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中的第一课,本课内容包括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即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新航路的开辟、其他航路的开辟三个子目,逻辑关系清晰;讲述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和全球航线的开辟,在本单元内与第7课共同构成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经过和影响,这一新航路开辟的整体内容。衔接了前两个单元世界古代史以及后面世界近代史的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学习中对于新航路开辟的基本史实已有所了解,且班级总体听课状态较好,从高一开始经常接触历史史料的分析,学生历史综合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课程设置中,选取了适当的历史材料作为补充,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高。【设计思路】1、本课的课件主要背景图片统一用下图(设计理念:亚欧大陆北部色调明亮一些,因为西欧是早期对外殖民的主力,使欧洲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而非洲、美洲以及东南亚等地用阴影层蒙上,更灰暗一些,代表新航路开辟给亚非美等地带来深重的灾难)2、本课每个子目都用同一张背景图(设计理念:左边色彩明亮的是西方航行的大船,代表西方殖民者;右边蒙上灰色背景板的是美洲,代表被殖民地区)3、本课分为四个部分讲授。第一部分“新航路开辟的动因与条件”,运用史料以及图片重点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第二部分“新航路的开辟”,通过呈现世界地图以及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四批船队所开辟的四条航线示意图,讲述全球航路的开辟过程;第三部分围绕“其他航线的分布”,学习英国、荷兰、法国等国家支持的船队对高纬度和南半球的探索;第四部分是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开辟对比,讲述把握世界大势与海洋安全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唯物史观、形成时空观念和提高历史解释的素养。【教学目标】1、通过史料分析,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2、通过对不同时期世界地图的勾勒与不同航线的历史图表分析,了解全球航路的开辟过程;3、通过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对比,理解把握世界大势与海洋安全的重要性。【教学方法】讲授法、史料与图片分析法、教材阅读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分钟)PPT呈现世界早期文明分布图、玉米辣椒花生土豆西红柿等产品的图片问题:1、玉米辣椒花生土豆西红柿等产品原产地是哪里?早期世界文明是分散、孤立的,为什么我们今天餐桌上可以吃到玉米辣椒花生土豆西红柿等食物?是什么原因使它们漂洋过海出现在了我们的餐桌上呢?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课主题。任务一: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展示两则材料,引导学生勾画关键词、关键句子并总结,教师评价学生得出的结论:材料一: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发展迅速起来,对铸造货币的黄金需求量日益增大。“新兴的资产阶级要用黄金来扩充资本”“社会上层用于奢华的生活享受”……——恩格斯材料二:1500年左右,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货币日益取代土地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标志,货币成为普遍的交换手段。——《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总结:欧洲人渴望金银、财富,本质上是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结果;落实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素养,以小见大,引导学生认识到新航路开辟的根源是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展示材料三,引导学生勾画关键词、关键句子并总结,教师评价学生得出的结论:材料三:欧洲本身的贵金矿藏是微不足道的,加之买得多卖得少,就是贸易入超,靠输出金属货币来维持与东方的交易,几百年间都是如此,这就使西方的货币材料日显紧张。——王加丰《关于地理大发现的动因问题》总结:东西方贸易失衡,贵金属短缺;展示马可波罗图片以及马可波罗对东方的描述,引导学生勾画关键词、关键句子并总结,教师评价学生得出的结论:材料四:东方是金瓦盖顶,金砖铺地,门窗都是黄金装饰,连河道里都有滚动的矿石,东方简直是一个灿烂辉煌的黄金世界,冒险家的乐园。——《马可·波罗游记》总结:东方有西方渴求的黄金;展示材料五和香料、瓷器、丝绸的图片,引导学生勾画关键词、关键句子并总结,教师评价学生得出的结论:材料五:几个世纪以来,亚洲一直是欧洲许多贵重商品的主要来源地......例如丝、瓷器、棉织品、地毯、珠宝和优质钢......尤其是香料当时比今天显得更为重要。配药,保存肉类,例如制造香肠,都需要使用这些香料。——A.