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课标解读】课程标准 素养达标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 1.了解13-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运用“唯物史观”理解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发生的原因。2.运用比较法,从反对对象、核心思想及影响等方面比较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从“历史解释”角度对二者的异同做出正确的历史解释。3.运用“唯物史观”,理解文艺复兴推动了近代科学兴起,近代科学的兴起更好地推动了近代思想解放这一历史结论。4.了解近代科学家的事迹,学习他们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培养“家国情怀”。【重点难点】重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启蒙运动的性质、背景、过程及意义难点:人文主义的发展及其与资产阶级革命的渊源;近代西方的政治思想理念【时空定位】【知识解读】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的高度重视,对人类各种精神文化遗产的无比珍惜,对人格与道德的不懈追求。它关注人的尘世生活,重视人的精神意义,是人的价值尺度在人的思想意识、思维习惯和心理活动中的历史积淀。理性:理性是指看待社会与自然的科学态度,即实事求是、独立思考、追求真理、谦虚务实;也指逻辑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法和演绎法)。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因行称义”的本质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因信称义”义指救赎,指基督教信徒凭借信仰(信)就可以与上帝直接交通,得到救赎(义)而无须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做中介。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简化了宗教仪式,解放了人的个性。德意志:在公元十世纪到十九世纪的近一千年的时间里,德意志是一个地理概念,指欧洲中部包括今天的德国、奥地利、波兰、捷克、意大利一部分等地内在的中欧地区,其由数百个更小的附属单位组成,其中有侯国、公国、郡县、自由城市。而其中最强大的两个邦国为普鲁士和奥地利。民族国家:区别于欧洲中世纪以家族领主统治地方的形式,民族国家是指欧洲近代以来,通过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的,具有统一认同感的国家,认同感的来源可以是传统的历史、文化、语言或新创的政治体制。例如近代法国于16世纪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国民普遍认同波旁家族的统治,并以法语为统一语言。【主干知识】一、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学习聚焦:人口、动植物以及病原体跨区域大范围的传播和交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一、文艺复兴1、时间:14—17世纪。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15世纪后期开始向西欧其他国家传播,16世纪达到高潮。2、背景:(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2)文化基础: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3)其他原因:教会势力的强大,资产阶级自身力量的相对弱小,思想不够成熟,于是便借助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形式来反抗教会的神权统治。3、实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4、指导思想(核心):人文主义。5、代表人物及其成就时间地点 领域 代表人物 成就 特点14世纪意大利 文学三杰 但丁 《神曲》,把教皇放在地狱,率先表达了对教会的憎恶 讽刺教会的封建腐朽,宣扬人性的自由比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歌集》,最早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薄伽丘 《十日谈》,抨击禁欲、宣传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被称为“人曲”15世纪意大利 美术三杰 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用绘画揭示人性善恶,歌颂人的美及丰富情感 突破中世纪呆板僵硬的风格,描绘现世幸福生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米开朗琪罗 《大卫》《摩西》,展示人体力量美和精神意志,表现英雄主义气概拉斐尔,“画圣” 《西斯廷圣母》,表现圣母温柔美丽,慈祥幸福16世纪英国 文学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李尔王》 充分体现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6、评价:(1)积极:①经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新航路的开辟。②政治:天主教权威受到质疑,推动宗教改革的开展。③思想: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冲破了封建神学对人们束缚,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为启蒙运动打下思想基础。④文化:推动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的繁荣和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2)消极:①个人:对人的自然本性和原始欲望过分推崇,造成个人私欲膨胀和社会混乱。②阶层:局限于资产阶级和少数知识分子群体中,没有广泛发动群众。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学习聚焦:随着海上航路的扩展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1、时间:16—17世纪。开始于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纲”,结束于1648年《威斯特法利亚合约》。2、背景:(1)根本原因:罗马天主教会是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2)主要原因: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人们对罗马教廷的长期剥削日益不满。(3)直接原因:天主教会对德国的剥削和压迫最多,德意志被称为“教皇的奶牛”。(4)导火线:1517年,教皇大量出售“赎罪券”,激起了德国各阶层民众的愤慨。3、性质: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反对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4、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主张信仰自由,个人与上帝直接沟通,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使人民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最终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神学枷锁中解脱出来。5、概况(1)德意志①序幕: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②主张A.因信称义,信仰即可得救,无需购买赎罪券,上帝面前人人平等。B.每个基督徒都可解释《圣经》,无需通过教皇和教会。C.简化宗教仪式,建立廉俭教会。D.王权高于教权,建立民族教会。