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3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下科学期末检测考生须知:1. 全卷分试题卷Ⅰ、试题卷Ⅱ和答题卷。试题卷有4大题30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 请将学校、姓名、班级、试场号、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卷的规定位置上。3. 答题时,把试题卷I的答案在答题卷上对应的选项位置用2B铅笔涂黑涂满。将试题卷Ⅱ答案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书写,答案必须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卷上各题目规定区城内作答,做在试题卷上或超出答题区城书写的答案无效。4.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14。试题卷I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1. 下列各种措施中对防治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不利的是 ( )A.扩大林草比例,建设人工防护林B.合理分配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C.为提高牧业产量,大量增加放牧牲畜的数量D.解决农牧区生活能源,推广使用清洁无污染能源2.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下列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发出淡蓝色火焰 B.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放出大量的热量 D.发出蓝紫色火焰3.钴是一种非常 稀缺的元素,有“工业味精”之称。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有关信息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钴的原子序数为27 B.钴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32C.钴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8.93 D.钴位于同周期非金属元素的左侧4.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一些不能直接观察或复杂的事物。下列不属于模型的是( )A.原子结构 B.眼球结构C.新冠病毒 D.节约用水5. 将两枚硬币放在条形磁体下方,硬币的位置情况应为下列情况中的是( )A. B. C. D.6.农谚说:“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主要是根吸收来的B.植物生长所需量最多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C.植物吸收的水分是通过茎内的导管运输到各个部位的D.植物吸收的水分在开花结果时期主要用于光合作用7.课堂上老师做了如图的演示实验,根据实验现象无法得出的结论是A.甲、乙两次实验表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B.甲、丙两次实验表明干电池周围能产生磁场C.甲、丙两次实验表明通电导线周围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D.甲、乙、丙三次实验共同表明电能生磁,且其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8.图甲、乙分别表示人体肺部气体交换和呼吸运动模拟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Ⅰ、Ⅱ过程通过呼吸运动实现B.a、b 分别代表二氧化碳和氧气C.图乙模拟图甲Ⅰ过程,此时膈肌舒张D.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9.将A、B、C三种物质各16克混合加热,充分反应后混合物中有12克A,27克C和一定质量的D,已知B完全反应。若A、B、C、D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6、32、44、18,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A.2A+B=C+2D B.A+2B=C+2D C.2A+B=2C+D D.A+B=C+D10.如图是小明家的家庭电路示意图,晚上亮着的灯突然熄灭,用测电笔测 P、M、N、Q四个点,测电笔均能发光,则电路故障可能是( )A.保险丝烧断了 B.M点与 N 点之间断路C.N点与Q点之间断路 D.Q点与零线之间断路11.请你给小明家庭用电提出合理的建议,下列行为正确的是( )A.使用破损的插座 B.湿手触碰电源C.电器设备过载 D.使用测电笔,手与笔尾金属电极接触12.化学式中的数字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意义,下列关于“2”的含义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H2O 中的“2”表示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二个氢元素+2B.中的“2”表示氧化铜中铜的化合价为+2价C.2SO3中的“2”表示2种三氧化硫气体D.Cu2+中的“2+” 表示铜离子中含有2个质子13.甲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a、d为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湿润棉花,b、c为用紫色石蕊试液浸过的干燥棉花,垂直固定玻璃管的装置未画出)来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下列关于该实验装置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过推压注射器活塞,可以控制进入饮料瓶内液体的量B.