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单选题1.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西欧人还不断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西欧人探寻南半球新世界从根本上是为了( )A.打破西班牙对航路垄断 B.拓展对地球的认知C.扩大资本的原始积累 D.开辟到达南半球的新航线2.小明通过“时光隧道”来到了15世纪的欧洲。在街上,小明与一个自称是达·伽马的人交谈起来,但小明很快发现这人并不是真正的达·伽马。他的理由不包括A.达·伽马航行的目的是寻找更多的黄金和香料B.达·伽马是葡萄牙人,他远航并非为了证实地球是圆的C.达·伽马航行的方向是向西D.葡萄牙人想传播基督教3.由下表可知,上述航海活动A.以和平友好交往为基本原则 B.推动了美洲社会的转型C.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 D.密切了欧亚大陆间的联系4.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人进入“地理大发现”时期,最早发现美洲大陆的航海家是A.迪亚士 B.达·伽马 C.麦哲伦 D.哥伦布5.1492年,哥伦布率三艘帆船起锚西航,议定的条件是哥伦布若在东方开疆拓土则可任当地总督,但土地财富的9/10要归西班牙王室。由此可见探险远航的本质是A.拓展生存空间 B.延伸贵族王权C.进行殖民掠夺 D.奴役他方民众6.17 世纪初,成功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的航海家是 ( )A.卡蒂埃 B.巴伦支 C.哈得逊 D.德雷克7.现代西方学者用三个“G”来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即上帝(God)、荣誉(Glory)和黄金(Gold)。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对黄金的狂热追逐 ②向海外传播基督教③开发土地资源 ④弘扬骑士精神或因功封爵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8.1505年,葡萄牙远征军指挥官阿尔马达率队开赴印度之前,国王亲自授旗并指示:“同穆斯林作战,同其他异教徒做生意。”对此材料理解全面的是A.葡萄牙仇恨穆斯林,不同他们做生意 B.葡萄牙只是为了发展贸易而对外远征C.葡萄牙远征更多的是为了改造异教徒 D.葡萄牙远征兼有经济和宗教双重目的9.有学者指出,“热那亚人哥伦布如果不为西班牙女王服务,也会心甘情愿地为英国的、或者法国的、或者葡萄牙的国王效劳。佛罗伦萨人维雷扎诺携带法国国旗去美洲大陆。葡萄牙人麦哲伦是由西班牙王室雇佣去航行的。”该学者意在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A.加速了商品在世界范围流动 B.得益于西欧专制君主的支持C.建立起世界各地的直接联系 D.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开始10.下面为欧洲某航海家探险过程大事记(部分)。据此可知,这位航海家是( )第一年:8月10日,他率领船队从塞维利亚港出发;11月29日,到达巴西海岸。 第二年:3月31日,船队驶入圣胡利安港准备过冬;8月底,船队驶出圣胡利安港,寻找通往“南海”的海峡﹔ 10月21日,船队找到了通往“南海”的峡道;11月28日,船队在“南海”一直没有遭遇到狂风大浪,他就给“南海”起了个吉祥的名字,叫“太平洋”。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11.“1494年,经过一年的谈判,两国签署条约:一个拿走了东方,另一个把美洲抱在了怀里,由此开创了大国瓜分殖民地的先例”。这两个国家是( )A.西班牙、葡萄牙 B.英国、法国 C.荷兰、英国 D.西班牙、英国12.在16世纪20~70年代里,尼德兰安特卫普港口商船云集,英国的呢绒、德国的金属制品和织物、德法两国的酒、西班牙的羊毛、东方的香料以及波罗的海地区的小麦,都运到这里来成交,每年输入安特卫普的商品总值达1600万金克朗。这些现象( )A.直接导致欧洲出现了价格革命 B.反映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C.利于推动欧洲商业革命的发展 D.表明荷兰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13.14—15世纪,欧洲的人们逐步背离上帝,崇拜自我或崇拜世间的人或物,并鲜明地提出了“服从你的意欲而行”。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资本主义萌芽兴起 B.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C.生物进化论的传播 D.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14.有人认为:“不管是到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亲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区分。”这里的“现实目标”指的是A.黄金 B.资本 C.商品市场 D.原材料15.1497年7月,这次东方之行的船队一律采用迪亚士负责改制的新型三桅帆船,航行为期两年。通往东方新航路的发现,成为象征东西方文明会合的历史性起点。此次航行,即是下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16.某事件首次证实了“海包陆”的假设和“海洋相通”的推测,也预示着任何陆地只要不封冻便可驾船前往。该事件A.以确凿事实证明了“地圆说” B.促进了美洲蛮荒之地的开发C.得到了葡萄牙王室的经费支持 D.打通了欧洲与亚洲的新商路二、材料分析题17.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等。——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材料二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关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的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没有把世界连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全球通史》材料三 有人估计,自万历元年至崇祯十七年(1573—1644)的72年间,葡萄牙、西班牙、日本诸国由于贸易关系输入中国的银元,至少在1亿元以上。万历年间,全国普遍实施一条鞭法,每年赋税的征收总额达到1500万两以上。白银大量进入国家财政的领域,改变了明清时代政府的运作方式及其与社会的交往方式。至于它对推动商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更是不言而喻。……从十六世纪三十年代起物价却一直上升,到十六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涨四倍多,法国、英国和德国则平均上涨两倍到两倍半。