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2023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期中考科学试题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2023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期中考科学试题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2023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期中考科学试题卷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2024七下·余姚期中)水资源问题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的核心问题。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应成为我们的自觉行为。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  )
A.大量开采使用地下水,少用河流水
B.农业上采用滴灌技术
C.采用低流量的淋浴喷头
D.工业废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
2.(2024七下·余姚期中)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点燃酒精灯 B.取少量液体
C.加热液体 D.称取氯化钠
3.(2024七下·余姚期中)下列电器不是利用紫外线工作的是(  )
A.验钞机 B.诱蚊灯 C.消毒柜 D.取暖灯
4.(2024七下·余姚期中)下列是小科常喝的一些饮料,其中属于溶液的是(  )
A.鲜牛奶 B.豆奶
C.酸奶 D.苏打水
5.(2024七下·余姚期中)日本政府将核污水排入太平洋引起了全球关注。该计划的实施,不仅会导致海洋污染,某些污染物还可能通过水循环环节进人到大气,从而造成大气污染。下列水循环环节中,与污染物进人大气密切相关的是(  )
A.降水 B.下渗 C.蒸发 D.径流
6.(2024七下·余姚期中)在“五岳”之一的泰山上,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佛光”奇景。据目击者说:“佛光”是一个巨大的五彩缤纷的光环,与常见的彩虹色彩完全一样。“佛光”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的直线传播 B.小孔成像
C.物体的影子 D.光的色散
7.(2024七下·余姚期中)下列现象不能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是(  )
A.瓶吞鸡蛋
B.拔火罐
C.吸尘器
D.往气球中打气
8.下列会导致南极洲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的是 (  )
A.燃烧矿物燃料释放二氧化碳 B.工厂排放大量可吸入颗粒物
C.使用制冷剂排放含氟物质等 D.过度砍伐森林
9.(2024七下·余姚期中)下列有关物质的燃烧现象错误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蓝紫色火焰,并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并产生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
D.纯净的氢气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上方罩一只干冷烧杯,内壁产生水珠
10.(2024七下·余姚期中)如图所示,U形管内a、b液面相平,当挤压滴管的胶头,使试剂X进入锥形瓶内,一段时间后会观察到a液面低于b液面。则试剂X、Y的组合可能是(  )
A.水、硝酸铵 B.水、氢氧化钠
C.水、氯化钠 D.水、蔗糖
11.(2024七下·余姚期中)如图所示,把两只相同烧瓶的一侧都涂成黑色,另一侧都涂成白色,瓶口都用单孔橡皮塞连接一段有色液柱,两个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并同时将甲涂黑的一侧正对太阳,将乙白色的一侧正对太阳,几分钟后,记录有色液柱移动的距离,甲为,乙为,则(  )
A. B.
C. D.以上都有可能
12.(2024八上·临海期末)“复方感冒灵颗粒”是市面上常见的感冒药,服用前需要将药粉倒入水中充分溶解。下面选项中能作为判断溶解后的感冒药溶液是饱和溶液的依据是(  )
A.感冒药固体有剩余 B.该溶液颜色呈棕黄色
C.该溶液味道有点苦 D.感冒药溶解速度很快
13.(2024七下·余姚期中)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因果关系不成立的是(  )
A.因为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可用作卫星变轨发动机的助燃剂
B.因为稀有气体又称为“惰性气体”,所以它们不会跟任何物质发生反应
C.因为白磷燃烧产生白烟,所以可以作为烟雾弹
D.因为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可用于食品包装袋内防腐
14.(2022七下·浙江期中)超市里收银员收款时,往往用一个类似探头的扫描器照射商品上的黑白色条形码,扫描器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输入到电脑里,从而识别商品的种类和价格。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条形码中的白色条纹能吸收所有色光
B.条形码中的黑色条纹能反射所有色光
C.黑色条纹使得扫描器接收到的光信号更强
D.白色条纹使得扫描器接收到的光信号更强
15.(2023七下·北仑期中)现要配制100g12%的氯化钠溶液,称量过程中误将砝码(砝码盒中的砝码规格有50g、20g、10g、5g,称量时5g以下用游码)和称量物放反了,则实际配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A.12% B.8% C.8.3% D.10%
16.(2022七下·宁波期中)如图所示,容器底部盛有水,水上面浮有一层沸点比水高的油,如果对容器底部加热,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先沸腾,油后沸腾,但水和油同时蒸发
B.油蒸发,水不蒸发,然后同时沸腾
C.油蒸发,水不蒸发,然后水先沸腾,最后同时沸腾
D.油蒸发,水不蒸发,直到水全部汽化后,油才沸腾
17.(2024七下·余姚期中)关于光的传播过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B.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C.光的传播方向始终不变
D.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18.(2024七下·余姚期中)下列关于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说法:
①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②溶液是纯净物,而浊液是混合物;
③浊液对生产有害无利; ④浊液中分散的都是固体小颗粒;
⑤浊液都是不均一、不稳定的; ⑥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液静置多久都不分层;
⑦由水和酒精构成的溶液中,酒精既可作溶质,也可作溶剂。
其中正确的是(  )
A.⑤⑥ B.②⑤⑥ C.③⑥⑦ D.①⑤⑥
19.(2024七下·余姚期中)如图所示,用纸张代替金属材料做盛放汤料的“纸锅”,用酒精炉给“纸锅”中的汤料加热时,“纸锅”不易被烧坏。对此现象的正确解释是(  )
A.汤料使“纸锅”的着火点升高了
B.水汽化时吸热,温度达不到“纸锅”的着火点
C.汤料隔绝了氧气使“纸锅”不能燃烧
D.“纸锅”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20.(2024七下·余姚期中)一杯30℃的硝酸钾溶液100g,第一次恒温蒸发20g水析出9g硝酸钾,则第二次继续恒温蒸发20克水析出的硝酸钾是(  )
A.一定等于9克 B.可能是9克,也可能大于9克
C.可能是9克,也可能小于9克 D.一定大于9克
21.(2024七下·余姚期中)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白气”,下列有关“白气”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冰棍周围冒“白气”,这是冰棍升华形成的水蒸气
B.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释放“白气”,这是干冰升华时产生的二氧化碳
C.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冒出的“白气”,这是壶嘴喷出的水蒸气液化成的水珠
D.深秋清晨河面出现的“白气”,这是河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22.(2024七下·余姚期中)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的实验.他首先直接观察老鹰,发现它在空中飞动,地面上的影子也跟着移动,移动的方向与它的方向一致.然后,他在纸窗上开一小孔,使窗外老鹰的影子呈现在室内的纸屏上,结果观察到:“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阅读了上述材料后,你认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的现象是小孔成像
B.沈括观察到“鸢在空中飞动,地面上的影子也跟着移动”,是小孔成像
C.影子、小孔成像可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
D.小孔成像时,像移动的方向与物移动的方向相反
23.(2024七下·余姚期中)如图,集气瓶中充满二氧化碳,大烧杯中燃着两支高低不等的蜡烛,实验时打开止水夹,移开玻璃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去掉烧杯中的一支蜡烛,也能得出同样的实验结论
B.不移开玻璃片,实验现象更明显
C.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
D.将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
24.(2024七下·余姚期中)将一不饱和溶液进行恒温蒸发水20克,析出晶体(不含结晶水)2克;若向原溶液投入该晶体7克后,发现溶液中有1克晶体不能溶解,求该温度下该溶质的溶解度为(  )
A.15克 B.30克 C.40克 D.45克
25.(2024七下·余姚期中)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任何温度下,乙的溶解度都比丙大
C.分别将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所得的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乙>甲>丙
D.时,溶解相同质量的甲乙丙需要的水量丙最少
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30分)
26.(2024七下·余姚期中)我们用   的方法分离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由于液氮沸点为,液氧沸点为,所以   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
27.(2024七下·余姚期中)一束白光斜射入三棱镜的一个棱面,会发生   现象,在另一侧的光屏上ab范围内将会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彩色带,a端将呈现   光。
28.(2024七下·余姚期中)如图所示,根据该固体的熔化曲线图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该固体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
(2)该固体的熔化过程持续了   分钟
(3)该固体熔化时的特点是   
(4)加热至第7分钟,该物质处于   (填“固液共存”、“液”或“气”)态。
29.(2024七下·余姚期中)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
(1)在图中的电源上A是   极
(2)试管1中产生的气体的检验方法是   。
(3)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4)检验两玻璃管中的气体后,可以得到的一个重要结论是:水是由   组成。
