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重要影响。教学难点: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影响。【时空定位】【概念解析】国际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极:一般是指“强势大国或者国家联盟”(强大的经济实力或国际政治影响力)【自主学习】第一遍看书:快速浏览本课的内容,包括图片、小字部分,完成以下问题。第二遍看书:再次细读课本,思考以下问题,并在课本上作出标记。分析冷战爆发的原因。冷战进程领域 国家 措施 时间 影响政治 美国 杜鲁门主义 1947.3 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苏联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7.9 宣布世界分裂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敌对与斗争的阵营经济 美国 马歇尔计划 1947.7 控制西欧、遏制苏联、巩固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苏联 经互会 1949.1 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军事 美国 “北约” 1949.4 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形成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苏联 “华约” 1955.5地缘政治 美国 第一次柏林危机 1948.6 直接导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1949年成立,德国分裂苏联3.结合冷战下的国家关系和所学知识,归纳冷战的影响。【本课小结】【当堂检测】1、1946年上半年,英国工党政府制订出冷战政策,其基本点是:抵抗苏联的势力扩张,拉拢美国结成亲密的联盟,弥补英国本身力量的不足,让美国为英国的战后目标服务。同一时期,美国政策才开始从在英苏间中立到与英国结盟对苏“遏制”。这说明英国A.并非美国冷战政策盲目追随者 B.能够左右美国的对外政策C.取得了西方反苏阵营的领导权 D.善于分化美苏间同盟关系2、有学者指出,二战后,美苏“都把在经济上最终超过对方,建立更美好的社会,推广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制度模式,争取到更多的追随者作为最终战胜对方的深层决定性因素”。该学者意在强调A.美苏均势维持了世界的和平 B.美苏在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上激烈竞争C.冷战是美苏综合国力的较量 D.美苏两国追求的根本利益逐渐趋向一致3、英国历史学家保罗认为:“北约在军事上的作用,与马歇尔计划在经济上的作用别无二致”。二者都A.缓和了欧洲的矛盾 B.维护了世界的和平C.加深了欧洲的裂痕 D.促进了欧洲的联合4、在1947年7月正式启动的马歇尔计划中,美国将电影作为重要的谈判事项。与法国谈判时,美国就要求法国政府提高好莱坞电影在法国放映的配额。美国政府此举旨在A.加强对欧洲的军事控制 B.提高美国的电影制作水平C.丰富法国民众文化生活 D.对外输出美国式意识形态5、二战以来,苏联的发展以重工业为主,最强时经济实力约是美国的三分之二,而东欧国家从历史上看长期落后于西欧国家。据此可知,两极格局具有A.对抗性 B.不完全性 C.阶段性 D.不平衡性6、1956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5607号文件(NSC-5607)出台,最高决策者开始把实现两大阵营的“文化交流”作为对外政策的重要基础。此后,美国便开始以“人民资本主义”为口号,开展对外传播美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宣传运动,攻击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已不再是宣传重点。这说明A.美苏逐渐放弃冷战政策 B.美国生活方式影响广泛C.冷战形式逐渐趋于隐蔽 D.苏联阵营宣传能力不足7、1961年,东德在西柏林修建了柏林墙,美国对此提出强烈抗议,并派装甲部队来到柏林墙下,与苏联坦克对峙。上述行为A.导致德国的正式分裂 B.加速两极格局的形成C.体现两大阵营的对抗 D.反映战争冲突的加剧8、1962年美国觉察到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对古巴实行全面“隔离”,肯尼迪总统亲自指挥隔离措施的执行,把封锁线移到更靠近古巴的地方,同时命令海军不要轻易拦截苏联的船只。肯尼迪此举意在A.利用本土优势打击古巴 B.敦促北约组织遏制苏联C.力求外交途径化解危机 D.确保欧洲利益不会受损9、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美国支持以色列并向以色列提供武器。英国则强调“以色列必须撤出1967年占领的阿拉伯国家领土”,还拒绝了美国飞机使用英国和塞浦路斯的基地向以色列运输武器和物资的请求。这一现象反映了A.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B.英美争夺对中东地区的控制权C.美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衰退 D.欧美形成相互借助和制约关系10、自美国总统里根上台以来,美国与日本贸易摩擦不断,且日益加剧。其突出表现为汽车、家用电器、尖端电子产品之争。到80年代中期,美国的收音机、电视机、录像机、摩托车、照相机等市场,几乎为日本产品所独占。这反映了A.日本桃战美国霸权地位 B.美国亚太战略政策调整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D.日本科技全面超越美国11、1970年,拉美21国通过了《海洋法宣言》,宣布签字国在200海里海城内享有主权和专属经济区的管辖权。而美苏两国则鼓吹“公海自由论”,极力抵制拉美国家的主张。这反映A.拉美加强区域合作摆脱殖民统治 B.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兴起C.中间力量的崛起冲击了两极格局 D.美苏结盟阻止拉美的发展12、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经历了最为繁荣、对世界最有经济影响力的十年后,民族自尊心急剧膨胀,各界不满足于在国际秩序中只扮演经济大国角色,主张积极参与政治、安全领域的国际协调,增加国际责任。这些行为A.意在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B.力图冲破美国对日本政局的控制C.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演进 D.