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试卷类型:A
潍坊市高考模拟考试
历史
2024.5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成员身份由氏族(宗族)之人变成了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战国时期,将所有民众置于国家名籍之上成为各国变革的主旋律。上述变化( )
A. 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 B. 促使宗法观念瓦解
C. 宣告了氏族社会的崩溃 D. 推动小农经济产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社会成员身份由氏族(宗族)之人变成了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和“将所有民众置于国家名籍之上成为各国变革的主旋律”可知,材料强调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加强,这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A项正确;材料强调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加强,没有讲述促使宗法观念瓦解,排除B项;材料强调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加强,没有讲述宣告了氏族社会的崩溃,排除C项;材料强调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加强,没有讲述推动小农经济产生,排除D项。故选A项。
2. 下表是史书中关于唐朝与少数民族绢马贸易的记载。据此可认定,当时( )
出处 记载
《全唐文·赐突厥玺书》 国家旧与突厥和好之时,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国家买突厥马羊,突厥将国家彩帛,彼此丰足,皆有便宜。
《新唐书·食货志》 时回纥有助收西京功,代宗厚遇之,与中国(唐朝)婚姻,岁送马十万匹,酬以缣帛百余万匹,而中国财力屈竭,岁负马价。
《新唐书·崔从传》 党项互市羊马,类先遣帅守,(崔)从独不取,而厚慰待之,羌不敢盗境。
A. 丝路通畅便利商品交流 B. 国家强化对边疆的治理
C. 政府主导开展绢马贸易 D. 民间贸易受到严格限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互市交通,国家买突厥马羊,突厥将国家彩帛,彼此丰足,皆有便宜”“代宗厚遇之,与中国(唐朝)婚姻,岁送马十万匹,酬以缣帛百余万匹,而中国财力屈竭,岁负马价”“类先遣帅守,(崔)从独不取,而厚慰待之,羌不敢盗境”可知,政府主导开展绢马贸易,从而实现对少数民族的有效管理,C项正确;材料为唐朝与少数民族的绢马贸易,未涉及丝路情况,排除A项;材料强调政府主导开展绢马贸易,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表明政府主导开展绢马贸易,未体现民间贸易受到严格限制,排除D项。故选C项。
3. 叶适是南宋时期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他反对虚谈心性,主张“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下列主张与叶适思想最接近的是( )
A. 崇礼尚义 B. 发明本心 C. 个性解放 D. 工商皆本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宋代。叶适强调功利,而工商皆本符合功利之心,D项正确;叶适强调功利之心,崇礼尚义和功利心相对,排除 A项;叶适反对虚谈心性,排除B项;材料没涉及个性解放,排除C项。故选D项。
4. 康熙年间,知县李来章在管理粤北瑶族聚居地连山县期间,“恭撰《圣谕衍义》,置约宣讲,排延蒙师,授以小学、《孝经》,聊以云教也”。该举措旨在( )
A. 推动儒学发展 B. 发展基层教育 C. 强化政治认同 D. 缓和社会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康熙年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知县在任粤北瑶族聚居地连山县期间,“恭撰《圣谕衍义》,置约宣讲,排延蒙师,授以小学、《孝经》,聊以云教也”,宣讲圣谕,宣传儒家思想,这些都是为了强化少数民族地区对国家文化认同、政治认同,C项正确;宣讲儒家思想,根本上来说是为了维护统治,强化认同,排除A项;发展基层教育不是根本目的,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社会矛盾激化,不存在缓和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5. 严复在《原强》中指出,西洋“其鸷悍长大既胜我矣,而德慧术智又为我民所远不及……苟求其故,则彼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能使其民皆若有深私至爱于其国与主,而赴公战如私仇者”。这一思想( )
A. 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 提供了反清斗争的理论依据
C. 突破了中体西用的藩篱 D. 揭示了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从“其鸷悍长大既胜我矣,而德慧术智又为我民所远不及……苟求其故,则彼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可知严复认为西方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他们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说明突破了中体西用的藩篱,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严复思想产生的结果,排除A项;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不主张推翻清政府,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甲午战败的论述,排除D项。故选C项。
6. 1918年11月,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指出,世界大战取得胜利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其“政治的结果”是“‘大···主义’(专制)失败,民主主义战胜”,“社会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失败,劳工主义战胜”,而二者都是“庶民的胜利”。据此可知,李大钊( )
A. 赞扬了协约国胜利的伟大意义 B. 指明了中国社会变革的新方向
