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人教版生物必修、选修全册知识点学案(考前10天必备资料,助力提升20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人教版生物必修、选修全册知识点学案(考前10天必备资料,助力提升20分)

资源简介

2024届最后10天生物
读背资料
向天再要20分
新教材黑体字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P4)
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绝大部分的水呈游离状态,可以自由流动,叫做自由水;一部分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叫做结合水。(P21)
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P21)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P23。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P26)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P28)。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P29)
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P35)
细胞膜的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P40)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P52)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P56)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P57)
物质以扩散方式进出细胞,不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称为被动运输。(P66)借助膜上的转运蛋白进出细胞的物质扩散方式,叫做协助扩散。(P66)
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P69)
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酶具有高效性)。(P78)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P81)。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P84)
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P93)
在没有氧气参与的情况下,葡萄糖等有机物经过不完全分解,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就是无氧呼吸。(P94)
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P94)
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吸收光能的四种色素就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P99)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P102)
光合作用第一个阶段中的化学反应,必须有光才能进行。这个阶段叫做光反应阶段。(P103)。光合作用第二个阶段中的化学反应,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这个阶段叫做暗反应阶段。(P104)
细胞增殖是重要的细胞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两个连续的过程。(P110)
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P111)
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关键是DNA的复制)之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DNA,因而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的稳定性。(P114)
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这是细胞中的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即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种类的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情况不同。(P119)
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性。(P121)
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就叫细胞凋亡。(P126)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在减数分裂前,每个精原细胞的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分裂两次,最后形成四个精细胞。(P19)
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一个四分体。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P20)
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保证了物种染色体数目的稳定。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P27)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P29)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P32)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P32)
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P34)
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P46)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是:(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P50)
DNA分子的复制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的。(P55)。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P56)
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DNA分子上分布着多个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P59)
RNA是在细胞核中,通过RNA聚合酶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P65)
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做翻译。(P66)
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P69)
生命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P69)细胞分化的本质,就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P73)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P71)
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做表观遗传。(P74)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P81)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以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P112)
基因重组就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P84)
体细胞或生殖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变化。称为染色体变异。(P87)基因检测是指通过检测人体细胞中的DNA序列,以了解人体的基因状况。(P94)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叫做种群.(P110)。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P111)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P114)
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P116)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P118)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P12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P123)
