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讲 记叙文修辞手法的鉴赏运用一、常见修辞及表达作用(1)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借喻等将……比作……,生动形象8地表现了(描写了)……的……(特点),抒发……感情。 明喻:明喻就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形式为“甲像乙”,例如“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山水》”暗喻:暗喻又叫隐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不用比喻词语或用“是、变成、成为、等于”等喻词。形式为“甲是乙”,例如“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借喻:借喻是只出现用来代替本体的喻体,而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形式为“甲代乙”,例如“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第一个“鸟的天堂”就是用来比喻大榕树的。)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句“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注意:有的句中出现“像”“好像”不一定就是比喻句,有的只是表示比较、推测的。比如;对面走来的好像是张强的父亲。昨天晚上好像下雨了,地面这么湿。比拟: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使文章更生动。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例句“金色的太阳照耀着金色的麦,丰收的歌儿在田野里荡漾;维吾尔族姑娘插上金色的翅膀,在广阔的天地里飞翔。”拟人: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播写物。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种情感。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太阳的红起来了。”(《春》朱自清)“小兴安岭是多么会打扮自己啊: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拟物(借物喻人):一是把人当做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例句“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二是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来写。例句“有时候起了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老舍《骆驼祥子》)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思(感情和动作),使之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特点),抒发……感情。 夸张:着意夸大或缩小事物。突出强调了……的特点,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十几天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排比: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语或句子成串排列(至少三个)突出强调了……(特点),抒发……感情;节奏鲜明,增强语势,极富感染力。 例如: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对偶: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句式整齐,形式优美,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对仗+词性、平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东林书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反复:有意让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强调突出……(特点)抒发……感情。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例如:是谁来呼风唤雨呢 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 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路甬祥《呼风唤雨的世纪》)这里作者连续设问,层层递进,引起读者的兴趣,启发读者思考,然后自问自答,使文章波澜起伏。“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春》”设问: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一问一答,强调……内容,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爱这土地》艾青反问:只问不答,从反问中领会意思,也叫反诘、诘问。突出强调……(特点),加强语气,强烈抒情。例如: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陈慧瑛《梅花魂》)这里是肯定语气的反问句,表达否定的意思,强烈的责问表达了外祖父对梅花的热爱之情。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句话用否定语气的反问,表达肯定的内容,强调了主席失去儿子的无比悲痛之情。对比:既是修辞手法也是表现手法,作为常用。将……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特点),反衬了……抒发……感情。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乐;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明引和暗引两种。