改变了西方大国主导的国际局势13、有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形成了雅尔塔体系,其影响并没有随着冷战的终结而消失,而是留给冷战后的世界以及21世纪的宝贵遗产:欧洲在衰落中走向复兴;亚太地区的变化翻天覆地;民族国家使世界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论述意在说明雅尔塔体系A.具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B.应随着两极格局瓦解被否定C.孕育了一个多极化的世界 D.至今仍然存在并发挥着作用【拓展学习】一、对比:国际格局与国际局势。1、国际格局:即世界格局,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对比趋于平衡,势均力敌时,就会形成一种新的国际格局。世界格局的演变历程为:传统的世界格局是以欧洲为中心,二战后形成美苏两极格局,20世纪70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20世纪90年代苏东剧变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目前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暂时表现为一超多强。2、国际局势:是一种政治形势,国际间的任何事件都可能导致国际局势的转化,但不一定会导致国际格局的变化。两极格局结束后的世界形势的特点是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题;世界呈现出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二、分析:雅尔塔体系、“冷战”、两极格局三者联系。1、从时间顺序上说,先有雅尔塔体系(始于1945年雅尔塔会议),再有“冷战”(始于1947年杜鲁门主义),最后才有两极格局(正式形成于1955年华约组织的建立)。2、从关系上说,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集中体现;两极格局下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三、理解:“冷战”。1947年—1991年之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特点:欧洲“冷战”与亚洲“热战”并存、大国利益之争、地缘政治明显、意识形态色彩强烈、军备竞赛激烈、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机制。四、理解:两大阵营。资本主义阵营,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http: / / zhidao. / search wor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fr=qb_search_exp&ie=utf8 )成立标志其形成;社会主义阵营 ( http: / / zhidao. / search word=社会主义阵营&fr=qb_search_exp&ie=utf8 ),1950年中苏建交标志其形成,60年代中苏 ( http: / / zhidao. / search word=中苏&fr=qb_search_exp&ie=utf8 )关系破裂,阵营实际上已不复存在,但习惯上仍将两大阵营的对抗称之为两极格局。五、认识:世界格局的变化。1、必须认识并承认世界社会的多样性,统一性,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2、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工作的中心。而遏制霸权主义的最有力的措施就是使更多的国家迅速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3、追求本国利益同时也应该兼顾他国的利益;建立平和、尊重、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超越意识形态,和平相处 相互尊重;摒弃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思维),实现合作共赢;以对话解决争端,用协商化解分歧。结伴而不结盟,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六、理解:意识形态。指对事物 ( https: / / baike. / item / %E4%BA%8B%E7%89%A9 / 1693084" \t "https: / / baike. / item / _blank )的理解 ( https: / / baike. / item / %E7%90%86%E8%A7%A3 / 1065948" \t "https: / / baike. / item / _blank )、认知 ( https: / / baike. / item / %E8%AE%A4%E7%9F%A5 / 1262721" \t "https: / / baike. / item / _blank )。人的意识形态受思维能力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80%9D%E7%BB%B4%E8%83%BD%E5%8A%9B / 1859428" \t "https: / / baike. / item / _blank )、环境、信息(教育、宣传)、价值取向 ( https: / / baike. / item / %E4%BB%B7%E5%80%BC%E5%8F%96%E5%90%91 / 7560949" \t "https: / / baike. / item / _blank )等因素影响。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同一种事物的理解、认知也不同。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和社会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变革或革命,往往是社会变革或革命的先声。而意识形态安全的本质,是通过灌输、教育实现意识形态认同,维护文化领导权。意识形态尖锐对立表现:自由的帝国民主的帝国社会主义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人民)政府主导的经济体系一党制民主共产主义是解放人类的必要条件资本主义制度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家)自由竞争的经济体系两党制自由资本主义是结束地球上暴政的唯一途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