C. 分析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 D. 阐明了建立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8年11月(中国)。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1918年11月、12月,李大钊相继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深刻揭露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本质,热情歌颂了十月革命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社会变革指出了新方向,B项正确;据材料“世界大战取得胜利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可知,李大钊认为取得这次战争胜利的不是协约国的武力,而是人类世界的新精神,排除A项;在1919年出版的《新青年》“马克思研究专号”上,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且材料未涉及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和建立工农联盟等问题的探究,排除C、D项。故选B项。
7. 下图为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漫画《旗开得胜》。该漫画( )
A. 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的斗志 B. 讽刺了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C. 揭露了日军灭亡中国的阴谋 D.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旗开得胜”“十九路军”可知,材料描绘的是十九路军在淞沪会战中英勇抗日,淞沪会战使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该漫画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的斗志,A项正确;十九路军在淞沪会战中英勇抗日不属于不抵抗,排除B项;该漫画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的斗志,未体现该漫画揭露日军灭亡中国的阴谋,排除C项;该漫画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的斗志,未涉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排除D项。故选A项。
8. 下列是《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标题,属于1951年的是( )
A. 《将革命进行到底》
B. 《在伟大爱国主义旗帜下巩固我们的伟大祖国》
C. 《一切为了实现国家的总路线》
D. 《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1年(中国)。根据所学可知,1951年属于建国初期,当时我们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新生政权,所以1951年的《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标题应是《在伟大爱国主义旗帜下巩固我们的伟大祖国》,B项正确;《将革命进行到底》发表于1949年,排除A项;《一切为了实现国家的总路线》发表于 1954年,排除C项;《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发表于1967年,排除D项。故选B项。
9. 有学者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使用权限上界定了集体与农户间的关系,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变革从经营权限上理顺了国家与农民间的关系,税费全面取消从经济层面上正了农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统筹城乡发展理顺了城乡两极分化、对立的关系。这说明党制定农村政策( )
A. 以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建设为前提 B. 着眼于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C. 深刻把握农村改革市场化方向 D. 旨在平衡农民与政府的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党在制定农村政策时,界定集体与农户间的关系,理顺国家与农民间的关系,理顺城乡两极分化、对立的关系等,这一切都是 从根本上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B项正确;农村改革是可以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非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前提,排除A项;深刻把握农村改革的市场化方向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平衡农民与政府关系的目的是切实维护农民利益,排除D项。故选B项。
10. 1280年,欧洲某庄园领主因封闭了一条沟渠并阻碍了道路的通行,受到庄园法庭如指控:“领主开垦了一块赤杨林地,并且在那属于村民的土地上隔离出一块地方,来村民在那里可以在任何时间进行公共放牧的。”据此可知,庄园法庭( )
A. 保护领主土地私有制 B. 注重维护庄园公共秩序
C. 旨在保障村民的权益 D. 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世纪的欧洲。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欧洲某庄园领主因封闭了一条沟渠并阻碍了道路的通行,受到庄园法庭如指控,原因是阻碍了原来村民的公共放牧,说明庄园法庭注重维护庄园的公共秩序,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公共地区的问题,排除A项;庄园法庭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本质上是维护封建主的利益,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封建主占领公共地区的判决,未涉及与个人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1. 下图为某一时期世界棉花产业的主要分布及流通示意图。这一时期( )
A. 拉美实行独立的经济模式 B. 亚洲棉纺织业领先世界
C. 大西洋三角贸易走向衰落 D. 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材料世界棉花产业的主要分布及流通示意图和所学可知,欧洲成为印度棉布的重要消费地,棉布被欧洲人运往非洲然后购买劳动力贩卖到美洲种植园工作;各洲之间的贸易网逐渐形成,贸易规模扩大;这与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由孤立隔绝逐渐联为一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出现等因素紧密联系;也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早期殖民扩张使欧洲商人通过大型商业公司、三角贸易等加强了对印度棉纺织生产的控制,建立横跨欧洲、美洲和非洲三洲的贸易体系的状况相吻合,B项正确。美洲和非洲有联系,排除A项;大西洋三角贸易正在兴起,排除C项;此时是17-18世纪,英国尚未完成工业革命,示意图也未体现英国成为棉布制造地,亚洲、非洲、美洲成为英国棉布消费市场和原棉产地,排除D项。故选B项。