利用该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时注射器内的液体可为稀硫酸C.利用该装置可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及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D.该装置的左半部也可用于制取氧气14.如图为测定蒸腾作用的简易装置,整个装置密封且充满水,管中留有一个气泡,将此装置放于阳光下,观察气泡的移动,根据标尺计算出气泡移动位置,进而计算出水分变化的数量,这一数量主要表示( )A.光合作用消耗的水量,气泡向左移动B.呼吸作用产生的水量,气泡向右移动C.蒸腾作用散失的水量,气泡向左移动D.蒸腾作用散失的水量,气泡向右移动15.小滨利用“热敏电阻的阻值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性质,设计了判断水温变化的装置,其工作原理如图甲所示,电源、热敏电阻、电磁铁、定值电阻R0由导线连接成一个串联电路,在线圈的上方固定一个弹簧测力计,其下端挂一铁块。实验时把热敏电阻放入盛水的烧杯中,水温的变化会引起弹簧测力计示数发生变化:如图乙所示为某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读数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到t2时间内热敏电阻的阻值变大B.t1到t2时间内水温升高C.t2到t3时间内电压表示数最小D.t3到t4时间内电路中电流变大试题卷Ⅱ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每空2分,共38分)16.科学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请根据图回答问题:(1)甲实验中现象是发出 色火焰,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乙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有 。17.某同学对“红土壤”和“黑土壤”觉得好奇,“红土壤”和“黑土壤”除了颜色不同,其他性状是否还有不同?他作了很多假设,并用实验一一验证。如下图是他做的实验(铁块、红土、黑土体积相同,加水至刚好浸没)。(1)该实验想验证的假设是 。(2)该实验通过比较加入的 来验证。18.发光二极管只允许电流从二极管的正极流入,负极流出。如图所示,将两只二极管与线圈连成并联电路,并将两只二极管的正负极接成相反情形。使磁铁在线圈中左右移动,此时会看见两只发光二极管轮流发光。(1)该装置是根据 原理制成的。(2)有同学认为用一只二极管也可以,为什么要用两只呢 我们可以这样说服他:实验中要用两只二极管,是因为可以方便地研究 的关系。19.C-14 是含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的碳原子,具有放射性,科学家利用C-14来测定古代遗存物的“年龄”。大气中的C-14 能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物先被植物吸收, 后被动物纳入。只要植物或动物生存着,伴随新陈代谢, C-14 就会在机体内保持一定的 平衡。而当有机体死亡后,其组织内的C-14 便以5730年的半衰期开始衰变并逐渐消失。 对于任何含碳物质,只要测定剩余放射性C-14 的含量,再结合其半衰期,就可推断出年 代。请根据短文回答下列问题:(1)与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 C-12 原子相比, C-14 原子结构上的不同是 不同。(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填字母)。A.C-14 原子属于碳元素B.C-14 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4C.C-14 原子比 C-12 原子的质量大20. 若使和中含有相同质量的氧元素,则和的质量比是 。若使和中含有相同质量的氢元素,则和的分子个数比为 。21.如图是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的一组实验,请你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来解释相关的实验现象。(1)甲装置中小白鼠很快死去的原因是小白鼠的 作用导致玻璃罩内缺氧。(2)乙装置中小白鼠能正常活着是因为绿色植物的 作用,更新了玻璃罩内的气体。这种生理活动的表达式是 。(3)从这一实验现象分析,绿色植物的 作用对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起了重要作用。22.在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的实验中,小科将组装好的电动机模型、滑动变阻器、电源、开关串联起来如图甲所示。(1)小科闭合开关,发现线圈不转,她用手轻轻转了一下线圈,电动机模型开始正常转动。线圈原来不转的原因可能是 ____(填字母)。A.线圈处于平衡位置 B.电源正负极接反了 C.磁铁没有磁性(2)若要电动机转速加快,小科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 移动。(3)完成以上实验后,小科取下图甲中的电源换上小灯泡,在模型的转轴上绕上细线,如图乙所示,然后快速拉动细线,使线圈转动起来,结果小灯泡发光,此时这模型就相当于 机。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20分)23.燃烧着的蜡烛用扇子一扇就灭,细心的同学观察到“每次扇灭蜡烛时,都有一缕白烟从烛芯飘出”,这一现象让他对蜡烛熄灭的原因展开如下猜想:猜想1:流动的空气使环境温度降低,低于石蜡的着火点;猜想2:流动的空气使环境的氧气含量降低;猜想3:流动的空气带走了主要的可燃物。为此,他设计了相关实验,具体内容见下方表格:组别 物质 着火点 实验操作 现象①启动吹风机2秒 ②测量温度1 燃烧的石蜡 60℃ 吹冷风 131℃ 熄灭后,立即将收集到的白烟通回蜡烛灯芯,蜡烛复燃2 燃烧的石蜡 吹热风 193℃ 熄灭, 后续不做处理3 燃烧的石蜡 吹热风 187℃ 熄灭后,立即将收集到的白烟通回蜡烛灯芯, 蜡烛复燃4 燃烧的木炭 320℃ 吹冷风 452℃ 燃烧更旺盛(1)有同学利用漏斗,倒扣盖灭燃烧的蜡烛,并收集蜡烛产生的白烟,如右图所示。在漏斗的导管口处可以点燃收集到的白烟,即可判断蜡烛熄灭后飘出的白烟 可燃物(选填“是”或“不是”)。(2)某同学通过第 组可以否定猜想2,并认为流动的空气还可以为可燃物的燃烧及时补充氧气助燃。