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P4】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P5】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P9】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主要调节机制【P10】。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P11】
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P18】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叫做反射。【P22】
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细胞或组织(如神经组织)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P23】
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调节的方式,这就是激素调节。【P46】 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P57】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P52】
人们将下丘脑、垂体和靶腺体之间存在的这种分层调控,称为分级调节。【P53】
激素调节的特点:(1)通过体液运输;(2)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3)作为信使传递信息;(4)微量和高效【P54—55】
免疫系统的功能:(1)免疫防御;(2)免疫自稳;(3)免疫监视。【P69】
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P92】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P94】
由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P100】
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P106】参与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其他环境因素:温度、重力。【P107】
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P2】
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样方法、标记重捕法。【P2】
一定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P9】
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生物群落。【P22】 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P23】
种间关系主要有原始合作(互惠)、互利共生、种间竞争、捕食和寄生等。【P24】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P24】
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P24】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P38】 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得以维持。不适应的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P41】
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P48】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P49】
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关系,就是食物网。【P51】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P54】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P57】
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63】
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为生物富集。【P64】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P71】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P73】
负反馈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并且使系统工作的效果减弱或受到限制,它可使系统保持稳定。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P74】
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P74】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等。【P86】
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P90】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P91—93】
生态工程遵循的基本原理:自生、循环、协调和整体【P99】
选择性必修三《生物技术与工程》
消毒是指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微生物。灭菌则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方法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P10】
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P16】
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然具有产生完整生物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即细胞具有全能性。【P34】
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等,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导其形成完整植株的技术。【P35】
植物体细胞杂交是指将不同来源的植物体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养成新植物体的技术。【P38】
动物细胞培养是指从动物体中取出相关的组织,将它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让这些细胞生长和增殖的技术。【P43】
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①营养;②无菌、无毒的环境;③温度、PH和渗透压;④气体环境。【P44】
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就是使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技术。【P48】
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是将动物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去核的卵母细胞中,使这个重新组合的细胞发育成新胚胎,继而发育成动物个体的技术。【P52】
胚胎工程是指对生殖细胞、受精卵或早期胚胎细胞进行多种显微操作和处理,然后将获得的胚胎移植到雌性动物体内生产后代,以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胚胎工程技术包括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和胚胎分割等。【P56】
受精包括:①受精前的准备阶段(准备阶段I—精子获能;准备阶段II—卵子的准备)和②受精阶段。
哺乳动物的受精在输卵管内完成。【P56】早期胚胎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桑葚胚、囊胚。【P58】
胚胎移植是指通过体外受精及其他方式得到的胚胎,移植到同种的、生理状态相同的雌性动物体内,使之继续发育为新个体的技术。【P61】
胚胎分割是指采用机械方法将早期胚胎切割成2等份、4等份或8等份等,经移植获得同卵双胎或多胎的技术。【P62】
实现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至少需要三种“分子工具”,即准确切割DNA分子的“分子手术刀”、将DNA片段再连接起来的“分子缝合针”和将体外重组好的DNA分子导入受体细胞的“分子运输车”。【P70】
目的基因的筛选与获取:一、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二、利用PCR获取和扩增目的基因。【P77】
蛋白质工程是指以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与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改造或合成基因来改造现有蛋白质,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求。【P93】基因工程原则上只能生产自然界中已存在的蛋白质。【P93】
教材新增必备知识点预测
必修部分:
1.蓝细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 ,但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 ,能进行光合作用,属自养生物;没有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 呼吸。常见种类:发菜、色球蓝细菌、颤蓝细菌等。支原体是单细胞生物且为原核生物。