12. 182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法案将美国平均关税从20%提高到40%以上,被时人称为“可憎法案”,下图为“可憎法案”投票表决结果分布图。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 )
A. 经济模式存在差异 B. 自由主义思潮盛行
C. 政治斗争日益激烈 D. 黑人民权运动兴起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19世纪20年代,美国的北方实行的资本主义工业生产,而南方则是奴隶主种植园经济,南北方经济差异较大。北方实行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所以主张提高关税以保护国内工业生产。而南方则反对提高关税以获得外国廉价的工业品。所以材料中结果出现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美国南北方经济模式存在差异,A项正确;出现材料中结果的原因是经济模式的差异,并不是因为自由主义思潮盛行和政治斗争日益激烈,排除BC项;当时美国的黑人民权运动尚未兴起,排除D项。故选A项。
13. 1922年、列宁指出、“我们在设法建立合营公司。这种公司的资本,一部分属于私人资本家、而且是外国资本家、另一部分属于我们。第一,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学习做生意,这对我们是必要的。第二,如果我们认为必要,我们随时都可以取消这种公司”这一主张( )
A. 体现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原则 B. 力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C. 强调维护经济独立的重要性 D. 为工业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苏俄。根据“1922年”、“我们在设法建立合营公司。这种公司的资本,一部分属于私人资本家、而且是外国资本家、另一部分属于我们”可知,此时的苏俄意图引进外国资本来发展经济。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应该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特点。以国家的形势利用商品货币政策发展经济,带有国家资本主义的色彩,A项正确;此时的苏俄是要发展经济,而不是要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排除B项;此时苏俄的经济是独立的,列宁并不是在强调维护经济独立的重要性,排除C项;列宁的这一主张并不是在强调工业化建设的方向,排除D项。故选A项。
14. 1933年,英国首相麦克唐纳在日内瓦裁军会议上提出如下方案:德国的军备限制与其他国家一样以同一条约为依据,德国将在五年内享有实际的军备平等;法国本土陆军裁减到20万人,德国陆军扩充到同一数字,法国空军裁减半数,德国空军维持现状。此方案( )
A. 意在维护英国欧洲优势地位 B. 促成德国法西斯组织建立
C. 缓和了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 D. 推动国际协调机制的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3年(欧洲)。根据材料“德国将在五年内享有实际的军备平等;法国本土陆军裁减到20万人,德国陆军扩充到同一数字,法国空军裁减半数,德国空军维持现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麦克唐纳的计划对德国军备扩张的纵容,并且削弱了法国的军备,这纵容了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发展,促成德国法西斯组织建立,B项正确;在材料的方案中,英国并没有明显地追求自身的军事优势,而是试图通过平衡德国和法国的军备来维护整体的和平,排除A项;麦克唐纳的方案试图通过平衡德国和法国的军备,来缓解这两个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但是在1933年之后,德国法西斯迅速发展,加剧欧洲国际局势的紧张局面,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激化,排除C项;麦克唐纳方案的主要目标并不是推动国际协调机制的完善,而是试图通过平衡德国和法国的军备来维护和平,排除D项。故选B项。
15. 下表为1961-1986年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数量及非洲成员国数量变化,该变化( )
时间 数量 1961 年 1964 年 1970 年 1973 年 1976 年 1979 年 1983 年 1986 年
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数量 25 47 53 75 86 95 100 101
非洲成员国数量 11 28 32 41 47 51 51 51
A. 瓦解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B. 利于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C. 反映了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D. 加强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961-1986年(非洲)。根据材料可知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数量在1961-1986年中数量增加,其中非洲国家的比重较大,结合所学可知,这段时间殖民体系走向崩溃,新兴独立国家数量增多,非洲的殖民秩序瓦解,A项正确;1961—1986处于冷战时期,未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排除B项;1961—1986处于冷战时期,国际形势趋于紧张,排除C项;“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在冷战结束之后,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5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5分,共55分。
16. 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不仅是精美的石刻艺术品,也是研究汉代时代风貌的宝贵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类型 简介
车马出行图 有的出行图中辆辆马车,高撑华盖,前有导旗,后有步卒,威风凛凛,再现了贵族阶层的排场和威仪。另有出行图车辆多是战车,驾车之马昂首奋蹄,向前直奔,驾车之人佩戴武器,面色威严。
宴飨图 显示的宴饮场面,一般都实行分餐,一人一案,设宴座序由尊到卑,主宾一律跪坐,身态端正。主宾们厅堂列坐,仆人手捧酒壶站立其后,案上摆满美酒佳肴,宾主边饮美酒边赏舞乐,推杯换盏,筹交错。
乐舞图 数量众多,人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真实记录了当时的乐舞风韵。“乐舞百戏”里音乐、舞蹈与杂技、魔术表演相结合的场景,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
——摘编自王博灏《南阳汉代社会风貌在汉画像中的折射》
(1)南阳汉画像反映出汉代怎样的时代风貌?