——摘编自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历史教育比较研究中心编《历史读本:中国历史》、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中古部分)》(1)根据材料一、概括16世纪以来物种交换的特点?(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对世界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航路开辟后白银流向中国与欧洲所引起的社会变革。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一(前5世纪时期,希罗多德所见的世界)图二(亨利库斯·马尔泰卢斯1490年根据葡萄牙航海家消息绘制的世界地图)材料二 当世界走进中国时,曾因地理条件所限,长期独立于世界而存在的中国,做出了激烈抵抗,历经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才得以恢复并确保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改革开放,让中国从拒绝世界,转为主动向世界开放。古老国度在不断适应国际化冲击的过程中,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巨大进步,并因此思路越来越清晰,心态越来越平和。——顾骏《大国方略:中国怎样走向世界》(1)对比材料一中的图一、图二,指出欧洲人对世界范围(陆地)认知的主要变化,并写出图二中“葡萄牙航海家”的名字。结合所学概括由此开始的“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带来的影响。(2)阅读材料二,指出中国政府做出“主动向世界开放”决策的标志性事件。结合所学,试从经济角度概括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走向世界的具体表现。19.材料一哥伦布探险队1492年起航之前,不仅是美洲大陆不为外界所知,中国和欧洲相互之间也了解甚少。然而,一个世纪之后,整个世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西班牙的大型帆船航行到了中国的港口,带来了非洲人在南美采集的银矿;西班牙的商人们则从墨西哥的中间商那边买到了中国的丝绸;而寻找消遣方式的有钱人,纷纷点燃从美洲进口的烟叶。烟草、马铃薯、火鸡从美洲传到欧洲,欧洲人则带着小麦、马匹和麻疹来到美洲。除了白银,欧洲人从美洲带来的农作物(土豆、番薯和玉米),在中国社会的发展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摘编自新闻晚报《“哥伦布大交换”如何改变地球》(1)请根据材料一,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主要内容。(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哥伦布大交换”对中国的影响。材料二 从16世纪开始,跨国长途贸易成为欧洲资本积累的主要手段。有人把当时全球贸易格局概括为两个大三角:一个是东方或亚洲三角;另一个是大西洋三角。西方史学家布罗代尔说“美洲白银1572年开始一次新的分流,马尼拉大帆船横跨太平洋,把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同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连接起来,运来的白银被用来收集中国的丝绸、瓷器和印度的高级棉布、以及宝石、珍珠等物品。”——摘编自高德步主编《世界经济史》(3)依据材料二,归纳当时海上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兴起的主要条件。材料三 由于欧洲水手探索世界海洋并建立起远洋贸易的航线,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发展起来。……地理知识的积累使他们能够把世界各地区通过便捷的贸易网络连接起来。然而,商业交流并非是全球网络的唯一结果。粮食作物、牲畜品种、病菌与人类移民也漂洋过海,极大地影响着全世界的各个社会。农作物的移植和牲畜的传播改善了人类的营养状况,增加了东半球的人口。外来的病原体引发的传染病使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的土著人大量减少。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的迁移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化图景,加速了世界人民的融合。欧洲的航海探险、远洋贸易网络以及哥伦布交换使得世界各地区相互依存,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进程。——(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下)》(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新航路开辟的世界性影响。三、论述题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期 主要内容棉花第一帝国 棉花具有不耐严寒、不耐酷暑的特性,印度的自然气候适合棉花生长,而英国则无法种植棉花,很长一段时间,印度通过加工棉花、进行销售来增加国家的财富。新航路开辟后,欧洲通过强大的武力对印度、美洲等原产地的棉花进行掠夺,逐渐形成以欧洲为主导的棉花贸易帝国。棉花第二帝国 这一阶段印度棉花开始自己走进欧洲,没有欧洲列强作为中间商。前期,欧洲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禁止进口印度棉花;中期,欧洲各国通过在农村开设工厂,聘用童工和妇女来解决劳动力问题,通过在美洲建立棉花种植园来解决原料不足的问题,派遣工业间谍窃取印度棉纺织技术,通过这些方式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棉花制造帝国应运而生。——整理自[美]斯文·贝克特的《棉花帝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参考答案:1.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全球航路开辟时期西欧。根据材料可知17世纪初,欧洲人还在不断探寻新世界,题目问的是西欧人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的根本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时期,这一时期,西欧人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主要就是为了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以扩大其原始资本的积累,C项正确; 据所学可知,17世纪英国已经打破西葡对航路垄断,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西欧人探寻南半球新世界的目的 不是扩展对地球的认知而是方便殖民扩张从而进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排除B项;开辟到达南半球的新航线是现象,不是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2.