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中语文八下第五单元:游记大单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是一个游记单元。单元作文,学写游记,教材难得的写作与阅读高度匹配,且四篇游记也各具特色,正是读写结构化训练的最佳范例。梁衡《壶口瀑布》定点观瀑,变换视角,由水性及人性(个性、性格、精神),抒发独特的观景体验:“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梁衡的游记,经过了精心的剪裁,结构精巧,重点突出,文字精美,过渡自然,思想深邃,是模仿游记写作的范文。马丽华《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移步换景,定点观察,写景之壮美,写己之痛苦,描写叙述中告诉我们:“各拉丹东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强调各拉丹东是“圣地”,是“仙境”,人的经历与景之壮美交融在一起。但不可否认,作为女性游记记录者,感性超过理性,文字的清晰度远远不够,观景定点“砾石堆”“砾石滩”交待含糊,重点描述进入冰塔林,读来也是令人云遮雾罩。马丽华的游记,其结构方式,恰恰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极易落入记流水帐的窠臼中。马克 吐温《登勃朗峰》上山重点写景,由云景悟人生幻灭,散文笔法;下山重点写人,由人的选择思人生命运,小说笔法。当然,写上山遇游客,也曾带过一笔感慨,谈人的选择带来的人生负累。但总体来看,上山写景,下山写人,这是十分明显的特征。这种景与人的经历略加剥离的游记结构,读来清新可人,值得借鉴。阿来《一滴水经过丽江》独特的视角,童话的笔法,充满奇幻色彩。以水的行踪,全方位展现丽江古城的自然风光、历史沿革和人文景观。融百年丽江于一天的游历,见证人世沧桑,时代发展。作为游记,阿来的写景相较梁衡而言,从技法炫酷方面,略逊一筹。但阿来胜在游记里处处意味深长,没有人比阿来更擅长这个。与阿来游记中的情感表现力相较,梁衡太直白,马丽华太矫情,马克 吐温则失之粗糙。阿来的游记中,有宏大的叙事:“如今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要来丽江,看纳西古城的四方街,看玉龙雪山”,“……那样,来自全世界的人都看见我了。”讲述风景需要看见,历史需要看见,国家与民族更需要看见。阿来借用一滴水,深情呼唤:时代的潮流滚滚向前,个人的命运必须汇入时代的洪流之中。除了这些宏大的叙事外,阿来在游记中,也倾注了个人心灵的诉求。诸如“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 他不动声色地戏谑调侃人们:也许我所在的地方,就是你的诗意与远方;而你所在的地方,就是我一生的全部渴望。“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阿来启迪我们:心灵渴望远离都市的喧嚣,远离名利的追逐,远离琐屑的生活,重返宁静、欢乐、自由、纯洁的生活。阿来这篇游记所传递出来的意味深长,不胜枚举。较之前三篇,从文本的情感深度与厚度而言,更值得我们不断咀嚼,反复品味。【学情分析】游记散文,学生的阅读兴致不高。游记写景,是学生早已接触过的写作题材,但系统全面地把握游记的不同写法,掌握写景的技巧则是一大挑战。教学时,激发兴趣,加强活动设计是一大关键。同时,必须兼顾四篇游记的特点与学习侧重点。【目标设计】1. 阅读游记,理清游踪路线,把握游记的基本结构;2. 精读游记,品味游记手法,掌握游记的写作技法;3. 学写游记,选择游记结构,运用游记的写作技法。【第1课时】预习自读游记学习目标:了解游记体裁,自读四篇游记,落实字词,简单勾画每篇游记的“灵魂”句。【第2-4课时】梁衡《壶口瀑布》教学环节一:情境设置,明确目标初2025级4、6班拟组队前往壶口瀑布旅行,要求借助唯一资料:梁衡游记《壶口瀑布》,提前做一个旅行攻略。(提示:攻略包括行程攻略、观景攻略、宣传攻略)教学环节二:学习课文,完成旅行攻略1.学生活动一:初读课文,完成行程攻略。(拟写雨季攻略与枯水季攻略)具体示例如下:行程攻略(雨季/枯水季)目的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发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观景地点(危险指数):_________壶口美景(四字词):___________注意事项:____________________(1)学生自读,完成攻略填写。(2)小组交流讨论,抽生发言。(3)教师点拨,品读壶口美景。A.圈画描写景物的四字词。B.读一读并给四字词分类。视觉体验——雾气弥漫、浪沫横溢、水浸沟岸、雾罩乱石;听觉体验——涛声如雷、震耳欲聋;触觉体验——扑面而来;水势描写:千军万马、推推搡搡、前呼后拥、畅畅快快、浑厚庄重、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钻石觅缝、淌过石板;水形描写:排排黄浪、堆堆白雪、平坦如席、拢成一束、一卷飞毯、钢板出轧、一川黄浪、汩汩如泉、潺潺成溪、顺壁挂下、如丝如缕……水声描写:隆隆冲去、轰然而下、哀哀打旋;(4)小结:评论家何西来说:“梁衡很喜欢读古代散文,也读一些诗词。这从他的散文语言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从众多的四字词运用,可以看出梁衡追求语言雅洁、凝练。2.学生活动二:细读课文第3段,完成观景攻略。(1)学生细读第3段。(2)完成观景攻略,分享交流。