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6张PPT)了解丽江丽江,云南省地级市,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滇西北高原,金沙江中游。是国际知名旅游城市、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丽江市位于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最高点为玉龙雪山主峰,属低纬暖温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境内水利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为云南省重点林区、中国水电西电东送基地之一。丽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除汉族外,共有12个世居少数民族,22种少数民族;丽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世界记忆遗产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三大世界遗产。 旅游资源丰富,有旅游风景点104处,有丽江古城、玉龙雪山、虎跳峡、老君山、束河古镇、阿纳果等知名旅游景点。先后被评为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 、中国十大休闲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魅力城市 、长江经济带上的绿色明珠等荣誉称号。相机里的丽江化作一滴水珠开启丽江之旅品味诗意浪漫---阿来《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目标:1、熟记“蘸、砚、翡翠、苍劲”等字词的读音及字形;继续了解游记特点。2、了解丽江的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情,,感受其美丽、淳朴、厚重、和谐的特点。3、把握课文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视角,理解这种写法的妙处,体会作者的感情。4、品味课文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读文识字:谁来标音?驿道 草甸 矗立 闸口徘徊 翡翠 掺入 砚池蘸到 渠水 擦拭 硕大咕咚 老柏树 蜿蜒整体感知,梳理思路: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以“一滴水”的视角来写丽江,阅读文章,勾画出一滴水的游踪的语句,并尝试给文章划分层次。注意文中两次提到睡去和醒来。例如:第1段:我是一片雪,轻盈地落在了玉龙雪山顶上。第3段:......一路上经过......第4段:我已经奔流到了丽江坝放牧着牛羊的草甸上第5段:但是,眼前一黑,我就和很多水一起,跌落到地底下去了。......叫做落水洞。······我又睡去了。第6段:再次醒来,时间又过去了好几百年。(过渡)大家跟随这滴水的脚步,看看他又依次去了哪些地方,看见了什么?玉龙雪山驿道纳西族村庄金沙江草甸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小桥店铺纳西人院子果园和田地古代:现代:(白天—黄昏—夜晚—黎明)“一滴水”的旅程按照一滴水的游踪,以时间为序,给课文划分结构。以水滴“自述往事”的方式,叙写历史。由高而下,从雪峰直入地下。第一部分(第1—5段)以水滴“旅途记事”的方式,描写现在。平地起伏,接近游人的视角。第二部分(第6—16段)梳理思路走进文本精读细研标题妙处;开头第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一滴水经过丽江(1)我是一片雪,轻盈地落在了玉龙雪山顶上。标题作用:“一滴水”指文中的“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题目简洁形象,新颖别致,交代了文章的主人公,概括了主要内容;暗示此文将以拟人化手法写景叙事。同时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开头段作用:通过自述口吻,拟人化手法,写“我”从天上落到山顶,营造出从峰顶俯瞰的空间角度。为下文描绘丽江的地理位置以及最重要的地理标志--玉龙雪山做铺垫。赏析“挤”字;如何理解“许多年的沉睡” 。(2)有一天,我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坚硬的冰,和更多的冰挤在一起,缓缓向下流动。在许多年的沉睡里,我变成了玉龙雪山冰川的一部分。我望见了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望见了森林、田野和村庄。张望的时候,我被阳光融化成了一滴水。我想起来,自己的前生,在从高空的雾气化为一片雪,又凝成一粒冰之前,也是一滴水。答:“挤”字生动形象地写出冰多且密的特点;“许多年地沉睡”实际上是写冰川这一地质时代的时间长度。比较原句和修改句的不同,体会效果原句:张望的时候,我被阳光融化成了一滴水。我想起来,自己的前生,在从高空的雾气化为一片雪,又凝成一粒冰之前,也是一滴水。修改句:望的时候,我被阳光变成了一滴水。我想起来,自己的前生,再从高空的雾气变成了一片雪,又变成一粒冰之前,也是一滴水。答:自然是原句效果好。“张望”写出了“我”看周围世界时充满好奇的情态,“望”则用词一般,不能体现这样的效果;“融化”“化为”“凝成”用词准确生动,写出了“我”前世今生的形态变化,主要避免了用词的单调枯燥无味。都用“变成”,则用词单一无味。