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7《望天门山》大单元分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望天门山》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古诗。这首古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天门山时写下的。这一课旨在引导学生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及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而去的雄奇景色。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赞美了神气壮丽的天门山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及乐观豪迈的情感。本学段学习目标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及“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望天门山》作为本课的第一首古诗,教学时应侧重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通过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词深入理解诗词的含义,在朗读中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做到由“诗话”入“诗情”。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时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有待提升,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也常常容易被疏忽。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古诗并不陌生,在低学段的语文学习中,已初步感受了古诗的韵味,此外他们还从课外积累了一些古诗。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古诗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生活等。《望天门山》是一首写景诗,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可得知,学生对写景诗并不陌生,本册第二单元编排的三首古诗就属于写景诗。学生对诗人李白也并不陌生,之前就学过他的诗篇《望庐山瀑布》,了解到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山河的诗篇。但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领略古诗中描绘的意境美还有一定难度,需要在了解诗歌大意之后,借助关键字词或利用图片资料等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加深对诗中美景的感受。因此,整首诗的教学,将多种方式的朗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可以让学生先自读,老师范读,再个人展示读,小组比赛读,师生配合读……通过多种形式反复螺旋式渗透引导,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自然中切身感受古诗的韵味。教学目标1.会写“断、”等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2.能熟读诗句,借助注释抓关键字词大致理解诗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3.通过读古诗,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1.能想象画面,从古诗中的景象感受祖国河山的美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2.通过读古诗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设计思路新课标中指出“古诗教学中要注重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理解内容。”根据这一标准结合本课的重难点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朗读古诗,读准字音,把握诗句节奏,了解古诗大致内容。接着引导学生细读古诗,读中感悟,想象画面,体会作者感情。整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学生的智力和技能双层次的培养,即主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保留传统故事教学多读的精华,同时力求改变传统古诗教学中:师主讲词意,生记内容,背诗意,这种机械呆板的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教法学法教法:朗读法 师生互动法 品读感悟法学法:想象画面法 朗读法 联系法教学资源及工具希沃白板5、视频、音频、动画、WPS Office、平板电脑。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课件播放配乐动画(多媒体插入视频及图片去背景,配乐)唐代诗人李白离开家乡,乘船顺着长江东下,也被天门山的雄奇景色所震撼,于是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望天门山》。(板书课题,齐读。)【设计意图】动画配乐直观展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优美的意境中,带大家领略天门山的壮美景色,接着顺势导入课题。板书课题后,进入初读感知部分——初读感知自由朗读古诗,课件出示关于诗人资料的填空。(这里用到了蒙层,并用班级优化大师随即点名回答,给出点评。)播放视频(学生观看动画视频,直观了解古诗写作背景)【设计意图】从学生已了解的李白入手,既可巩固已学知识,也可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为后续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出示学习任务一:(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1)朗读古诗,注意生字词。2)把握节奏,读通诗句。理解诗题(出示古诗,学生齐读诗题,老师提出质疑——诗题中的“望”是什么意思?)学习生字(出示重点生字“断”等四个生字。这里利用了汉字功能讲解生字的音、形及书写占格。)划分节奏,熟读古诗。(疏通字词后,学生齐读古诗,听录音试着划分节奏,利用动画飞入划分符号,克隆完成划分,学生对照检查书本划分节奏。利用班级优化大师抽取学生朗读,相机纠正,接着师生配合读,同桌赛读,达到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提醒在读的过程中,有不理解的地方做记号,运用之前第四课学习的方法先尝试解决,然后将不懂的问题提出。)【设计意图】“解诗题”是古诗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古诗学习的关键步骤,抓住“望”能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初读感知的过程中,运用希沃动画功能,增加课堂趣味性。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培养学生读文段的节奏感。通过自读、教师指导,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能够有节奏地读,是古诗学习的一大教学点。师生的互动读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引导学生提出疑问,运用第四课学习的方法解决疑问,巩固古诗学习方法。品读感悟同学们,老师感受到大家富有节奏的朗读了,现在让我们跟随李白的脚步,一起品读古诗吧。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首先课件出示学习任务:1出示学习任务:1)默读古诗,借助书本注释理解诗意 。2)李白望见了什么?圈出来。3)体味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课件出示古诗(利用班级优化大师抽取学生朗读后回答,并利用动画标记)学习“天门中断楚江开”(出示诗句,齐读。)