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地球公转的意义授课时间 9 月 11 日至 13 月 日 授课节数 3 节教 材 分 析 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是地理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中常见的内容之一。这节课承上启下,十分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和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思想意识。学 情 分 析 学生已经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有了初步认识,且学生日常生活中也有直接经验,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储备。本课的主题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这就需要借助地球运动的地理图像、相关教具以及景观图辅助教学,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时空变化规律,将隐形抽象的内容显性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教 学 目 标 与 核 心 素 养 通过模拟演示,了解地球公转的特征;(地理实践力) 理解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综合思维) 结合材料,概括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说明四季和五带的形成和变化;(综合思维) 结合材料,说明不同区域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和变化、概括不同区域昼夜长短的分布和变化特点、解释太阳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区域认知) 结合材料,运用正午太阳高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地理实践力) 组织学生观测学校所在地区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和四季的变化。(地理实践力)教学 重点和难点 1.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四季和五带的形成和变化。教 学 活 动 (主要 教学 环节、教法 设计、教师 活动、学生 活动、设计 意图 等) 【课前提问】 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有哪些? 2、区时、日界线的计算技巧? 3、地转偏向力的偏转规律和具体应用。(举例分析) 【新课导入】 利用教材“问题”情境,天安门广场不同日期的升旗时刻差异,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求知欲。 设问思考:升旗时刻为什么不同日期存在着差异?哪天升得最早?哪天升得最晚?与昼夜长短有何关系?有何变化规律? 【新课教学】 地球的公转特征: 学生结合教材P7自学完成以下问题后教师点拨,归纳规律 1、公转的定义 2、公转轨道(绘图分析) 3、近、远日点公转速度特征(在图1-2-2上标注) 4、公转周期. 完成教辅P11“微思考”,(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地球公转的意义: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黄赤交角 (合作探究)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及图1-2-3、图1-2-4后小组合作,讨论分析: 黄赤交角的概念、形成(教师展示PPT动图、利用地球仪演示,观察黄赤交角的形成。),一个小组分析黄赤交角的影响。 [拓展]P11(教辅)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的关系(教师举例分析、加深理解)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教师展示PPT,动态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往返运动,学生观察动态演示图,归纳运动规律。完成教材“活动”图1-2-5的绘制。教师引导分析图1-2-4,展示 图1-2-5。师生共同归纳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举例定直射点位置及移动方向。(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及地理实践力)。教 学 活 动 (主要 教学 环节、教法 设计、教师 活动、学生 活动、设计 意图 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学生阅读教材P9-10,理清以下问题(分小组讨论,归纳规律) 太阳高度角的定义;正午太阳高度指什么?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原因? 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和季节变化规律? 提问学生3-5人,进行归纳分析。教师展示PPT,点拨引导两个“定义”, 在图上判读出两个“角”,理清二者关系。 展示图1-2-6.师生共同解读纬度变化规律,归纳其变化规律特征。综合分析三幅图,比较同一地点不同季节的H正大小和变化,归纳其变化规律。举实例让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及地理实践力)。 推导出计算公式,举例计算 4、计算:H=90°-纬度差(同减异加)当地与直射点的纬度差。 教师举例,让学生绘图计算。 [探究活动]结合P10“活动”,探究H正与物体影长的变化规律。① 查找学校所在地的经度。计算当地正午时刻的北京时间。②观察动图意示,据观测结果,归纳H正的变化规律说明其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H正的实例应用 结合P14(教辅)拓展补充H正的实际应用。①楼间距:L=h·cotH (H为冬至日H正)②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 a+H=90°③ 日影长短及方向 ④房屋朝向,教师举例,学生结合相应规律,实际应用,培养其地理实践力。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计量方法。学习教材内容,结合幻灯片及图1-2-8,回答:什么是昼弧、夜弧?教师展示PPT,结合图示讲解知识。补充:计算公式,并举例应用 昼夜长短的变化 学生阅读图1-2-6及教材P11图文,归纳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教师结合图示引导学生共同归纳整理“规律”。 [探究活动]学生结合图1-2-9,小组合作探究,完成题中3个任务,学生小组展示探究结果后师生共同归纳其规律①季节变化规律②纬度变化规律教 学 活 动 利用教辅P17“归纳提升”分析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方位(拓展) 绘制太阳视运动图,分析日出、日落方与昼夜长短的关系分①:冬季(北半球)②:春/秋分日③:夏季(北半球)三种情况 五带与四季的形成 图示法理解五带和四季的形成。 利用界限划分五带,举例分析黄赤交角与五带的变化关系。 举例不同纬度地区季节变化的差异,分析四季的形成。 【课堂小结】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小结 [课堂作业]P17“情境探究”1-2及 微思考;P18.题组对练。 [课外作业]P20.“学习效果自测”。教 学 反 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