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4节《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度八年级上学期(人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章 第4节《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度八年级上学期(人教版)

资源简介

第4节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一、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第4节 光的折射
学段 初中 年级 八年级上 教材版本 人教版
单元名 第四章 光现象 科学领域 物理
新课标对应 核心概念 光的折射
学习内容 知道光的折射现象;理解光的折射规律;知道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
学业要求 能基于观察和实验,提出与光的折射有关的科学探究问题并作出有依据的猜想与假设,能表述实验过程,进行初步的因果判断,得出实验结论;能运用所学的结论进行简单的光学作图;能运用结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基于初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教学,课程设计从生活中筷子在水中变弯、重新看到杯子中的硬币两个实验入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形成猜想与假设、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制定方案、获取与处理信息、根据信息得出光的折射规律,并能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然后再利用学习结论解释生活中关于光的折射的一些现象。
三、教材分析
本专题属于课标三大主题之-----“运动和相互作用”主题的二级主题“声和光”。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规律是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教材从“池水看起来比实际浅”引入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开展光的折射探究,然后利用学习的结论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为体现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学中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发展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具体说明如下: 1、让学生经历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发生折射的实验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了解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线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 2、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探究,了解光的折射特点︰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法线居中);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在相同的条件下,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直线上),传播方向不变,但光的传播速度改变。 3、体验由光的折射引起的错觉,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筷子变弯折问题、重新看到硬币问题、叉鱼问题、一笔三折问题、池水变浅问题、海市蜃楼问题等等。
四、学情分析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学完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后所学的又一光学内容,学生对光的传播已有一个定势型的思维,所以本节知识既要对上一节知识有所延续又要有所突变,通过实验探究可以让学生更清楚更明白光的又一传播规律-----折射。八年级的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几个物理探究实验,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在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学习中具备有一定的光学作图能力;但对科学探究方案的科学制定、动手操作存在一定的难度,对几何光路可能会存在不规范现象,课堂上要密切观察学情采取有效措施,关注课堂,关注学生。
五、教学目标
1.知道光的折射现象,理解光的折射规律,知道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能根据光的折射规律作出已知入射光线的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 2.经历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过程,重点培养通过观察和分析从现象中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观察生活中因光的折射而发生的现象。 3.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关注周围生活中的折射现象,乐于用学过的知识探究其中的原因。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 活动一: 活动二: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形成科学地认识事物本质的习惯。
问题提出 我们已经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从空气射向水面会发生反射。那么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或者光从玻璃进人空气中,其传播方向又将会怎样呢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一: 1、让一束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观察反射光线、折射光线。 2、光的折射现象:当光由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3、多媒体展示介绍基本概念 自主探究二: 实验1:探究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操作:将折射光线所在一侧的纸板向后翻折,观察纸板上是否有折射光线出现。 现象:折射光线消失。 结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实验2:探究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否在法线两侧? 操作:多次改变入射光线的位置,观察折射光线的位置。 现象: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一直在法线两侧。 结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实验3:探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操作一: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砖中时,多次改变入射光线的位置,记录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 现象: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结论: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操作二:光从玻璃砖斜射向空气中时,多次改变入射光线的位置,记录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 现象: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结论:光从玻璃砖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操作三:入射光线垂直射向界面,记录折射角的大小。 现象:传播方向没有改变。 结论:当光线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 实验4:探究光路是否可逆。 操作:记录一组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位置,让光逆着折射光的方向射向界面,观察折射光线的方向。 现象:折射光线沿原入射光线射出。 结论:光路可逆。 通过实验让学生对于“光的折射现象”有个感性认识。 掌握折射现象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步一步,指导学生设计实验。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一方面实验与作图相夹杂,培养学生总结能力,认识到不是为了实验而实验,实验是为了找出规律;一方面针对初中生生理特点,多种活动间隔进行,使学生不会觉得闷。 针对初中生思维的直观性和心理上追求效率的习惯,及时阶段总结,同时培养类比能力。