3.水的特性:①水分子具有极性,是良好的溶剂;②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不断地断裂,又不断地形成,使水具有流动性;③水具有较高的比热容,水的温度相对不容易改变。
4.镁是构成叶绿素的元素,铁是构成血红素的元素,磷是组成细胞膜、细胞核的重要成分。人体内钠离子缺乏会引起神经肌肉的兴奋性降低,最终引发肌肉酸痛无力。钙离子含量太低,动物会出现抽搐等症状。大量出汗,排出过多的无机盐,应多喝淡盐水。
5.几丁质是一种含C、H、O、N元素的多糖,广泛存在于甲壳类动物和昆虫的外骨骼中。能用于废水处理,制作食品包装纸和食品添加剂,制作人造皮肤。
6.脂肪是由三分子脂肪酸与一分子甘油发生反应而形成的酯,即三酰甘油(又称甘油三酯)。脂肪被消化吸收后,可在皮下结缔组织等处以脂肪组织形式储存起来。糖类在供应充足情况下可大量转化为脂肪,脂肪只有在糖类代谢发生障碍,引起功能不足时才会分解功能,而且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
7.蛋白质变性是指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
8.细胞膜的外表面有糖类分子,可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可与脂质结合形成糖脂。这些糖类分子叫做糖被。糖被与细胞表面的识别、细胞间信息传递有关。
9.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首先,在游离核糖体以氨基酸为原料开始多肽链合成。当合成一段肽链后。这段肽链会与核糖体一起转移到粗面内质网上继续合成,并且边合成边转移到内质网腔内,再经过加工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10.转运蛋白可以分为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两种类型。载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通过,而且每次转运时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通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通道的直径和形状相适配、大小和电荷相适宜的分子或离子通过。分子或离子通过通道蛋白时,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
11.协助扩散需要通道蛋白或载体蛋白的参与。主动运输只需要载体蛋白参与。细胞膜上转运蛋白的种类和数量是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结构基础。
13.水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有: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两种。水分子更多的是借助水通道蛋白以协助扩散进出细胞。
14.叶绿体类囊体膜面积大,增大了受光面积,为酶和色素提供大量的附着位点。
15.线粒体中没有分解葡萄糖的酶,所以葡萄糖只能在细胞质基质中氧化分解为丙酮酸之后才能进入线粒体进一步氧化分解。
16.载体蛋白的磷酸化是指:在载体蛋白这种酶的作用下,ATP分子的末端磷酸基团脱离下来与载体蛋白结
合,这一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载体蛋白的磷酸化导致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这种蛋白质具有催化和运
输功能。
17.离体叶绿体在适当条件下发生水的光解,产生氧气的化学反应,称作希尔反应。希尔反应不等于光反应。因为无ATP的产生。希尔反应中加入的铁盐是一种氧化剂相当于NADP+。
处于营养缺乏条件下的细胞通过细胞自噬,可获得维持生存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细胞自噬可以清除受损或衰老的细胞器,以及感染的微生物和毒素,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激烈的细胞自噬可能诱导细胞凋亡。
DNA的复制、转录、PCR过程中,子链的延伸方向都是从5,端—3’端。翻译过程中,核糖体沿着mRNA从从5,端—3’端方向移动。(5,端有游离磷酸基团)
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但对于RNA病毒而言,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
2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对中心法则作出了补充:少数生物(如一些RNA病毒)的遗传信息可以从RNA流向RNA即RNA的复制,以及从RNA流向DNA,即逆转录。(P69)
中心法则图解(虚线表示少数生物的遗传信息的流向)
23.DNA、RNA是信息的载体,蛋白质是信息的表达产物,ATP为信息的流动提供能量。生命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24.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表观遗传。DNA甲基化,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发生甲基化、乙酰化等修饰也会影响基因的表达。
25.原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是细胞正常的生长和增殖所必需的。这类基因一旦突变或过量表达,而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过强,就可能引起细胞癌变。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或者促进细胞凋亡。这类基因一旦突变而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减弱或失去活性,也可能引起细胞癌变。
26.基因检测是指通过检测人体细胞中的DNA序列,以了解人体的基本状况。
27.适应不仅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也包括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
28.生物界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祖先,而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29.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化石;2、比较解剖学证据(如: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3、胚胎学证据(如:比较不同动物以及人的胚胎发育过程。);4、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如:从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相同)。
30.细菌先发生抗药性变异或其他变异,抗生素再对细菌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选择。导致生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生物发生进化。
31.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选择性必修部分:
32.稳态概念的发展:①分子水平:基因表达的稳态、激素分泌的稳态、酶活性的稳态等;
②细胞水平:细胞分裂和分化的稳态等;③器官水平:心脏活动的稳态、消化腺分泌消化液的稳态等;④群体水平:种群数量的变化存在稳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也存在稳态。
33.人体内环境中有很多缓冲对,其中最重要的是HCO3-/H2CO3,其次还有HPO42-/H2PO4-等,当一定量的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后,内环境的pH仍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34.如果某种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引起稳态失调。如,当发生肾功能衰竭时,病人的水和无机盐等到代谢会紊乱,可出现全身水肿、尿素氮升高等一系列症状,即尿毒症。
35.神经胶质细胞数量为神经元数量的10—50倍,是对神经元起辅助作用的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
36.人体各部分的运动机能在皮层的第一运动区内都有它的代表区,而且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头面部除外)。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支配具有交叉支配的特征。运动越精细且复杂的器官,其皮层代表区的面积越大。
37.情绪也是大脑高级功能之一。当消极情绪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抑郁。抗抑郁药一般都通过作用于突触处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38.外分泌腺:分泌物经由导管而流出体外或流到消化腔的腺体。例如:汗腺、唾液腺
39.常用的研究内分泌腺及其分泌激素功能的方法:摘除法(减法原理)、移植法(加法原理)。
40.胰高血糖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均可升高血糖,在提高血糖浓度上具有协同作用;而胰岛素则降低血糖,与上述激素的是升糖效应相抗衡。在增加产热方面,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具有协同作用。
