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中主题班会】做勇敢的树 开理想的花一、班会背景近日,河北邯郸一名初中生遭3名同班同学杀害并掩埋一事引发关注,校园欺凌又一次冲上热搜。早在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将校园欺凌列入侵犯自然人人格权的一种行为,《民法典》中人格权独立成编,强化对人格尊严的维护。万书芳名班主任工作室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文明校园一方净土,必须坚决向校园欺凌说“不”!作为成员班主任特召开《做勇敢的树 开理想的花》主题班会。二、班会目的1.认知目标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欺凌行为,包括其常见形式、危害和后果。提高学生对欺凌的识别能力,培养他们对他人的尊重和同理心。2.行为目标教导学生如何应对欺凌,例如学会说“不”、保持冷静、寻求帮助等。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避免和化解冲突。3.情感目标营造一个安全、尊重和包容的班级氛围,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和健康的人际关系。鼓励学生互相支持,倡导友善、互相尊重,共同预防欺凌行为的发生。三、班会过程1校园欺凌是什么?很多孩子对校园欺凌概念很模糊,一旦发生会在很多人的心里留下深刻的烙印。这种不良影响,不仅体现在受害者,也使施暴者的心灵成长和社会前途遭到阻力。对于施暴者,给他人带来伤害,可能要承担经济和法律责任,甚至无法继续完成学业。他们的行为很难获得社会(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的认可,那些经常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也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对于受害者,肉体受到损伤,性格懦弱、自卑,缺乏信心和勇气,造成一辈子的心理阴影和伤害,厌学甚至辍学。校园本应是我们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地方,但校园欺凌打破了原有的宁静。因此需要告诫孩子们,哪些行为会构成校园欺凌,如何远离,做一个健康、快乐、阳光的孩子。2校园欺凌的表现。通过对校园欺凌行为表现的解读,使孩子在今后的校园生活中提升以下认知:①增强意识。清楚地了解校园欺凌的定义,更准确地识别欺凌行为,及时采取行动,保护自己和他人。②自我防范。当孩子明白什么是欺凌后,有效避免参与或成为欺凌的受害者,构建更安全、更友善的校园环境。③培养同理心。了解欺凌的本质,理解被欺凌者的感受,从而减少欺凌行为的发生。④加强干预。孩子正确的区分欺凌与玩笑,能在看到或经历欺凌时挺身而出,进行适当的干预或向老师报告。⑤建立正确价值观。强调校园欺凌的不可接受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3相关案例分析案例1:在联合国的大厅里,有两组植物,一组植物每天被表扬,一组植物每天被语言谩骂。实验结果是,长期被温柔以待的植物枝繁叶茂,被语言暴力的植物枯萎了,虽然这个实验的真实性存在着争议,但我们当下的感受却是真真实实存在的,我们能感受到语言其实是有力量的。案例2:视频中的女孩被无端质疑,恶意揣度,造谣诋毁。有时候不只有正面的语言冲突会伤人,背后的一些闲言碎语,也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通过这个案例让大家做一个游戏。老师给每组第一个同学说一句话,让他悄悄的讲给下一位同学听,直到传播到最后一位同学,看准确率。最后我们发现,一些语言,我们在偷偷传播的过程中,慢慢就失真变味。在学校里,会听到各种“八卦”,这些八卦并未被证实过,但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或许添油加醋,加上了自己的想象,越传越失真。如果每位同学能不传播未经证实的“八卦”,那么谣言就会销声匿迹。案例3:视频中的主人公在虚拟世界恶意散播谣言,无故宣泄自己的情绪。最终导致一件件恶性事件的发生,如杭州女孩郑灵华遭网爆离世。我们要知道,自媒体时代,很多资讯都是博眼球、博关注,作为中学生,更应该等待事情的真相,不盲从,不片面。【相关法规】①民事责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四条,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承担侵权责任。②行政责任: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或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规定给予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③刑事责任:散布谣言,构成犯罪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最高将被处以七年有期徒刑。随意的戏谑与谩骂,可能对别人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即便道歉,也回不到原来的样子。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正义可能会迟,但一定会到!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4暴力发生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1)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首先,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冲动易怒,认为忍让就是没了面子失了尊严,最终矛盾不断升级、不断激化。我们应该宽宏豁达,不为一丁点儿小事僵持不下,斤斤计较,甚至拳脚相加,做出降低人格的事情。其次,避免自己成为施暴者的目标。平时不要随身携带太多的钱和手机等贵重物品,不要公开显露自己的财物。学校僻静的角落、厕所或楼道拐角都是校园暴力的多发地带,我们在这些地方活动时尤其要注意,最好结伴而行。最后,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多留意身边发生的事,很多暴力事件的信息可以从校园同学间的交流中得到。为了保障我们的人身安全,避免施暴人对我们打击报复,可以通过迂回的形式匿名报告。预防暴力重于应对暴力,而这一切需要我们共同参与。(2) 应对暴力,临危不乱 。遭受语言暴力可以采用以下策略:一是淡然处之;二是自我适度反省;三是无畏回应;四是肯定自己;五是调整心理;六是法律维权。遭受行为暴力时的自救 方法:一是找机会逃跑。二是大声呼救。三是借助一些小动作给自己寻找逃跑的机会。四是求饶。求饶不是懦弱的表现,是减少伤害的策略。五是如果以上退路被攻击者截断,那么应双手抱头,尽力保护头部,尤其是太阳穴和后脑。在人身和财产双重危险时,以人身安全为重,舍财保命,以免受到更激烈的伤害。(3) 及时报告,依法维权。由于校园暴力事件的随机性,许多同学对其产生了恐惧和焦虑。一些同学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和老师,更不敢报警,甚至警方破案后也不敢出面作证,成为“沉默的羔羊”。忍气吞声往往会导致新的暴力事件发生。5班主任寄语通过开展此次防欺凌主题班会活动,孩子们充分认识到了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危害性,增强法治意识和安全意识。今后万书芳名班主任工作室将继续为建设平安、和谐校园提供有力保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