(3)结合表中数据与现象,“蜡烛用扇子一扇就灭”的原因是 (请从燃烧需要满足的条件回答)。24. 小丁同学在研究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密度(单位面积气孔数目)时,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案进行实验。方案一:在一株生长旺盛的蚕豆植株上选取一片蚕豆叶,用滤纸把它上、下表皮的水分吸干,将两张浸有氯化钴溶液的蓝色滤纸(遇水会变红)相对应地贴在叶片上、下表皮的表面,并用回形针将其固定,观察贴在叶片上、下表皮上的滤纸,哪一张先变色,哪一张的颜色深一些。方案二:把新鲜的蚕豆叶片浸没在 60℃左右的热水中,观察叶片两面的气泡数目。方案三:取3 株大小、来源相同、具有等量叶片的该植物嫩枝,按图丙所示方法处理。(1)方案一实验中,滤纸贴上后经过一段时间,发现贴在叶片下表皮上的试纸先变色且颜色深一些。这种实验现象说明下表皮散发出来的水分 (填“多于”“等于”或“少于”)上表皮散发出来的水分。(2)方案二中观察到叶片下表面气泡多,说明叶片下表皮气孔比上表皮 。(3)在方案三中,实验开始时,先将各装置的质量调至 80克,其后每隔4小时测一次各装置的质量,直至实验结束,图丁曲线是实验结果。①图丁中曲线( )(填“Ⅰ”“Ⅱ”或“Ⅲ”)代表装置B的实验结果。②如果将装置 A 放在阳光下,在图丁中画装置质量变化的曲线。 25.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图 1),法国科学家安培发现两根平行导线通电后有如图2所示的现象(图中实线、虚线分别表示通电前、后的情况)。(1)如图1,通电前静止的小磁针南北指向。现要在小磁针上方拉一根直导线,使通电时小磁针会发生明显的偏转,直导线所指的方向应为 (选填“东西方向”、“南北方向”或“任意方向”)。(2)图2的实验表明平行通电导线之间有力的作用,若此时改变其中一根导线的电流方向,会产生的实验现象是 。(3)安培发现平行通电导线之间相互作用力F 的大小可能跟两根导线中的电流I1,I2, 导线之间的距离r有关,有关实验数据如下:实验次数 I1/A I2/A r/m F/N1 0.2 0.2 0.1 1.0×10-72 0.1 0.2 0.1 0.5×10-73 0.2 0.2 0.05 2.0×10-74 0.2 0.4 0.1 2.0×10-7分析表格实验数据,可获得的结论是 。四、解答题(本题共5小题,26题4分,27、28每小题各6分,29,30每小题各8分,共32分)26.国外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在锌原子周围聚合咪唑钠()和苯并咪唑()两种有机物制成的新型玻璃,与在硅原子周围聚合各种无机物制成的传统玻璃相比,它具有更好的透光性和延展性。(1) 硅元素与锌元素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是 不同。(2) 和两种分子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是 。27.如图表示的是地壳里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 ,(2)这幅图属于 (填“符号” 或“模型”);(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与含量占第二位的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可能是____(填序号)。A.二氧化氮 B.氧化铁 C.氧化铝 D.二氧化硅28.如图为课本中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装置。小科利用此装置进行氧气体积分数测定。(1)以下为小科进行实验的操作步骤,请按照先后顺序进行排序 ,①集气瓶内气体冷却到是室温,打开止水夹 ②将燃着的红磷伸入集气瓶③快速盖上瓶塞 ④关闭止水夹(2)空气中的氧气体积分数约为21%,但小科测得的结果为16%,结果明显偏小,请列举可能的原因 (写出两点)(3)红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为固体,请解释利用此装置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原理 。29.将一株生长旺盛的绿色植物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置于室外进行培养,用CO2浓度检测仪测得一天中该玻璃罩内CO2浓度的变化情况,绘制成如图甲所示的曲线。图乙是叶片表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表皮由大量无色透明.的表皮细胞组成,有利于光的透过;表皮上的气孔不仅仅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还是散发体内水分的“门户”。(1)根据图甲分析,该绿色植物一天中有机物的合成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消耗量。(2)图甲中BC段与AB段相比,CO2浓度增加减慢,可能的原因是 。(3)炎热夏天的中午,密闭容器中CO2浓度会出现图甲中FG段所示的变化,生物学上称之为植物的“午睡”现象,这是植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方式。请你利用所学的知识对这种现象进行解释。30.小明利用实验室的电磁继电器、热敏电阻R1、可变电阻器 R2等器件设计了一个恒温箱控制电路(如图甲所示),R1处于恒温箱内,图乙是R1的阻值随温度变化的关系曲线。控制电路的电源电压U=9V,电磁继电器线圈的电阻忽略不计,当电流为30mA 时,电磁继电器的衔铁被吸合。(1)由图乙可知,热敏电阻R1的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 。(选填“增大”、“减小”·)(2)为了实现温度控制,恒温箱的加热器(加热器的电热丝图中未画出)应该选择连接的两个接线柱是 。(3)如果要使恒温箱内预设的温度可调节范围是50℃~100℃,变阻器R2的最大阻值至少为多少?(4)若要提高恒温箱控制的温度,下列方法哪些是可行的____。A.减小控制电路的电源电压B.减小 R2的阻值C.让电磁铁的线圈匝数增加D.让电磁铁和衔铁的距离远离些E.