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城镇化 复习教案(表格版)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城镇化 复习教案(表格版)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二

资源简介

课题 城镇化 课时1 课型 复习
考纲要求(2019)及考情研判 考纲要求: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考情研判:高考内容考察是对城市化过程原理的实践应用,考生备考时需掌握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特别要注重特定区域的积累,如我国的长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以及巴西等国家的城市化问题等。并能针对城市发展问题,提出科学决策的依据,学会将地理原理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
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对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差异。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学会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认识城镇发展过程中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 地理实践力:通过案例分析,探究城镇化问题及防治措施。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学会判读城镇化的主要标志。 2.知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特点和进程差异。 3.结合案例,分析城镇化的利弊、城市化问题及防治措施。
学习重点 1.城镇化过程和各阶段特点。 2.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防治措施。
学习难点 不同区域或国家城镇化进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教学策略 讲授法、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一、构建知识体系 精讲点拨 1.城镇化 (1)概念:又称城市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农业活动转变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描述指标:可以用非农人口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变化、城市数量变化、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水平等来描述。 (3)主要衡量标准:通常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即“城镇化率”,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 2.城镇化影响 (1)有利影响:有利于乡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有利于居民文化和思想观念的提高,促进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2)不利影响:城镇化过程中会产生资源问题、污染问题、交通拥堵问题、社会问题等。 3.不同地区的城镇化 国家类型主要特点所处阶段现状发达国家起步早、总体水平高,城镇化率一般达70%以上成熟阶段形成大城市带,重视城镇创新和城镇质量改善,发展“生态城市”“紧凑型城市”“智慧城市”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总体水平低、地区差异大,城镇化率多在50%以下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之间城镇化率及城镇化发展质量差异显著,有些国家存在过度城镇化问题,有些国家则存在滞后城镇化问题
4.城镇化进程的时间差异 5.不同阶段的城镇化类型的判读 城镇化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时间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20世纪50~70年代20世纪70~8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后表现人口由乡村迁往城镇,乡村地域转变为城镇地域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人口由城市迁往农村或小城镇人口迁回市区成因城镇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为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城市中心区的开发,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图解
6.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 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2)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3)生态城市建设 ①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 三、当堂演练 (2022年全国乙卷)中心城区通常为城市中人口最密集的区域。表 1 数据显示上海、北京、广州、深 圳四城市 2010 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及 2010~2020 年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据此完成 1~3题。 1.2010~2020 年四城市人口变化的共同特点是( ) A.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 B.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 C.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 D.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 2.与四城市人口变化共同特点类似的中国其他城市,一般具有( ) A.相似的空间形态 B.趋同的主导产业 C.一致的功能定位 D.相近的等级规模 3.根据四城市人口变化特点,城市规划应该引导( ) A.人口向中心城区再集聚 B.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集聚 C.中心城区核心功能疏解 D.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均衡布局 答案 1.A 2.D 3.B
课后作业 《云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指导丛书》P89-90: 5-6题
教学反思 城镇化知识相对复杂,先让同学构建了知识框架,学生能大体写出来, 但对细节的描述不全。通过对重点知识的梳理,让学生明确城镇化的概念、 标志和表现以及利弊。在认知学习过程中,强调用多感官方式来记背重难点, 增强复习课的趣味性,让课堂生动活跃一点。在做题过程中,学生能结合实 际分析城镇化的发展及问题,但问题还是出在数据分析上,不能准确描述数 据背后的意义,要多讲实例、引数据加强学生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