30.(2024七下·余姚期中)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问题:
(1)甲、乙两物质在   ℃时溶解度相等。
(2)将时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在保证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改变的前提下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3)时,将三种物质各ag分别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只有一种物质形成饱和溶液,则a的取值范围是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20分)
31.(2024七下·余姚期中)在农业上通常用12%的氯化钠溶液选种。实验室欲配制该质量分数的溶液60g,操作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③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操作②中的错误之处是   
(2)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④→②→   →③(用序号和箭头表示)。
(3)经检测,发现最后所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是____(填字母编号)。
A.砝码磨损
B.配制好的溶液在装瓶时有一部分洒出去了
C.使用量筒读数时俯视了
D.溶解氯化钠的烧杯事先用水湿润过
32.(2024七下·余姚期中)小科利用易拉罐、半透明塑料薄膜、圆筒制作一个简易“针孔相机”,方法如下:在空易拉罐底部的中央,用钉子戳一个小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后,圆筒的A端蒙上一层半透明塑料薄膜,如图。
(1)制作成功后,小科正确用简易“针孔相机”观察物体,看到的是   (填“倒立”或“正立”)的像。
(2)将蜡烛放在小孔前适当距离,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形状是三角形,则他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的像是____。
A.三角形光斑 B.圆形光斑
C.蜡烛的正立像 D.蜡烛的倒立像
(3)若想使半透明塑料薄膜上看到的像更大一些,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写出一种方法)
33.(2024七下·余姚期中)“维C泡腾片”的药品能补充人体对维生素C的需要。在盛有温水的杯中加入该药品,药品迅速溶解,同时出现了大量的气泡。并用燃着的火柴伸到杯口,发现火柴熄灭,由此小明初步推测了该气体中含有的成分,但还不能最终确定。为了进一步确定自己的推测,第二天小明拿着药品去学校实验室做了如下实验:
操作 气体的色、味 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现象 无色无味 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石灰水变浑浊
(1)分析小明的实验现象,可以确定该气体中一定有   。写出这种气体与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2)从“维C泡腾片”说明书的注意事项中,小明还发现了这样的叙述:冲饮时水温不能高于80℃;冲后即服用。从中你可推测维生素C还有哪些性质?   (写出一项)。
四、解答题(本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20分)
34.(2024七下·余姚期中)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并取得成功。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40℃。
(提出问题)氧气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多少?
(实验准备)锥形瓶总体积为230mL,注射器中水的体积为50mL,其中白磷和细沙占的体积为30mL,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实验探究)装入药品,按图所示连接好仪器,夹紧弹簧夹。先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白磷很快被引燃,然后将锥形瓶从热水中取出。
(现象分析)
(1)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气球的大小怎样变化   。
(2)待白磷熄灭、锥形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①注射器中的水自动向下喷射出来,②当注射器中的水还剩约   mL时停止向下流(假设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3)如果实验后发现测定的氧气含量高于21%的体积数,实验中可能存在的原因是   
35.(2024七下·余姚期中)20℃时,在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加入15g固体X(不含杂质),充分溶解后,逐渐升温,并测定不同温度时析出固体X的质量。测定结果记录如表:
溶液的温度/℃ 20 35 50 65 75
析出固体X的质量/g 10.4 8.0 5.0 0 0
若不考虑水蒸发对实验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35℃时,该溶液的质量是   g;
(2)65℃时,该溶液是   (选填编号):
Ⅰ.饱和溶液 Ⅱ.不饱和溶液 Ⅲ.无法判断
(3)根据下表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可知X属于   物质;
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或不溶)
溶解度(20℃) >10 1-10 0.01-1 <0.01
(4)50℃时,使烧杯中析出的5g固体X全部溶解,至少加入   g水。
36.(2024七下·余姚期中)将80g硝酸钾全部溶于320g水中,将所得溶液平均分成4份,那么:
(1)第一份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2)欲使第二份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变为5%,需加水   g
(3)若保持温度不变,分别将100g和150g的两份食盐的饱和溶液各蒸发1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分别为和,则   (填“>”或“<”或“=”)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地球上的水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水资源的保护,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和防止水污染的责任感,根据对水资源的保护的知识判断。
【解答】 A. 过度开采地下水致使地面沉降 受长期过度开采地下水影响 ,地下水位不断降低, 从而产生地面沉降现象. ,故A错误,合题意;
B. 农业上采用滴灌技术 ,可以有效地节约水资源 ,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采用低流量淋浴喷头,可以在保证洗浴效果的前提下节约水资源,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工业废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会大大减小环境污染,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答案】A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A、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分析;
B、根据倾倒液体的操作方法分析;
C、根据加热试管内液体药品的用量分析;
D、根据天平左物右码原则分析。
【解答】A、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符合题意;
B、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试剂瓶口紧挨试管口,标签向着手心,不符合题意;
C、加热试管内液体,用酒精灯外焰加热,试管夹夹在试管中上部,液体体积不能超试管容积三分之一,不符合题意;
D、天平称量药品时要将药品放左盘,砝码放右盘,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答案】D
【知识点】紫外线、红外线
【解析】【分析】紫外线具有荧光效应和杀菌消毒作用,红外线具有热效应。
【解答】A. 验钞机是利用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原理工作的,故A错误;
B. 诱蚊灯是利用蚊子的趋光性,用紫外线吸引蚊子,从而电击蚊子致死,故B错误;
C. 消毒柜是利用紫外线杀菌,故C错误;
D. 取暖器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4.【答案】D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
【解析】【分析】溶液是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解答】AC.牛奶,酸奶不均一、不稳定,属于乳浊液,故选项AC不合题意;
B.豆奶不均一、不稳定,属于悬浊液,故选项B不合题意;
D. 苏打水具有均一、稳定的特点,是碳酸氢钠的水溶液,故D选项符合题意 ;
故答案为:D。
5.【答案】C
【知识点】水循环
【解析】【分析】生物圈的水循环是大自然中的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降水等环节,在生物圈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水循环的动力主要是太阳能,它可以使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中。
【解答】A.降水是指空气中的水汽冷凝并降落到地表的现象,A错误。
B.下渗又称入渗,是指水从地表渗入土壤和地下的运动过程。它不仅影响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动态,直接决定壤中流和地下径流的生成,而且影响河川径流的组成,B错误。
C.大气中的水分经常处于没有饱和的状态,于是无论是海洋还是陆地都缓慢进行着水分从下垫面“蒸发”而进入大气的物理过程。所以,核污水排入太平洋,通过蒸发环节进入到大气,从而造成大气污染,C正确。
D.径流是指降雨及冰雪融水或者在浇地的时候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D错误。
故答案为:C。
6.【答案】D
【知识点】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太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复合而成,经过色散现象后,可以看到多种颜色的光。
【解答】太阳光照射到卷层云中的冰晶时,发生色散,经过色散和反射后,太阳光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就出现一个巨大的彩色光环。彩色光环就是佛光,
故答案为:D。
7.【答案】D
【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
【解析】【分析】大气压强的存在可以用实验来证明,我们学过的实验当中就有:马德堡半球实验、瓶吞鸡蛋实验、覆杯实验等.
【解答】A.将点燃的酒精棉球投入瓶内,稍等一会,再用剥了壳的熟鸡蛋封住瓶口,当酒精燃完后,瓶内温度下降,瓶内气压减小,外部大气压大于内部气压,受力面积相同,外部压力大于内部压力,鸡蛋被大气压入瓶内.能够证明大气压的存在.A错误;
B.拔火罐时,罐内的气压小于罐外的大气压,大气压就将罐紧紧地压在皮肤上;B错误
C.吸尘器的工作原理是:吸尘器里的电动机带动桨叶,吸收空气,是内部的气压小于大气压,故大气压将灰尘向内推,利用了大气压;C错误
D. 往气球中打气 ,只要外界气压大于气球气压即可,没有利用大气压,D正确;
故答案为:D。
8.【答案】C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臭氧空洞指的是因空气污染物质,特别是氧化氮和卤化代烃等气溶胶污染物的扩散、侵蚀而造成大气臭氧层被破坏和减少的现象。
【解答】制冷剂排放含氟物质等是导致南极洲上空出现臭氧空洞的原因;
故答案为:C.