在控制电路中串联一个电阻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解析】【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解答】A、实施退耕还草,重视植树造林可使水土得到保持,对防治土地荒漠化有利,A正确,不符合题意;B、发展节水农业,可以加强土壤保护,防止土壤流失和退化,对防治土地荒漠化有利,B正确,不符合题意;C、增加放牧数量,易造成草场沙化,防治土地荒漠化不利,C错误,符合题意;D、推广使用清洁无污染能源能减少对植被的破坏,对防治土地荒漠化有利,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2.【答案】A3.【答案】B4.【答案】D【解析】【分析】模型是所研究的系统、过程、事物或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也可指根据实验、图样放大或缩小而制作的样品,一般用于展览或实验或铸造机器零件等用的模子。【解答】A.此图为原子结构模型,故A错误;B.此图为眼球结构模型,故B错误;C.此图为新冠病毒模型,故C错误;D.此图为节约用水符号,故D正确。故答案为:D。5.【答案】A【解析】【分析】磁化后的硬币,变成了磁体,通过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来进行判断。【解答】当两个硬币都放在磁体的N极时,会被磁体磁化,硬币也具有N极和S极,由于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因此两个硬币的S极会吸引在磁体的N极上,两个硬币的下侧都为N极;由于同名磁极相互排斥,两个硬币的下侧会张开,故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6.【答案】D【解析】【分析】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主要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植物根系中的根毛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这有助于增加吸水能力。植物通过渗透作用和主动吸收的方式,将水分从土壤中吸入植物细胞内,并通过细胞壁和细胞间隙中的细胞膜,沿着植物的导管系统,主要是木质部,向上运输到叶片。此外,植物通过气孔开放释放水分中的蒸汽,这个过程称为蒸腾作用,它有助于植物保持水分平衡,并促进水分从根部向上运输。【解答】 A 、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主要是通过根部的成熟区吸收来的, A 正确;B 、导管具有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所以植物吸收的水分是通过茎内的导管运输到金身各处, B 正确;C 、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果树开花结果时增加施肥量,为其提供无机盐, C 正确;D 、植物需要量最大的石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 D 错误。故选: D .7.【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图片描述的现象,分析其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解答】A.甲、乙两次实验中,甲中通电时,小磁针的指向发生偏转,表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故A正确不合题意;BC.甲、丙两次实验中,电源的正负极方向改变,即电流方向改变,而小磁针的转动方向改变,说明磁场方向发生改变,那么表明通电导线周围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故B错误符合题意,C正确不合题意;D.甲、乙、丙三次实验共同表明电能生磁,且其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B。8.【答案】C【解析】【分析】(1)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肺与外界空气间的气体交换也叫肺的通气,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叫做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2)图中各部分的名称分别是:Ⅰ是吸气、Ⅱ呼气,ab分别表示二氧化碳和氧气。【解答】A、Ⅰ、Ⅱ表示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A正确;B、根据箭头方向可知a和b分别表示二氧化碳和氧气,B正确;C、乙图模拟吸气,图甲中Ⅰ表示吸气,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时,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下降,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C错误;D、a、b表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总是从浓度高的方向运动到浓度低的方向,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D正确。故答案为:D。9.【答案】B【解析】【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D的质量=参加反 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然后根据物质质量增加和减少的情况和相对分子质量确定化学方程式。【解答】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D的质量为:(16×3)-(12+27)=9g;在此反应中,A质量减少16g-12g=4g,B完全反应,质量为16g,C质量增加27g-16g=11g,D是生成的新物质,质量为9g。根据反应的数据可知,A、B为反应物,C、D为生成物。 因为A、B的质量比为:4g:16g=1:4,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16:32=1:2,故B的系数应为2;C、D的质量比 为:11g:9g=11:9,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44:18=22:9,故D的系数应为2;故可判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2B=C+2D。