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在自然表现中见作家个性,在自由为文里感悟作家意志——文本细读下的《风景谈》《秦腔》联读教学设计【主题与课时】人教部编版语文高中选择性必修第二单元《风景谈》《秦腔》(1课时)【课标要求】1.要结合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探索其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2.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获得鲜活的审美体验。【学情分析】班级高二年级的物理班,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从描绘自然风光、借自然风光表现个人情感、从自然风光中体悟家国情怀三类散文;高中阶段学习了写景散文(必修上第7单元)、说理性散文(必修下第8单元)等,基本能通过自主阅读获得个人的阅读体验,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共同民族审美心理。但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囿于审美经验和生活体验,对文字的理解不到位,对文字中隐含的作家意志挖掘不够深刻。【教学目标】1.通过梳理画面,感知两篇散文给读者的个性化审美感受。2.通过细读对比,感受散文的个性化语言特点。3.结合时代背景,感悟《风景谈》《秦腔》中体现的作家意志。前置任务:回顾课文,两篇文章分别描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明确:《风景谈》描绘了六幅风景画,分别从人类伟大于自然、人类主宰自然、人类改造自然三个角度逐层深入,表达了作者对延安军民劳动、生活的向往和赞扬;《秦腔》从秦地、秦人、秦腔三者的关系出发,对秦腔的排戏、盼戏、演戏、评戏、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秦地、秦人、秦腔的欣赏和热爱。任务情境:贾平凹《新时期散文创作》一文中说:“散文作品产生个性与魅力的关键是以真情真知展示作者的人格意象。”就这一观点,同学们针对《风景谈》和《秦腔》展开讨论,请参与讨论并完成以下任务:学习任务1:观文中“风景”,辨审美感受问题设置:两篇文章,同样描写了陕北“高原山景”“劳动剪影”和“农闲画面”三幅风景,两位作者描绘的画面,给人的主观审美感受有何不同?活动设置1:学生上台展示、分享作品 文本 审美客体 主体感受《风景谈》 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特别是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 高原山景 积极向上 惹人怜爱《秦腔》 在黎明或者黄昏的时分,一个人独独地到田野里去,远远看着天幕下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细细辨认着田埂上、荒草中那一截一截汉唐时期石碑上的残字,高高的土屋上的窗口里就飘出一阵冗长的二胡声,几声雄壮的秦腔叫板,我就痴呆了,感觉到那村口的土尘里,一头叫驴的打滚是那么有力,感觉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喷薄而出。 历史的厚重秦腔的雄壮《风景谈》 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晖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起水来,洗一把脸。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劳动剪影 和谐而有生命力《秦腔》 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当他们在收获时节的土场上,在月在中天的庄院里大吼大叫唱起来的时候,那种难以想象的狂喜,激动,雄壮 雄浑、豪壮《风景谈》 如果在一个下雨天,你经过一边是黄褐色的浊水,一边是怪石峭壁的崖岸,马蹄很小心地探入泥浆里,有时还不免打了一下跌撞,四面是静寂灰黄,没有一般所谓的生动鲜艳,然而,你忽然抬头看见高高的山壁上有几个天然的石洞,三层楼的亭子间。似的,一对人儿促膝而坐,只凭剪发式样的不同,你方能辨认出一个是女的,他们被雨赶到了那里,大概聊天也聊够了,现在是摊开着一本札记簿,头凑在一处,一同在看,——试想一想,这样一个场面到了你眼前时,总该和在什么公园里看了长椅上有一对儿在偎倚低语,颇有点味儿不同罢? 农闲画面 美好和谐《秦腔》 排演到什么时候,什么时候都有观众,有抱着二尺长的烟袋的老者,有凳子高、桌子高趴满窗台的孩子。庙里一个跟斗未翻起,窗外就哇的一声叫倒好,演员出来骂一声:谁说不好的滚蛋!他们抓住窗台死不滚去,倒要连声讨好:翻得好!翻得好!