③结果:形成了新教中的路德派,为欧洲的其他国家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2)西欧其他国家:建立了独立于罗马教廷的新教,其中瑞士的加尔文教和英国的国教影响最大。6、评价(1)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从更广的社会层面(群众)传播了人文主义。(2)建立了适应资产阶级的新教,成为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3)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2)消极影响:导致宗教迫害和宗教纷争愈演愈烈。启示:宗教宽容。7、对比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新文化运动 社会运动否定神学思想,找到现世中的自我 否定教皇绝对权威,找到神权下的自我上流社会、知识阶层 基层社会、大众群体三、早期殖民扩张★学习聚焦: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的殖民掠夺,改变了世界格局和历史发展进程,欧洲资本主义获得发展。1、时间:16—17世纪。欧洲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取得重大突破,近代科学兴起,被称为“科学革命”。2、背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开展,使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3、成就国别 科学家 时期 科学贡献波兰 哥白尼 16世纪 在《天体运行论》中提出“日心说”,否定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建立了全新的宇宙观,从根本上动摇了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意大利 伽利略 17世纪 通过天文观测证实了哥白尼的学说;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英国 牛顿 17世纪 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经典力学的成熟,也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4、意义(1)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确立了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2)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四、启蒙运动1、时间:17—18世纪。17世纪兴起于英国,18世纪后期高潮于法国,并扩展到欧美其他国家。2、背景:(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2)政治: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压迫。(3)思想: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3、指导思想(核心):理性主义。理性指人的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启蒙思想家认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人的理性。他们相信进步,相信在科学和教育的作用下,社会将趋于完美。他们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如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制、权力制衡等4、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时期 国家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各 自 主 张兴起17世纪 英国 霍布斯 提出社会契约思想和人民主权思想洛克 《政府论》 提出分权思想,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应分属不同部门掌握高潮18世纪 法国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相互监督、制衡,成为后来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行政权给国王)伏尔泰 《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 猛烈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开明君主制;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而平等。卢梭 《社会契约论》 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坚持人民应推翻暴君,创立民主共和国,他的激进民主主义思想对后来法国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认为人类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私有制。狄德罗 《百科全书》 宣扬理性扩展18世纪后期 英国 休谟 重视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出哲学观点; 提出了经验论、不可知论、温和的怀疑论、因果学说亚当 斯密 《国富论》 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主张自由竞争、自由经营、自由贸易。被誉为“古典经济学之父”、“现代经济学之父”。德国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 提出“人非工具”,倡导尊重他人,人是一切发展过程的最终价值取向,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自由和平等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但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之内。以康德和后期的卢梭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是对理性主义的补充,二者有机结合使人文精神走向成熟。北美 托马斯 潘恩 《常识》 最早提出“自由民主论”,被誉为“美国体制之父”5、影响:(1)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2)启蒙运动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建立资产阶级统治。(3)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深化拓展】一、归纳:不同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文艺复习 倡导新的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肯定人的价值,追求现实幸福宗教改革 主张信仰得救,实际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而使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的高度二、了解:威斯特伐利亚合约。1618年-1648年,欧洲各国由于国家利益和宗教纠纷而爆发三十年战争,最终在威斯特伐利亚附近的小镇签署一些列条约,由此形成的体系叫做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它确立了国家主权至上的基本原则,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意识形成;以法律形式明确承认宗教信仰自由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E%97%E6%95%99%E4%BF%A1%E4%BB%B0%E8%87%AA%E7%94%B1"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8%81%E6%96%AF%E7%89%B9%E4%BC%90%E5%88%A9%E4%BA%9A%E4%BD%93%E7%B3%BB / _blank )原则,新教教徒具有与天主教教徒相同的权利,所以一般认为是宗教改革的结束。