9.【答案】C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A、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分析;
B、根据炭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分析;
C、根据生成物名称描述为结论分析;
D、根据氢气燃烧现象分析。
【解答】A、 硫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蓝紫色火焰,并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不符合题意;
B、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并产生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不符合题意;
C、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涉及生成物名称,为结论描述,不是现象 ,符合题意;
D、氢气燃烧生成水,纯净的氢气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上方罩一只干冷烧杯,内壁产生水珠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答案】A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 挤压滴管的胶头,使试剂X进入锥形瓶内,一段时间后会观察到a液面低于b液面 ,说明X进入锥形瓶内锥形瓶内压强减小,结合所给各物质溶解时温度的变化情况分析。
【解答】 挤压滴管的胶头,使试剂X进入锥形瓶内,一段时间后会观察到a液面低于b液面 ,说明X进入锥形瓶内锥形瓶内压强减小。
A、硝酸铵溶解时吸热,会使锥形瓶内压强减小,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溶解于水时放热,会使锥形瓶内压强增大,不符合题意;
C、氯化钠溶于水温度无明显变化,不会使锥形瓶内压强减小,不符合题意;
D、蔗糖溶于水温度无明显变化,不会使锥形瓶内压强减小,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答案】B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同样光照强度下,黑色吸收所有色光,而白色反射所有色光,因此黑色吸收的热量多。
【解答】由图可知,左图中的烧瓶黑色对着太阳,故吸收的热量多,而右边的白色对着太阳,吸收的热量少。空气受热膨胀,使有色液柱右移,因为左边烧瓶吸收热量较多,空气膨胀较大,故有色液柱移动的距离较大。
故答案为:B。
12.【答案】A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根据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感冒药固体有剩余,说明感冒药不能继续溶解,说明溶解后的感冒药溶液是饱和溶液,故A正确;
B.该溶液颜色呈棕黄色,不能说明溶解后的感冒药溶液是饱和溶液,故B错误;
C.该溶液味道有点苦,不能说明溶解后的感冒药溶液是饱和溶液,故C错误;
D.感冒药溶解速度很快,不能说明溶解后的感冒药溶液是饱和溶液,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3.【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利用
【解析】【分析】A、根据氧气的助燃性分析;
B、根据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分析;
C、根据白磷燃烧现象分析;
D、根据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分析。
【解答】A、 因为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可用作卫星变轨发动机的助燃剂 ,不符合题意;
B、稀有气体又称为“惰性气体”,不易跟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但不是不跟任何物质反应 ,符合题意;
C、 白磷燃烧产生白烟,所以可以作为烟雾弹 ,不符合题意;
D、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可用于食品包装袋内防腐 ,作保护气,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答案】D
【知识点】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1)数字型条码是黑白相间的图,黑色能够吸收任何颜色的色光,而白色则能够反射任何颜色的色光。收银员将条形码扫描器照射商品上的条形码,扫描器发出光线,根据条形码吸收和反射光的不同即产生与众不同的光信号转换成电流信号输送到电脑中。
(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反射什么颜色的色光,物体就呈什么颜色。
【解答】因为白色光包括七种颜色的光,又因为物体的颜色决定反射的光线,所以条形码黑白相间的条纹中,白色条纹能够反射所有色光,黑色条纹不反射光。
A:条形码中的白色条纹能吸收所有色光,错误。
B:条形码中的黑色条纹能反射所有色光,错误。
C:黑色条纹使得扫描器接收到的光信号更强,错误。
D:白色条纹使得扫描器接收到的光信号更强,正确。
故选D。
15.【答案】C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天平左物右码原则,若左右盘放颠倒,则药品实际质量为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及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分析。
【解答】 配制100g12%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质量为100g×12%=12g,需水的质量为88克,即量取水的体积为88mL,称量时需选择10g砝码,2g游码,左右盘放颠倒,则称量的氯化钠质量为10g-2g=8g, 实际配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故答案为:C.
16.【答案】D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分析】根据影响蒸发的因素和沸腾的条件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油在上面,水在下面,油受热后温度升高肯定会蒸发,而水由于被油覆盖,因此它不会蒸发。下面的水温度达到沸点后继续吸热肯定会沸腾,此时水会剧烈汽化;上面的油由于温度不能达到沸点,因此不会沸腾。当水全部汽化后,油的温度继续升高,到达沸点后应该会沸腾。
故选D。
17.【答案】C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
【解析】【分析】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为3×108m/s,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略小于在真空中的速度(通常取在真空中的速度)。
【解答】A、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故A正确;
B、光在真空中或者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大,为3×108m/s即3×105km/s,故B选项叙述正确;
C、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改变;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的时候,传播方向不改变,故C错误;
D、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空气中传播速度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18.【答案】A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解析】【分析】根据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定义及特点分析。
【解答】①溶液不一定是无色液体,如硫酸铜溶液呈蓝色,错误; ②溶液是混合物,错误;③浊液对生产也有益处,错误; ④浊液中分散的可能是固体小颗粒,也可能是液体小液滴,错误;⑤浊液都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正确; ⑥溶液具有稳定性,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液静置多久都不分层,正确;⑦由水和酒精构成的溶液中,酒精作溶质,错误。
故选A。
19.【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A、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纸张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故A说法错误。
B、水汽化时吸热,导致温度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因此纸张不能燃烧,故选项B说法正确。
C、纸张与空气充分接触,而不是汤料隔绝了氧气,故C选项说法错误。
D、纸张具有可燃性,是可燃物,能燃烧,故选项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20.【答案】B
【知识点】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解析】【分析】根据饱和溶液中蒸发一定质量的水析出晶体质量相等,不饱和溶液蒸发水时先变成饱和,再析出晶体分析。
【解答】 一杯30℃的硝酸钾溶液100g,第一次恒温蒸发20g水析出9g硝酸钾,若该溶液为饱和溶液则第二次继续恒温蒸发20克水析出的硝酸钾仍是9克,若该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则第二次继续恒温蒸发20克水析出的硝酸钾大于9克。
故选B。
21.【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 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水蒸气是从带着热量出来的,水蒸气突然遇到外界冷温发生液化作用 。
【解答】A.夏 天冰棍周围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冰棍液化形成的小水珠,A错误;
B.文艺演出时舞台上出现的“白气”,是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B错误;
C.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的“白气”,是高温水蒸气喷出壶嘴后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而液化形成的小
水珠,C正确;
D.深秋清晨的河面上出现的“白气”,是河面上方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空气后液化形成的小水珠,D错误。
故答案为:C。
22.【答案】B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影子的形成和小孔成像的原理是相同的都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2、影子是由于光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后在物体后不能被照亮而形成的阴影;
3、小孔成像的物体成倒立的实像,物体的运动方向与像的运动方向是相反的。
【解答】A、由题中信息可知,鹰通过窗上小孔成像,且像与物的运动方向相反,符号小孔成像的特点, 说法正确,A错误;
B、 沈括观察到“鸢在空中飞动,地面上的影子也跟着移动”,是小孔成像,题中说这是直接观察看到的,并未经过小孔,所以是影子,说法错误,B正确;
C、 小孔成像可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说法正确,C错误;
D、小孔成像时成的是倒像,所以像移动的方向与物移动的方向相反,说法正确,D错误。
故答案为:B
23.【答案】A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集气瓶内气体进入烧杯即可证明密度大,蜡烛熄灭即可证明不支持燃烧分析;
B、根据形成压强差时气体可从压强高的地方流向压强低的地方分析;
C、根据蜡烛熄灭是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分析;
D、根据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分析。
【解答】A、去掉烧杯中的一支蜡烛,通过蜡烛熄灭,证明二氧化碳进入烧杯,也能得出同样的实验结论 ,符合题意;
B、 不移开玻璃片,无法形成压强差,实验现象不明显 ,不符合题意;
C、 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不符合题意;
D、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将观察到高的蜡烛后熄灭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4.【答案】C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题中所给信息确定饱和溶液中蒸发一定量溶剂析出晶体的质量,由此确定该物质的溶解度分析。
【解答】 将一不饱和溶液进行恒温蒸发水20克,析出晶体(不含结晶水)2克;若向原溶液投入该晶体7克后,发现溶液中有1克晶体不能溶解,说明该饱和溶液能溶解6克物质达到饱和,则饱和溶液蒸发20克水析出晶体质量为8克,该温度下该溶质的溶解度为.
