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小升初道德与法治 知识点汇总(部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六年级小升初道德与法治 知识点汇总(部编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六年级小升初道德与法治 知识点汇总(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1.法律规范着我们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权利,协调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法律保护了我们的权利,法律也规定了我们的义务。
3.与纪律、道德不同,法律由国家制定和颁布具有强制力和权威性。所有社会成员都要遵守法律,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
4.法律调整社会关系,保护合法权益.维护公共秩序。大到国家的政治生活,小到个人的家庭生活,处处都有法律的身影。
5.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民法是维护人们日常生活秩序的主要法律。除了刑法和民法,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还有行政法等法律。
6.在法律的大家庭里,这些不同的法律调整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发挥不同的功能。它们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保障着社会的生产、生活秩序。
7.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基本规则,法律为我们设定了行为准则,提供了外部保障,维护着我们的正常生活。
8.法律如同指南针,告诉我们行为的方向;法律如同尺子,衡量我们行为的对错;法律如同武器,是保护我们的坚强盾牌。
9.人人依法享有权利,人人依法履行义务。在法律的指引和保护下,个人和家庭快乐、幸福社会与国家公正、和谐。
10.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基础和依据,它规定了一个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规定了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斗的结果。国家宪法日的设立让宪法意识植根人心,这正是忠于宪法、维护完法的具体体现。
12.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管理国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13.在法律体系中,宪法与其他法律法规不同,它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国家的根本法。
14.宪法是国家的总章程,规定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其他法律只规定社会生活某些方面的内容。
15.一个国家必须有一个最高的法律权威,任何人都必须在这个权威规定的范围内活动,这个权威就是宪法。
16.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都没有超越宪法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应该受到追究。
●第二单元
1.我们的身份在不同的场合会发生变化,但是,有一个身份是共同的,那就是公民。
2.国籍取得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以出生的方式取得;二是以申请加入的方式取得。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3.我国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中国公民具备法定条件的,可以经申请批准退出中国国籍。
4.国家为每个公民确定了居民身份证号码——每个公民唯一的、终身不变的身份代码。
5.居民身份证号码由18位数字组成,各有不同的含义:第1-6位是地址码;第7-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如果校验码为10,则用X代替。
6.日常生活中,人民警察基于履行职责的需要,依法有权查验居民身份证,我们必须配合,这是我们作为公民的法定义务。
7.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是我们作为中国公民的使命。
8.中国公民不仅应当在中国境内遵守法律,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学习、工作、旅游时,也应当遵守当地法律,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9.中国是世界上侨民最多的国家,侨民散布于全球各地。保护侨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之一。
10.宪法保障的公民基本权利,是我们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权利。宪法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人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权利。
11.权利不是绝对的,而是有界限的。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12.宪法除了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还规定了公民的基本义务,这体现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13.宪法规定,任何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
14.公民履行义务既包括做法律规定我们必须做的事情,也包括不做法律禁止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不履行义务,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5.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的宪法原则,要求我国各级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采取各种措施积极保护和促进人权。
16.目前,我国已经参加了20余项国际人权条约,认真履行已参加的国际人权条约所规定的义务,开展国际人权交流与合作,推动国际人权事业健康发展。
●第三单元
1.国家的正常运转需要通过国家机构实现,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国家机构的保障。
2.国家机构是国家机关的统称。宪法是确定国家机构的最高法律依据。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简称“全国人大常委会”。
4.人民政府是行政机关,它代表国家在经济、社会等领域行使行政管理职权,提供公共服务。
5.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监察委员会,是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是国家的监察机关。
6.人民通过选举产生人大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7.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行使职权,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
8.选举是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选票代表着一种民主权利。
9.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0.人大代表是人民选举产生的,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人大代表应当依法行使代表职权,积极履行代表义务,充分发挥代表作用。
11.人大代表要按时出席人民代表大会,依法认真行使大会期间的各项职权。人大代表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听取和反映选民的意见和要求。
12.国家的兴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公民参政议政是权利也是责任。
13.参政议政并不仅仅是成年人的事,作为小学生的我们也可以积极参与。
14.国家机关必须在法定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既不能对应该履行的职责不履行、少履行或慢履行,也不能超越职责范围行使权力。
15.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我国的行政机关下设的各部门职能分工不同,它们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服务于人民,维护国家安定和社会秩序。
16.在我国的经济、社会等领域,必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以保证权力的行使符合人民的意愿,体现人民的利益。
17.对于国家机关的违法行为,要及时依法纠正,防止因国家机关违法行使职权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损失。
18.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国家要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单元
1.在我国,未满18周岁的公民为未成年人,18周岁以上的公民为成年人。
2.有些法律规定达到一定的年龄才享有相应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或责任。
3.我国制定了专门的法律,以更有效地保护未成年人,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
4.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不仅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而且对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民族的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5.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以及其他成年人的共同责任。