故选B。10.【答案】D11.【答案】D12.【答案】B【解析】【分析】(1)在化学式中,原子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在一个微粒中所含原子的个数;(2)元素符号的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3)化学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微粒的个数;(4)离子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在一个离子中带的正负电荷数。【解答】A.H2O中的2表示在一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故A错误;B.中的2表示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故B正确;C. 2SO3中的2表示2个三氧化硫分子,故C错误;D. Cu2+中的2+表示每个铜离子中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故D错误。故答案为:B。13.【答案】B【解析】【分析】A、根据注射器的特点分析。B、根据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分析。C、根据实验的现象分析二氧化碳的性质。D、根据制取装置的特点分析。【解答】A. 通过推压性注射器活塞,根据推压的速率可以控制进入饮料瓶内液体的量,故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B. 由于稀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的硫酸钙是微溶性的,利用该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时注射器内的液体不可为稀硫酸,故叙述错误,符合题意;C. 利用该装置实验时,由d处的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湿润棉花先变成红色,可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及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故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D. 该装置的左半部属于固液常温下反应制取气体,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也可以利用该装置,故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14.【答案】C【解析】【分析】 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是与物理学的蒸发过程不同,蒸腾作用不仅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因此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其主要过程为: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内导管→茎内导管→叶内导管→气孔→大气.植物幼小时,暴露在空气中的全部表面都能蒸腾。【解答】 其主要过程为: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内导管→茎内导管→叶内导管→气孔→大气.植物幼小时,暴露在空气中的全部表面都能蒸腾。 图中这一数量主要表示蒸腾作用散失的水量,气泡向左移动故答案为:C15.【答案】B【解析】【分析】由电路图可知,定值电阻与热敏电阻串联,根据图乙可知测力计的示数变化,据此可判断线圈中的电流的变化,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电流的变化,然后可知电压的变化,根据热敏电阻的阻值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判断水温的变化。【解答】由电路图可知,定值电阻与热敏电阻串联,电压表测定值电阻R0两端的电压,A、由图象可知,t1到t2时间内弹簧测力计示数增大,说明铁块受到磁力增大,线圈中的电流变大,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的总电阻减小,则热敏电阻的阻值减小,故A错误。B、因热敏电阻的阻值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t1到t2时间内热敏电阻的阻值减小时,水温升高,故B正确。C、由图象可知,t2到t3时间弹簧测力计示数不变,说明电路中的电流不变,则热敏电阻两端电压没有改变,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可知,电压表的示数不变;结合B项分析可知t2时刻水温最高,电路中的电流最大,由U=IR可知定值电阻R0两端的电压最大(电压表示数最大),所以,t2到t3时间内电压表的示数最大,故C错误。D、由图象可知,t3到t4时间内弹簧测力计示数减小,说明铁块受到磁力减小,电路中的电流减小,故D错误。故答案为:B。16.【答案】(1)明亮的蓝紫;(2)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解析】【分析】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解答】(1) 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为:(2)乙实验中可观察到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能像水-样倾倒,密度比空气气大的物理性质。17.【答案】(1)红土、黑土中空气含量不同(2)水的体积【解析】【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解答】(1)由图可知,向土壤中注入水,与铁块对比,可知是为了探究土壤中的空气体积分数;故该实验想验证的假设是红土、黑土中空气含量不同。(2)该实验通过比较加入的水的体积来验证。18.