故选C。
25.【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A、根据溶解度曲线交点表示两物质溶解度相等分析;
B、根据乙和丙的溶解度曲线分析;
C、根据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100+溶解度分析;
D、根据同一温度下,溶解度大的物质等质量溶解所用溶剂质量最小分析。
【解答】A、时,甲乙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即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不符合题意;
B、由图示可知,任何温度下,乙的溶解度都比丙大,不符合题意;
C、 分别将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甲和乙变成的饱和溶液,丙变成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仍是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则所得的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乙>甲>丙 ,不符合题意;
D、时,溶解度甲>乙>丙,溶解相同质量的甲乙丙需要的水量甲最少 ,符合题意;
故选D。
26.【答案】蒸发;氮气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
【解析】【分析】根据空气中氮气和氧气沸点不同,液态时蒸发可先后分离分析。
【解答】 我们根据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用加热蒸发的方法分离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氮气沸点低于氧气,所以氮气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
故答案为:蒸发;氮气。
27.【答案】色散;红
【知识点】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发生色散现象,在光屏上会出现七种颜色的光,通过三棱镜后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紫光最大;若三棱镜正向放置,则光屏上从上到下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解答】一束白光斜射入三棱镜的一个棱面,会发生色散现象;如图所示,三棱镜正向放置,光屏上从上到下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则在光屏上a端将呈现红光。其原因是通过三棱镜后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
28.【答案】(1)晶体
(2)4
(3)温度保持不变
(4)液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
【解析】【分析】】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有一定的熔点或凝固点,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在不同阶段的状态:熔化前处于固态,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温度保持不变,熔化后处于液态。
【解答】(1) 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48℃不变,所以是晶体;
(2)从第2min到第6min处于熔化过程,温度保持不变,时间持续4分钟;
(3)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4) 熔化后处于液态,加热至第7分钟,该物质处于液态。
29.【答案】(1)正
(2)将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3)水氢气+氧气
(4)氢元素和氧元素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1)根据电解水正氧负氢,氧一氢二的现象分析;
(2)根据氧气的检验方法分析;
(3)根据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分析;
(4)根据水由氢、氧元素组成分析。
【解答】(1)连接A的试管产生气体体积小于B端试管中产生气体,则为氧气,A是正极。
(2) 试管1中产生的气体为氧气,检验方法是将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3)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表达式为水氢气+氧气。
(4)由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可得到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故答案为:(1)正;(2)将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3)水氢气+氧气;(4)氢元素和氧元素。
30.【答案】(1)t2
(2)降温
(3)20a<40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解析】【分析】(1)根据溶解度曲线交点处物质溶解度相等分析;
(2)根据降温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分析;
(3)根据溶解度确定达到饱和状态时一定量溶剂所需溶质质量分析。
【解答】(1) 甲、乙两物质溶解度曲线在t2oC时交于一点,即溶解度相等。
(2) 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将时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在保证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改变的前提下可以采用降温的方法。
(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分别为60g、40g、20g,将三种物质各ag分别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只有一种物质形成饱和溶液,则为丙,a的取值范围是20a<40.
故答案为:(1)t2;(2)降温;(3)20a<40。
31.【答案】(1)搅拌,加速溶解;氯化钠放在天平右盘称量
(2)①→⑤
(3)A;D
【知识点】误差分析;常见实验操作;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根据溶解时玻璃棒作用分析;
(2)根据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分析;
(3)根据配制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可能是溶质偏少,也可能是溶剂偏多分析。
【解答】(1) 图③为溶解,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 操作②将氯化钠放在天平右盘称量错误。
(2) 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④→②→ ①→⑤→③。
(3) 砝码磨损 ,会使药品实际质量偏小,溶质质量分数偏小,A正确; 配制好的溶液在装瓶时有一部分洒出去了 ,不影响溶质质量分数大小,B错误; 使用量筒读数时俯视了 ,使溶剂实际体积偏小,溶质质量分数偏大,C错误; 溶解氯化钠的烧杯事先用水湿润过,则溶剂质量偏多,溶质质量分数偏小,D正确。
故答案为:(1)搅拌,加速溶解;氯化钠放在天平右盘称量;(2)①→⑤;(3)AD。
32.【答案】(1)倒立
(2)D
(3)将“针孔相机”靠近被观察物体。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适当位置,能观察到蜡烛在塑料薄膜上成像情况,这种现象叫做小孔成像,其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为了确保人眼能看到物体清晰的像,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所开的小孔要尽可能小,孔大后,相当于很多小孔在成像,多个像交叠在--起,像会变得很模糊.②因为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所以简易“针孔相机”的小孔对准外面较亮的物体,这样才会有更多光线进人小孔内,像才会更清晰。
【解答】(1)物体上部发出或反射的光经小孔后射到薄膜的下部,物体下部发出或反射的光经小孔后射到薄膜的上部,所成像是倒立的像。
(2)蜡烛经小孔成倒立的实像,像的形状与蜡烛形状相同,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即蜡烛在塑料薄膜上成的像是蜡烛的倒立的实像,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在用“针孔相机”看物体时,薄膜到孔的距离不变,将“针孔相机”远离被观察物体时,物体与小孔间的距离逐渐变大,像的大小是越来越小,反之像的大小是越来越小。 若想使半透明塑料薄膜上看到的像更大一些,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将“针孔相机”靠近被观察物体。
33.【答案】(1)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
(2)不稳定(合理即可)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分析;
(2)根据注意事项确定化学性质分析。
【解答】(1)气体通入石蕊试液中溶液变红,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一定有二氧化碳,石灰水变浑浊是由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
(2) 冲饮时水温不能高于80℃;冲后即服用说明维生素C不稳定。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2)不稳定(合理即可)。
34.【答案】(1)先变鼓,再变瘪
(2)4
(3)气球中有气体残留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1)根据磷燃烧消耗氧气并放出热量 ,导致装置内压强先增大后减小分析;
(2)根据锥形瓶容积计算出氧气体积,由注射器中水补充减少氧气体积,确定注射器最终停留位置分析;
(3)根据体积偏高说明其它气体也随之减少分析。
【解答】(1)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同时放出大量热,装置内压强先变大后变小,气球先变鼓,再变瘪。
(2) ① 锥形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注射器中的水自动向下喷射出来,补充减少的氧气体积,空气中氧气约占五分之一,锥形瓶中氧气体积为230mL×1/5=46mL,当注射器中的水还剩约50-46=4mL时 停止向下流 。
(3) 如果实验后发现测定的氧气含量高于21%的体积数, 可能是气球中有气体残留。
故答案为:(1)先变鼓,再变瘪;(2)4;(3)气球中有气体残留。
35.【答案】(1)57
(2)Ⅲ
(3)可溶
(4)25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1)根据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分析;
(2)根据没有固体剩余的溶解可能饱和可能不饱和分析;
(3)根据所给物质溶解质量及溶剂质量确定溶解度分析;
(4)根据题中数据确定50克水中最多溶解物质质量,由此确定剩余固体最少需水的质量分析。
【解答】(1) 35℃时,析出固体8.0克,则该溶液的质量是 50+7=57g。
(2) 65℃时,固体全部溶解,可能刚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故选 Ⅲ 。
(3) 20℃,该物质溶解度为(15-10.4)×2=9.2g,则属于可溶物质。
(4) 5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10克物质,则使烧杯中析出的5g固体X全部溶解,至少加入25克水。
故答案为:(1)57;(2) Ⅲ ;(3)可溶;(4)25.