6.有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关键在于集合全社会力量,创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7.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未成年人生活、成长的主要场所。父母作为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有管教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
8.父母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以健康的思想和适当的方法教育未成年人,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9.关爱和保护农村留守儿童,不仅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也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10.为了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处罚侵害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我国制定了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并在其他一些法律中规定 了保护未成年人的特别条款。
11.未成年人除了享有公民的一般权利之外,还享有法律规定的其他特别权利,如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等。
12.法律既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也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惩处。
13.我们应该勇敢地对欺凌行为说“不”。对于校园欺凌行为,我们可以向有关国家机关请求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14.我们在和他人接触时,应当注意自己的身体隐私部位不能被人随意触碰。一旦有人侵犯我们的身体,应当设法尽快远离并告知父母和老师。
15.未成年人遭遇侵害时,应当冷静应对,尽量避免危险,设法逃离现场,及时报警求助,以保证自身安全。
16.依法维权要靠证据,一切能够证明案情事实的材料都可以成为证据,例如合同、书信、指纹、录音、电子邮件、证人证言等。
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1.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不同的人,其中很多人是我们非常尊重的。
2.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即使默默无闻,即使没有取得什么显著成绩,他也拥有生而为人的尊严。每个人,都应当得到尊重。
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只有尊重自己,才会获得别人的尊重。尊重自己包括自尊、自重、自爱和自我接纳等方面。相信自己的价值,不自我贬低,不自卑是尊重自己的重要表现。
4.面对冒犯甚至侮辱,我们可以:指出对方的错误,要求对方道歉,必要时拿起法律武器,等等。
5.尊重自己,并不意味着拒绝批评。尊重自己与接受别人的批评是不矛盾的。如果过于爱面子,输不起、说不得,就是过度维护自己。
6.被别人尊重让我们感到愉快、满足,充满价值感。推己及人,别人也希望我们能给他们带来同样的体验。
7.尊重他人是一项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一个人文明素养的体现。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行为却违背了这一要求。
8.语言可以体现尊重。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理解,尊重的话会给别人带来温暖和鼓励。
9.尊重他人不仅表现在话语上,更应该落实在行动上。与人交往时,谦虚有礼,平等友善,重视他人意见,关注他人需要……是尊重他人的体现。
10.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由此看来,尊重他人既是道德要求。也是法律要求。
11.宽容让人们彼此宽待、和睦相处.它是我们和谐、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础。
12.宽容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和谐、友善的社会生活环境,也使我们内心保持平和,安定,让我们生活得幸福、愉快。
13.宽容让我们在面对他人的无心之失时要大度、不计较;在面对他人的伤害时。平息心中的不满,放弃报复的想法,懂得原谅他人。
14.报复不是解决冲突的方式,反而有可能造成更大的冲突.甚至被追究法律责任。
15.生活在充满差异的世界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成长环境兴趣爱好或观点看法。学会和谐相处,尊重他人的不同,是宽容的必修课。
16.当我们思考过去的事情,并从中得到经验或教训时,就是在反思。
17.反思作为内心活动,是自我完善的一种方式,能帮助我们回顾、分析和总结过去。如果主动反思,则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和未来。
18.通过反思,我们可以总结经验,进一步提升自己;也可以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更好地完善自己;还能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有助于目标的实现……
19.在我们做了错事以后,可以反思事情的经过,吃一堑,长一智;在我们取得成功以后,可以反思成功的原因,再接再厉;在看到别人的成功与失败以后,我们也可以借鉴对自身健康成长有益的经验或教训……把握反思的时机,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反思的过程很重要,反思的结果更应该记录下来,以便提醒自己。
●第二单元
1.地球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所需要的空间、环境和资源等。
2.地球孕育了人类,提供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自古以来,人类就在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与自然和谐相处。
3.近百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类需求的增加。地球越来越不堪重负。生物赖以生存的森林、湖泊、湿地等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少;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非可再生能源因过度开采而面临枯竭: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地球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4.如果人类不能尊重自然,随意破坏默默奉献的地球,就必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5.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地球实现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通过签订协定、制定法律等方式来遏制人类对地球的伤害。我国把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
6.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危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为了保护地球家园,人类不断探索创新.运用聪明才智,将自然界赋予人类的清洁能源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7.保护环境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让我们行动起来,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8.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旱灾、台风、洪涝、地震、滑坡、泥石流和病虫害等。
9.自然灾害不仅会造成资源破坏、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0.除了自然的原因外,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合理的行为也会诱发或加重自然灾害。
11.具备防灾避险的意识、自救自护的知识和能力,可以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减轻其带来的损失。
12.为了减轻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我国不仅建立了气象海洋、地质及生物等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还建设了牢固的防灾减灾工程。
13.在人类防御自然灾害的过程中,法律是约束人们的行为、减少自然灾害危害的重要手段。
14.自然灾害始终伴随着人类的生活,人类也一直在与自然灾害进行着斗争。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形成了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抗灾精神。
15.尽管自然灾害还会发生,但是我们会尽最大的力量,全国上下形成减灾共同体,共同预防、减少自然灾害对我们的伤害。
●第三单元
1.早期文明区域的出现,表明人类开始跨入文明时代的门槛。区域文明的兴衰、交融和变迁,构成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画卷。