三、分析:宗教改革时期,资产阶级与封建君主的关系。宗教改革只是对天主教进行改革,而不是反对君主专制,相反宗教改革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会的权力,这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根本原因在于这时的资产阶级力量弱小,需要借助君主支持,同时中世纪是天主教的天下,君主的权力也很小,所以他们有了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四、总结:瑞士加尔文宗教改革。1、主张:(1)核心:主张先定论,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世俗活动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2)《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3)君主拥有上帝授予的权力,教会应从属于国家。(4)神职人员选举产生,建立民主教会。2、影响:加尔文的学说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更加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五、分析:近代思想解放与科技进步之间的关系:相互促进、推动。文艺复兴从思想上解放人和人性,形成了人文主义思想的潮流,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激发了人们对宇宙、自然和人自身的探究;之后的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为人们思想的解放,同样也为近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条件。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提供了直接的物质条件,推动了思想解放。六、区分: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人民主权。1、天赋人权:即自然权利,指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强调天生、固有、不可剥夺。如果政府侵犯了这种权利,人民有权推翻其统治。2、社会契约:解决的是国家的权利来源问题,人与人之间相互订立契约,根据契约产生国家与统治者,即统治者的权利来自契约,否定了君权神授;在参与政治的过程中,只有每个人同等地放弃天然自由,转让给整个集体,人类才能得到平等的契约自由。3、人民主权:人民是国家权力的最终拥有者,国家权力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的监督,如果统治者走向公共意志的反面,人民有权决定和变更政府形式和执政者的权力,包括用起义的手段推翻违反契约的统治者。七、对比: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比较项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时间 14-17世纪初 16—17世纪 17—18世纪兴起发展 发源于意大利,繁盛于西欧 发源于德意志,波及西欧 兴起于英国,后法国成为中心,并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和北美特点 批判对象 神学世界观 教皇权威,教会教义 专制王权、贵族特权、等级制度领域 文学、艺术(人性解放:人应该过怎样的世俗生活) 政治、宗教(信仰自主:人应该过怎样的宗教生活) 政治、思想等(人权解放:人应该过怎样的政治生活)方式 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披着宗教的外衣 抛弃宗教外衣,理性批判核心 人文主义 因信称义 理性主义实质 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 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改革运动 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性质 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斗争意义 将人性从神性中解放出来 人民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为新时代的到来勾画了蓝图共同意义 都促进了人们思想得解放,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八、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1)产生条件:①政治条件:中国封建制度虽然衰落,封建专制却空前强化,封建统治仍十分稳固,还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而西方早已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壮大。②经济条件: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而欧洲重商主义和殖民掠夺加速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迅速发展。③文化条件:中国封建传统文化(宋明理学)仍占统治地位;欧洲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为启蒙运动奠定基础。(2)内容:中国的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注重实际,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对未来社会的设计未跳出明君贤臣的统治模式);启蒙运动批判封建制度,并为之设立了一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3)影响: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对后来的辛亥革命只起了一定的影响;启蒙运动则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对亚洲革命运动也起了一定作用。(4)性质:中国早期启蒙思想本质上仍属于封建思想的范畴,而欧洲启蒙思想则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理论武器。地位:中国早期启蒙思想没有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而启蒙思想成为17、18世纪欧洲的主流思想。九、启蒙运动的四大特点(1)从批判的对象看,矛头指向专制主义、教权主义。伏尔泰倡导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明确提出三权分立的原则、卢梭提出“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其共同的本质就是反对专制主义。孟德斯鸠以“天赋人权”反对教会作为第一等级的封建等级制度;卢梭用“社会契约”论对抗“君权神授”,都是对教权主义的批判。(2)从批判的方式上看,摆脱了宗教的束缚,诉诸理性。启蒙思想家宣传理性,对封建制度进行理性的批判,是科学进步与资产阶级强大的反映。(3)从批判的领域来看,集中于政治、思想领域。 即使是百科全书派,宣扬科学和理性的目的也是为了反对专制、教权和迷信。(4)从历史作用上看,主要是为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做思想动员和理论准备。十、明清之际中西方科技发展的差异根本差异:中国为传统(古典)科技——西方为近代科技项 目 中国传统科技 西方近代科技研究领域 集中于应用型的传统科技领域 集中于天文学领域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法 采用实验法历史影响 推动了传统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没能推动社会发生质的飞跃 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提供了有利的理论依据,有力的冲击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区别 属于传统科技——注重经验总结,没有系统的理论,多侧重实用。 属于近代科技——注重实验事实,有系统的理论和专门的研究方法。【知识脉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