引用……,表现了……(特点),语言精练,含蓄典雅,增添了文章的文采。例: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妖媚。直接引用。一般在引用部分的前面或后面说明其出处、来源。如:“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苏东坡咏赞钱塘江大潮的千古名句。间接引用。一般不说明出处、直接把引文组织到文章中去,使之浑然一体。如: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桂林山水》注意:引用原话一定要使用引号,概述大意就可以不使用引号。(11)反语:即说反话,用于本意相反的词句来表达本意。幽默感与讽刺性,更有力量,把……(词语)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讽刺了……(特点)幽默风趣。例如: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丰子恺《白鹅》)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连附近的狗都知道鹅的吃法,了解它吃食的规律,可见它是多么的刻板。在这里,作者还称它为“我们这位鹅老爷”,调侃、幽默的言语间流露出来的亲昵和叙述中的煞有介事,表现出作者对鹅充满了喜爱之情。双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双关……,写出……内容,抒发……感情。例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晴”字表面是说“晴雨”的“晴”,暗中却是在说“情感”的“情”,一语双关。(13)借代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本体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本体事物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用相关的事物代替要表达的事物。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例如: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几十把雪亮的刺刀闯进来。【常考题型】【典例1】任远一个角度,对第2段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答案】示例一: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把风比作魔鬼,把雷电比作鞭炮,闪雷鸣的景象,渲染了恐怖的气氛,烘托了“我”当时恐惧的心理。【典例2】回忆齐白石先生有一天,裱画家刘金涛陪我去齐老家学画画,恰好齐老一人在家。金涛兄说:“今天齐老可要好好教干女儿画画了。”齐老让金涛铺好纸,高兴地把我叫到他身边,手里拿着一支笔:“来吧,画一张。”我心想:“做艺术家就不能退后,这也算是第一课。”于是我接过笔,放开了手,大甩笔画了一个小兔。齐老高兴得像孩子:“好!好!这个小兔画得有神,就是嫩了点,好!”稍微停顿了一下,他接着说:“我是看看凤霞有没有胆子。画画的敢甩笔杆子,当伙计的敢端盘子,唱曲的敢扣弦子,当裁缝的敢下剪子。凤霞有胆子,有艺术家的气魄!”④齐老是很重情义的。记得他过九十大寿,我跟金涛兄去给他拜寿,他领着我来到后院,我看到北面墙上有个小洞,里边有一个牌位,写着“贤妻宝珠灵位”。齐老默默鞠躬,我当然也照着做了。齐老严肃地指着灵位说:“这是你娘的灵位,我每天都要来看她,她跟我只是受罪了,没有享过福。”齐老说着眼睛湿润了。我感觉到齐老的感情是非常深的,平时几乎不流露。⑤齐老对看门的老尹很严格,可是也不亏待他。齐老说:“对佣人要宽厚,有好处。”老尹为人善良,老是拿着笤帚不停地打扫。齐老不给他工钱,每月给他画张画,有时为了奖励,给他多画一张,老尹就知足了。因此,祖光去齐老家,老尹总喜欢挽着祖光,去他的小门房看看齐老给他的画,他手里真有好画。祖光从老尹手里买了不少画。老尹对金涛说:“吴先生大方,我说多少钱从不少给,有时多给了还不让我找钱。”齐老不只对老尹这样,无论对谁,都一律同等对待。⑥齐老在生活中始终保持着他当木工时的朴素习惯。有一次,金涛和我陪齐老吃饭,一位梳着圆头的女佣人为老人端上一些饭菜,一盘豆豉辣椒,一碗腊肉素白菜汤,都是些小盘小碗。金涛兄吃完,小声对我说:“我没有吃饱。”但我吃了两碗饭,喝了一碗汤,急着要看齐老画画。齐老对秘书武大姐和我说:“你们就是不考虑金涛是爱吃的人,我的小女儿凤霞吃什么都行,今天金涛肯定没吃好,下次请您去曲园吃。”⑦齐老有很多学生,老人画画时大家都围在一边看,老人一声不响门头画。可是在大家不在的时候,他就边画边传授我如何用笔,如何调色,如何心里要有实物,手上才能疏能跑车、密不透风,画出实物的神采来,画得不像不要紧,可以定要神似。他还说:“你毕竟不是在照相,你是根据实物,经过你的画笔,再创造出你所想象的神采,这才叫艺术品的神韵,原封不动画出的桃子是匠气作品,要琢磨怎样画活了,看着已像离开了纸。”⑧也真是这样,看看齐老画的一篮子桃子:那大桃压在简陋的篮子上,大胖桃子的丰满可爱,竹篮子的单薄负重都跃然纸上。由此,能够看出齐白石的艺术家风度。我看齐老画画,再仔细研究齐老的画,再回想齐老的教导:“你画画跟唱戏一样,不可死学原搬,要记住花力气,下苦功,再创造,不能不进取啊!”真是受益匪浅。19、请对选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1)好!好!这个小兔画得有神,就是嫩了点儿,好!(2)那大桃压在简陋的篮子上,大胖桃子的丰满可爱,竹篮子的单薄负重都跃然纸上。【答案】①连用三个“好”字,运用反复的修辞,写出小兔画的逼真有神,突出表现出齐白石先生的高兴和对“我”的鼓励;同时运用语言描写,表现出齐白石先生有艺术家的气魄。②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强调了齐白石画中桃子的生动逼真;运用侧面描写,从侧面写出齐白石先生画工一流,具有艺术家风度。鸟是树的花朵①我们穿起了厚厚的棉衣,而有些树木落光了叶子!看吧,这就冬天了!然而一些鸟落到了树上,大大小小,五颜六色。我仿佛看见满树的花朵!②有时候,鸟是一群一群地飞来又飞走的,黑压压一大片的是八哥或乌鸦,冬天的麻雀也喜欢一群一群地落在光秃秃的树上。黑色的鸟群会在瞬间装点一丛树林。一群白鸽落到树枝上,仿佛早春的玉兰花开,白得丰腴而优雅。鸟儿们叫着喊着,吵吵闹闹。有时候,三只五只,它们散落在稀疏的树枝上。有时候只有一只,孤独地立在细细的树枝上,这使人记起树上的花朵,也是先开一朵,再开一大片的。③每当看到树上落满鸟的时候,我就停下来看。有了鸟的树显得格外生动。