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以“对比”为抓手,读懂“双面”寓言——《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愚公移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故事情节生动,又带有神话色彩,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寓言具有双重内容和结构的特点,其结构的表层是一个故事(“寓体”),结构的里层是作者所寄托的另外意旨或给人的启示(“寓意”)。本文通过叙述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文章没有用太多的笔墨叙述“移山”的具体过程,而是详述了“移山”前的商量谋划及“移山”中智叟的阻拦,体现了故事情节的“波澜”;首尾的呼应,结局的神奇都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本文作者没有直接写出寓意,因而寓意具有一定的发散性。文章中愚公和“山”、智叟,智叟和“其妻”“孀妻之遗男”分别从外形、语言、神态、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加上作者用词的精准,凸显了人物的个性,有助于读者挖掘文章的寓意。学情分析:本文的注释非常详细,有很多常见的文言词汇及一些特殊的句式,学生能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但会忽略一些重要词句的用法,需提醒注意积累。本文的内容学生大多知晓,但对寓意的理解可能会“天马行空”,需指导学生联系文本与实际,合理探索寓言的寓意。教学设想:大预言家拉封丹说:“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叙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味。因此,本文教学的重点依然在诵读与积累,可通过重点提醒或学习过程中强调的方式引导学生积累重点词句。再引导学生立足文本,以朗读为主线,以“对比”为抓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联系实际,从多角度挖掘寓意,学习中华传统美德。学习目标:1.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句。(重点)2. 反复诵读,整体把握故事内容,揣摩人物性格特征。(重点)3. 分析文中的对比,理解寓意,学习中华传统美德。(难点)教学重难点1.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句。(重点)2. 反复诵读,整体把握故事内容,揣摩人物性格特征。(重点)3. 分析文中的对比,理解寓意,学习中华传统美德。(难点)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活动: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熟读课文。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寓言导入,明确寓言特点学生读寓言,分析寓言的特点。PPT呈现: 亡羊补牢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他很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不怕做错事情,就怕做错了事情不及时改正。 更重要的是不要一错再错,这样才能防止更大的损失。(寓意)2.引出课题,明确文体。二、朗读寓言,整体掌握故事【任务一】反复朗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活动1:听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字音,节奏。活动2: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提出疑难,师生共同解决。PPT呈现:重点字词:惩;塞;迂;室;谋;毕;指;阴;阳;许;献;诸;始;已;易;不若;虽一词多义:且;固(勾连上文);焉;词性活用:险;箕畚;荷;苦;感;通假字:反;陇;句式:曾不;如……何;其活动3:朗读课文,思考:主动参与移山的有几个人?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分别是怎样的?预设:5人(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遗男)移山原因:惩山北之塞(重读,读出时间之久)故事的开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发展:遗男,跳往助之(重读)高潮和结局: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无垄断焉。(神话结尾的作用)【任务二】品读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活动1:朗读第1小节,思考文章的开头有什么作用?预设:“本”,暗指发生变化,呼应结尾。活动2:再读课文,探究文章的详略安排,分析作者的意图。预设:文章详写了移山前的商量谋划和智叟的阻拦。(情节的曲折)作者意在塑造“愚公”的形象。追问:愚公真的“愚”吗?智叟真的“智”吗?第二课时精读寓言,探究寓言寓意【任务三】精读寓言,分析人物形象活动1:精读文本,分析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用句式“愚公 看似愚笨,实则是 。”回答。示例:愚公想凭借全家的力量搬动“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大山的想法看似愚笨,实则是他不惧艰难险阻,有远大抱负的体现。分析:个人的渺小,山的高大,形成外形上的鲜明对比,突出人物的优秀品质。预设:愚公“年且九十”还亲率子孙移山的行为看似愚笨,实则体现了愚公“老骥伏枥”、勇担责任的优秀品质。(年龄和任务对比,为子孙开路)愚公用箕畚运石至渤海之尾的行为看似愚笨,实则体现了他移山决心之大。(工具简陋、路途遥远与山之高大对比)小结:愚公不愚,用一个词语概括愚公“大智若愚”。活动2:模拟智叟口吻说读智叟的话,分析智叟的言下之意,以第一人称补写智叟说话前的心理活动。预设:析“笑”“!”“曾不”“其”“?”智叟嘲笑愚公不自量力,言下之意是移山是痴人说梦,不可能成功的。心理:嘲笑愚公的愚笨,带着蔑视提醒。追问:“文章为何要写智叟?写愚公的妻子和邻人遗男又有什么作用 ”预设:对比,突出愚公的远见卓识;突出智叟的“不智”——鼠目寸光,畏惧,胆怯【任务4】诵读课文,理解寓意活动1:结合全文,你认为愚公移山成功的因素什么 你相信这个故事吗?预设:愚公的个人魅力:远大抱负,远见卓识,敢于挑战大自然,敢担当,坚持不懈,实干精神,身先士卒民心所向:“杂然相许”不相信:神话,不真实相信:“当你决心去做一件事情时,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感动上苍“帝感其诚”文章不在内容真实与否,而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活动2:为本文补写寓意。以句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开头,续写寓意。预设: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不怕艰难困苦,勇敢坚持斗争,就能改造客观世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你决心去做一件事情,并马上实施,只要你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就能获得成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么大的困难,只要你敢于面对,勇挑责任,坚持不懈,一定能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活动3:诵读课文,背诵课文。作业设计:整理笔记,分类积累重点词句。阅读《蜀之鄙有二僧》,完成文后练习,并为文章续写“寓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