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一、教材与课标解读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课标解读:推动人类进入20世纪历史的重大事件是伴随19世纪70年代以来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而形成的帝国主义。20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都与帝国主义密切相关,都是帝国主义的产物;两次世界大战后分别由战胜国建立的战后国际秩序,则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本专题中应重点关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和战后形成的国际关系新秩序,及其对战争与和平的影响。在教学实施环节,应通过揭示帝国主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关系,大战的极端残酷性对人类的影响,以及一战后建立的国际体系与国际秩序对战后世界的影响,将其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建立有机联系,为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作必要的准备。课程内容解读:要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必须追溯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其影响。19世纪中后期,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垄断组织的产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竞相奉行殖民扩张、建立庞大帝国的帝国主义政策。与已经占有广大殖民地的英国和法国相比,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迅速崛起的德国对殖民地的寻求更为积极。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列强之间矛盾尖锐,逐渐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8年11月,战争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战争结束后,战胜国瓜分了战败国的所有海外殖民地,并对它们实行严厉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制裁,建立起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世界形成了英、法、美主导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是一战后由战胜国建立的国际新秩序。但是,这个新秩序建立在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基础上,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并激起了德国和意大利、日本的强烈不满。与此同时,为促进国际合作与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战胜国建立了国际联盟,作为这个新秩序的一部分,却由于其“全体一致”原则的机制缺陷而无法真正维持和平。子目逻辑关系:本课包括三个子目:分别为“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一战后的国际秩序”。这三个子目的逻辑关系是:遵循历史思维,围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战争基本过程及其与中国的关系,以及战胜国对战后世界作出的和平安排展开;在讲述必要的历史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展开理论思考,深化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和现象的认识。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对象为执信中学执信路校区高一(3)班,学生的文史基础相对较为扎实,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部分史实有所了解,大致掌握这一时期的历史脉络,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难度不宜过浅。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适当提高标准,以教科书为底本补充案例和素材,在保证课堂趣味性、完整性的同时进行适当的知识拓展,做到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浅出,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师生之间的默契提升课堂的互动效果,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和思考的过程之中。三、教学重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背景及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四、教学方法文献分析法、小组讨论法五、学习目标1.本课以1888年恩格斯对世界大战的预判和1887年《欧洲“和平”形势图》的漫画为引子,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恩格斯能够预测到世界大战的爆发,并以漫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分析19世纪后期欧洲的国际局势,指出帝国主义国家在殖民掠夺的过程中存在的矛盾,认识到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2.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初中知识梳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进程,着重关注华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发挥的作用,并结合教科书“历史纵横”板块的内容,以华工的视角认识到世界大战的残酷性。3.教师以梁启超在战争结束后对欧洲未来局势的预测为切入点,结合1919年巴黎和会和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难以维系欧洲长久和平局势的原因,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4.教师结合本课恩格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过程预测,引导学生思考恩格斯能够预测一战爆发、战争残酷性及国际秩序瓦解的原因,通过引用恩格斯预测世界大战时的相关论调,引导学生认识到唯物史观在分析历史、感知未来等方面的思想魅力。六、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3分钟)教师首先向学生提问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间,并通过展示恩格斯精准的预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恩格斯能够作出准确判断的原因,此处教师需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力进行回答。