【答案】(1)电磁感应(2)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体切割磁感线方向【解析】【分析】(1)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会产生感应电流,这就是电磁感应现象;(2)根据二极管的单项导电性分析解答。【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当磁铁在线圈中左右移动时,相当于磁铁不动,线圈往复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因此会产生感应电流,那么该装置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制成的。(2)二极管具有单项导电性,图片中两个二极管反向安放,则发光时通过的电流方向不同,那么:实验中要用两只二极管,是因为可以方便地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体切割磁感线方向的关系。19.【答案】(1)中子数(2)A;C【解析】【分析】根据原子的结构和题干信息分析;【解答】(1)碳12原子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碳14原子含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碳12原子与碳14原子相比,它们结构上的不同是中子数不同;(2)A、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碳14是含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的碳原子,属于碳元素,故正确;B、 C-14 原子的核电荷数为即质子数是6,故错误;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也就是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碳12原子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碳14原子含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因此碳14比普通碳原子质量大,故正确;故选:AC。20.【答案】18:17;1:1【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式的含义计算;【解答】根据题意,氧元素质量相等,则氧原子个数也相等; 一个H2O与H2O2的分子中氧原子个数比为1: 2,要氧原子个数相等,所需H20与H2O2的分子个数比为2: 1, 用2: I分别乘以H2O与H2O2的相对分子质量比18: 34, 则有36: 34=18: 17;由于氢元素质量相等,则氢原子个数也相等,一个H2O与H2O2的分子中氢原子个数比为1: I, 要氢原子个数相等,所需H2O与H2O2的分子个数比为1: 1。21.【答案】(1)呼吸(2)光合;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3)光合【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生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解答】(1)生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所以甲装置中小白鼠很快死去的原因是小白鼠的呼吸作用导致玻璃罩内缺氧。(2)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所以乙装置中小白鼠能正常活着是因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更新了玻璃罩内的气体。这种生理活动的表达式是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3)植物光合作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所以从这一实验现象分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对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起了重要作用。故答案为:(1)呼吸(2)光合、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3)光合22.【答案】(1)A(2)左(3)发电【解析】【分析】直流电动机模型通过换向器来实现转子的连续转动,但是在平衡位置时,受力平衡或者线圈内无电流,不会转动。电动机模型中线圈收到的力的大小与电流大小,线圈匝数及磁场强度有关。直流电动机模型手动转动线圈,会使线圈导线切割磁感线,如外部电路闭合,会形成电流,相当于是发电机模型。【解答】(1)直流电动机模型不转很有可能是出于平衡位置,磁铁没有磁性,不可能是电源接反,电源接反只会导致转动方向相反。而手动转了下线圈后,正常转动了,就排除了磁铁没有磁性的原因,故答:A(2)电动机转速要加快,可以增大磁铁磁性、增多线圈匝数或者增大电流,题中为滑动变阻器划片,即要增大电流,所以根据欧姆定律,需要减少电阻,根据图示,划片向左滑动,电阻变小,故答:左(3)电动机外接用电器时,转动线圈,会使线圈导线切割磁感线,如外部电路闭合,会形成电流,相当于是发电机模型,故答:发电23.【答案】(1)是(2)4(3)移除蜡烛燃烧时的主要可燃物白烟。【解析】【分析】(1)根据右图所示,在漏斗的导管口处可以点燃收集到的白烟分析。(2)根据表格里的信息,通过第4组分析。(3)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分析。【解答】(1)有同学利用漏斗,倒扣盖灭燃烧的蜡烛,并收集蜡烛产生的白烟,如右图所示。在漏斗的导管口处可以点燃收集到的白烟,即可判断蜡烛熄灭后飘出的白烟是可燃物。(2)某同学通过第4组,燃烧更旺盛,可以否定猜想2,并认为流动的空气还可以为可燃物的燃烧及时补充氧气助燃。(3)结合表中数据与现象,“蜡烛用扇子一扇就灭”的原因是移除蜡烛燃烧时的主要可燃物白烟。24.【答案】(1)多于(2)多(3)Ⅱ;【解析】【分析】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气孔的张开和闭合受保卫细胞的控制。当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时,叶片内的水分吸收热量变成水蒸气,经气孔散失到外界空气中。