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晨读晚诵(1-19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晨读晚诵(1-19课)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期/末/复/习/大/串/讲/
2024
期末复复习晨读晚诵
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晨读晚诵
(1-19课)
极简知识背诵(主干知识+重点图片,考前回扣课标巩固知识)
整体感知
鸦片战争
1840年
新中国成立
1949年
鸦片战争
1840年
新中国成立
1949年
1949 1956 1966 1976 1978 2017
新中国的成立
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三大改造完成
过渡时期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十年探索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 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主主义社会
历史坐标感知:中国现代史分期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新时代
时间界限:
一条主线:
两大阶段:
一条道路:
三个时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探索史与成就史。
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也是一条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整体感知
鸦片战争
1840年
新中国成立
1949年
鸦片战争
1840年
新中国成立
1949年
1949年10月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1956年底进入社会主义初步阶段
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十年探索(1956-1966)
十年文革(1966-1976)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主主义社会
1949
教材目录感知:中国现代史
整体感知
鸦片战争
1840年
新中国成立
1949年
鸦片战争
1840年
新中国成立
1949年
教材目录感知:中国现代史
民族团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港澳回归
国防建设
科技强军之路
外交成就
截止2019年9月,与世界180多个国家建交。
科技成就
两弹一星、神舟系列等
社会生活
改革开放后,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49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课标解读
知识拓展
了解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开国大典,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伟大意义;②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北平)
(1)内容: ①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
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改北平为北京(首都);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采用公元纪年。④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意义/作用:①为新中国成立作准备②标志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建立。
二、新中国成立(标志是“开国大典”)(1949.10.1)
意义:①国内:开辟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历史地位);推翻帝官封统治;实现国家独立;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结束;
②国际: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三、西藏和平解放
(1)史实:1951年,以阿沛·阿旺晋美为代表,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标志大陆基本统一。
巩固新中国政权的史实:①抗美援朝②土地改革③西藏和平解放
第2课 抗美援朝
课标解读
知识拓展
知道抗美援朝,理解其对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意义。
一、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1.原因:①美国的侵略,威胁中国安全。②朝鲜请求中国派兵援助。(注意:朝鲜战争爆发,不是出兵原因)
2.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结束标志: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
4.意义:①捍卫了国家安全,维护了人民的和平生活;②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③提高我国国际地位。
④是我国屹立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二、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中国人民志愿军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二)建国初时代特征:
政治上:①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结束(1919--1949)
②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巩固政权
外交上:美国孤立政策;我国外交“另起炉灶”“一边倒”
经济上:国民经济恢复(建国初最主要任务)
第3课 土地改革
课标解读
知识拓展
知道土地改革,理解其对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意义。
1.原因: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根本原因)②农民对土地的需要。
2.主要内容: ①颁布《土地改革法》
②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核心内容)
③1952年底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
3.意义: ①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②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③巩固了人民政权;④为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课标解读
知识拓展
①了解“一五”计划;②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③认识这一时期取得的政治、经济等成就及其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一、“一五计划”(1953——1957年)
1.基本任务: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相应地发展农工商③同时开展三大改造。。
2.主要成就:(1)工业:鞍钢、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2)交通:宝成、鹰厦铁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概述为“一桥、二铁、三公、四厂”)
3.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工业化开始起步。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954年)
1、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根本政治制度)
2、会议主要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又称“五四宪法”;
3、“五四宪法”的性质和地位: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初步奠定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
第5课 三大改造
课标解读
知识拓展
①了解“三大改造”,理解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②了解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指导意义。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农业合作化运动---引导农民参加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农民土地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二、工商业改造
方式:公私合营;赎买政策(创举)。
三、三大改造
1、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
2、意义:①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变②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建立③标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
曲折前进(1956~1978)
①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②两方面探索:有益探索:中共八大;八字方针。探索失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
