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全书框架
哲学与文化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一课 哲学总论
第二课 唯物论
第三课 辩证法
第四课 认识论
第五课 社会历史观
第六课 人生价值观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辩证唯
物主义
历史唯
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
哲学第一课必背过关知识点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个方面?
4、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形态?其合理性与局限性是?
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是?其基本观点分别是?
6、哲学的对子和基本派别?
7、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前提、社会科学前提、直接理论来源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5 个基本特征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3个统一+与时俱进)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2)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3)实现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
(4)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它正确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它的全部理论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检验;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革命的,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5)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
1、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
2、思维与存在相互依赖( )
3、哲学是一种能生产知识的知识( )
√
×
×
存在不依赖思维
1、物质的概念及特征?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
2、意识的产生?
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
5、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为什么,怎么办?)
哲学第二课必背过关知识点
运用“探索世界本质”的知识,分析该小学劳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
结合材料,运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分析党中央如何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9分)
哲学第三课必背过关知识点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含义?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
2、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3、理解系统优化的方法?
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要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4.发展的含义?什么是新事物?
理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5、事物发展的形式或状态是什么?什么是量变?什么是质变?理解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6、唯物辩证的实质与核心是什么?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什么是矛盾?矛盾的基本属性是什么?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什么是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7、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什么?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什么?
8、矛盾问题的精髓是什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9、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10、什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什么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理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11、什么是两种基本的发展观?辩证法坚持用什么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坚持用什么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是什么?
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什么?
1、认识的含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
2、实践的含义?实践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并区分实践的基本特征?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在哪些方面?区分认识的来源和途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4、真理的含义?真理的最基本属性?
5、为什么真理是有条件的?为什么真理是具体的?
6、为什么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是怎样反复的?
7、认识是怎样的上升过程?
哲学第四课必背过关知识点
哲学第五课必背过关知识点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什么?社会历史的起点是什么?
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意识?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3、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什么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什么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生产方式包括哪些?生产力包括哪些?生产关系包括哪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4、经济基础包括哪些?上层建筑包括哪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5、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怎么样的?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什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什么?改革的性质是什么,根本目的是什么?
6、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社 会存 在社 会意 识决 定反作用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也包括: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决定
反作用
决定
反作用
意识形态
制度、组织和设施
必修一 中特
必修三 政治与法治
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选必一 国际政治
选必二 法律生活
选必三 逻辑与思维
必修二 经济和社会
(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
①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生产资料所有制)
③产品如何分配(产品的分配制度)
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
生产力
决定
反作用
判断:生产资料公有制
分配方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
法律制度
政治制度
国家机构改革
哲学思想
逻辑思维
易混辨析: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的调整(改革):凡是经济领域的改革就是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例如: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所有制结构完善、分配方式完善、财税体制改革、完善产权制度、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公平竞争制度等。
上层建筑的调整(改革):凡是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的改革就是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合经济基础状况。例如:政治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完善选举制度、完善人大制度、完善政党制度、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民主进程等);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法律、法规,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思想德建设;等等。
哲学第六课必背过关知识点
1、什么是价值?什么是人的价值?
2、什么是价值观?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位、内涵、性质、要求?
4、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内涵、产生、要求、特点?
5、理解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
6、理解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1、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内涵、产生、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与文明、文化的核心、文化的载体
2、文化的功能(作用):对社会、对民族、对个人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1.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内容(是什么)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及重要意义(怎么样)
4.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怎么办)
5.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7.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1、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关系如何?
2、归纳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3、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表现?
4、爱国主义的地位和作用?爱国主义是不是抽象的?
5、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6、中华民族精神是否是一成不变的?
7、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进程是怎样的?
8、抗疫精神的内涵?抗疫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9、在新时代,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0、中国精神指的是?
8.1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1.文化的民族性的地位
2.文化的民族性形成
3.文化的民族性作用
4..民族文化的核心
5.文化的民族性体现
6.文化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7.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8.如何正确面对文化的多样性
8.2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1、文化交流的前提
2、文化交流的作用
3、文化交流的要求
4、文化交流的原则
5、文化交融的原因
6、文化交融如何推动文化发展
7、比较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归纳总结:如何促进文化创新(如何促进文化发展)?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3)尊重文化多样性,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
(4)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文化交流与交融推动文化发展。
(5)保持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6)立足国情,交流互鉴,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7)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8)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9.1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1、近代中华文化复兴探索及结果并说明原因?
2、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4、判断文化生命力的标准
5、走“中特”文化发展道路的决定因素
6、 走“中特”文化发展道路的意义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①内涵 ②形成③来源④作用⑤指导思想⑥特征⑦立场⑧基本要求⑨根本目的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区别 孕育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 例如:讲仁爱、重民本等思想理念和自强不息、敬业乐群。 作用 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例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 作用 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形成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
例如:邓小平理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特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用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联系 这三种文化都是中华民族在生存和发展实践中的伟大创造,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9.2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1、文化发展的总要求是?
2、为什么要以人民为中心?
3、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4、为什么文化发展要立足于时代之基?
5、融合不同资源的要求?
6、实现综合创新的要求
7、文化发展的路径(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9.3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1、我们面对的文化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应该怎样做?
2、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原因和措施?
3、区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4、建设文化强国,我们应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如何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6、如何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7、区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8、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
9、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来自于哪里?如何进一步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
以人民为中心,
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建设文化强国
1、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要求)
(1)我们面对的文化各式各样。
(2)发展、支持;改造、剔除;抵制、取缔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引领、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3、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1)开展理想信念教育(2)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3)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弘扬时代新风。
4、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1)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
(2)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3)加快现代文化产业。
(4)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走出去)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