(2)若要进一步探究汉代时代风貌,你认为还可以补充什么材料?请举例说明。
【答案】(1)风貌:社会经济繁荣;崇尚礼仪文化;尚武之风盛行;娱乐生活丰富;贵族奢侈 享乐。
(2)示例:需要补充与儒家思想发展相关的材料。
理由: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促使汉代形成崇尚儒学的时代风貌。(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有的出行图中辆辆马车,高撑华盖,前有导旗,后有步卒,威风凛凛,再现了贵族阶层的排场和威仪。”得出贵族奢侈享乐;社会经济繁荣;据材料“另有出行图车辆多是战车,驾车之马昂首奋蹄,向前直奔,驾车之人佩戴武器,面色威严。”得出尚武之风盛行;据材料“显示的宴饮场面,一般都实行分餐,一人一案,设宴座序由尊到卑”得出崇尚礼仪文化;据材料“数量众多,人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真实记录了当时的乐舞风韵。”得出娱乐生活丰富。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第一小问补充材料,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需要补充与儒家思想发展相关的材料。第二小问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汉朝尊崇儒学的角度分析得出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促使汉代形成崇尚儒学的时代风貌。
17. 在中国近代史上,1905年是个重要时刻,不少影响中国未来命运的关键性事件均在此年发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05年:小年份,大时代
一场“局外中立”的战争:日俄战争
1905年的日俄战争以中国为战场,而作为战场主人的中国却宣布了“局外中立”,是世界历史上少见的特例。同时,日俄战争的胜负,以实例向中国人“证明”了立宪优于专制,结束了以俄国还是日本为学习典范的长期争议
一纸寥寥数语的诏令:废除科举制度
1905年,清廷发布上谕,“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寥寥数语,宣告了科举制的终结。
一曲“革命军中马前卒”的泣歌:邹容之死
1905年,《革命军》作者邹容因大力宣扬反清爱国的革命思想,遭到清政府和租界当局的追查与迫害,死于狱中,年仅20岁。
一次革命派与立宪派的邂逅:孙中山与严复会晤
1905年,孙中山在伦敦拜访严复,就如何改造中国的问题进行会谈。严复认为,“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为今为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也”。孙中山不同意严复的主张,他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一声振聋发聩“新音”:社会主义思想的早期传播
1905年,担任同盟会评议员的朱执信在《民报》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马克思等人生平及主张。同年,孙中山在欧洲与第二国际执行局主席举行会谈,第二国际的档案材料中还记载着孙中山在会谈时说的“我是中国的社会民主党人”等语。
(1)透过1905年的历史,分析当时国内各种政治力量是如何影响中国命运的。
(2)通过1905年历史迹象,指出当时中国救亡图存的路径。
【答案】(1)清政府:清政府在日俄战争中保持“中立”、邹容之死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清政府的反动本质,更加倾向革命;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创办新式学堂,试图挽救统治危机, 却促使新式知识分子数量激增,成为立宪和革命的骨干力量。
立宪派:日俄战争中实行立宪政体的日本战胜了厉行专制的俄国,促使立宪思想盛行;立宪派极力推动清政府实行立宪,但清政府坚持专制的本质不变,立宪最终无法实现。
革命派:邹容等人宣传革命思想,革命思潮影响巨大;孙中山积极进行革命实践,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2)路径:打倒帝国主义,维护国家主权,实行民族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政体,实行政治革命;改造旧社会,扩大群众基础,实行社会革命;接受新思想,启蒙民众,进行思想革命。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05年(中国)。清政府角度:据材料“1905年的日俄战争以中国为战场,而作为战场主人的中国却宣布了‘局外中立’,是世界历史上少见的特例。”得出清政府在日俄战争中保持“中立”、邹容之死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清政府的反动本质,更加倾向革命;据材料“1905年,清廷发布上谕,‘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寥寥数语,宣告了科举制的终结。”得出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创办新式学堂,试图挽救统治危机, 却促使新式知识分子数量激增,成为立宪和革命的骨干力量。立宪派角度:据材料“日俄战争的胜负,以实例向中国人“证明”了立宪优于专制,结束了以俄国还是日本为学习典范的长期争议”得出日俄战争中实行立宪政体的日本战胜了厉行专制的俄国,促使立宪思想盛行;结合所学可知,立宪派极力推动清政府实行立宪,但清政府坚持专制的本质不变,立宪最终无法实现。革命派角度:据材料“1905年,《革命军》作者邹容因大力宣扬反清爱国的革命思想”得出邹容等人宣传革命思想,革命思潮影响巨大;据材料“1905年,担任同盟会评议员的朱执信在《民报》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马克思等人生平及主张”得出孙中山积极进行革命实践,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05年(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孙中山的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和内容角度分析得出打倒帝国主义,维护国家主权,实行民族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政体,实行政治革命;改造旧社会,扩大群众基础,实行社会革命;据材料“为今为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也”得出接受新思想,启蒙民众,进行思想革命。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本记录社会变迁的“记账本”