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也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它们在树枝上唱着歌,一只鸟的歌唱使得树木上的冬天没有了寒冷的凝滞。乌鸦的歌声粗壮而无所顾忌,麻雀使得冬天没有了秩序。有时一只鸟独自唱出婉转的歌声,细细地发颤、发亮。这是一只鸟再造了冬天的生机。鸟儿们在冬天的树枝与树枝之间打开花朵,排练了舞蹈,播放了音乐。④实际上,一年四季,鸟儿向来就是树上的花朵。它们隐藏在树叶之间,与绿叶一起舞蹈,与春风一起唱歌;夏天的蝉鸣由一只鸟定调,秋天的月夜被一声鸟鸣切开。⑤我想,一年四季的树木会感谢一年四季的鸟。人也会的。因为,我认定鸟是树的花朵,千姿万态的花朵,常开常新的花朵,跳着舞蹈的花朵,唱着歌曲的花朵……28. 用大意思连接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9. 文章详写了___ (季节),略写______。这样写的作用是 。30. 第②自然段,作者详写“鸟是树的花”这部分内容时,采用了 的写法。从文中的 等词语看出来。31. 【考点题型】从修辞角度品味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鸟儿们在冬天的树枝与树枝之间打开花朵,排练了舞蹈,播放了音乐。那月光如水的夜晚奶奶没有上过一天学,斗大的字不识一个。来,她却满腹经纶,尤其是奶奶自编自创的那些童谣,一直流淌在我童年记忆的长河里。夏日的燥热刚刚退去,月上中天,皎洁温柔,柔和的月光把夜晚烘托出一片平静与祥和。每晚睡觉前,院子口的那棵梧桐树下,年幼的我依偎在奶奶的怀抱中,奶奶一边用手拍着我,一边念叨着:“娃娃乖,穿花鞋,花鞋哪?猫拉了,猫哪?上树啦。”奶奶一遍又一遍( )地念叨着,奶奶的童谣犹如一支催眠曲,伴我入眠,直到我( )。白天,奶奶又一遍一遍地教我,这是奶奶教给我的第一首童谣,也是奶奶给我上的第一堂语言文字启蒙课。儿时的记忆中,每次吃饭前,奶奶一边擦拭着饭桌,一边说:“打锣锣,扯板板。他舅来了吃啥饭?油饼馍馍下挂面,你一碗,我一碗,把他舅憋死我不管。”奶奶还用这诙谐幽默的童谣哄着我呢。“吃饭饭,擀面面,洗手手,炒肉肉。”一听到奶奶这么说,我就赶快去洗手,看着我白乎乎的小手,奶奶会夹一丁臊子奖赏我。奶奶就用这样的童谣,培养了我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少个( )的夜晚,奶奶忙完厨房里的活计,就端出一个小凳子,在院口那棵梧桐树下,手摇一把蒲扇,为我赶着蚊子,一边又念叨着自己的歌谣:“月亮爷,明晃晃,我在河里洗衣裳,洗得白,捶得光,打发娃娃上学堂,读诗书,写文章,一考考上状元郎,喜报送到你门上,你看排场不排场。”那棵梧桐树下,成了一个天然的小学堂,月光的清辉下,奶奶的童谣在慢慢地开启我智慧的大门。这些沾着泥土气息的童谣,也在我童稚的心灵中埋下了文学的种子,为我插上了文学的翅膀。我成年后一直酷爱文学创作,奶奶的童谣( )!( ),一转眼多少年过去了,奶奶已含笑九泉,院口的那棵梧桐树仍然( ),多少个夜晚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下,奶奶的童谣依旧荡漾在这习习的晚风中!17.将下列词语的序号填人相应的括号内。①功不可没 ②枝繁叶茂 ③岁月如梭④不知疲倦 ⑤酣然人睡 ⑥月光如水文章围绕“奶奶的童谣”列举了三个时间段的内容,照样子概括出其他几个时间段。睡觉前→( )→( )“奶奶没有上过一天学,斗大的字不识一个”但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看来,奶奶却满腹经纶?20.奶奶的童谣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至少列举三点。用“~~~~”画出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想想作者为什么不以“奶奶的童谣”为题,而是以“那月光如水的夜晚”为题。22.在作者的心中,奶奶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鸟是树的花朵》【答案】28. 本文主要讲了鸟儿给树带来的活力、美丽。29. ①. 冬天 ②. 春天、夏天、秋天 ③. 突出了鸟儿给树带来的活力、美丽30. “一群一群”“一大片”“三只五只”和“只有一只”31.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鸟儿为树木增添的色彩,写出了鸟儿的舞蹈和音乐为冬天再造了生机。【解析】【分析】【28题详解】这道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联系上下文可知,文章以文题为中心,从鸟儿给冬天的树带来生机和活力起笔,再写鸟儿在其他季节里一样是树的花朵,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快乐,装点了生命的美丽。【2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章先详写了冬天里的鸟,如八哥、乌鸦、白鸽、麻雀等;又略写了其他季节里的鸟,如翠鸟、黄鹂、喜鹊、白鹭等;突出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快乐,装点了生命的美丽。【3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点面结合:指的就是详写和略写的相结合。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结合“一群一群”“一大片”“三只五只”和“只有一只”可以看出这一手法。【3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从“打开花朵”可以看出是比喻的手法,作者将鸟儿比作树木的花朵,从“排练了舞蹈,播放了音乐”可以看出是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鸟儿为树木增添的色彩和生机,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之情。《那月光如水的夜晚》17.④⑤⑥③②吃饭前 乘凉时因为奶奶自编自创的童谣,开启了“我”智慧的大门,在“我”童稚的心灵中埋下了文学的种子,为“我”插上了文学的翅膀。①哄我入睡,是“我”的语言文字启蒙;②培养“我”良好的生活习惯;③为“我”提供文学的土壤。夏日的燥热刚刚退去,月上中天,皎洁温柔,柔和的月光把夜晚烘托出一片平静与祥和。 因为奶奶的童谣大多是以月光如水的夜晚为活动背景的,奶奶的童谣是在月光如水的夜晚其他活动的伴生物。夜晚是一个人情绪敏感的时候,月光如水也似奶奶的温柔如水,表达了“我”对奶奶的思念之情。22.温柔慈祥、诙谐幽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