力大于重力,生态球上浮(3)藻类光合作用为浮游动物提供氧气和食物,为分解者提供氧气,浮游动物和分解者产生的二氧化碳被浮游藻类利用,浮游植物和动物的尸体和粪便被分解者利用【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2)绿色植物利用光能,通过叶绿体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解答】(1)光合作用需要光,实验中选择透明无色橡皮膜制作生态球,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产生有机物,为其他的生物生存提供氧气和有机物;(2)生态球内的二氧化碳缓冲液能维持球内二氧化碳含量稳定,打开照明灯后,生态球内的植物会接收光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由于二氧化碳缓冲液的存在,二氧化碳的浓度不会变化,所以氧气的释放会使生态球内气体增多,生态球体积变大,气体增多,浮力变大,浮力大于重力,使生态球上浮;(3)该生态球中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其中水草、藻类是生产者,鱼、虾是消费者,微生物是分解者,无机盐、二氧化碳、光照是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可见该生态瓶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有:浮游藻类光合作用为浮游动物提供氧气和食物,为分解者提供氧气,浮游动物和分解者产生的二氧化碳被浮游藻类利用,浮游植物和动物的尸体和粪便被分解者利用。故答案为:(1)有利于光合作用;(2)二氧化碳缓冲液能维持球内二氧化碳含量稳定,白天植物的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植物产生的氧气多于消耗的氧气,使装置内的气压变大,气球体积变大,浮力增大,浮力大于重力,生态球上浮;(3)藻类光合作用为浮游动物提供氧气和食物,为分解者提供氧气,浮游动物和分解者产生的二氧化碳被浮游藻类利用,浮游植物和动物的尸体和粪便被分解者利用。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初中科学试卷浙教版 中考模拟卷(四)(学生版).docx 初中科学试卷浙教版 中考模拟卷(四)(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