2.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黄河和长江是我国最主要的两条河流,被称为“母亲河”,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3.远古先民在采集生活中逐渐学会栽培农作物,在狩猎生活中学会了饲养动物,经过长期努力,最终实现了从采集到农耕、从渔猎到畜养的伟大变革,充分体现了古代先民的智慧。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4.闻名世界的文化遗产,见证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展现着早期人类文明的辉煌历史。
5.人类古代文明成就辉煌,不同文明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学习和借鉴的。古代文明的遗迹是我们了解过去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需要我们去珍惜、领悟和传承。在交相辉映的早期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一直延续至今,未曾中断,这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6.人类居住的地球,约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陆地仅占地球表面积的29%,但却是人类生息繁衍的地方。
7.在各具特色的自然环境中,人类创造出了绚丽多姿的文化,舞蹈就是其中的一种。
8.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形成的礼仪,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是约定俗成的,我们用它来表示相互之间的尊重。不同的文化会有不同的礼仪。
9.建筑作为一种文化, 与各地自然环境相适应, 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也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生活方式的反映。
10.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世界各地人们的交流更加容易。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增进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理解。同时,文化交流不仅使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特色有了更深入地理解,而且有助于不同文化取长补短.共存共荣。
11.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间的接触与交往日益频繁。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有时会因为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而出现尴尬.甚至出现矛盾和冲突。对此.我们首先要了解差果。学会尊重差异。
12.各种文化应该相互尊重。我们在认同自己文化的同时.应以包容、开放的态度对待不同于我们的文化,求同存异。在文化交流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要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第四单元
1.15世纪初期和末期,世界曾经历了两次伟大航行——中国的郑和下西洋和欧洲的哥伦布航海。之后,其他一些航海家也积极开辟新的航线。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各个大陆之间的联系,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
2.19世纪中叶,达尔文提出进化论,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看法。
3.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断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4.人类的科学发明与创造标志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5.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互联网技术为我们创造了发布信息、阅读新闻报道、娱乐、交流的新平台。
6.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成果的同时,也遇到许多新的烦恼。
7.如何减少科技带来的烦恼,让科技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不仅需要人类的道德自律.还需要通过法律约束、共同约定、公众监督等办法对科技应用进行规范。
8.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世界。人们要善用科技.让科技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9.多姿多彩的世界.激发着人类无穷的梦想。为实现梦想,需要更多的人学习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
10.一些国家和地区为了特定的共同目标组成国际组织。国际组织制定章程、设立机构、开展活动,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
11.按照地理范围,国际组织可以分为世界性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组织。世界性国际组织的成员来自全球各地,区域性国际组织的成员限于特定范围。
12.国际组织在推动国家之间广泛的交流合作、解决矛盾纠纷促进和平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3.联合国是当代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增进各国友好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14.联合国设有一些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
15.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代最重要的世界性国际经济组织之一,被称为“经济联合国”,其成员间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绝大多数。
16.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这条主线,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维护国家利益。
17.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参与了联合国的筹建过程。中国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在事关和平与安全的重大事务上有关键话语权。中国本着自身肩负的重大国际责任,尊重联合国的权威地位.积极参加各项工作,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8.中国广泛参加各种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支持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19.我们热爱和平,但战争从未远离。20世纪前50年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这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巨大创伤。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们认识到和平的珍贵。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和平终将取代战争。
20.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仍然很不平静。此起彼伏的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让人们追求和平的愿望不断面临挑战。
21.战争不仅给人们的生命健康精神和财产造成了巨大伤害,也给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文化遗产等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22.世界人民热爱和平,和平是当前国际社会的主要趋势,局部战争的频率和规模均呈下降趋势。和平来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
23.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在国际上都有同等的地位、权利和义务,国家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尊重别国的文化、制度和价值观。这些核心原则逐渐发展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成为国际和平的基石。
24.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不干涉别国的内部事务,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本着睦邻、安邻、富邻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25.中国反对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在国际热点问题上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
26.中国始终坚持走共同发展的道路,通过发展促进和平,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27.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自成立以来,始终是中国人民的守护者、国家安全的维护者,是世界和平的坚定捍卫者。强大的国防力量,是维护和平、打赢战争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中国军队积极参与海上救援、维和、联合军事演习和反海盗等国际军事活动,在安全领域承担大国责任,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8.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是我们和平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