36.【答案】(1)质量分数等于
(2)设加水质量为m,
(3)=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溶质质量分数等于溶液质量除以溶质质量,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 饱和溶液各蒸发溶剂依然为饱和溶液,质量分数不变。
【解答】(3) 析出晶体和蒸发的溶剂构成饱和溶液,由于等温下,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所以析出晶体的质量相等。
1 / 1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2023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期中考科学试题卷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2024七下·余姚期中)水资源问题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的核心问题。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应成为我们的自觉行为。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  )
A.大量开采使用地下水,少用河流水
B.农业上采用滴灌技术
C.采用低流量的淋浴喷头
D.工业废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
【答案】A
【知识点】地球上的水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水资源的保护,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和防止水污染的责任感,根据对水资源的保护的知识判断。
【解答】 A. 过度开采地下水致使地面沉降 受长期过度开采地下水影响 ,地下水位不断降低, 从而产生地面沉降现象. ,故A错误,合题意;
B. 农业上采用滴灌技术 ,可以有效地节约水资源 ,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采用低流量淋浴喷头,可以在保证洗浴效果的前提下节约水资源,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工业废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会大大减小环境污染,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2024七下·余姚期中)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点燃酒精灯 B.取少量液体
C.加热液体 D.称取氯化钠
【答案】A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A、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分析;
B、根据倾倒液体的操作方法分析;
C、根据加热试管内液体药品的用量分析;
D、根据天平左物右码原则分析。
【解答】A、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符合题意;
B、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试剂瓶口紧挨试管口,标签向着手心,不符合题意;
C、加热试管内液体,用酒精灯外焰加热,试管夹夹在试管中上部,液体体积不能超试管容积三分之一,不符合题意;
D、天平称量药品时要将药品放左盘,砝码放右盘,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2024七下·余姚期中)下列电器不是利用紫外线工作的是(  )
A.验钞机 B.诱蚊灯 C.消毒柜 D.取暖灯
【答案】D
【知识点】紫外线、红外线
【解析】【分析】紫外线具有荧光效应和杀菌消毒作用,红外线具有热效应。
【解答】A. 验钞机是利用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原理工作的,故A错误;
B. 诱蚊灯是利用蚊子的趋光性,用紫外线吸引蚊子,从而电击蚊子致死,故B错误;
C. 消毒柜是利用紫外线杀菌,故C错误;
D. 取暖器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4.(2024七下·余姚期中)下列是小科常喝的一些饮料,其中属于溶液的是(  )
A.鲜牛奶 B.豆奶
C.酸奶 D.苏打水
【答案】D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
【解析】【分析】溶液是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解答】AC.牛奶,酸奶不均一、不稳定,属于乳浊液,故选项AC不合题意;
B.豆奶不均一、不稳定,属于悬浊液,故选项B不合题意;
D. 苏打水具有均一、稳定的特点,是碳酸氢钠的水溶液,故D选项符合题意 ;
故答案为:D。
5.(2024七下·余姚期中)日本政府将核污水排入太平洋引起了全球关注。该计划的实施,不仅会导致海洋污染,某些污染物还可能通过水循环环节进人到大气,从而造成大气污染。下列水循环环节中,与污染物进人大气密切相关的是(  )
A.降水 B.下渗 C.蒸发 D.径流
【答案】C
【知识点】水循环
【解析】【分析】生物圈的水循环是大自然中的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降水等环节,在生物圈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水循环的动力主要是太阳能,它可以使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中。
【解答】A.降水是指空气中的水汽冷凝并降落到地表的现象,A错误。
B.下渗又称入渗,是指水从地表渗入土壤和地下的运动过程。它不仅影响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动态,直接决定壤中流和地下径流的生成,而且影响河川径流的组成,B错误。
C.大气中的水分经常处于没有饱和的状态,于是无论是海洋还是陆地都缓慢进行着水分从下垫面“蒸发”而进入大气的物理过程。所以,核污水排入太平洋,通过蒸发环节进入到大气,从而造成大气污染,C正确。
D.径流是指降雨及冰雪融水或者在浇地的时候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D错误。
故答案为:C。
6.(2024七下·余姚期中)在“五岳”之一的泰山上,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佛光”奇景。据目击者说:“佛光”是一个巨大的五彩缤纷的光环,与常见的彩虹色彩完全一样。“佛光”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的直线传播 B.小孔成像
C.物体的影子 D.光的色散
【答案】D
【知识点】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太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复合而成,经过色散现象后,可以看到多种颜色的光。
【解答】太阳光照射到卷层云中的冰晶时,发生色散,经过色散和反射后,太阳光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就出现一个巨大的彩色光环。彩色光环就是佛光,
故答案为:D。
7.(2024七下·余姚期中)下列现象不能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是(  )
A.瓶吞鸡蛋
B.拔火罐
C.吸尘器
D.往气球中打气
【答案】D
【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
【解析】【分析】大气压强的存在可以用实验来证明,我们学过的实验当中就有:马德堡半球实验、瓶吞鸡蛋实验、覆杯实验等.
【解答】A.将点燃的酒精棉球投入瓶内,稍等一会,再用剥了壳的熟鸡蛋封住瓶口,当酒精燃完后,瓶内温度下降,瓶内气压减小,外部大气压大于内部气压,受力面积相同,外部压力大于内部压力,鸡蛋被大气压入瓶内.能够证明大气压的存在.A错误;
B.拔火罐时,罐内的气压小于罐外的大气压,大气压就将罐紧紧地压在皮肤上;B错误
C.吸尘器的工作原理是:吸尘器里的电动机带动桨叶,吸收空气,是内部的气压小于大气压,故大气压将灰尘向内推,利用了大气压;C错误
D. 往气球中打气 ,只要外界气压大于气球气压即可,没有利用大气压,D正确;
故答案为:D。
8.下列会导致南极洲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的是 (  )
A.燃烧矿物燃料释放二氧化碳 B.工厂排放大量可吸入颗粒物
C.使用制冷剂排放含氟物质等 D.过度砍伐森林
【答案】C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臭氧空洞指的是因空气污染物质,特别是氧化氮和卤化代烃等气溶胶污染物的扩散、侵蚀而造成大气臭氧层被破坏和减少的现象。
【解答】制冷剂排放含氟物质等是导致南极洲上空出现臭氧空洞的原因;
故答案为:C.
9.(2024七下·余姚期中)下列有关物质的燃烧现象错误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蓝紫色火焰,并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并产生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
D.纯净的氢气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上方罩一只干冷烧杯,内壁产生水珠
【答案】C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A、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分析;
B、根据炭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分析;
C、根据生成物名称描述为结论分析;
D、根据氢气燃烧现象分析。
【解答】A、 硫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蓝紫色火焰,并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不符合题意;
B、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并产生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不符合题意;
C、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涉及生成物名称,为结论描述,不是现象 ,符合题意;
D、氢气燃烧生成水,纯净的氢气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上方罩一只干冷烧杯,内壁产生水珠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2024七下·余姚期中)如图所示,U形管内a、b液面相平,当挤压滴管的胶头,使试剂X进入锥形瓶内,一段时间后会观察到a液面低于b液面。则试剂X、Y的组合可能是(  )
A.水、硝酸铵 B.水、氢氧化钠
C.水、氯化钠 D.水、蔗糖
【答案】A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 挤压滴管的胶头,使试剂X进入锥形瓶内,一段时间后会观察到a液面低于b液面 ,说明X进入锥形瓶内锥形瓶内压强减小,结合所给各物质溶解时温度的变化情况分析。
【解答】 挤压滴管的胶头,使试剂X进入锥形瓶内,一段时间后会观察到a液面低于b液面 ,说明X进入锥形瓶内锥形瓶内压强减小。
A、硝酸铵溶解时吸热,会使锥形瓶内压强减小,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溶解于水时放热,会使锥形瓶内压强增大,不符合题意;
C、氯化钠溶于水温度无明显变化,不会使锥形瓶内压强减小,不符合题意;
D、蔗糖溶于水温度无明显变化,不会使锥形瓶内压强减小,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2024七下·余姚期中)如图所示,把两只相同烧瓶的一侧都涂成黑色,另一侧都涂成白色,瓶口都用单孔橡皮塞连接一段有色液柱,两个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并同时将甲涂黑的一侧正对太阳,将乙白色的一侧正对太阳,几分钟后,记录有色液柱移动的距离,甲为,乙为,则(  )