下图是浙江绍兴农民宋双泉的“记账本”,记录了他家的农业生产情况。
记账本最早的记账时间标注为“民国三十七年”,账本中有“共还两石柒斗”“共还米五斗五升”等表述。
1949年,粮食亩产为“上田200斤、沙田160斤”,“应缴农业税谷130.22斤”,并按亩产量的30%还田租。
1950年,粮食亩产为“上田480斤、沙田350斤”,“还田租190斤,共缴农业税稻谷309斤”。
1951年的账本显示,粮食亩产为“上田480斤、沙田430斤”,有关缴税一项,记的是“正缴农业税稻谷481斤”,并有“交来捐献飞机大炮谷75斤”。
1952年至1953年,粮食亩产上田都是450斤、沙田都是400斤,农业税率“每百斤14斤”,每年缴农业税稻谷293斤。
1954年,上田亩产450斤、沙田亩产400斤,但农业税率提高到了“每百斤17斤”,另有附加税25斤,他共缴稻谷356斤。账本还提到,1954年11月22日,宋双泉购买公债两万元。同年12月初,他入股信用合作社20500元;12月27日,储蓄存款15万元(定期三个月)。
1956年,账本显示,宋双泉所在地区1月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当年10月,他家的牛车盘、水车、稻桶等农具,作价5799元,转归合作社。同年,宋双泉家共赚工分1949.6分,按“每10分1元6角4分”计,劳动报酬为320.45元;他家5口人,应得粮食为2114斤。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该农民的记账本是“一本记录社会变迁的‘记账本’”。
【答案】宋双泉的“记账本”不仅记录了他个人家庭的农业生产和经济活动,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农村社会的深刻变迁。
说明:(1)农村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变迁:民国时期账本中提到的“共还两石柒斗”“共还米五斗五升”等表述,反映了封建地租制度下的农民负担。1949年,宋双泉需按照亩产量的30%还田租,这是封建剥削的体现。而在土改后的1950年起,账本中记录的农业税和田租发生了变化,亩产量显著提高,同时农业税和田租的具体数额也有所调整,这反映了新政权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对农民负担的减轻,以及土改后农村生产力的提高。
(2)社会主义改造在农村的进行:1956年账本记录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以及宋双泉将个人农具转归合作社的情况,这标志着农村集体化的开始。同年,账本中提到了工分制度和劳动报酬的计算,这是集体经济下劳动分配的新模式。这反映“三大改造”之后,农村合作社的发展以及当时农村社会生活的变化。
(3)国家政策的实施:1954年宋双泉购买公债和入股信用合作社的行为,显示了农民对国家建设的参与和支持,以及农村金融体系的初步建立。同时,1954年农业税率的提高,反映了国家财政需求的增加,同时也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和调控。
综上所述,宋双泉的记账本通过详细的收支记录,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经济的演变过程,包括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国家政策的实施以及社会主义改造等多个方面,因此可以说是一本记录社会变迁的重要文献。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现代的中国。根据题干“一本记录社会变迁的‘记账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双泉的“记账本”不仅记录了他个人家庭的农业生产和经济活动,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农村社会的深刻变迁。
首先确立研究角度,根据材料“1956年,账本显示,宋双泉所在地区1月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当年10月,他家的牛车盘、水车、稻桶等农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农村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变迁,社会主义改造以及国家政策等方面进行说明。
其次,结合材料信息依据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证明。从农村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变迁说明,根据材料“记账本最早的记账时间标注为‘民国三十七年’,账本中有‘共还两石柒斗’‘共还米五斗五升’等表述”与“并按亩产量的30% 还田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时期账本中提到的“共还两石柒斗”“共还米五斗五升”等表述,反映了封建地租制度下的农民负担,1949年,宋双泉需按照亩产量的30%还田租,这是封建剥削的体现。根据材料“1950年,粮食亩产为‘上田480斤、沙田350斤’,‘还田租190斤,共缴农业税稻谷309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而在土改后的1950年起,账本中记录的农业税和田租发生了变化,亩产量显著提高,同时农业税和田租的具体数额也有所调整,这反映了新政权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对农民负担的减轻,以及土改后农村生产力的提高。
从社会主义改造在农村的进行的角度看,根据材料“1956年,账本显示,宋双泉所在地区1月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当年10月,他家的牛车盘、水车、稻桶等农具”可知,1956年账本记录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以及宋双泉将个人农具转归合作社的情况,这标志着农村集体化的开始;根据材料“同年,宋双泉家共赚工分1949.6分,按‘每10分1元6角4分’计,劳动报酬为320.45元;他家5口人,应得粮食为2114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同年,账本中提到了工分制度和劳动报酬的计算,这是集体经济下劳动分配的新模式。这反映“三大改造”之后,农村合作社的发展以及当时农村社会生活的变化。
从国家政策角度看,根据材料“1954年11月22日,宋双泉购买公债两万元。同年12月初,他入股信用合作社20500元;12月27日,储蓄存款15万元(定期三个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宋双泉购买公债和入股信用合作社的行为,显示了农民对国家建设的参与和支持,以及农村金融体系的初步建立。同时,1954年农业税率的提高,反映了国家财政需求的增加,同时也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和调控。