因此,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解答】(1)植物的叶片上有气孔,是气体进出的“门户”,又是水分散失的“窗口”,方案一贴在叶片下表皮上的试纸先变色且颜色深一些,这是因为下表皮气孔比上表皮多,散失的水分较多。(2)把新鲜的蚕豆叶片浸没在60C左右的热水中,观察叶片两面的气泡数目,如果下表皮气泡的数目比上表皮多,说明叶片下表皮气孔比上表皮多。(3)装置A由于叶子未处理,所以能正常进行蒸腾作用,试管内的水减少的比较快,装置B中叶子的下表皮被用凡士林涂抹,所以下表皮无法进行蒸腾作用,而上表皮照样可以进行,所以试管内的水减少的比较慢,而装置C中叶子的上、下表皮都用凡士林涂抹,试管内的水不减少。由以上分析可以知道:曲线Ⅰ代表的是装置C内水的变化情况;曲线Ⅱ代表的是装置B内水的变化情况;曲线Ⅲ代表的是装置A内水的变化情况。由于植物的蒸腾作用在无光和有光的条件下都能进行,只是在光照强的时候,蒸腾作用的强度大,所以如果将装置A放在阳光下,装置A里面的水将会减少的更多一些,曲线变化如图:25.【答案】(1)南北(2)两根导线会相互排斥(3)平行通电导线之间相互作用力F的大小与I1、I2成正比, 与r成反比26.【答案】(1)质子数(2)C7H6N227.【答案】(1)氧(2)模型(3)B28.【答案】(1)④②③①(2)红磷质量太少/未等集气瓶内气体恢复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装置气密性不足/有部分水残留在导管中。(3)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且生成物五氧化二磷为固体,反应结束并冷却将形成低压区,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集气瓶,填补原来氧气的体积,水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解析】【分析】(1)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操作步骤分析。(2)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分析。(3)根据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且生成物五氧化二磷为固体,会形成明显的压强差分析。【解答】(1)小科进行实验的操作步骤,④关闭止水夹;②将燃着的红磷伸入集气瓶;③快速盖上瓶塞;①集气瓶内气体冷却到是室温,打开止水夹。故答案为:④②③①。(2)空气中的氧气体积分数约为21%,但小科测得的结果为16%,结果明显偏小,可能的原因:红磷质量太少;未等集气瓶内气体恢复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装置气密性不足;有部分水残留在导管中。(3)红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为固体,利用此装置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原理: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且生成物五氧化二磷为固体,反应结束并冷却将形成低压区,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集气瓶,填补原来氧气的体积,水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29.【答案】(1)大于(2)温度降低,植物的呼吸作用减弱(3)白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是CO2和H2O,而CO2是通过叶片的气孔进入的;由于夏天的中午光照强度过大,为了降低蒸腾作用,防止散失过多的水分,叶片的气孔关闭(或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关闭);气孔关闭,使CO2的吸收且减小,从而抑制光合作用的进行,造成光合作用的.速率下降,CO2的消耗量碱小;但总体光合作用速率仍大于呼吸作用速率,CO2的总量减小,只是减小幅度变小【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解答】(1)根据图甲分析,该绿色植物一天中有机物的合成量大于消耗量。因为装置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减少了,说明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大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所以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大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2)图甲中BC段与AB段相比,CO2浓度增加减慢,可能的原因是温度降低,植物的呼吸作用减弱;(3) 白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是CO2和H2O,而CO2是通过叶片的气孔进入的;由于夏天的中午光照强度过大,为了降低蒸腾作用,防止散失过多的水分,叶片的气孔关闭(或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关闭);气孔关闭,使CO2的吸收且减小,从而抑制光合作用的进行,造成光合作用的.速率下降,CO2的消耗量碱小;但总体光合作用速率仍大于呼吸作用速率,CO2的总量减小,只是减小幅度变小故答案为:(1)大于(2) 温度降低,植物的呼吸作用减弱(3) 白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是CO2和H2O,而CO2是通过叶片的气孔进入的;由于夏天的中午光照强度过大,为了降低蒸腾作用,防止散失过多的水分,叶片的气孔关闭(或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关闭);气孔关闭,使CO2的吸收且减小,从而抑制光合作用的进行,造成光合作用的.速率下降,CO2的消耗量碱小;但总体光合作用速率仍大于呼吸作用速率,CO2的总量减小,只是减小幅度变小30.【答案】(1)减小(2)C D(3)根据题意可知,当电流为30毫安时,电磁继电器的衔铁被吸合,此时的电阻为R总=由乙图可知,可调节范围50℃~100℃时,R总的阻值为50Ω~30Ω所以应选择270Ω的可变电阻;(4)A;D;E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