具体示例如下:观景地点1:_____________________景观体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景地点2:_____________________观赏角度及景观体验:_____________(3)教师指导细读第3段,点拨写景技法。A.思考:“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作者定点看,按顺序看到哪些景物,是如何看的?明确:定点观景:看龙槽—河水(河道、石壁)—山、天—河水(深沟)—沟底;视角转换:远视—仰视—俯视。B.品读:“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思考:瀑布是如何形成的?作者这里指出河道五百米宽,深沟四十多米宽,想强调什么?突出了河水什么特点?这几句描写,在句式与修辞上有何特点?明确:瀑布形成在于落差。瀑布壮观与否,由宽度与落差决定。写河道五百米宽,强调水势汹涌;深沟四十多米宽,强调落差巨大。突出瀑布壮观,黄河之水势不可挡,河水“雄壮”。句式上使用短句;修辞上运用了拟人与比喻。C.品读:“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思考:这句话放在两句描写“河水”中间,删去影响语句顺畅吗?放在中间有何好处?明确:背景句。删去并不影响语句的顺畅与表达。但作为河水的背景,放在中间,突显出水势,在天地之间涌动驰骋,夺人眼球。D. 品读:“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思考:写当地传说,有何作用?明确:用典。写出水势大、猛、急的特点,暗示沟底漩涡凶险无比。(4)学生活动展示:我来作导游。根据第3段内容,带领你的同学游客,完成壶口瀑布的观景介绍。3.学生活动三:细读课文第4段,完成宣传攻略。(1)教师导语:面对孕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无数的文人墨客唱响了心中的赞歌。在七年级下册中,我们学过光未然的《黄河颂》,大家还记得其中的语句吗?(2)投影《黄河颂》片段: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3)过渡提问,明确目标:诗人光未然“站在高山之巅”,以“望”字统领诗歌,描述黄河一泻千里的气势,直接抒情歌颂黄河,他运用了诗性的语言!梁衡,是以散文家的姿态出场,他又是如何描绘黄河之水的呢?接下来,细读课文第4段,完成旅游壶口瀑布的宣传攻略。(4)学生细读第4段:教师指导细读方略及具体步骤。①标识语句,划分段落层次:教师提问:梁衡从整观水到细观水,从细观水转而沉思领悟,请划分出本段层次。学生明确:第1句至第6句是“观”;第7至8句是“悟”。②细读观水,明确写作顺序:教师提问:细观水,梁衡是怎样细观的?划出表示方位的语句。学生明确:(水)向龙槽里隆隆冲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③朗读品味,体验观水“三部曲”:教师提问:梁衡在观水时,其视线从中间到两边,龙槽不同的位置,决定着水势、水形、水声。请圈画出写水流的动词,体会其变化。学生明确:龙槽里——冲、跌; 龙槽边沿——涌、下;龙槽滩壁——散、钻、淌教师提问:这些动词的变化,巧妙写出了水势、水形、水声的变化,因此,我们在朗读时声音的高低与语气应该怎样变化?读一读这三个层次变化。学生明确:强——次强——弱教师提问:朗读声音与语气的高低变化,体现着水声的变化,因此,梁衡最后对水声的变化作了一个总结,他运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将水声变化比作什么?学生明确:交响乐。教师指导:交响乐是各种音乐的总和,有高低起伏的变化。梁衡描摹了壶口瀑布的声音,你能找到哪些表示声音变化的词语?学生明确:隆隆、轰然、汩汩、潺潺、哀哀教师提问:你如何理解梁衡将眼前之“壶口瀑布”比作“一幅写意画”?知识链接:“写意画”及其特点:强调“意蕴”,在技法上会采用洇染法。教师提问:梁衡在写景时,也运用了国画中的洇染法。换个说法,即文学技法上的渲染与烘托,你能找出相应的语句么?学生明确:“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在这两句话中,通过彩虹、雾霭、远山青色的背景、水雾,这些朦朦胧胧的事物,突显出“壶口瀑布”,由此营造出一幅“写意画”。(5)根据细读内容,拟定宣传攻略的关键词:示例:交响乐、写意画、龙槽的故事(6)对照阅读,撰写宣传攻略内容:借鉴光未然的《黄河颂》,能否将第4段内容改编为一段散文诗?4. 教师过渡语:受宣传攻略的感召,同学们纷纷前往壶口观瀑,请联线观瀑现场,来一个现场采访。5. 学生活动四:观瀑体验,现场采访请根据梁衡第3-4段壶口瀑布的观瀑感受,模拟现场,设计问题,采访同学观瀑感受。6. 教师过渡语:梁衡观瀑后慨叹道:“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一般情况下,写到这里,完全可以结尾了。后面两段是不是画蛇添足?7. 学生活动五:朗读体验,交流讨论8. 启迪感悟,回应现实:学会欣赏他人生命的瞬间精彩,同时也懂得在人生的紧要处,把握自我,绽放精彩!9.归纳总结,掌握技法:交流反思:你从这篇游记中学到了哪些技法?【教学反思】品味第3、4段语言的妙处,始终把握学情。句式变化、修辞运用,对于初二学生已不再是难点,尤其是学会《安塞腰鼓》之后。课后“积累拓展”要求写一段赏析文字,如何将这一个训练点转化为教学中的设计点,有点费思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