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达·伽马航行的方向是向东,不是向西,故C说法错误,符合题意“不包括”,选C;ABD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不包括”,不选。3.C【详解】德雷克和塔斯曼在航海过程中的新发现,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和平友好”,A项错误;德雷克发现合恩角,并不能体现推动美洲社会转型,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亚洲,故D项错误。4.D【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最早发现美洲大陆的航海家是哥伦布,故选D;迪亚士到达了好望角,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排除AB;麦哲伦及其船队首先完成环球航行,他到达美洲的时间晚于哥伦布,排除C。故选D。5.C【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利用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实质的能力。A、B、D项都是现象,从“议定的条件……任当地总督,但土地财富……归西班牙王室。”这可以看出C项才本质。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6.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17世纪(西方)。据所学可知,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成功探索出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C项正确;卡蒂埃是16世纪法国航海家,最终到达拉布拉多半岛,排除A项;巴伦支三次航行到达北冰洋,未探索出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排除B项;德雷克在16世纪到达美洲的合恩角,排除D项。故选C项。7.C【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欧洲)。本题要求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动机。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黄金(Gold)是指对黄金的狂热追逐,①符合题意;上帝(God)指的是向海外传播基督教,②符合题意;荣誉(Glory)指的是弘扬骑士精神或因功封爵,④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发土地资源”不符合新航路开辟的动机,③不符合题意。故①②④正确。 故选C项。8.D【详解】 葡萄牙是从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下独立的,与伊斯兰教矛盾尖锐,这是葡萄牙国王要求与“穆斯林作战” 的历史积怨, “同其他异教徒做生意” 说明其殖民活动具有经济目的,故D正确;A项不符合“同其他异教徒做生意”,排除;B项不能体现“同穆斯林作战”,排除;C项不能体现“同其他异教徒做生意”,排除。9.B【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时期(欧洲)。根据材料“热那亚人哥伦布如果不为西班牙女王服务,也会心甘情愿地为英国的、或者法国的、或者葡萄牙的国王效劳。佛罗伦萨人维雷扎诺携带法国国旗去美洲大陆。葡萄牙人麦哲伦是由西班牙王室雇佣去航行的”可知,哥伦布、麦哲伦、维雷扎诺等人都是得到了君主的支持进行的新航路开辟,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不能得知加速了商品在世界范围流动和建立起世界各地的直接联系,排除AC项;教皇子午线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开始,排除D项。故选B项。10.D【详解】根据材料“从塞维利亚港出发”,到达“巴西”“太平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是,其船队于1519年8月10日离开塞维利亚,从欧洲出发,经大西洋过麦哲伦海峡,过太平洋,经印度洋,过好望角,最后又经过大西洋回到欧洲,材料中大事记的内容和麦哲伦船队航行路线相符,因此该航海家为麦哲伦,D项正确;迪亚士只航行到了好望角,并没有进入太平洋地区,排除A项;达·伽马率船从里斯本出发,寻找通向印度的海上航路,船经加那利群岛,绕好望角,经莫桑比克等地,排除B项;哥伦布的航行路线是到美洲,它只经过了大西洋,并没有到过太平洋,排除C项。故选D项。11.A【详解】根据题目时间可知是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两个国家率先开始在东西方两个半球进行殖民掠夺活动,故A项正确。BCD不符合史实,排除。12.C【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16世纪20~70年代里,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等国的商品均集中到尼德兰安特卫普港,这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的表现,而贸易中心的转移属于商业革命的内容,C项正确;价格革命是16-17世纪由于美洲廉价金银流入欧洲而引起的欧洲金银贬值,物价上涨,这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19世纪末,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足以表明荷兰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排除D项。故选C项。13.A【详解】由材料可知,14-15世纪正是新航路开辟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处于萌芽阶段,故A项说法正确;B,C,D材料皆未提及,排除。14.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达·伽马和哥伦布的现实目标就是为了寻找黄金,A正确;资本是新航路开辟后带来的,排除B;C、D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方需要的东西,排除。15.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时期的世界。据材料“1497年7月,这次东方之行、通往东方新航路的发现”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这次航行的是达·伽马的船队,向东航行,最终到达印度 ,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①没到达东方,排除A项;②③向西航行,排除BC项。故选D项。