帕尔默等著《近现代世界史》上册总结:欧洲人对香料、瓷器等亚洲商品的渴求;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何明明有丝绸之路,香料瓷器、丝绸等产品价格昂贵且稀有;5、展示传统的东西贸易的旧航路(即丝绸之路),但被奥斯曼帝国所垄断,因此欧洲人希望开辟一条不经过地中海而是绕过非洲南端或是直接向西航行通往东方(亚洲)的航路;落实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素养,使学生认识到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6、欧洲人到美洲的图片,观察图片:十字架,得出结论:西方传播基督教的狂热;展示文艺复新思想内涵和航行图,材料六:14—17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人文主义提倡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提倡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以造福人生。总结:文艺复兴的提倡人文主义精神,鼓励冒险和开拓;展示毛罗地图、指南针、多桅帆船、地球等图片材料思考:从图片中能得到什么信息?总结新航路开辟的优势条件:造船技术的进步(多桅多帆海船);航海技术的进步(罗盘针和计算纬度的星盘的应用);地图绘制技术的进步(增加了经度和纬度做绘图坐标);地理知识的进步(地圆学说)展示葡萄牙恩里克王子图片以及恩里克王子对航海的贡献,哥伦布图片以及哥伦布与西班牙国王签订的圣索非协定葡萄牙恩里克王子是世界地理发现的宏大事业的创导者、组织者。他建立了一所 “航海学校”,专门培养航海人才,强调航海实践、造船技术以及对航海仪器的改进,他身边网罗了各色人才,还鼓励绘制航海地图。他还提供资金,组织了一系列海上探险活动,使葡萄牙的势力伸入到摩洛哥。《圣塔菲协定》1492年4月,西班牙王室与哥伦布签订了关于资助哥伦布进行远航的协议,历史上通称为“圣塔菲协定”:1、西班牙国王授予哥伦布贵族头衔;2、在哥伦布发现的地区,国王的收入中十分之一归哥伦布,并且免税;3、凡是驶往他所发现的那些地区的船只,哥伦布有权参股八分之一(这就意味着他……可以获得八分之一的分红);4、哥伦布的后代可以继承上述职位与头衔总结新航路开辟的条件:西班牙王室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任务二:新航路的开辟展示世界地图,并用动画形式展示几位主要航海家的航行路线;人物 航向 支持者 航线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2、结合教材和图片,落实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素养,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基本经过带学生完成表格:任务三:其他航路的开辟展示地图,并用动画形式展示几位主要航海家的航行路线;结合教材和图片,落实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素养,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基本经过,总结各位航海家对高纬度和南半球地区探索的影响;①开辟了高纬度通往亚洲的路线和南半球新世界,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②在主要航线之外,开辟了众多重要的新航线;③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任务四:合作探究分组探讨:同样是远洋航行,郑和下西洋与全球航路开辟的异同!探讨后由小组代表发言总结:郑和的目的是代表明朝皇帝宣扬国威,并且接受朝贡,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形态、政治制度、思想观念的区别。1、落实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素养,引导认识到中国与欧洲远航的不同之处。2、落实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错失航海机遇的原因,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主题升华: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图片和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的理念讲话,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大力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国方案”为全球海洋治理和资源共享提供了新思路;对比近代新海路开辟与我国海洋强国的理念,体现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大国担当。任务五:本课小结任务六:随堂练习,引导学生分析1、有学者认为:“中世纪后期,十分重要的香料贸易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关键问题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垄断香料贸易引起了其他欧洲人极大的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在此作者认为,新航路开辟的现实原因是( )A.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的商路 B.西欧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C.垄断贸易引发了激烈的商业竞争 D.欧洲社会对东方商品的渴求2.在论及一次航海壮举时,有学者认为它“让过去狭隘的地理观点靠边站,对地球形状和面积的争论就此永远终结”。这一壮举是( )A.迪亚士绕过好望角 B.达·伽马驶达印度C.哥伦布到达美洲 D.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3.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西欧人还不断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西欧人探寻南半球新世界从根本上是为了( )A.开辟到达南半球的新航线 B.扩大资本原始积累C.推动世界联系加强 D.提升本国国际地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