对于普鲁士德意志来说,现在除了世界战争以外已经不可能有任何别的战争了。这会是一场具有空前规模和空前剧烈的世界战争。那时会有800万到1000万的士兵彼此残杀,同时把整个欧洲都吃得干干净净,比任何时候的蝗虫群还要吃得厉害。——恩格斯《波克罕〈纪念1806年到1807年德意志极端爱国主义者〉一书引言》(1888)学生回答:恩格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应知人论世,回到恩格斯生活的历史现场进行思考,向学生展示1887年匈牙利讽刺漫画《欧洲“和平”形势图》,引导学生思考恩格斯生活的欧洲存在哪些国际冲突?学生结合漫画回答:沙俄和奥匈帝国的矛盾、法国和德国的矛盾。2.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15分钟)教师提问:为什么在恩格斯生活的欧洲,这些矛盾会酝酿出世界大战?教师带领学生回到19世纪后期欧洲的历史现场,引导学生回答:这一阶段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陆续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资本输出为主要对外经济扩张形式,而资本输出需要更为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市场,由此帝国主义国家对瓜分世界、掠夺殖民地的需求十分迫切。教师结合教科书P85史料阅读,以列宁的论调指出瓜分世界、掠夺殖民地是帝国主义国家最鲜明的特性:帝国主义是……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为此,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于19世纪末疯狂掠夺殖民地。教师利用表格展示掠夺殖民地面积和人口规模排名前三的欧洲国家。引导学生通过读表发现英德之间的反差,进而发现德国在瓜分世界阶段所面临的窘境,并引出德国在夺取殖民地方面的不满和诉求。1884-1900年英、法、德掠夺殖民地统计表殖民面积(万平方英里) 殖民地人口(万)英国 370 5700法国 360 3650德国 100 1470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对我们说:怎么办 世界已经分割完了! ……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德国外长皮洛夫1899年的演说教师提问:德国如此渴求殖民地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用于发展本国资本主义经济。教师展示英、法、德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比例变动表格,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德国产生不满的原因。英、法、德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比重1870年 1913年英国 31.8% 14%法国 10% 6%德国 13.2% 16%学生回答:在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里,德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殖民地规模是极不对称的。教师讲授:通过两张表格的分析可知,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日益显著,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特别是英德殖民地规模的反差,导致英德矛盾尤为突出,在P85史料阅读中,英国舆论界甚至认为,英德之间的矛盾最终只能以诉诸战争的形式解决。教师提问:帝国主义国家具体有哪些矛盾?又是如何解决这些矛盾的?(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结合漫画、表格梳理此前已经提及到的国际矛盾)学生回答:沙俄、奥匈帝国的矛盾、英德矛盾、法德矛盾,都是基于领土争端和殖民地争夺等方面的原因。教师讲授:此外,当时还有德国和沙俄的贸易冲突,法国和意大利的殖民地纠纷等。本着最原始的利益关系,各国自然而然地出现了阵营的分化。学生回答: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各国之间的利害关系,逐一分析各对矛盾,指出沙俄和奥匈帝国的矛盾最容易引爆战争。可以让学生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全过程。教师提问:从萨拉热窝事件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立足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冲突,所以这场战争的基本属性是什么?学生回答:帝国主义战争。教师提问:为什么称这场战争为帝国主义战争?学生回答:因为战争的目的是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这是帝国主义国家最为鲜明的特征。3.第一次世界大战(2分钟)由于本节内容是学生初中阶段深入学习过的内容,教师在进行讲解时可一笔带过,但重点需要强调中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系,指出华工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并以此引出世界大战的残酷性。教师利用一战中华工的照片向学生提问:中国人在一战中是以什么形象出现的?学生回答:以华工的身份出现,中国通过“以工代兵”的形式参加一战,主要集中于战争后方。教师引导学生结合P87历史纵横内容“有1万多名华工在这次战争中献出了生命”,认识到世界大战的残酷性,同时抛出恩格斯对世界大战的预测,指出恩格斯对战争残酷性的正确判断。这会是一场具有空前规模和空前剧烈的世界战争。那时会有800万到1000万的士兵彼此残杀,同时把整个欧洲都吃得干干净净。——恩格斯《波克罕〈纪念1806年到1807年德意志极端爱国主义者〉一书引言》(1888)4.一战后的国际秩序(20分钟)本节内容拟将教科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将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分开叙述,把国际联盟整合到凡尔赛体系内,从两大体系的内容总结出共性的特征——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由此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难以妥善解决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的原因。(1)凡尔赛体系(10分钟)教师提问:第一次世界大战因帝国主义国家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而战,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如何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学生回答:通过召开重新划分世界秩序的国际会议,订立新的国际条约来进行秩序的重新构建。教师引出巴黎和会及和会英、美、法“三巨头”后提问:协约国最初是英、美、法三个国家吗?学生回答:不是,俄国被排除在“三巨头”之外了,美国加入其中。教师追问: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又体现出什么问题?