最后,总结归纳。综上所述,宋双泉的记账本通过详细的收支记录,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经济的演变过程,包括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国家政策的实施以及社会主义改造等多个方面,因此可以说是一本记录社会变迁的重要文献。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学家眼中的凡尔赛和约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20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他在《(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中阐述了修正凡尔赛和约的设想
◆我们通过提议设立自由贸易同盟,可以挽回在组织和经济效率方面的部分损失,这些损失是大战之后出现的无数新的政治划界以及成立的许多民族主义政权所造成的,他们的特征无不是贪婪而猜忌、缺乏经验而又在经济上存在诸多的缺陷。
◆协约国内部债务问题与欧洲各协约国在赔款问题上热烈的大众情绪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此种情绪的基础,并不是建立在对德国实际上能够支付多少赔款的合理计算之上,而是建立在如果德国不能这样支付赔款,对自身所处的不堪忍受的财务困境深切的认知之上。
◆要想在没有外力的帮助之下,欧洲重整山河,其势难如登天。因此,我衷心拥护在法、德、英及美国等很多地区所倡议的某种形式或方式下进行国际贷款。在这样的计划之下,无论怎样分配偿还贷款的最后责任,美国都势必要担负起贷款主要来源这一重担。
◆如果还是不能重新启动与俄国的贸易,那么,1920-1921年间的小麦必将非常缺,价格会变得极为高昂(除非这两年所有季节都取得大丰收)。所以说,最近协约国宣布的对俄国进行封锁的行动是非常愚蠢和短视的;我们与其说是在封锁俄国,倒不如说是在封锁我们自己。
——据[英]凯恩斯《〈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年12月)
(1)根据凯恩斯“修正凡尔赛和约”的设想,分析一战后欧洲社会发展存在哪些隐患。
(2)凯恩斯“修正凡尔赛和约”的设想在当时能否实现,请说明理由。
【答案】(1)普遍出现财务危机;小麦等物资紧缺;存在严重的社会对立和国家间对立
(2)不能实现。理由:战胜国之间、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西方和苏俄之间的矛盾重重;一战使得德国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一战后欧洲。根据材料“这些损失是大战之后出现的无数新的政治划界以及成立的许多民族主义政权所造成的,他们的特征无不是贪婪而猜忌、缺乏经验而又在经济上存在诸多的缺陷”得出存在严重的社会对立和国家间对立。根据材料“而是建立在如果德国不能这样支付赔款,对自身所处的不堪忍受的财务困境深切的认知之上”得出普遍出现财务危机。根据材料“如果还是不能重新启动与俄国的贸易,那么,1920-1921年间的小麦必将非常缺,价格会变得极为高昂”得出小麦等物资紧缺。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一战后西方。根据材料“这些损失是大战之后出现的无数新的政治划界以及成立的许多民族主义政权所造成的...最近协约国宣布的对俄国进行封锁的行动是非常愚蠢和短视的”得出战胜国之间、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西方和苏俄之间的矛盾重重。根据所学知识得出一战使得德国埋下了复仇的种子。试卷类型:A
潍坊市高考模拟考试
历史
2024.5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成员身份由氏族(宗族)之人变成了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战国时期,将所有民众置于国家名籍之上成为各国变革的主旋律。上述变化( )
A. 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 B. 促使宗法观念瓦解
C. 宣告了氏族社会的崩溃 D. 推动小农经济产生
2. 下表是史书中关于唐朝与少数民族绢马贸易的记载。据此可认定,当时( )
出处 记载
《全唐文·赐突厥玺书》 国家旧与突厥和好之时,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国家买突厥马羊,突厥将国家彩帛,彼此丰足,皆有便宜。
《新唐书·食货志》 时回纥有助收西京功,代宗厚遇之,与中国(唐朝)婚姻,岁送马十万匹,酬以缣帛百余万匹,而中国财力屈竭,岁负马价。
《新唐书·崔从传》 党项互市羊马,类先遣帅守,(崔)从独不取,而厚慰待之,羌不敢盗境。
A. 丝路通畅便利商品交流 B. 国家强化对边疆的治理
C. 政府主导开展绢马贸易 D. 民间贸易受到严格限制
3. 叶适是南宋时期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他反对虚谈心性,主张“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下列主张与叶适思想最接近的是( )
A. 崇礼尚义 B. 发明本心 C. 个性解放 D. 工商皆本
4. 康熙年间,知县李来章在管理粤北瑶族聚居地连山县期间,“恭撰《圣谕衍义》,置约宣讲,排延蒙师,授以小学、《孝经》,聊以云教也”。该举措旨在( )
A. 推动儒学发展 B. 发展基层教育 C. 强化政治认同 D. 缓和社会矛盾
5. 严复在《原强》中指出,西洋“其鸷悍长大既胜我矣,而德慧术智又为我民所远不及……苟求其故,则彼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能使其民皆若有深私至爱于其国与主,而赴公战如私仇者”。这一思想( )
A. 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 B. 提供了反清斗争的理论依据
C. 突破了中体西用的藩篱 D. 揭示了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6. 1918年11月,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指出,世界大战取得胜利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其“政治的结果”是“‘大···主义’(专制)失败,民主主义战胜”,“社会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失败,劳工主义战胜”,而二者都是“庶民的胜利”。据此可知,李大钊( )
A. 赞扬了协约国胜利的伟大意义 B. 指明了中国社会变革的新方向