更有殷勤的,跑回来偷拿了红薯、土豆,在火堆里煨熟给演员作夜餐,赚得进屋里有一个安全位置。排演到三更鸡叫,月儿偏西,演员们散了,孩子们还围了火堆弯腰踢腿,学那一招一式。 热闹设计意图:回归文本,以《风景谈》中六个“风景”画面为基础,对比《秦腔》中类似的画面,寻找相同的审美客体,找出作者给人的不同审美感受,感悟作者创作的个性特征。追问:为什么面对同样的审美客体,不同作家的文字给我们的审美感受有异?明确:写作目的不同、作家个性的差异(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追问:一篇散文产生美感的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思想情趣的美,一是语言文字的美。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余树森作者又是如何将这种个性差异用文字表现出来的呢?学习任务2:赏语言特色,品作家情感活动设置2:(1)学生朗读,教师引导赏析;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特别是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风景谈》在黎明或者黄昏的时分,一个人独独地到田野里去,远远看着天幕下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细细辨认着田埂上、荒草中那一截一截汉唐时期石碑上的残字,高高的土屋上的窗口里就飘出一阵冗长的二胡声,几声雄壮的秦腔叫板,我就痴呆了,感觉到那村口的土尘里,一头叫驴的打滚是那么有力,感觉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喷薄而出。——《秦腔》问题设置:同样是高原山景,茅盾笔下是和谐美丽的,而贾平凹笔下却是厚重的。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看出他们的区别:a层层的、稀稀落落、颀长而整齐、惹人怜爱的,和独独地、远远、一个一个、细细、一截一截、高高的、冗长的、雄壮的等修饰语b秃顶的、癞头和叫驴的打滚等口语化、方言化的词汇c秃顶的山、稀稀落落的有些黄毛的癞头,却又惹人怜爱等矛盾处(2)学生自读,品味语言的区别。分别讨论“劳动剪影”和“农闲画面”中的作者语言各自有什么特色?明确:词汇(色彩词、修饰语、动词、口语词/方言词)、人称(第二人称的娓娓道来、第三人称的旁观者视角)设计意图:通过细读对比文本,让学生切身感受文本表达情感方式的差异,从语言的角度出发,感受作家的个性和情感。学习任务3:理文本背景,悟作家个性背景介绍:《风景谈》:1939年3月,茅盾赴新疆在新疆大学任教,1940年5月离开新疆,茅盾途经西安,巧遇朱德,朱德邀请其前往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延安的新生活、新气象,使他感到耳目一新。同年年底茅盾回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当时正值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重庆处于只准作家“多谈风月”,不准议论国事”的白色恐怖里。《秦腔》:贾平凹是地地道道的陕西农村出身的人。即使身处城市多年,他依然不改乡音,不忘乡情。黄土高原的野山野地、一草一木、乡亲父老,连同那高亢的秦腔、自足自乐的生活方式,一起构成了贾平凹全部创作的“根”,也构成了他散文创作中鲜明的民俗性和地域文化意识。《秦腔》就属于这类题材。问题设置:两位作者为什么采用不同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明确:《风景谈》中,作者通过第二人称的视角,运用优美的笔触,使用了丰富多彩的词汇,向人们介绍了延安人民的新生活,引起了国统区人们对解放区生活的向往。《秦腔》采用上帝视角,通过富有当地特色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秦腔高亢的风格,以及秦地人们对秦腔的热爱,表达了对秦地故土的眷恋。正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两位作者都将他们独特的个人意志,通过个性化的语言,体现在了他们的真情真知之中。设计意图:结合文本背景,启发学生寻找文本形式与作者情感的关联,明确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形式和作家的个人意志之间的关系。总结:散文家的笔,仿佛是点水的蜻蜓、采花的蝴蝶,在水面、花间翩翩起舞。它让人注目的,并非那水面、花丛的实在,而是蜻蜓、蝴蝶从水面、花丛的短暂落点上翻飞起来的那种意韵。——郭之瑗课后作业:讨论结束,请针对讨论内容,就“在语言中感受散文的个性特征”为主题,选择一篇高中学习过的散文,撰写一篇文学短评。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