学生回答:俄国因十月革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体现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教师讲授:尽管没有俄国的参与,但巴黎和会体现的“和”字,仍让世界人民看到了和平的希望,梁启超为此十分自信地表示:欧洲经过这一会创巨痛深的战争,惊魂初定,此后三五十年无大战事,实在意中。——梁启超《欧游心影录》教师提问:站在今天的角度看,梁启超对未来战争与和平局势的预测显然是不正确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巴黎和会最终偏离了“和”的轨道?(教师抛出《凡尔赛条约》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指出各项条款中隐藏的各种矛盾。)学生结合条约条款回答:条款激化了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延续了帝国主义国家和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同时重构了战后欧洲的国际秩序。教师结合恩格斯对战后国际秩序重构的预测,指出战后国际秩序重构发生的必然性。总之,将出现一种混乱局面,肯定无疑的结果只有一个:规模空前的大屠杀,整个欧洲空前未有的衰竭,最后是整个旧制度的崩溃。——《恩格斯致奥古斯特·倍倍尔的信》(1886年9月13-14日)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在以往的学习中还有哪些知识提到过巴黎和会?学生回答:五四运动。教师提问:中国在巴黎和会上遭遇了什么,最终激起五四运动?学生回答: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遭受到帝国主义的强权政治,体现出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教师提问:尽管和会上矛盾重重,英、美、法“三巨头”为了自身利益,依然不遗余力地维护新秩序的稳定,那么,他们维护新秩序的工具是什么?学生回答:国际联盟。教师引导:国际联盟作为维护新秩序的国际组织,其宗旨在于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但这一目标最终能否实现?学生回答:不能,因为“全体一致”原则,决议需要所有会员国全部同意才能生效,难以实现相应的宗旨。教师提问:除了对欧洲秩序的重新安排,国际联盟对亚非拉广大殖民地又是如何安排的?并引导学生阅读P89学思之窗部分史料进行分析,强调帝国主义国家在安排殖民地命运时的强权政治色彩。实行此项原则之最妥善方法莫如以此种人民之保佐委诸资源上、经验上或地理上足以承担此项责任而亦乐于接受之各先进国,该国即以受任统治之资格为联盟施行此项保佐。——《国际联盟盟约》第二十二条(二)(2)华盛顿体系(4分钟)教师讲授并提问:凡尔赛体系引发了战后国际社会的重重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为更为妥善地解决争端,于1921-1922年召开华盛顿会议。但这场远在大洋彼岸的会议,却让毛泽东认为“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那么,这场会议有哪些针对中国的条款损害了中国的利益?学生结合教科书回答: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诸多特权;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师生共同分析:中国在这场会议上依然延续巴黎和会的遭遇,仍遭受帝国主义的强权政治。教师引导:然而,在此次会议上,遭受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还不止中国,教师抛出《五国海军公约》的内容,由学生分析此公约仍是维护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工具。《五国海军条约》:英、美、法、意、日主力舰总吨位比例为5:5:3:1.75:1.75师生共同总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充斥着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色彩。教师摆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引发的种种矛盾,向学生提问: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什么不能妥善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教师应从各国产生矛盾的原因,及解决矛盾的目的两个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学生回答: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仍然存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本质没有改变。师生共同总结:由此酝酿着第二次世界大战。(3)一战的影响(3分钟)教师引导并提问:一战虽远在欧洲,但当时仍有不少中国人关注着这场战争。如著名思想家严复和梁启超。严复《欧战感赋》(1917)指出:“见说伤亡过十万,不堪人种日萧条。”严复的感慨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教师提问:人类在遭受世界大战的打击后,对战争会持什么态度?学生回答:会出现反对战争,呼吁和平的运动。教师抛出梁启超的时评,带领学生分析梁启超的评论中体现出的一战影响。我想大战的结果,奥、俄瓦解,中欧、东欧各小民族纷纷建国,加以威尔逊将民族自决四个字大吹大擂,民族主义越发光焰万丈。——梁启超《欧游心影录》(1918-1920)、学生回答:削弱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动摇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4)总结与升华(3分钟)教师引导: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发现恩格斯在预测世界大战的爆发、世界大战的残酷性,以及战后旧秩序崩溃的问题上,都与历史发展的轨迹有着惊人的吻合。那么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结合恩格斯在展开预测前的论述,分析恩格斯运用的历史分析方法。即使现在,仍然有必要经常使人回忆一下这个时代:傲慢和失败、国王无能的时代,迷恋于自己的两面手法的普鲁士外交官愚蠢奸诈的时代,贵族军官在极其懦怯的叛卖中仍然大言不惭的时代……国家也日益背离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变成一个大地主、交易所经纪人和大工业家的集团来剥削人民。——恩格斯《波克罕〈纪念1806年到1807年德意志极端爱国主义者〉一书引言》(1888)学生回答: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立足时代,立足人民。教师总结:唯物史观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分析历史,还能够帮助我们感知未来,学好、用好唯物史观,感受唯物史观的思想魅力,是我们终身受用的精神财富。七、板书设计1.一战的爆发: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2.一战的进程:帝国主义战争的残酷性;3.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帝国主义强权政治)。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