C. 分析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 D. 阐明了建立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7. 下图为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漫画《旗开得胜》。该漫画( )
A. 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的斗志 B. 讽刺了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C. 揭露了日军灭亡中国的阴谋 D.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8. 下列是《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标题,属于1951年的是( )
A. 《将革命进行到底》
B. 《在伟大爱国主义旗帜下巩固我们的伟大祖国》
C. 《一切为了实现国家的总路线》
D. 《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
9. 有学者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使用权限上界定了集体与农户间的关系,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变革从经营权限上理顺了国家与农民间的关系,税费全面取消从经济层面上正了农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统筹城乡发展理顺了城乡两极分化、对立的关系。这说明党制定农村政策( )
A. 以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建设为前提 B. 着眼于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C. 深刻把握农村改革的市场化方向 D. 旨在平衡农民与政府的关系
10. 1280年,欧洲某庄园领主因封闭了一条沟渠并阻碍了道路的通行,受到庄园法庭如指控:“领主开垦了一块赤杨林地,并且在那属于村民的土地上隔离出一块地方,来村民在那里可以在任何时间进行公共放牧的。”据此可知,庄园法庭( )
A. 保护领主土地私有制 B. 注重维护庄园公共秩序
C. 旨在保障村民的权益 D. 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1. 下图为某一时期世界棉花产业的主要分布及流通示意图。这一时期( )
A. 拉美实行独立的经济模式 B. 亚洲棉纺织业领先世界
C. 大西洋三角贸易走向衰落 D. 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确立
12. 182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法案将美国平均关税从20%提高到40%以上,被时人称为“可憎法案”,下图为“可憎法案”投票表决结果分布图。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 )
A. 经济模式存在差异 B. 自由主义思潮盛行
C. 政治斗争日益激烈 D. 黑人民权运动兴起
13. 1922年、列宁指出、“我们在设法建立合营公司。这种公司的资本,一部分属于私人资本家、而且是外国资本家、另一部分属于我们。第一,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学习做生意,这对我们是必要的。第二,如果我们认为必要,我们随时都可以取消这种公司”这一主张( )
A. 体现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原则 B. 力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C. 强调维护经济独立重要性 D. 为工业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14. 1933年,英国首相麦克唐纳在日内瓦裁军会议上提出如下方案:德国的军备限制与其他国家一样以同一条约为依据,德国将在五年内享有实际的军备平等;法国本土陆军裁减到20万人,德国陆军扩充到同一数字,法国空军裁减半数,德国空军维持现状。此方案( )
A. 意在维护英国欧洲优势地位 B. 促成德国法西斯组织建立
C. 缓和了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 D. 推动国际协调机制的完善
15. 下表为1961-1986年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数量及非洲成员国数量变化,该变化( )
时间 数量 1961 年 1964 年 1970 年 1973 年 1976 年 1979 年 1983 年 1986 年
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数量 25 47 53 75 86 95 100 101
非洲成员国数量 11 28 32 41 47 51 51 51
A. 瓦解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B. 利于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C. 反映了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D. 加强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5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5分,共55分。
16. 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不仅是精美的石刻艺术品,也是研究汉代时代风貌的宝贵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类型 简介
车马出行图 有的出行图中辆辆马车,高撑华盖,前有导旗,后有步卒,威风凛凛,再现了贵族阶层的排场和威仪。另有出行图车辆多是战车,驾车之马昂首奋蹄,向前直奔,驾车之人佩戴武器,面色威严。
宴飨图 显示的宴饮场面,一般都实行分餐,一人一案,设宴座序由尊到卑,主宾一律跪坐,身态端正。主宾们厅堂列坐,仆人手捧酒壶站立其后,案上摆满美酒佳肴,宾主边饮美酒边赏舞乐,推杯换盏,筹交错。
乐舞图 数量众多,人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真实记录了当时的乐舞风韵。“乐舞百戏”里音乐、舞蹈与杂技、魔术表演相结合的场景,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
——摘编自王博灏《南阳汉代社会风貌在汉画像中的折射》
(1)南阳汉画像反映出汉代怎样时代风貌?