学会鉴赏:自寻角度做批注(词、句、段)(3)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在高山上,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一路上,经过了许多高大挺拔的树,名叫松与杉。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叫作杜鹃,叫作山茶。经过马帮来往的驿道,经过纳西族村庄里的人们,他们都在说:丽江坝,丽江坝,那真是一个山间美丽的大盆地。从玉龙雪山脚下,一直向南,铺展开去。视线尽头,几座小山前,人们正在建筑一座城。村庄里的木匠与石匠,正往那里出发。后来我知道,视野尽头的那些山叫作象山、狮子山,更远一点,叫作笔架山。后来,我知道,那时是明代,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方街。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了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学会鉴赏:自寻角度做批注(词、句、段)【1】概括本段内容:写一滴水从玉龙雪山流下,见到丽江古城。【2】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在高山上,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两处“喧哗”含义是否相同?“扑”字的妙处?答:第一个“喧哗”指水声嘈杂,第二个“喧哗”指“我们”获得自由后喧闹、嬉戏的样子。“扑”字形象地描绘出流水向山下猛冲、一泻而下的迅猛情态,富有动感。学会鉴赏:自寻角度做批注(词、句、段)【3】他们都在说:丽江坝,丽江坝,那真是一个山间美丽的大盆地。(描写方法)侧面描写:通过纳西族人口中对丽江坝的赞美,从侧面表现出丽江坝的美丽和出名。【4】后来,我知道,那时是明代,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方街。(内容)交代了四方街的建造年代和建造者,表明其悠久的历史和木氏家族对四方街的历史贡献,增加了文章的历史深度。【5】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了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巧妙地点明了丽江古城扬名海内外的原因。细读思考:第3-5段“我”的游踪:(4)我已经奔流到了丽江坝放牧着牛羊的草甸上,我也要去四方街。(5)但是,眼前一黑,我就和很多水一起,跌落到地底下去了。丽江人把高山溪流跌落到地下的地方叫作落水洞。落水洞下面,是很深的黑暗。曲折的水道,安静的深潭。在充满寂静和岩石的味道的地下,我又睡去了。为什么说“我又睡去了”?答:照应前文的“许多年的沉睡”,前后呼应,思路严谨。“我又睡去了”为下文进行时空转换做准备。第3-5段“我”的游踪:玉龙雪山--丽江坝草甸--落水洞本段在文中作用(6)再次醒来,时间又过去了好几百年。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我又睡去了”,引出下文叙写“我”再次醒来后的所见所闻。“好几百年”点明“我”沉睡时间之长,暗示丽江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耐下性子,逐句品鉴,学会阅读。(7)我是被亮光惊醒的。交代“我”如何醒来的,读来不突兀。如果写成“我醒了”,就会有突兀,前言不搭后语之感。我和很多水从象山脚下的黑龙潭冒出来,咕咚一声翻上水面,看见了很多不同模样的人。“咕咚”拟声词,写其声;“翻”动词,状其形,形象地写出了“我”被亮光惊醒后跃出黑龙潭时的兴奋与喜悦之情。耐下性子,逐句品鉴,学会阅读。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黑眼睛的人,蓝眼睛的人。不同颜色的头发和眼睛,从国际化的视角表现当今丽江游人丛集的盛景。我看见了潭边的亭台楼阁,看见了花与树。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眩神迷啊。人们在桥上,在堤上,说着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语言里,都有那个词频频出现:丽江,丽江。(找出哪几句是正面描写,哪几句是侧面描写)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作者描绘了一幅丽江的秀美山水图,表达了“我”及人们对丽江的喜爱与赞美。耐下性子,逐句品鉴,学会阅读。这时的丽江已经是一座很大的城了。城里也不是只有最初筑城的纳西人了。如今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要来丽江,看纳西古城的四方街,看玉龙雪山。写出丽江变化之大及扬名海内外,尤其四方街和玉龙雪山。本段结构上的作用(8)我记起了跌进落水洞前的心愿:也要流过四方街。顺着玉河,我来到了四方街前。与第4段相照应,引出下文对四方街的介绍。(9)顺着玉河,我来到了四方街前。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划线句。(10)进城之前,一道闸口出现在前面。过去,把水拦在闸前,是为了在四方街上的市集散去的黄昏开闸放水,古城的五花石的街道上,水流漫溢,洗净了街道。今天,一架大水车来把我们扬到高处,游览古城的人要把这水车和清凉的水做一个美丽的背景摄影留念。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到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赏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丽江古城美丽的自然景观和房屋、老街等人文景观高度融合的特点,一气呵成,令人震撼,语言于整饬中富有变化,增强了感染力,突出了丽江景色的美丽。