A. B.
C. D.以上都有可能
【答案】B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同样光照强度下,黑色吸收所有色光,而白色反射所有色光,因此黑色吸收的热量多。
【解答】由图可知,左图中的烧瓶黑色对着太阳,故吸收的热量多,而右边的白色对着太阳,吸收的热量少。空气受热膨胀,使有色液柱右移,因为左边烧瓶吸收热量较多,空气膨胀较大,故有色液柱移动的距离较大。
故答案为:B。
12.(2024八上·临海期末)“复方感冒灵颗粒”是市面上常见的感冒药,服用前需要将药粉倒入水中充分溶解。下面选项中能作为判断溶解后的感冒药溶液是饱和溶液的依据是(  )
A.感冒药固体有剩余 B.该溶液颜色呈棕黄色
C.该溶液味道有点苦 D.感冒药溶解速度很快
【答案】A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根据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感冒药固体有剩余,说明感冒药不能继续溶解,说明溶解后的感冒药溶液是饱和溶液,故A正确;
B.该溶液颜色呈棕黄色,不能说明溶解后的感冒药溶液是饱和溶液,故B错误;
C.该溶液味道有点苦,不能说明溶解后的感冒药溶液是饱和溶液,故C错误;
D.感冒药溶解速度很快,不能说明溶解后的感冒药溶液是饱和溶液,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3.(2024七下·余姚期中)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因果关系不成立的是(  )
A.因为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可用作卫星变轨发动机的助燃剂
B.因为稀有气体又称为“惰性气体”,所以它们不会跟任何物质发生反应
C.因为白磷燃烧产生白烟,所以可以作为烟雾弹
D.因为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可用于食品包装袋内防腐
【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利用
【解析】【分析】A、根据氧气的助燃性分析;
B、根据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分析;
C、根据白磷燃烧现象分析;
D、根据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分析。
【解答】A、 因为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可用作卫星变轨发动机的助燃剂 ,不符合题意;
B、稀有气体又称为“惰性气体”,不易跟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但不是不跟任何物质反应 ,符合题意;
C、 白磷燃烧产生白烟,所以可以作为烟雾弹 ,不符合题意;
D、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可用于食品包装袋内防腐 ,作保护气,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2022七下·浙江期中)超市里收银员收款时,往往用一个类似探头的扫描器照射商品上的黑白色条形码,扫描器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输入到电脑里,从而识别商品的种类和价格。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条形码中的白色条纹能吸收所有色光
B.条形码中的黑色条纹能反射所有色光
C.黑色条纹使得扫描器接收到的光信号更强
D.白色条纹使得扫描器接收到的光信号更强
【答案】D
【知识点】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1)数字型条码是黑白相间的图,黑色能够吸收任何颜色的色光,而白色则能够反射任何颜色的色光。收银员将条形码扫描器照射商品上的条形码,扫描器发出光线,根据条形码吸收和反射光的不同即产生与众不同的光信号转换成电流信号输送到电脑中。
(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反射什么颜色的色光,物体就呈什么颜色。
【解答】因为白色光包括七种颜色的光,又因为物体的颜色决定反射的光线,所以条形码黑白相间的条纹中,白色条纹能够反射所有色光,黑色条纹不反射光。
A:条形码中的白色条纹能吸收所有色光,错误。
B:条形码中的黑色条纹能反射所有色光,错误。
C:黑色条纹使得扫描器接收到的光信号更强,错误。
D:白色条纹使得扫描器接收到的光信号更强,正确。
故选D。
15.(2023七下·北仑期中)现要配制100g12%的氯化钠溶液,称量过程中误将砝码(砝码盒中的砝码规格有50g、20g、10g、5g,称量时5g以下用游码)和称量物放反了,则实际配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A.12% B.8% C.8.3% D.10%
【答案】C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天平左物右码原则,若左右盘放颠倒,则药品实际质量为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及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分析。
【解答】 配制100g12%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质量为100g×12%=12g,需水的质量为88克,即量取水的体积为88mL,称量时需选择10g砝码,2g游码,左右盘放颠倒,则称量的氯化钠质量为10g-2g=8g, 实际配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故答案为:C.
16.(2022七下·宁波期中)如图所示,容器底部盛有水,水上面浮有一层沸点比水高的油,如果对容器底部加热,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先沸腾,油后沸腾,但水和油同时蒸发
B.油蒸发,水不蒸发,然后同时沸腾
C.油蒸发,水不蒸发,然后水先沸腾,最后同时沸腾
D.油蒸发,水不蒸发,直到水全部汽化后,油才沸腾
【答案】D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分析】根据影响蒸发的因素和沸腾的条件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油在上面,水在下面,油受热后温度升高肯定会蒸发,而水由于被油覆盖,因此它不会蒸发。下面的水温度达到沸点后继续吸热肯定会沸腾,此时水会剧烈汽化;上面的油由于温度不能达到沸点,因此不会沸腾。当水全部汽化后,油的温度继续升高,到达沸点后应该会沸腾。
故选D。
17.(2024七下·余姚期中)关于光的传播过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B.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C.光的传播方向始终不变
D.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答案】C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
【解析】【分析】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为3×108m/s,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略小于在真空中的速度(通常取在真空中的速度)。
【解答】A、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故A正确;
B、光在真空中或者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大,为3×108m/s即3×105km/s,故B选项叙述正确;
C、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改变;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的时候,传播方向不改变,故C错误;
D、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空气中传播速度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18.(2024七下·余姚期中)下列关于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说法:
①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②溶液是纯净物,而浊液是混合物;
③浊液对生产有害无利; ④浊液中分散的都是固体小颗粒;
⑤浊液都是不均一、不稳定的; ⑥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液静置多久都不分层;
⑦由水和酒精构成的溶液中,酒精既可作溶质,也可作溶剂。
其中正确的是(  )
A.⑤⑥ B.②⑤⑥ C.③⑥⑦ D.①⑤⑥
【答案】A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解析】【分析】根据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定义及特点分析。
【解答】①溶液不一定是无色液体,如硫酸铜溶液呈蓝色,错误; ②溶液是混合物,错误;③浊液对生产也有益处,错误; ④浊液中分散的可能是固体小颗粒,也可能是液体小液滴,错误;⑤浊液都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正确; ⑥溶液具有稳定性,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液静置多久都不分层,正确;⑦由水和酒精构成的溶液中,酒精作溶质,错误。
故选A。
19.(2024七下·余姚期中)如图所示,用纸张代替金属材料做盛放汤料的“纸锅”,用酒精炉给“纸锅”中的汤料加热时,“纸锅”不易被烧坏。对此现象的正确解释是(  )
A.汤料使“纸锅”的着火点升高了
B.水汽化时吸热,温度达不到“纸锅”的着火点
C.汤料隔绝了氧气使“纸锅”不能燃烧
D.“纸锅”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A、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纸张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故A说法错误。
B、水汽化时吸热,导致温度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因此纸张不能燃烧,故选项B说法正确。
C、纸张与空气充分接触,而不是汤料隔绝了氧气,故C选项说法错误。
D、纸张具有可燃性,是可燃物,能燃烧,故选项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20.(2024七下·余姚期中)一杯30℃的硝酸钾溶液100g,第一次恒温蒸发20g水析出9g硝酸钾,则第二次继续恒温蒸发20克水析出的硝酸钾是(  )
A.一定等于9克 B.可能是9克,也可能大于9克
C.可能是9克,也可能小于9克 D.一定大于9克
【答案】B
【知识点】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解析】【分析】根据饱和溶液中蒸发一定质量的水析出晶体质量相等,不饱和溶液蒸发水时先变成饱和,再析出晶体分析。
【解答】 一杯30℃的硝酸钾溶液100g,第一次恒温蒸发20g水析出9g硝酸钾,若该溶液为饱和溶液则第二次继续恒温蒸发20克水析出的硝酸钾仍是9克,若该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则第二次继续恒温蒸发20克水析出的硝酸钾大于9克。
故选B。
21.(2024七下·余姚期中)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白气”,下列有关“白气”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冰棍周围冒“白气”,这是冰棍升华形成的水蒸气
B.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释放“白气”,这是干冰升华时产生的二氧化碳
C.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冒出的“白气”,这是壶嘴喷出的水蒸气液化成的水珠
D.深秋清晨河面出现的“白气”,这是河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 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水蒸气是从带着热量出来的,水蒸气突然遇到外界冷温发生液化作用 。
【解答】A.夏 天冰棍周围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冰棍液化形成的小水珠,A错误;
B.文艺演出时舞台上出现的“白气”,是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B错误;
C.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的“白气”,是高温水蒸气喷出壶嘴后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而液化形成的小
水珠,C正确;
D.深秋清晨的河面上出现的“白气”,是河面上方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空气后液化形成的小水珠,D错误。