41.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免疫器官(主要由淋巴组织构成,并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相互联系,骨髓和胸腺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的地方,脾、淋巴结和扁桃体是免疫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和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
42.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这些细胞通称为抗原呈递细胞。
43.在过敏原的刺激下,B细胞会活化产生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当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这些细胞释放出组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和腺体分泌增多等,导致过敏者出现皮肤红肿、打喷嚏、哮喘等症状。
44.植物激素调节的特点有:①激素的含量会发生变化;②多种激素共同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③决定器官生长、发育的是不同激素的相对含量④不同激素的调节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
45.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激素在代谢上还存在着相互作用。如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的升高,反过来又抑制生长素的作用。
47.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激素作为信息分子,会影响细胞的基因表达。从而起到调节作用,同时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48.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以使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可以产生α-淀粉酶;2,4-D可用作除草剂,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用乙烯利催熟凤梨(菠萝),做到有计划上市。
49.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预测种群未来的变化趋势。
50.对酵母菌计数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吸前震荡几次试管,以防酵母菌沉在试管底部,使计数不准确),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稍待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计数(若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进行稀释。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51.原始合作: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如,海葵和寄居蟹。
52.荒漠生物群落结构特点:物种丰富度低,群落结构简单。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植物有仙人掌属植物、骆驼刺属植物等,它们以独特的生存方式适应缺乏水分的环境。动物主要是爬行类、啮齿目、鸟类和蝗虫等。这些动物表皮外有角质鳞片,有助减少水分蒸发;蛋壳坚硬,保护胚胎;体温是变化的;有些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
53.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草原生物群落特点: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生物特点: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有的草原上有少量的灌木丛,乔木非常少见。草原上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草原上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54.森林生物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森林为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森林生物群落林下阴生植物的茎细长、叶薄,细胞壁薄,机械组织不发达,但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适应在弱光下生存。
55.生态金字塔包括能量金字塔、生物量(有机物总干重)金字塔、数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一定是正金字塔形,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有可能是倒金字塔形。
56.减缓温室效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如:减少化石燃料燃烧、秸秆还田;另一方面增加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如:植树造林。
57.物质循环在农业上的启示如种养结合模式的优点:在稻田中养鸭养鱼,动物的取食、消化能促进物质循环,它们排出的粪便中氮、磷等可供水稻吸收利用,它们呼出的二氧化碳还可以为水稻的光合作用补充原料。
58.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重金属)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人工合成的有机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作生物富集。
59.信息产生的部位——信息源;信息传播的媒介——信道;信息接收的生物或其部位——信息受体。
60.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征:①结构平衡:生态系统各组分保持稳定;②功能平衡:生产—消费—分解的生态过程正常进行,保证了物质总是在循环,能量不断流动,生物个体持续发展和更新。③收支平衡: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制造的可供其他生物利用的有机物的量,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61.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人类活动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使得某些物种的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掠夺式利用包括过度采伐、滥捕乱猎,这是物种生存受到威胁的重要原因;环境污染;农业和林业品种单一化(使遗传多样性丧失,长期协同进化的物种消失);外来物种盲目引入等。决胜法宝1
密码子的简并性:同一种氨基酸具有两个或多个密码子的现象。
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大致是:首先在游离的核糖体中以氨基酸为原料开始多肽链的合成。当合成一段肽链后与核糖体一起转移到粗面内质网上继续其合成过程,并且边合成边转移到内质网腔内,再经过加工、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
水分子通过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进出细胞。更多的是借助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
成熟红细胞通过无氧呼吸分解葡萄糖产生ATP,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葡萄糖进入成熟红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大脑、脑干、小脑、下丘脑等)和脊髓。大脑皮层是许多低级中枢活动的高级调节者,它对各级中枢的活动起调节作用,这就使得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
传出神经又可分为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和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内脏运动神经)。脑神经与脊神经中有一部分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P18】
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取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活动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意义)。原因可能是两种传出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不同,效应器细胞膜上接受神经递质受体的种类不同。
农业生产中常需施氮肥、磷肥等以满足植物体酶、磷脂、NADPH、NADP+、ATP等物质的合成。
在患者家系中,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若要调查发病率则应在人群中进行调查,并且需要保证调查群体足够大,要随机取样。