16.A【详解】根据材料“首次证实了海包陆'的假设和“海洋相通”的推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所述“事件”指的是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这次航行的完成以确凿的事实证明了“地圆说”,故选A项;B项是哥伦布船队航行的成果,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得到了西班牙王室的经费支持,故排除C项;欧洲与亚洲的新商路在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前就已开通,故排除D项。17.(1)种类多;以食物为主;范围广,涉及欧亚非美各洲;双向交流,既有美洲作物品种外传,也有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推广。(任选3点)(2)影响:加速了人类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引发了西欧殖民掠夺的狂潮;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把世界开始连接成一个整体,扩大了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引起了思想解放运动。(任意3点)(3)中国:赋税制度变革;改变政府的运作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推动商业发展。(任选2点)欧洲:价格革命;导致封建领主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任选2点)【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世纪以来的世界。根据材料“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可分析出种类多;根据材料“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可分析出以食物为主;根据材料“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美洲作物向外传播”可分析出范围广,涉及欧亚非美各洲;根据材料“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可分析出双向交流,既有美洲作物品种外传,也有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推广。(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世纪以来的世界。根据材料“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可分析出加速了人类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根据材料“没有关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可分析出引发了西欧殖民掠夺的狂潮;根据材料“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的多”可分析出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材料“世界连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可分析出把世界开始连接成~个整体,扩大了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根据材料“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可分析出引起了思想解放运动。(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16世纪(欧洲)。中国:根据材料“万历年间,全国普遍实施一条鞭法,每年赋税的征收总额达到1500万两以上。”可知,赋税制度变革;根据材料“白银大量进入国家财政的领域,改变了明清时代政府的运作方式,及其与社会的交往方式。”可知,改变政府的运作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根据材料“至于它对对推动商业发展积极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可知,推动商业发展。欧洲:根据材料“从十六世纪三十年代起物价却一直上升,到十六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涨四倍多,法国、英国和德国则平均上涨两倍到两倍半。”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价格革命;导致封建领主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等角度进行说明。18.(1)变化:认识的世界范围进一步扩大;对非洲的认识进一步拓展,知道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名字:迪亚士。影响: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联结通道。(如答出“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世界市场雏形出现”给分。答出“人类地域性分散发展的历史开始改变”;“引起了‘商业革命’”;“以国别和种族为主的地域性历史开始逐渐演变为相互交流、影响和融合的世界历史”。)(2)事件: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表现: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推进新型区域合作,参加和主办APEC会议、上海合作组织等。(区域合作、全球化、对外开放格局形成,对外开放格局写出经济特区、开放城市、开放区、浦东开放开发也可。)【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中图一和图二对世界的描绘可知,认识的世界范围进一步扩大;根据材料中图一和图二对非洲的描绘可知,对非洲的认识进一步拓展,知道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名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二中“葡萄牙航海家”的名字是迪亚士,他带领船队到达非洲的好望角。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联结通道等方面分析。(2)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主动向世界开放。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可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推进新型区域合作,参加和主办APEC会议、上海合作组织等方面列举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走向世界的具体表现19.(1)商品的交换;物种的流动;疾病的传播;白银流向中国。