故答案为:C。
22.(2024七下·余姚期中)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的实验.他首先直接观察老鹰,发现它在空中飞动,地面上的影子也跟着移动,移动的方向与它的方向一致.然后,他在纸窗上开一小孔,使窗外老鹰的影子呈现在室内的纸屏上,结果观察到:“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阅读了上述材料后,你认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的现象是小孔成像
B.沈括观察到“鸢在空中飞动,地面上的影子也跟着移动”,是小孔成像
C.影子、小孔成像可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
D.小孔成像时,像移动的方向与物移动的方向相反
【答案】B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影子的形成和小孔成像的原理是相同的都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2、影子是由于光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后在物体后不能被照亮而形成的阴影;
3、小孔成像的物体成倒立的实像,物体的运动方向与像的运动方向是相反的。
【解答】A、由题中信息可知,鹰通过窗上小孔成像,且像与物的运动方向相反,符号小孔成像的特点, 说法正确,A错误;
B、 沈括观察到“鸢在空中飞动,地面上的影子也跟着移动”,是小孔成像,题中说这是直接观察看到的,并未经过小孔,所以是影子,说法错误,B正确;
C、 小孔成像可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说法正确,C错误;
D、小孔成像时成的是倒像,所以像移动的方向与物移动的方向相反,说法正确,D错误。
故答案为:B
23.(2024七下·余姚期中)如图,集气瓶中充满二氧化碳,大烧杯中燃着两支高低不等的蜡烛,实验时打开止水夹,移开玻璃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去掉烧杯中的一支蜡烛,也能得出同样的实验结论
B.不移开玻璃片,实验现象更明显
C.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
D.将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
【答案】A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集气瓶内气体进入烧杯即可证明密度大,蜡烛熄灭即可证明不支持燃烧分析;
B、根据形成压强差时气体可从压强高的地方流向压强低的地方分析;
C、根据蜡烛熄灭是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分析;
D、根据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分析。
【解答】A、去掉烧杯中的一支蜡烛,通过蜡烛熄灭,证明二氧化碳进入烧杯,也能得出同样的实验结论 ,符合题意;
B、 不移开玻璃片,无法形成压强差,实验现象不明显 ,不符合题意;
C、 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不符合题意;
D、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将观察到高的蜡烛后熄灭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4.(2024七下·余姚期中)将一不饱和溶液进行恒温蒸发水20克,析出晶体(不含结晶水)2克;若向原溶液投入该晶体7克后,发现溶液中有1克晶体不能溶解,求该温度下该溶质的溶解度为(  )
A.15克 B.30克 C.40克 D.45克
【答案】C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题中所给信息确定饱和溶液中蒸发一定量溶剂析出晶体的质量,由此确定该物质的溶解度分析。
【解答】 将一不饱和溶液进行恒温蒸发水20克,析出晶体(不含结晶水)2克;若向原溶液投入该晶体7克后,发现溶液中有1克晶体不能溶解,说明该饱和溶液能溶解6克物质达到饱和,则饱和溶液蒸发20克水析出晶体质量为8克,该温度下该溶质的溶解度为.
故选C。
25.(2024七下·余姚期中)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任何温度下,乙的溶解度都比丙大
C.分别将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所得的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乙>甲>丙
D.时,溶解相同质量的甲乙丙需要的水量丙最少
【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A、根据溶解度曲线交点表示两物质溶解度相等分析;
B、根据乙和丙的溶解度曲线分析;
C、根据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100+溶解度分析;
D、根据同一温度下,溶解度大的物质等质量溶解所用溶剂质量最小分析。
【解答】A、时,甲乙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即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不符合题意;
B、由图示可知,任何温度下,乙的溶解度都比丙大,不符合题意;
C、 分别将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甲和乙变成的饱和溶液,丙变成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仍是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则所得的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乙>甲>丙 ,不符合题意;
D、时,溶解度甲>乙>丙,溶解相同质量的甲乙丙需要的水量甲最少 ,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30分)
26.(2024七下·余姚期中)我们用   的方法分离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由于液氮沸点为,液氧沸点为,所以   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
【答案】蒸发;氮气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
【解析】【分析】根据空气中氮气和氧气沸点不同,液态时蒸发可先后分离分析。
【解答】 我们根据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用加热蒸发的方法分离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氮气沸点低于氧气,所以氮气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
故答案为:蒸发;氮气。
27.(2024七下·余姚期中)一束白光斜射入三棱镜的一个棱面,会发生   现象,在另一侧的光屏上ab范围内将会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彩色带,a端将呈现   光。
【答案】色散;红
【知识点】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发生色散现象,在光屏上会出现七种颜色的光,通过三棱镜后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紫光最大;若三棱镜正向放置,则光屏上从上到下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解答】一束白光斜射入三棱镜的一个棱面,会发生色散现象;如图所示,三棱镜正向放置,光屏上从上到下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则在光屏上a端将呈现红光。其原因是通过三棱镜后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
28.(2024七下·余姚期中)如图所示,根据该固体的熔化曲线图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该固体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
(2)该固体的熔化过程持续了   分钟
(3)该固体熔化时的特点是   
(4)加热至第7分钟,该物质处于   (填“固液共存”、“液”或“气”)态。
【答案】(1)晶体
(2)4
(3)温度保持不变
(4)液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
【解析】【分析】】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有一定的熔点或凝固点,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在不同阶段的状态:熔化前处于固态,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温度保持不变,熔化后处于液态。
【解答】(1) 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48℃不变,所以是晶体;
(2)从第2min到第6min处于熔化过程,温度保持不变,时间持续4分钟;
(3)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4) 熔化后处于液态,加热至第7分钟,该物质处于液态。
29.(2024七下·余姚期中)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
(1)在图中的电源上A是   极
(2)试管1中产生的气体的检验方法是   。
(3)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4)检验两玻璃管中的气体后,可以得到的一个重要结论是:水是由   组成。
【答案】(1)正
(2)将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3)水氢气+氧气
(4)氢元素和氧元素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1)根据电解水正氧负氢,氧一氢二的现象分析;
(2)根据氧气的检验方法分析;
(3)根据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分析;
(4)根据水由氢、氧元素组成分析。
【解答】(1)连接A的试管产生气体体积小于B端试管中产生气体,则为氧气,A是正极。
(2) 试管1中产生的气体为氧气,检验方法是将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3)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表达式为水氢气+氧气。
(4)由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可得到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故答案为:(1)正;(2)将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3)水氢气+氧气;(4)氢元素和氧元素。
30.(2024七下·余姚期中)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问题:
(1)甲、乙两物质在   ℃时溶解度相等。
(2)将时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在保证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改变的前提下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3)时,将三种物质各ag分别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只有一种物质形成饱和溶液,则a的取值范围是   
【答案】(1)t2
(2)降温
(3)20a<40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解析】【分析】(1)根据溶解度曲线交点处物质溶解度相等分析;
(2)根据降温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分析;
(3)根据溶解度确定达到饱和状态时一定量溶剂所需溶质质量分析。
【解答】(1) 甲、乙两物质溶解度曲线在t2oC时交于一点,即溶解度相等。
(2) 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将时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在保证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改变的前提下可以采用降温的方法。
(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分别为60g、40g、20g,将三种物质各ag分别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只有一种物质形成饱和溶液,则为丙,a的取值范围是20a<40.