③三个“一”:一个转变:工作重心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到“以阶级斗争为纲”;一个错误:“左”倾错误恶性发展;一场浩劫:“文化大革命”。
④四个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课标解读
①知道中共八大;②了解“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错误与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了解以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事迹。
一、中共八大(1956年)
1.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 评价: ①“八大”的政策,特别对主要社会矛盾分析是正确的②是探索社会主义的开端;
③但受“左”倾错误影响,没有很好的贯彻下去;
二、“左”倾错误的表现:
(1)社会主义总路线: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大跃进”-----原因:主观上人民渴望迅速富民强国;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一大二公”,平均主义,挫伤农民积极性,阻碍农业发展。
三、调整国民经济(1961年开始)
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经济八字方针)
结果: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课标解读
知识拓展
①知道中共八大;②了解“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错误与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了解以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事迹。
四、“文化大革命”(1966-1976)(最大的“左”倾错误)
1.最大的冤案:国家主席刘少奇遭迫害致死。(1980年得到平反)
2.粉碎两个集团:①1971年“九一三事件”,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②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结束“文化大革命”。
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1956---1966)建设成就
(1)成就:①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②原油和石油自给。③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2)模范人物:“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3)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顽强拼搏。
六、“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1976)成就:①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②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③1973年,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1)“文化大革命”时期:①经济巨大损失②民主政治遭到践踏③教育文化停滞不前④但国防和外交取得巨大成就。(外交如: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年中日建交,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2)出现的错误主要是“左倾错误”;
教训:①遵循经济规律;②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④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标解读
知识拓展
①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②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③认识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对世界的重要影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1.背景: ①1978年真理标准的讨论(实践标准),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②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给会议提出基本指导思想。
2.内容: (1)思想上: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政治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3)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邓核”)
3.意义: 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②是改革开放开端,标志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
③会后,在政治、思想、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1980年对刘少奇平反等)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的起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是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起点。
(2)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相距多少年?贯穿其中的一条共同主线是什么?22年(1956--1978);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3)比较:①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转折点,标志党从幼稚到成熟;
②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开始;
③“八大”-----社会主义探索的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见前面知识)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标解读
知识拓展
①了解农村改革、城市改革等史事;②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③认识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对世界的重要影响。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开始)
1.经济体制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之后是城市改革)
2.基本内容:(1)尝试: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2)办法----包产到户,自负盈亏。3.意义:①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生产力快速发展;
②促进乡镇企业的崛起。(乡镇企业---开辟了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的一条新路)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开始,重点---国有企业改革)
1.基本内容:①所有制:单一公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②管理: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
③分配: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作用/影响: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
建国后,农村四次生产关系调整及影响:
①建国初,土地改革----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②农业合作化运动----走上农业集体化道路,促进农业生产
③人民公社运动----挫伤农民积极性,阻碍农业发展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迅速发展
第9课 对外开放
课标解读
知识拓展
①了解经济特区建设、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史事;②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经济特区
1.建立:1980年,中央决定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2.意义(作用):深圳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有利于引进外资技术等,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二.过程:
(1)1984年,中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2)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3)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建立。
(4)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
(5)1992年后,开放了重庆、武汉等沿江,沿边、省会城市,满洲里等边境城市,逐渐深入内地。
三.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001.