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1)将生物在时间、空间上进行合理配置,增大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如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间种套作;稻-萍-蛙等立体农业)(2)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如桑基鱼塘);(3)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业生态系统除草、除虫)。
经过微生物的发酵,豆腐中的蛋白质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味道鲜美,易于消化吸收。
制作泡菜过程中,可以加一些“陈泡菜水”,目的是:“陈泡菜水”中含有纯度较高的乳酸菌。加入“陈泡菜水”相当于接种乳酸菌。
微生物培养过程中抽样检测法计算活菌数量时,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而不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其原因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在培养基上看到的每一个菌落都来自一个活细胞,而显微镜直接计数法会将死亡的细菌也计算在内。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胚胎移植过程中受体子宫对来自供体的胚胎基本上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胚胎移植的实质是早期胚胎在相同生理环境条件下空间位置的转移。
通常选择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桑葚胚或囊胚进行胚胎移植和胚胎分割。在分割囊胚阶段的胚胎时,要注意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
在光反应过程中,光能转化成ATP、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在暗反应过程中,ATP、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B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的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细胞的第二个信号;此外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变异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
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生物学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和细胞膜的流动性。常用酶解法去除植物细胞壁,利用的酶是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促进细胞融合的方法有物理法和化学法。物理法包括电融合法,离心法;化学法包括高Ca2+-高pH和聚乙二醇(PEG)融合法。动物特有的方试是灭活病毒诱导法。
植物顶端分生区附近(如茎尖)的病毒极少,甚至无病毒,有利于获得脱毒苗。
对培养皿的灭菌操作方法是湿热灭菌法或干热灭菌法,培养基只能用湿热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
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人体内Na+缺乏会引起神经肌肉细胞的兴奋性降低,最终引发肌肉酸痛无力;哺乳动物的血液中,Ca2+的含量太低,动物会出现抽搐等症状。
切割DNA分子的工具是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简称限制酶,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它们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磷酸二酯键断开。限制酶、DNA连接酶、DNA聚合酶的作用位点都是磷酸二酯键。
反射弧通常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在反射活动中可能存在多个效应器,例如血糖调节中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及其所支配的胰岛B细胞和传出神经及其所支配的肠胃。
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胰高血糖素在升高血糖方面的作用具有协同关系。胰岛素是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与上述激素的升糖效应相抗衡。
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变成糖。
胰岛素的作用: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变为甘油三酯,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
胰腺提取液中可能含有胰蛋白酶,会将胰岛素催化水解,所以直接注射胰腺提取液不能降低血糖浓度。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哺乳动物的体外受精技术主要包括卵母细胞的采集、精子的获取和受精等。采集到的卵细胞和精子要分别在体外进行成熟培养(培养到MⅡ期)和获能处理。
精子获能指的是获得受精作用的能力,不是获得能量。对精子进行获能处理的原因:刚刚排出的精子不能立即与卵子受精,必需在雌性动物生殖道内发生相应的生理变化后才能获得受精能力。人工配置的获能液有效成分有肝素、Ca2+载体等。
胚胎工程常用的生物技术有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和胚胎分割等。
动物细胞工程常用的技术包括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核移植等,其中动物细胞培养是动物细胞工程的基础。
植物细胞工程常用的技术包括植物组织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其中植物组织培养是植物细胞工程的基础。
转运蛋白可以为通道蛋白和载体蛋白两种类型。其中通道蛋白参与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载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通过,而且每次转运时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
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这些细胞通称为抗原呈递细胞。
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大类。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P94)
收割理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P119“小字内容”)
由单一个体繁殖所获得的微生物群体称为纯培养物,获得纯培养物的过程就是纯培养。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微生物的纯培养可以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但是只有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计数。
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研究某动物的生态位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研究某植物的生态位,要研究它在该区域内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是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属于跨膜运输中的主动运输),而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输导组织进行非极性运输。【P93】
PCR反应需要在一定的缓冲溶液(含有Mg2+)中才能进行。需提供DNA模板,与两条模板链结合的2种引物,四种脱氧核苷酸(原料)和耐高温的DNA聚合酶(Taq.酶)。
PCR 技术可以分为变性(90℃ ,DNA 受热解旋为单链)、复性(温度下降到 50℃左右,引物与单链相应互补序列结合)和延伸(72℃ 左右,在耐高温的 DNA 聚合酶作用下,四种脱氧核苷酸连接到引物的3'端三步。每一次循环后目的基因的量可以增加一倍,即成指数形式扩增(约为2n)。
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这种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P26)
稻—鱼—蛙立体农业的优点:鱼和蛙的粪便为水稻供肥;鱼和蛙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可供水稻进行光合作用;稻田中的害虫、其他浮游动物、田间杂草的数量也因养殖鱼和蛙大大下降;收货的鱼和蛙还带来了经济效益。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的作用主要有: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②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③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如狼靠兔的气味捕食。
信息在生物之间的传递往往是双向的。