合作交流 不同的小组互相交流,总结光的折射规律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总是分居法线两侧。 3、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 4、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总之:空气中的角度大。 5、垂直射入时,传播方向不变。 6、光路可逆。 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反思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实验操作有没有什么失误?实验数据的测量结果是否可靠?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经验? 我们认为实验还不够合理,因为仅凭一组的数据就总结出结论是不够的,还可以用水,盐水做实验; 实验中不能随意涂改实验数据,要实事求是; 如果实验数据出现错误,就要找出原因,如果数据存在误差,这是正常的。 培养学生反思问题、质疑创新的习惯。
应用迁移 光的折射与反射比较 相同点: 当光传播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般要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 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都与对应的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反射光线、折射光线都和对应的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即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位于法线的同侧。 ④反射角和折射角都随对应的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随它的减小而减小。 ⑤光在反射和折射时光路都是可逆的。 不同点 ①反射光线与对应的入射光线在同种介质中,折射光线与对应的入射光线在不同介质中。 补充:如何区分或识别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反射现象呢 关键看光是在同种介质中传播还是在不同介质中传播。一般来说,发生光的反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种介质中;发生光的折射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不同种介质中。 光的折射作图 给出入射光线,如何根据光的折射定律作出折射光线? ①找到入射点O ②过入射点做界面的垂线,即法线(虚线) ③根据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补全折射光线(标箭头) ①找到入射点O ②过入射点做界面的垂线,即法线(虚线) ③根据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补全折射光线(标箭头) 筷子弯折现象 来自P点的光通过水面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经过P 的像点P/,所以感觉筷子像是弯了。 生活中的插鱼现象 应该插在鱼的下方,因为水中的鱼经折射后被人们看到,实际位置要更深一些。 海市蜃楼与沙漠蜃景现象 大气层的折射现象 对比学习,强化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巩固知识并运用已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体验错觉,认识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界的热爱、亲近的感情;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板书设计
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 ①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 ④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介质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当光从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⑤当光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⑥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八、学习评价(学业质量评价)设计
一、基本学科素养 1.小明课间漫步在校园的林荫大道上,看到树荫下有许许多多的光斑,有的光斑是圆形的(  ) A.山的“倒影” B.苹果的影子 C.筷子“弯折” D.手指“放大” 答案:B 解析:树荫下光斑属于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A.山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与树荫下光斑的形成原理不同,故A不符合题意; B.苹果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与树荫下光斑的形成原理相同,故B符合题意; C.筷子“弯折”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与树荫下光斑的形成原理不同,故C不符合题意; D.手指“放大”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与树荫下光斑的形成原理不同,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近日,万众期待的长安中央公园正式对外开放,曾经的臭水沟,通过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整治,变成了如今水清岸绿的新公园,以下四幅图片解释错误的是(  ) A.一道道光束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 B.长安博物馆在水面上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C.我们透过玻璃鱼缸看到的实际是鱼的虚像 D.水里的石头比较浅是因为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发生了折射 答案:D 解析:A.一道道光束说明光沿直线传播,A正确,故A不符合题意; B.水面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B正确,故B不符合题意; C.鱼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玻璃,再从玻璃斜射入空气,发生两次折射,人逆着折射光线看,看到的是鱼的虚像,C正确,故C不符合题意; D.