(2)若要进一步探究汉代时代风貌,你认为还可以补充什么材料?请举例说明。
17. 在中国近代史上,1905年是个重要时刻,不少影响中国未来命运的关键性事件均在此年发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05年:小年份,大时代
一场“局外中立”的战争:日俄战争
1905年的日俄战争以中国为战场,而作为战场主人的中国却宣布了“局外中立”,是世界历史上少见的特例。同时,日俄战争的胜负,以实例向中国人“证明”了立宪优于专制,结束了以俄国还是日本为学习典范的长期争议
一纸寥寥数语的诏令:废除科举制度
1905年,清廷发布上谕,“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寥寥数语,宣告了科举制的终结。
一曲“革命军中马前卒”的泣歌:邹容之死
1905年,《革命军》作者邹容因大力宣扬反清爱国的革命思想,遭到清政府和租界当局的追查与迫害,死于狱中,年仅20岁。
一次革命派与立宪派的邂逅:孙中山与严复会晤
1905年,孙中山在伦敦拜访严复,就如何改造中国的问题进行会谈。严复认为,“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为今为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也”。孙中山不同意严复的主张,他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一声振聋发聩“新音”:社会主义思想的早期传播
1905年,担任同盟会评议员的朱执信在《民报》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马克思等人生平及主张。同年,孙中山在欧洲与第二国际执行局主席举行会谈,第二国际的档案材料中还记载着孙中山在会谈时说的“我是中国的社会民主党人”等语。
(1)透过1905年的历史,分析当时国内各种政治力量是如何影响中国命运的。
(2)通过1905年的历史迹象,指出当时中国救亡图存的路径。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本记录社会变迁的“记账本”
下图是浙江绍兴农民宋双泉的“记账本”,记录了他家的农业生产情况。
记账本最早的记账时间标注为“民国三十七年”,账本中有“共还两石柒斗”“共还米五斗五升”等表述。
1949年,粮食亩产为“上田200斤、沙田160斤”,“应缴农业税谷130.22斤”,并按亩产量的30%还田租。
1950年,粮食亩产为“上田480斤、沙田350斤”,“还田租190斤,共缴农业税稻谷309斤”。
1951年的账本显示,粮食亩产为“上田480斤、沙田430斤”,有关缴税一项,记的是“正缴农业税稻谷481斤”,并有“交来捐献飞机大炮谷75斤”。
1952年至1953年,粮食亩产上田都是450斤、沙田都是400斤,农业税率“每百斤14斤”,每年缴农业税稻谷293斤。
1954年,上田亩产450斤、沙田亩产400斤,但农业税率提高到了“每百斤17斤”,另有附加税25斤,他共缴稻谷356斤。账本还提到,1954年11月22日,宋双泉购买公债两万元。同年12月初,他入股信用合作社20500元;12月27日,储蓄存款15万元(定期三个月)。
1956年,账本显示,宋双泉所在地区1月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当年10月,他家的牛车盘、水车、稻桶等农具,作价57.99元,转归合作社。同年,宋双泉家共赚工分1949.6分,按“每10分1元6角4分”计,劳动报酬为320.45元;他家5口人,应得粮食为2114斤。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该农民的记账本是“一本记录社会变迁的‘记账本’”。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学家眼中的凡尔赛和约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20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他在《(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中阐述了修正凡尔赛和约的设想
◆我们通过提议设立自由贸易同盟,可以挽回在组织和经济效率方面的部分损失,这些损失是大战之后出现的无数新的政治划界以及成立的许多民族主义政权所造成的,他们的特征无不是贪婪而猜忌、缺乏经验而又在经济上存在诸多的缺陷。
◆协约国内部债务问题与欧洲各协约国在赔款问题上热烈的大众情绪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此种情绪的基础,并不是建立在对德国实际上能够支付多少赔款的合理计算之上,而是建立在如果德国不能这样支付赔款,对自身所处的不堪忍受的财务困境深切的认知之上。
◆要想在没有外力的帮助之下,欧洲重整山河,其势难如登天。因此,我衷心拥护在法、德、英及美国等很多地区所倡议的某种形式或方式下进行国际贷款。在这样的计划之下,无论怎样分配偿还贷款的最后责任,美国都势必要担负起贷款主要来源这一重担。
◆如果还是不能重新启动与俄国的贸易,那么,1920-1921年间的小麦必将非常缺,价格会变得极为高昂(除非这两年所有季节都取得大丰收)。所以说,最近协约国宣布的对俄国进行封锁的行动是非常愚蠢和短视的;我们与其说是在封锁俄国,倒不如说是在封锁我们自己。
——据[英]凯恩斯《〈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年12月)
(1)根据凯恩斯“修正凡尔赛和约”的设想,分析一战后欧洲社会发展存在哪些隐患。
(2)凯恩斯“修正凡尔赛和约”的设想在当时能否实现,请说明理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