(2)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刺激明代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丝绸、瓷器等远销欧洲,中国在当时全球贸易中处于贸易顺差地位;外来高产物种的引入,促进了中国人口的增长。(3)特点:长途大宗商品贸易;西欧是全球贸易的主宰;全球贸易格局分为两个大三角:亚洲大三角和大西洋大三角;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主要条件:新航路开辟,世界连为一体,商品的国际性流动增强。(4)全球贸易网络的建立,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商品、物种和人口的世界性流动;人类的食物结构发生改变,营养状况得到改善,东半球人口增加;美洲人口减少,文化结构发生改变,加速世界人民的融合;世界连为一体,全球一体化进程开始。【详解】(1)根据“西班牙的大型帆船航行到了中国的港口,……西班牙的商人们则从墨西哥的中间商那边买到了中国的丝绸”得出商品的交换;根据“烟草、马铃薯、火鸡从美洲传到欧洲,欧洲人则带着小麦、马匹和麻疹来到美洲”得出物种的流动,疾病的传播;根据“西班牙的大型帆船航行到了中国的港口,带来了非洲人在南美采集的银矿”得出白银流向中国。(2)根据“西班牙的大型帆船航行到了中国的港口,带来了非洲人在南美采集的银矿”得出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刺激明代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西班牙的商人们则从墨西哥的中间商那边买到了中国的丝绸”得出中国的丝绸、瓷器等远销欧洲,中国在当时全球贸易中处于贸易顺差地位;根据“欧洲人从美洲带来的农作物(土豆、番薯和玉米)”得出外来高产物种的引入,促进了中国人口的增长。(3)特点:根据“跨国长途贸易”得出长途大宗商品贸易;根据“马尼拉大帆船横跨太平洋,把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同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连接起来”得出西欧是全球贸易的主宰;根据“有人把当时全球贸易格局概括为两个大三角:一个是东方或亚洲三角;另一个是大西洋三角”得出全球贸易格局分为两个大三角:亚洲大三角和大西洋大三角;根据“运来的白银被用来收集中国的丝绸、瓷器”得出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主要条件:根据“16世纪开始”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使世界连为一体,商品的国际性流动增强。(4)根据“把世界各地区通过便捷的贸易网络连接起来”得出全球贸易网络的建立,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根据“粮食作物、牲畜品种、病菌与人类移民也漂洋过海,极大地影响着全世界的各个社会”得出商品、物种和人口的世界性流动;根据“农作物的移植和牲畜的传播改善了人类的营养状况,增加了东半球的人口”得出人类的食物结构发生改变,营养状况得到改善,东半球人口增加;根据“外来的病原体引发的传染病使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的土著人大量减少。……加速了世界人民的融合”得出美洲人口减少,文化结构发生改变,加速世界人民的融合;根据“使得世界各地区相互依存,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进程”得出世界连为一体,全球一体化进程开始。20.示例1论题:欧洲棉花帝国的发展史是一部“资本主义的扩张史”。阐述:14、15世纪,伴随着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欧洲国家首先开辟了新航路。新航路的开辟,一方面打破了世界原来孤立、分散的局面,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欧洲人通过武装殖民活动,对印度、美洲等原产地的棉花进行掠夺:同时,建立贸易垄断公司,排挤和打压印度传统棉纺织产品,从而使得印度传统棉纺织业衰败。通过早期殖民扩张,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主导的棉花贸易帝国。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凭借强大的生产能力,向外输出工业制成品,殖民地逐渐成为单一的原料生产国,成为欧美国家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殖民地国家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综上所述,西方的优势地位是建立在奴役、剥削殖民地的基础之上的,是以殖民地的落后为代价的,因此欧洲棉花帝国的发展史就是欧洲资本主义扩张史的缩影。示例2论题:新航路开辟加速了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阐述:14、15世纪,伴随着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欧洲国家率先开辟新航路。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为了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走上了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早期,欧洲通过强大的武力对印度、美洲等原产地的棉花进行掠夺,逐渐形成以欧洲为主导的棉花贸易帝国:后来,又通过在美洲建立棉花种植园来解决原料不足的问题,派遣工业间谍窃取印度棉纺织技术,以及暴力抢劫、罪恶的奴隶贸易等方式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同时,新航路的开辟使西欧出现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综上所述,新航路开辟为西欧国家资本的原始积累提供了重要条件;资本原始积累的增加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但给亚非美洲的人民带去了深重的殖民灾难。【详解】题目提供了两段材料,分别讲述工业革命前,印度棉花的品质优良,欧洲大量购买,但贸易主导权在欧洲列强手中,所以形成的是棉花的贸易帝国,即第一帝国。工业革命开始后,欧洲棉纺织业成为先驱,掌握了世界棉花的生产、贸易与加工,所以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棉花制造帝国,即第二帝国。观点可以从新航路开辟后欧洲逐渐占据世界贸易中心节点位置出发,或者工业革命期间欧洲棉纺织业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是欧洲早期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等入手。论证时注意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形成虽然是以欧洲为中心,但不可只提欧洲,其他部分的作用需要简单论述。最后需要对观点进行总结评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