水里的石头比较浅是因为光从水中射入空气发生了折射,D错误,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炎热的夏天,会有人喜欢下河游泳而引发溺水事故,如图所示,画中之人为什么说“没有那么深”,能正确反映这一现象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河底反射的光线射入空气中时,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逆着折射后的光线看过去,看到的是河底的虚像,像的位置比河底的实际位置浅,所以,能正确反映这一现象的光路图是A图,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小明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实验中发现:当光以较小的入射角从玻璃斜射向空气时,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如图甲;但当入射角增大到41.8°时,空气中的折射光会突然消失,只有反射光,如图乙。现有一个玻璃制成的等腰直角三棱镜,一束光垂直于三棱镜的一个直角面射入,关于这束光经过三棱镜后的光路描述,如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当光从空气垂直进入玻璃或者从玻璃垂直进入空气时,其方向不变;当光从玻璃中斜射入空气时,其入射角为45°大于41.8°,故折射光会突然消失,只有反射光,其大致路径如图所示 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二、能力提高作图题 5.图中,小明的眼睛在C处,图示是小明刚好看到水中杯底硬币的A端的光路,在图中用箭头标明光的传播方向;向杯中缓慢注水,在图中画出小明刚看到硬币B端时水面的位置。 答案: 解析:小明刚好看到水中杯底硬币的A端,说明A点射向水面的光线折射后进入了人的眼睛,通过B点做A的入射光线的平行线,该平行线为入射光线,与之前折射光线的交点为刚看到硬币B端时水面的位置,如图所示: 6.郑州如意湖畔“大玉米”下,风景宜人,景色壮观,如图甲所示。船上的游客恰好看到水中的一条鱼从“大玉米”第二层游过,若以点A'代替看到的鱼和“大玉米”第二层重合处,请在图乙中完成游客看到的水中鱼实际位置和水面上“大玉米”第二层(用点A表示)的光路图。 答案: 解析:游客看到的鱼,是鱼反射的光线由水中射向空气中时,在水面处发生折射后射到游客的眼睛里点C,游客逆着射来的光线看去,看到的是鱼的虚像,事实上鱼的真正位置在其虚像点A'的下B点处,连接A'C,与水面的交点O即为折射点,然后过折射点垂直于界面作出法线,然后连接BO、OC,则BO为入射光线,OC为折射光线;“大玉米”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根据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画出“大玉米”第二层像点A'关于水面的对称点A,即为“大玉米”第二层的位置。平面镜成的像是由反射光线反射延长会聚而成的,则连接A'C,与水面交于点O,即为射入人眼光线的入射点;连接AO,即为入射光线,连接OC即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7.如图甲是某博主在内蒙古拍摄的超大“幻月环”。“幻月环”是一种独特的大气现象,当月光透过高空云层时,经过云层中六棱冰晶的折射,便形成了这种壮观的环形光晕。如图乙,一束光从六棱冰晶的AB面射入,请在图中作出光经六棱冰晶折射后从CD面射出的大致光路。 答案: 解析:光从六棱冰晶的AB面斜射入冰晶,传播方向向法线方向偏折,由光路可逆性原理可知,在冰晶的CD面,当光从冰晶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光路图如下: <> 三、综合实践题 8.小听利用家中器材完成光学实践作业: (1)一束光从空气射到水面,反射光线如图甲,请在甲图中画出对应的入射光线以及大致的折射光线;( ) (2)乙图是临摹神器,将手机放在支架上调节位置,让手机屏幕中物体AB通过镜M成像(如图丙),即可对AB进行临摹; ①请在丙图画出此时物体AB的位置;( ) ②临摹时,眼睛既要能看到AB的像也要能看到桌面白纸,则应当选择 (选填“玻璃板”或“平面镜”)作为镜M,且眼睛位置可能在 (选填“E1”或“E2”)处。 答案: 玻璃板 E1 解析:(1)[1]先过入射点O垂直水面作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的空气中画出入射光线,方向指向入射点,然后再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在水中画出折射光线,如下图 (2)①[2]分别作出像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即为此时物体AB的位置,如下图 ②[3][4]玻璃板既能让光透过也可以反射光,容易确定像的位置;所以用玻璃板作为镜M;玻璃板是利用光的反射成像的,所成的是虚像,因此眼睛位置可能在E1处。
九、课堂教学实践反思
本节课中的重点知识“光的折射规律” 是学习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的原理的基础。本节课要体现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的思想,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通过实验探究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物理学习的实验特色,从而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一、鼓励猜想,合理引导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规律的学习之前,先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敢于提出自己的假设和验证假设的方法,虽然这种使学生认识问题的过程比以往的直接讲授要多花一些时间,但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当放手让学生猜想时,也会遇到以下尴尬的局面:一是学生的猜想漫无边际,怎么猜也猜不到点子上;二是学生不敢猜也不知道该如何猜。为了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发生,我在教学中反复思考、归纳、总结,觉得对于猜想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应先做好铺垫,循序渐进,以便引导学生在科学研究的方向上进行猜想。比如在光的折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回忆光分别在空气中和水中时的传播情况。因为旧知识的铺垫,学生都知道会沿直线传播。然后问学生:如果让光从空气斜射到水中,光的传播方向会不会发生变化?此时猜想无非两种结果:会,不会。接着我用玩具激光笔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的情况,让学生观察,他们便很直观的知道了光会发生偏折。 二、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本节课是节探究课,学生有机会自己动手会显得格外高兴,在此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让每组的同学互相协作,仔细观察,根据现象画出光路图,找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的关系,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比较图中折射角、入射角的大小,得出折射现象中角度的关系,这样让大家共同完成实验,使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融洽、快乐有序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无意之中还发现了当光垂直照射时,传播方向不改变的现象,比老师讲解效果好了许多。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在教学中亦如此,因此我们要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机会,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或猜想,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假设或猜想的方法解决问题,还要在猜想的同时发动学生动手探究,进行交流、讨论,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真正成为善于学习的人。教师也能真正做到“受人以渔”,何乐而不为呢?三、“光的折射现象”演示实验有待改进。 这里有硬件方面的原因:激光笔的光束太细,没有办法显示出光路。如果条件许可,可以采用激光发生器,加狭缝遮光片,然后使用喷雾器制造水雾显示空气中的光路,在水中加入适量牛奶,在水槽中固定白色塑料板作为光路显示载体,这样折射现象会明显很多。根据现象,还能观察到光射到两种物质的界面上时,同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