主动运输除了由ATP直接提供能量外(如Na+-K+泵),还有协同转运型,如小肠上皮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依靠Na+浓度梯度,逆浓度吸收葡萄糖或氨基酸等有机物。除此之外还有光驱动型。
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被捕食者种群发展的作用。
排尿不仅受到脊髓的控制,也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交感神经兴奋,不会导致膀胱缩小;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P35)人之所以能有意识的控制排尿,是因为大脑皮层对脊髓进行着调控。
培养基的营养组成: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牛肉膏、蛋白胨能为微生物提供碳源、氮源和维生素。异养微生物只能利用有机碳源。只有固氮微生物才能利用N2。扩大培养只能用液体培养基。
培养基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例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一般需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时,一般需要将pH调至中性或弱碱性;培养厌氧微生物时提供无氧条件。
甲状腺激素的功能:调节体内的有机物代谢、促进生长和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等;其受体细胞是几乎全身所有的细胞。
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包括水的光解、ATP的合成和NADPH的合成。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包括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P42)
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着整体(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协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还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循环、自生(需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需要创造互利共存关系的条件)等生态学基本原理。(P99)
引物的作用:使DNA聚合酶能够从引物的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设计引物的依据是:已知目的基因两端的脱氧核甘酸序列。引物设计要求:两种引物内部不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
(1)导入植物细胞:通常用农杆菌转化法(将目的基因插入到Ti质粒的T-DNA上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在转入农杆菌,通过农杆菌的转化作用使目的基因进入植物细胞并插入到植物细胞中的染色体DNA上)和花粉管通道法。(2)导入动物受精卵:显微注射法。(3)导入微生物:Ca2+处理法。处理目的是使细胞处于一种能从周围环境中吸收DNA分子的生理状态。例如:将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Ti质粒转入农杆菌。
将目的基因与乳腺中特异性表达的基因的启动子等调控元件重组在一起,通过显微注射的方法导入哺乳动物的受精卵中,该受精卵发育成的转基因动物进入泌乳期后,通过分泌乳汁来生产所需的药物,称为乳腺生物反应器。膀胱生物反应器与乳腺生物反应器相比,优点是没有年龄和性别的限制。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的关系: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去向(两个去向)=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三个去向)=呼吸作用+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
(四个去向)=呼吸作用+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未利用(有时间限制)。(P55)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P90)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一是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二是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间接价值(也叫做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作为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P91~92)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实现都离不开信号分子(如神经递质、激素和细胞因子等),这些信号分子的作用方式,都是直接与受体接触。受体一般是蛋白质分子,不同受体的结构各异,因此信号分子与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P74)
生物膜系统由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组成。
果酒变果醋发酵改变两个条件:①通氧,因为醋酸菌是好氧细菌(原核);②升高温度,因为果酒的发酵温度在18~30℃,而果醋的发酵温度在30~35℃。
每个基因都是特定的DNA片段,有着特定的遗传效应。遗传信息蕴藏在DNA的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中。
能量流动的特点
①单向流动,原因:生态系统中能量流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
②逐级递减,原因:每一营养级的同化量都有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和一部分未利用。(P56)
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分解成丙酮酸,线粒体膜上没有转运葡萄糖的载体蛋白,线粒体中没有分解葡萄糖的酶。
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维持着细胞的形态,锚定并支撑着许多细胞器,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是通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来进行的。(P53)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过程中,既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人和高等动物体内还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等。
当人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这个刺激一方面传至大脑皮层,通过产生渴觉来直接调节水的摄入量;另一方面促使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了尿量的排出,保留了体内的水分,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趋向于恢复正常。
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激素作为信息分子,会影响细胞的基因表达。从而起到调节作用,同时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P108】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人类活动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使得某些物种的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掠夺式利用包括过度采伐、滥捕乱猎,这是物种生存受到威胁的重要原因;环境污染;农业和林业品种单一化(使遗传多样性丧失,长期协同进化的物种消失);外来物种盲目引入等。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就是种群。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简称群落。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
低温或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着丝粒的分裂不是由纺锤丝牵引导致的。
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P50)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因此,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体液调节的特点:通过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这是判断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重要依据。
农杆菌转化法:将目的基因插入到Ti质粒的T-DNA上,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再转入农杆菌,通过农杆菌的转化作用使目的基因进入植物细胞并插入到植物细胞中的染色体DNA上。
