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习目标1.认识中华文明起源。(侧重时空观念、家国情怀)2.归纳国家产生的路径。(侧重史料实证、唯物史观)3.概括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侧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重点难点1.重点:中华文明起源;国家产生的路径;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2.难点: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核心概念:[石器时代]为考古学上的术语,指从人类产生到青铜器出现,因石器制作技术不同分为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石器时代是考古学家假定的一个时间区段,石器时代并不代表那个时候的人类只会使用石器。[家国同构]我国传统社会的独特社会结构,源于宗法制度。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是家族的延伸,家庭治理的形式扩大到国的范围,实现了权与政权的统一。整体感知情境问题1959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发现了二里头遗址(文献记载夏王朝的中心区域)。考古发掘收获颇丰……但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夏王朝是否存在一直争议不断。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内外学者为何对夏王朝是否存在争议不断?任务一:认识中华文明起源。材料一图一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图二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材料二 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之所以取得长足发展并取得文明中心的地位,首先得益于它以平原、河谷与山间盆地为主,沃野千里、河流纵横、交通便利,而且位于古代中国的文化中央,可以广泛接触周边文化并吸取营养。而南方暖湿的气候利于作物成长,但也造成森林密布、沼泽遍布,在人烟稀少且以使用木石工具为主的条件下,农田的垦辟比北方更难。此外,南方地势复杂,多高山大壑,山河阻隔,不利于它们的交流与整合。——摘编自《中国大通史·史前卷》小组合作:图二与图一相比,我国文化遗址在分布上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二分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任务二:归纳国家产生的路径。考古发掘表明,良渚古城四面城墙上各有2个水城门,城内由二纵二横相交的水路组成近似“井”字形路网,把宫殿区与墓葬区围合在中间,这种样式的道路网后来成为古代都邑道路的规制。1.这说明什么问题?2.阅读教材p4,归纳国家产生的路径任务三:概括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材料一 王说:“盂,赐给你异族的王臣十三名,夷众一千零五十人,要尽量让这些人在他们所耕作的土地上努力劳动。”王说:“盂,你要恭谨地对待你的职事,不得违抗我的命令。”《禹贡》五服图 西周早期《大盂鼎》及铭文译文(部分)材料二 《礼记·表记》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殷周之际,以农业立国的周族战胜殷人,建立西周王朝,为巩固政权,以周公为代表的统治者革新了殷人的天命观,提出“天命靡常”需“敬德保民”以“祈天永命”的思想。——摘编自谭研《西周“敬德保民”天命观念的表现及成因》1.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材料一两幅图对应历史时期的制度有何异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敬德保民”治国理念形成的原因及影响。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