意义: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融入世界,参与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
20世纪“三大历史巨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共同追求
-----追求民族独立和解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当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课标解读
了解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过程
(1)提出:1982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中共十三大:1987年,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邓小平南方谈话 1992年初
意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4)中共十四大: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5)中共十五大:1997年,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评价/地位: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1)中共十六大:2002年,江泽民“三个代表”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中共十七大:2007年,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被写进党章。
(3)中共十八大: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中共十九大:①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②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③习近平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11课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课标解读
知识拓展
①知道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
一、中国梦
1.提出:2012年11月,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时提出。
2.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3.方式/途径: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4.奋斗目标:“两个一百年”:①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②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①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②意义/影响:是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总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三、新发展理念:内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四、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
近代和现代对外开放的异同点:
异:近代对外开放,是被动的(鸦片战争后),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严重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对外开放,是主动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积极引进外资技术等,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际地位。
同:①都是沿海沿江地区②都促进中国与世界联系③都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课标解读
知识拓展
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意义:①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②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共同发展。
二、共同繁荣发展
战略:西部大开发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1.对中国现代政治建设的认识
(1)两部宪法:《共同纲领》(临时宪法作用)和1954年宪法。
(2)三大制度:
①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9月,第一届政协会议正式确立。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1954年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正式确立。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关系上基本政治制度。1984《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
第13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课标解读
知识拓展
知道“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意义。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提出:改革开放后,1984,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内涵: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二、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4.过程:(1)中英联合声明,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中葡署联合声明,中国政府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5.意义:港澳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三个时期:
①奠基时期(50年代):
A. 建国初:“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方针(苏联第一个建交);
B. 50年代(“中国声音”)1953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
②拓展时期(70年代--“梅开三度”):197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9中美建交;1972中日建交。
③创新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全方位、灵活务实的外交。一带一路;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二十国集团会议(G20)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
澳门特别行政区区徽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课标解读
知识拓展
知道“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意义。
1.对台政策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2.交流:
(1)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
(2)1992年,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3)1995年,江泽民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4)2005年,连战“和平之旅”,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
(5)2008年11月,两岸“三通”(通邮、通航、通商)
(6)2015年,习近平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最高领导人的首次会面。
(1)台湾问题的由来: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败退台湾,造成台湾与大陆的分离;
统一的有利因素:①我国综合国力增强②一国两制构想③海峡两岸交往频繁
统一的不利因素:①“台独”②国际反华势力
(2)如何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
②反对分裂,实现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主流
③完成国家统一是全体炎黄子孙共同心愿
④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为和平统一奠定坚实基础
⑤国际法和《反分裂国际法》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第15课 钢铁长城
课标解读
知识拓展
识这一时期取得的国防等成就及其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1.陆军: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
2.海军:①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3.三大舰队: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
4.海军包括: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
5.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6、导弹部队(1966年第二炮兵部队-----2015年,更名为火箭军)
任务:a、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b、核反击。
新时代强军之路
五大军种: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
五大战区: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标解读
知识拓展
①了解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②认识这一时期取得的外交等成就及其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2)推广:1954年,周恩来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标志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万隆会议:
①1955年,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②方针: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③作用: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50年代外交的“中国声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原则
70年代外交的“梅开三度”:中国重返联合国;中日建交;中美建交。我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和启示?
原因:①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②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③领导人的正确决策
启示: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坚定走和平发展之路。
跨越大洋的握手
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课标解读
知识拓展
了解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重返联合国):
1、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2.意义/影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中美、中日建交
(1)中美敌对: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政策。
(2)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主要原因:中国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表现: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8年发表《中美建交公报》)标志中美实现正常化。
(3)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三、全方位外交(改革开放后---灵活务实全方位外交政策)
表现:“一带一路”、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二十国集团峰会等
意义: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坚定力量。
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原因有哪些?(从国内外原因分析)
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内)
②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外)
③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外)④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外)
⑤美国外交战略的调整;(外)
“乔的笑”
第18课 科学技术成就
课标解读
知识拓展
①了解以钱学森、邓稼先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事迹;②认识这一时期取得的科技等成就及其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核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原子弹1964年,导弹1966年,氢弹1967年,1970年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2.航天成就:2003年,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3.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4.青蒿素: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5.改革开放前:方针: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6.改革开放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0世纪三次巨变、三大伟人、三大理论
(1)三次巨变: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
(2)三大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3)三大理论: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4)共同追求:追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标解读
知识拓展
了解新时代中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前
衣:买衣服凭布票,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
食:饮食比较单一,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住:拥挤,设施简单
行:自行车、水运、火车、汽车
网络通信:不普遍
改革开放后
衣:衣着丰富多彩,显示风度、展示个性
食:不仅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
住:面积扩大,环境改善
行:高速公路、地铁、高铁、轻轨、航空、私家车
网络通信: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全球第一,互联网普及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五个转变
①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②单一公有制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1985年城市改革)
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
④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