一个基因表达载体需要有启动子(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位点),终止子,目的基因,标记基因和复制原点。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一般需要选用两种不同的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载体,目的是防止目的基因、载体自身环化和反向连接。
转化是指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
抗性基因的作用:作为标记基因,便于重组DNA分子的筛选(鉴别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并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传递的。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兴奋剂和毒品等也大多是通过突触来起作用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会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常以观察到两个极体或者雌雄原核作为受精标志,雌.雄原核融合是受精完成的标志。
当大量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
细胞呼吸除了能为生物体提供能量,还是生物体代谢的枢纽。例如在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如丙酮酸)可以转化成甘油、氨基酸等非糖物质。非糖物质代谢形成的某些产物与细胞呼吸中间产物相同,这些物质可以进一步形成葡萄糖。
抗体的作用:与病原体结合,抑制病原体的增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DNA、mRNA用PCR技术检测,蛋白质用抗原-抗体杂交检测;还有个体生物学水平检测。
决胜法宝2
1.自由水的作用:①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②细胞内的许多生物化学反应需要水的参与③提供液体环境④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2.水的存在形式与新陈代谢、抗逆性的关系:细胞中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大,生物代谢旺盛,抗逆性弱;反之,代谢缓慢,抗逆性强。
3.种子储藏(干燥)条件、果蔬保鲜(中等湿度)条件:降低温度、降低氧气含量、提高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4.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免疫器官(主要由淋巴组织构成,并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相互联系,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免疫细胞(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和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这是免疫调节的结构和物质基础。(P66)
5.免疫细胞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脊髓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6.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的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
7.第三道防线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因而具有特异性,叫做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分子基础是抗原与抗体、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8.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这些细胞通称为抗原呈递细胞。
9.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形成的原因(模型假设):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用数学公式表示Nt=N0×λt。λ: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Nt: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曲线的增长率=λ-1(定值)。
10.“S”形曲线形成的原因: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由初始的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变为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趋于稳定,增长曲线呈“S”形。(P9)
11.干细胞存在于早期胚胎、骨髓和脐带血等多种组织和器官中,包括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等。胚胎干细胞具有分化为体内的任何一种类型的细胞,并形成所有组织甚至个体的潜能。成体干细胞具有组织特异性,只能分化成特定的细胞或组织,不具有发育为完整个体的能力。
12.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
13.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14.基因突变的特点
(1)普遍性:发生于一切生物中(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病毒);(2)随机性:可以发生于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可以发生在细胞内不同的DNA分子上,以及同一个DNA分子的不同部位;(3)不定向性:可以产生一个或多个等位基因;(4)低频性: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5)多害少利性:突变性状大多数有害,少数有利。
15.生长素在细胞水平上起着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诱导细胞分化等作用。在器官水平上则影响器官的生长、发育。生长素通过首先与生长素受体特异性结合,引发细胞内发生一系列信号转导过程,进而诱导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产生效应。
16.一般来说,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通过调控细胞分裂、细胞伸长、细胞分化和细胞死亡等方式实现的。(P97)
17.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共同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激素在代谢上还存在着相互作用。如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的升高,反过来又抑制生长素的作用。决定植物的生长发育的,往往不是某种激素的绝对含量,而是不同激素的相对含量(比例)。并且在调节过程中,不同激素的调节往往表现出一定顺序性。
18.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同种微生物表现出稳定的菌落特征。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
19.植物组织培养的条件:离体、一定的营养条件、激素(细胞分裂素、生长素)、无菌、适应环境。当生长素>细胞分裂素促进生根;当细胞分裂素>生长素促进生芽。
20.动物细胞培养需要满足的条件:(1)营养条件:糖类、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等;(2)无菌、无毒的环境,即需要对培养液和所有培养用具进行灭菌处理以及在无菌环境下进行操作;(3)适当的温度、PH和渗透压;(4)适宜的气体环境。动物细胞培养所需气体主要有 O2和 CO2。O2是细胞代谢所必需的,CO2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 pH。在进行细胞培养时,通常采用培养皿或松盖培养瓶,并将它们置于含有95%空气和 5%CO2的混合气体的 CO2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21.发酵工程一般包括菌种的选育,扩大培养,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接种,发酵罐内发酵,分离、提纯产品。发酵罐内发酵为中心环节。菌种可以从自然界中筛选出来,也可以通过诱变育种或基因工程获得。
22.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从而被生物利用,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此外,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23.由单一个体繁殖所获得的微生物群体称为纯培养物,获得纯培养物的过程就是纯培养。采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能将单个微生物分散在固体培养基上。
24.基因工程的四个步骤:目的基因的筛选与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25.基因表达载体要包括以下基本的结构: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复制原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