河流分支(丽江美景之多);小桥之多(11)从水车上哗然一声跌落下来,回到了玉河。在这里,我有些犹豫。因为河流将要一分为三,流过古城。作为一滴水,不可能同时从三条河中穿越同一座古城。因此,所有的水,都在稍作徘徊时,被急匆匆的后来者推着前行。来不及做出选择,我就跌进了三条河中的一条,叫作中河的那一条。(12)我穿过了一道又一道小桥。排比句的表达效果(修饰语)(13)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经过一座院子,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经过售卖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店。我想停下来看看,东巴文的“水”字是怎样的写法。但我停不下来,没有看见。我确实想停下来,想被掺入砚池中,被蘸到笔尖,被写成东巴象形文的“水”,挂在店中,那样,来自全世界的人都看见我了。在又一座桥边,一个浇花人把手中的大壶没进了渠中。我立即投身进去,让这个浇花的妇人,把我带进了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院子里,兰花在盛开。浇花时,我落在了一朵香气隐约的兰花上。我看到了,楼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闲话。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太阳出来了,我怕被迅速蒸发,借一阵微风跳下花朵,正好跳回浇花壶中。答:运用排比,连用四个“经过”,写出了丽江古城店铺众多、古韵无穷的特点。各具特色的小店和庭院,尽显四方街的特色及纳西族的民族特色,描绘了丽江古城民众悠闲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丽江人民恬静平和的生活。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手法?作用?(14)黄昏时,主人再去打水浇花时,我又回到了穿城而过的水流之中。这时,古城五彩的灯光把渠水辉映得五彩斑斓。游客聚集的茶楼酒吧中,传来人们的欢笑与歌唱。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对比,将人们在远方时的心态与在丽江时的心态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丽江古城的美丽夜景抚慰心灵和陶冶性情的无穷魅力。赏析划线句(15)好像是因为那些鼓点的催动,水流得越来越快。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一些露珠从树叶上落下,加入了我们。在宽广的丽江坝中流淌,穿越大地时,头顶上是满天星光。一些薄云掠过(luè ɡuò)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运用比喻的修辞,将薄云掠过月亮比作丽江古城中银匠在擦拭银盘,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夜晚薄云掠过月亮时的晶莹、飘逸之美,语言富有诗意。【概括内容】第10-15段集中描写了丽江城的风貌特点,主要描写了哪些内容 ①丽江深厚的文化传统,包括手工艺、音乐和东巴象形文字;②丽江人的日常生活,包括民居的建筑形制、种植花卉的传统、主人与游客之间的和谐关系;③丽江美丽的夜色,夜色中人的活动和心境;④丽江城外果园、田地的夜景,突出其通透与精美。再次速读10-15段(16)黎明时分,作为一滴水,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江边,跃入江流,奔向大海。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结尾点题,收束全文,时空线索在此最后交织并停止,作为线索和镜头的一滴水,也“跃入江流,奔向大海”,简洁明了而又留有余韵。结尾段有何作用作者将自己比作一滴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写这滴水在丽江的旅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丽江水多,水美,使行文生动有趣,有地域特色,吸引读者。2.如童话般奇幻,充满童趣。3.第一人称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合作探究本文用第一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从古代到现代,从雪山到平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写出了丽江古城的美丽和魅力,表达了作者对丽江的喜爱和赞美。把握主题写作借鉴1.拟人化的手法,“一滴水”的流动开启一次神奇之旅。2.前后照应,从古至今,巧妙过渡,使思路清晰,结构严谨。3语言的诗意情系丽江一滴水流过丽江,为我编织成一个美丽的梦。玉龙雪山的洁白,净化了我心田的杂尘;四方街的古朴,厚重了历史的书册;象形的东巴文字,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又是灯火阑珊,丽江古城的美在日升日落里时刻演绎!待来日,你我的脚步也去踏上这片多情的土地吧!作业布置:1,搜集写丽江的其他散文阅读,品味与本文的异同。2,发挥想象,《我是一片云》,也以拟人化手法带领人们游览一下我们的滨海小城。字数:不少于4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