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程标准】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重点难点】重点:了解苏联的改革与苏联解体、东欧的改革和东欧剧变、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就。难点:认识二战后苏联改革的成就与问题,改革的最终失败与苏联解体的情况;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与东欧剧变。【核心概念】1.“和平演变”: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于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一种“超遏制战略”,以促使社会主义国家崩溃瓦解。在利用武力侵略不能将社会主义国家消灭的情况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技术交流、文化交往等方式影响社会主义国家民众的心理、行为方式,进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国家运行变成资本主义式的,在不动声色中消灭社会主义国家。2.东欧剧变:又称苏东剧变,西方社会称之为东欧1989年系列革命,是指1989年前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事件。东欧剧变是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这个事件以苏联解体告终,一般被认为标志着冷战结束。【时空定位】【自主学习】第一遍看书:快速浏览本课的内容,包括图片、小字部分,完成以下问题。第二遍看书:再次细读课本,思考以下问题,并在课本上作出标记。1.概括苏联解体的原因。2.概括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实质及教训。【本课小结】【当堂检测】1、1962年9月,《真理报》刊登了经济学家利别尔曼《计划·利润·奖金》的文章,建议减少国家规定的计划指标,按盈利率高低来评价和奖励企业,引发了苏联国内围绕着企业如何取得更大经济成果进行讨论,并且深入到企业如何运用物质利益激励工作人员的讨论中,这被称为“利别尔曼大讨论”。这场讨论A.倡导废除计划经济体制 B.利于市场成分在体制内的运用C.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D.助长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倾向2、从1958年起,苏联陆续出台了农业新措施,由国家通过计划以公顷计算收购量,按地区分别规定的统一价格收购一部分农产品,其余农产品可在市场上自由出售。这一措施有利于(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B.促使苏联经济进入市场轨道C.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为实现工业化积累所需资金3、1953年至1958年,苏联农业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6.8%;而在1958~1964年,农业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只有1.7%。1963年,苏联出现严重的粮食危机。对这时期的苏联经济认识最准确的是( )A.改革早期农业取得成效 B.改革后期全面陷入困境C.对改革的前景过于乐观 D.经济改革盲目求快求急4、1963—1973年,苏联的军费总额为6740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3%。1971年军费支出为740亿美元,1973年为860亿美元,1975年增至1023亿美元,“军工基地之大在全世界首屈一指”。这折射出当时苏联( )A.军事实力超过美国 B.经济改革无任何成效C.突破了斯大林体制 D.经济结构仍畸形发展5、据统计,从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增长从8.5%下降到5.9%,农业总产值从4.3%下降到1.1%,劳动生产率年增长从6.8%下降到3.2%。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苏联整体国力不断衰退 B.军备竞赛拖累经济建设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传统苏联模式不可持续6、表1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年实际产量钢 1.45亿 1.15亿煤 3.9亿 3.35亿肉 2500万 1230万蔬菜与瓜类 4700万 1300万表1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7、战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试图对旧体制进行改革。其共同点在于( )A.改变了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 B.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一定调整 D.导致了局势失控和国家的解体8、冷战时期,西方国家不断加大投入,建立世界性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和其他各种宣传舆论机构,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宣传“民主价值观和制度”。西方国家的上述政策体现了( )A.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B.两大阵营关系的缓和C.文化发展的多样化 D.和平演变战略的实施9、1952年,南斯拉夫实行双重价格制度,企业30%的产品价格按供求关系自由形成,70%的产品价格在国家监督下形成。1968年,匈牙利废除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取消对合作社和国营农场的指令性计划,改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调节。两国经济改革的共同点是( )A.探索独立发展的道路 B.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C.迷失了社会主义方向 D.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10、20世纪90年代,在学术思潮上,西方世界所推出的历史终结论甚嚣尘上,致使普世价值观和资本主义民主,人权等意识形态及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一时间占据着国际舆论的制高点。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 B.西方的霸权体系开始形成C.全球经济重心出现转移 D.世界格局发生急剧变动11、1962年,利别尔曼教授提出,用利润、奖金等手段来发展企业的生产,把盈利率作为衡量企业好坏和规定奖金多少的标准。赫鲁晓夫支持利别尔曼的观点,国家只下达给企业生产的数量和交货期限两个指标,其余由企业自行制定,并在乌克兰的一些工厂试行。据此可知,赫鲁晓夫改革( )A.废弃了部门管理的传统模式 B.推动了单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C.利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经济 D.利用经济手段调动生产积极性12、读表:1966-1980年苏联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增长率(%)。据此判断( )时间 农业 工业 重工业1966—1970 3.9 2.4 7.91971—1975 2.5 2.2 6.71976—1980 1.7 1.8 5.5A.改革重点改为农业 B.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C.国民经济持续下降 D.苏联模式弊端日渐暴露13、1992年,陕西省政府开始实行国企“破三铁”行动,一是通过建立劳动合同制破除“铁饭碗”,二是通过建立干部聘任制破除“铁交椅”,三是通过建立技能岗位工资制破除“铁工资”。这次行动( )A.增强了国企的经营活力 B.改变了国企所有权性质C.优化了国企的产业结构 D.消除了国企发展的障碍14、1989年,邓小平同志对来华的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说道,现在的中国和苏联就像两辆车,正行驶在坑坑洼洼的乡间土路……要想让车平稳地转向高速公路,就必须牢牢掌握方向盘。邓小平此语意在强调( )A.中国要走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 B.中苏两国开始达成亲密同盟关系C.建设国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D.戈尔巴乔夫领导的改革收效甚微【拓展学习】1.对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异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同重点 农业 重工业 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 1、背景: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2、内容:都涉及经济领域,都扩大企业自主权。3、结果:最终都失败。进步性 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重工业得到优先发展,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局限性 急躁冒进,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执政后期趋于保守,造成经济全面滑坡;对外推行霸权主义;与美国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 使经济继续滑坡,导致苏联解体失败根源 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改革 背离社会主义方向2.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历史意义。(1)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新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旗帜和典范,这个理论体系以深远的历史眼光和宽广的世界眼光审视时代与社会的变迁,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发展。(2)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使世界范围内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深刻转变。(3)拓展人类走向现代化新道路。破除了所谓现代化只有一种模式的成见,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4)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新方案。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解决世界经济、国际安全、全球治理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供了新方向、新方案、新选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