故答案为:(1)t2;(2)降温;(3)20a<40。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20分)
31.(2024七下·余姚期中)在农业上通常用12%的氯化钠溶液选种。实验室欲配制该质量分数的溶液60g,操作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③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操作②中的错误之处是   
(2)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④→②→   →③(用序号和箭头表示)。
(3)经检测,发现最后所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是____(填字母编号)。
A.砝码磨损
B.配制好的溶液在装瓶时有一部分洒出去了
C.使用量筒读数时俯视了
D.溶解氯化钠的烧杯事先用水湿润过
【答案】(1)搅拌,加速溶解;氯化钠放在天平右盘称量
(2)①→⑤
(3)A;D
【知识点】误差分析;常见实验操作;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根据溶解时玻璃棒作用分析;
(2)根据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分析;
(3)根据配制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可能是溶质偏少,也可能是溶剂偏多分析。
【解答】(1) 图③为溶解,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 操作②将氯化钠放在天平右盘称量错误。
(2) 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④→②→ ①→⑤→③。
(3) 砝码磨损 ,会使药品实际质量偏小,溶质质量分数偏小,A正确; 配制好的溶液在装瓶时有一部分洒出去了 ,不影响溶质质量分数大小,B错误; 使用量筒读数时俯视了 ,使溶剂实际体积偏小,溶质质量分数偏大,C错误; 溶解氯化钠的烧杯事先用水湿润过,则溶剂质量偏多,溶质质量分数偏小,D正确。
故答案为:(1)搅拌,加速溶解;氯化钠放在天平右盘称量;(2)①→⑤;(3)AD。
32.(2024七下·余姚期中)小科利用易拉罐、半透明塑料薄膜、圆筒制作一个简易“针孔相机”,方法如下:在空易拉罐底部的中央,用钉子戳一个小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后,圆筒的A端蒙上一层半透明塑料薄膜,如图。
(1)制作成功后,小科正确用简易“针孔相机”观察物体,看到的是   (填“倒立”或“正立”)的像。
(2)将蜡烛放在小孔前适当距离,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形状是三角形,则他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的像是____。
A.三角形光斑 B.圆形光斑
C.蜡烛的正立像 D.蜡烛的倒立像
(3)若想使半透明塑料薄膜上看到的像更大一些,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写出一种方法)
【答案】(1)倒立
(2)D
(3)将“针孔相机”靠近被观察物体。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适当位置,能观察到蜡烛在塑料薄膜上成像情况,这种现象叫做小孔成像,其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为了确保人眼能看到物体清晰的像,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所开的小孔要尽可能小,孔大后,相当于很多小孔在成像,多个像交叠在--起,像会变得很模糊.②因为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所以简易“针孔相机”的小孔对准外面较亮的物体,这样才会有更多光线进人小孔内,像才会更清晰。
【解答】(1)物体上部发出或反射的光经小孔后射到薄膜的下部,物体下部发出或反射的光经小孔后射到薄膜的上部,所成像是倒立的像。
(2)蜡烛经小孔成倒立的实像,像的形状与蜡烛形状相同,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即蜡烛在塑料薄膜上成的像是蜡烛的倒立的实像,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在用“针孔相机”看物体时,薄膜到孔的距离不变,将“针孔相机”远离被观察物体时,物体与小孔间的距离逐渐变大,像的大小是越来越小,反之像的大小是越来越小。 若想使半透明塑料薄膜上看到的像更大一些,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将“针孔相机”靠近被观察物体。
33.(2024七下·余姚期中)“维C泡腾片”的药品能补充人体对维生素C的需要。在盛有温水的杯中加入该药品,药品迅速溶解,同时出现了大量的气泡。并用燃着的火柴伸到杯口,发现火柴熄灭,由此小明初步推测了该气体中含有的成分,但还不能最终确定。为了进一步确定自己的推测,第二天小明拿着药品去学校实验室做了如下实验:
操作 气体的色、味 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现象 无色无味 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石灰水变浑浊
(1)分析小明的实验现象,可以确定该气体中一定有   。写出这种气体与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2)从“维C泡腾片”说明书的注意事项中,小明还发现了这样的叙述:冲饮时水温不能高于80℃;冲后即服用。从中你可推测维生素C还有哪些性质?   (写出一项)。
【答案】(1)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
(2)不稳定(合理即可)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分析;
(2)根据注意事项确定化学性质分析。
【解答】(1)气体通入石蕊试液中溶液变红,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一定有二氧化碳,石灰水变浑浊是由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
(2) 冲饮时水温不能高于80℃;冲后即服用说明维生素C不稳定。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2)不稳定(合理即可)。
四、解答题(本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20分)
34.(2024七下·余姚期中)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并取得成功。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40℃。
(提出问题)氧气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多少?
(实验准备)锥形瓶总体积为230mL,注射器中水的体积为50mL,其中白磷和细沙占的体积为30mL,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实验探究)装入药品,按图所示连接好仪器,夹紧弹簧夹。先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白磷很快被引燃,然后将锥形瓶从热水中取出。
(现象分析)
(1)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气球的大小怎样变化   。
(2)待白磷熄灭、锥形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①注射器中的水自动向下喷射出来,②当注射器中的水还剩约   mL时停止向下流(假设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3)如果实验后发现测定的氧气含量高于21%的体积数,实验中可能存在的原因是   
【答案】(1)先变鼓,再变瘪
(2)4
(3)气球中有气体残留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1)根据磷燃烧消耗氧气并放出热量 ,导致装置内压强先增大后减小分析;
(2)根据锥形瓶容积计算出氧气体积,由注射器中水补充减少氧气体积,确定注射器最终停留位置分析;
(3)根据体积偏高说明其它气体也随之减少分析。
【解答】(1)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同时放出大量热,装置内压强先变大后变小,气球先变鼓,再变瘪。
(2) ① 锥形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注射器中的水自动向下喷射出来,补充减少的氧气体积,空气中氧气约占五分之一,锥形瓶中氧气体积为230mL×1/5=46mL,当注射器中的水还剩约50-46=4mL时 停止向下流 。
(3) 如果实验后发现测定的氧气含量高于21%的体积数, 可能是气球中有气体残留。
故答案为:(1)先变鼓,再变瘪;(2)4;(3)气球中有气体残留。
35.(2024七下·余姚期中)20℃时,在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加入15g固体X(不含杂质),充分溶解后,逐渐升温,并测定不同温度时析出固体X的质量。测定结果记录如表:
溶液的温度/℃ 20 35 50 65 75
析出固体X的质量/g 10.4 8.0 5.0 0 0
若不考虑水蒸发对实验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35℃时,该溶液的质量是   g;
(2)65℃时,该溶液是   (选填编号):
Ⅰ.饱和溶液 Ⅱ.不饱和溶液 Ⅲ.无法判断
(3)根据下表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可知X属于   物质;
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或不溶)
溶解度(20℃) >10 1-10 0.01-1 <0.01
(4)50℃时,使烧杯中析出的5g固体X全部溶解,至少加入   g水。
【答案】(1)57
(2)Ⅲ
(3)可溶
(4)25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1)根据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分析;
(2)根据没有固体剩余的溶解可能饱和可能不饱和分析;
(3)根据所给物质溶解质量及溶剂质量确定溶解度分析;
(4)根据题中数据确定50克水中最多溶解物质质量,由此确定剩余固体最少需水的质量分析。
【解答】(1) 35℃时,析出固体8.0克,则该溶液的质量是 50+7=57g。
(2) 65℃时,固体全部溶解,可能刚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故选 Ⅲ 。
(3) 20℃,该物质溶解度为(15-10.4)×2=9.2g,则属于可溶物质。
(4) 5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10克物质,则使烧杯中析出的5g固体X全部溶解,至少加入25克水。
故答案为:(1)57;(2) Ⅲ ;(3)可溶;(4)25.
36.(2024七下·余姚期中)将80g硝酸钾全部溶于320g水中,将所得溶液平均分成4份,那么:
(1)第一份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2)欲使第二份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变为5%,需加水   g
(3)若保持温度不变,分别将100g和150g的两份食盐的饱和溶液各蒸发1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分别为和,则   (填“>”或“<”或“=”)
【答案】(1)质量分数等于
(2)设加水质量为m,
(3)=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溶质质量分数等于溶液质量除以溶质质量,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 饱和溶液各蒸发溶剂依然为饱和溶液,质量分数不变。
【解答】(3) 析出晶体和蒸发的溶剂构成饱和溶液,由于等温下,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所以析出晶体的质量相等。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