理解“断”(出示“断”字的汉字演变图,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斧子”,进而理解诗句意思)引导想象画面,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出示图片及视频巩固理解(结合视频和古诗,引导想象,结合“断”字的理解,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动画毛笔“写出”断开、劈开这一句看是写山,实际上是借山势写出了浩荡东流的楚江勇往直前,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断和开更能体现出长江水奔腾不息,声势浩荡。(“断”字的理解——“断”字的左边是一把刀,刀的下面是两束“丝”,现在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刀将你面前的两束“丝”斩断(同学们做动作),同学们用了这么大劲,“丝”断了吗 如果你面前是天门山呢!结果会怎样 别急,它的右边还有一把锋利的斧子,现在请同学们双手举起你手中的利斧,狠狠的劈向这天门山吧。这一斧下去,天门山怎么样了?是啊!他被劈成了两半。)3学习“碧水东流至此回”出示视频:(希沃视频功能)(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A.视频中的情景可以用哪句诗来概括?“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个“回”字,它的古体字就是一个旋转的漩涡,它有三种意思:一回旋;二回转,改变方向;三返回。那在这里它是那个意思?(指名回答)B.第一句中的“断”和“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水劈山断的壮丽画面,那么,这一句中的哪一个字也向我们展示了独特的意境呢?(回)C.引导想象画面,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班级优化大师随机抽取)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情景吗?(学生交流)(水势湍急、激荡回旋......天门山被浩浩荡荡的长江水从中间劈开,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D.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气势浩荡)指名读,学生评价,齐读。请你带着自己的理解自由读一读这两句诗。E回忆一下刚刚我们使用了哪些方法来学习前两行诗句的?(总结学法)学习“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课件出示后两句,齐读。结合注释,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吗?(学生交流)引导想象,谁来说说朗读这两行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中反复朗读,达到背诵,之后出示图片加深对诗句的内容理解)天门山会动吗?不动的话应该是“立”的,为什么诗人用“出”呢?小组内先交流一下。(小组代表分享)蒙层同学们,山动了吗?那谁在动?是呀!(李白在动)一个“出”字,瞬间给我们呈现出了一幅流动的画面,一个“出”字,瞬间让这天门山有了灵性,两岸的青山好像一个个热情的朋友,敞开自己巨大的胸怀在迎接李白呢!是的,我们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可以知道,诗人坐在船上前进,他觉得自己不动而青山在动。诗人用词多么精妙啊,一个“出”字把山给写活了。E.你觉得这种意境美吗?请你带着这种感觉美美的读一读这两句诗吧!【设计意图 】品读古诗,运用古诗学习方法,自主解决诗意,巩固了学习方法,且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利用图片和视频,增加古诗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次次的引导朗读中,达到对古诗的初步背诵。4.引导诵读,感悟诗篇A.诗人李白在高大的天门山面前,看着浩浩荡荡的长江水,会发出怎样的感叹?(播放路径动画,配乐引导反复诵读)(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多么壮丽啊......)B.大家把自己当成诗人,闭上眼睛感受一下,青山仿佛是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你的的心情怎样呢?(高兴、激动、热爱、自豪......)所以,这首诗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板书:热爱祖国河山)请你带着这种感情再来齐读这首诗吧!(课件出示古诗)【设计意图】通过路径制作动态的直观呈现,加上古典音乐的氛围营造,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描写的场景,反复的朗读古诗达到熟练背诵。在读中想象画面,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总结巩固总结古诗学法。(思维导图)选词填空,巩固内容。(希沃课堂活动功能)【设计意图】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即时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同时出示练习巩固本堂课所学知识。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江山真是美如画,历代诗人都为之陶醉,并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像这种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不仅李白写过,其他诗人也有很多,请你们回去后继续搜集背诵,看谁背得多。板书设计: 思维导图望天门山青山 碧水 孤帆出 回 来 (动态美)热爱祖国河山教学反思:对于古诗的讲解,我主要以:“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诵诗篇”为主线,在讲解古诗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深入感悟、体会天门山的雄伟秀丽,长江水的汹涌澎湃,以及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为达成目标,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体验式感悟的教学方法”——第一,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大量的信息技术。除了传统教学中常用的音频和视频外,将希沃白板互动、微课教学引入课堂。在教学中,所有的图片、视频动画都嵌入到希沃课件中展示。如:李白乘船游玩的动画演示,让学生看到大诗人李白朝气蓬勃,乘江而下,欣赏到天门山雄奇秀丽的风光,诗性大发,理解诗的写作背景。还有重点字写字示范,感受“中断”的画面、理解“回”字的画面,以及明白“相对出”的意境,多媒体的使用,使诗句详细化,形象化,生动化,让学生有着身临其境之感,也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以开展。课堂中还运用倒计时和班级优化大师随机点名功能,让学生通过互动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整堂课,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得课堂上的反馈快速且准确。可以说,信息技术与古诗教学的深度融合,不仅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学生创造了多元的学习环境。多种方式朗读体验。读是小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主要方法,也是理解古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所以在教学中,我层层递进式,采用了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配乐读、想象画面读、师生配合读等多种方法,让读贯穿古诗教学始终,从而达到熟读读成诵的目的。这也紧紧抓住了《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的“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的这个目标。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引导学生“抓字眼,明诗意”的过程中,引导并没有特别流畅,通过反思我发现是教师在引导中有些被预设所牵引,应该在教学中灵活多变,顺势而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