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资源简介

1.1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地球和地球仪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每周五第2节
4.教学时数:45分钟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如地轴、经纬线等;了解地球仪的用途,如表示地球的大小、形状、经纬线等;能够使用地球仪进行简单的方向判断。
例如,在讲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指出地轴、经纬线等部位,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在讲解地球仪的用途时,教师可以举例说明地球仪在表示地球的大小、形状、经纬线等方面的应用,如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的赤道和极圈,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使用地球仪进行方向判断,如判断某一地点的经纬度,加深学生对地球仪应用的理解。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掌握地球仪的基本使用方法,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观察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找出不同地点的经纬度,并讨论如何使用地球仪进行方向判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地球仪的基本使用方法,还能够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地球仪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地球仪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地球仪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有趣的实践活动,如使用地球仪进行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
1. 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包括地轴、经纬线、纬度线、经度线等。
2. 地球仪的用途:表示地球的大小、形状、经纬线等。
3.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通过地球仪进行方向判断、查找地点等。
4. 地球仪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
1. 地轴和经纬线的理解:地轴是地球自转的轴,经纬线是地球仪上的网格线,用于表示地球上的位置。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地轴的概念,以及经纬线如何用于定位。
简析:
地球仪上的地轴是一条假想的轴,地球围绕这条轴自转。地轴与地球的赤道面呈66.5度的倾斜角。地轴的存在使得地球上的不同地点在一天中的日照时间不同,形成了昼夜更替。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地轴的概念,以及地轴如何影响地球上的昼夜更替。
经纬线是地球仪上的两条相互垂直的网格线,用于表示地球上的位置。经线是连接南北极的线,纬线是连接赤道的线。经纬线将地球分为不同的经纬度区域,用于定位地球上的地点。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经纬线如何用于定位,以及经纬度如何表示地球上的位置。
解决方案:
教师可以通过地球仪模型,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地轴和经纬线的构造。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到地轴的存在和影响。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经纬线定位地球上的地点,以及如何根据经纬度判断地点的位置。
2. 地球仪的用途和应用:地球仪可以用来表示地球的大小、形状、经纬线等。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地球仪如何表示这些信息,以及地球仪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简析:
地球仪是一个模拟地球的模型,可以用来表示地球的大小、形状、经纬线等信息。地球仪上的球体代表地球,地球仪上的网格线代表经纬线。通过地球仪,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经纬线如何用于定位地球上的地点。
地球仪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科学研究中,地球仪可以用来研究地球的形状、大小、经纬线等信息。在日常生活导航、地图阅读等方面,地球仪也可以提供帮助。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地球仪在这些领域的具体应用。
解决方案:
教师可以通过地球仪模型,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地球仪如何表示地球的大小、形状、经纬线等信息。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到地球仪的用途和应用。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地球仪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如通过地球仪进行地图阅读、导航等。
3.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包括通过地球仪进行方向判断、查找地点等。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地球仪如何用于方向判断和查找地点,以及如何根据经纬度判断地点的位置。
简析:
地球仪是一个模拟地球的模型,可以通过地球仪进行方向判断、查找地点等。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地球仪如何用于方向判断和查找地点,以及如何根据经纬度判断地点的位置。
解决方案:
教师可以通过地球仪模型,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地球仪如何用于方向判断和查找地点。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到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如何根据经纬度判断地点的位置,如通过经纬度找到某个地点的具体位置。
4. 地球仪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地球仪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地球仪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简析:
地球仪是一个模拟地球的模型,可以用来表示地球的大小、形状、经纬线等信息。地球仪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科学研究中,地球仪可以用来研究地球的形状、大小、经纬线等信息。在日常生活导航、地图阅读等方面,地球仪也可以提供帮助。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地球仪在这些领域的具体应用。
解决方案:
教师可以通过地球仪模型,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地球仪如何表示地球的大小、形状、经纬线等信息。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到地球仪的用途和应用。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地球仪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如通过地球仪进行地图阅读、导航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展示地球仪模型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地球仪的基本构造、用途和使用方法等知识。
2. 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地球仪的理解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实验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使用地球仪进行方向判断、查找地点等,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地球仪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如电脑、投影仪等,展示地球仪的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地球仪的知识。
2. 教学软件:教师使用地理教学软件,如地球仪模拟软件等,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操作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 小组合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通过讨论、分享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实践操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使用地球仪进行方向判断、查找地点等,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地球仪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5. 评价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5分钟)
1. 创设情境: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地球仪的外观和结构,引发学生对地球仪的好奇心。
2. 提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如“你们知道地球仪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仪的基本概念和用途。
讲授新课(25分钟)
1. 讲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教师通过地球仪模型,向学生讲解地轴、经纬线、纬度线、经度线等基本构造,确保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地球仪的各个部分。
2. 讲解地球仪的用途:教师通过示例,向学生讲解地球仪在表示地球的大小、形状、经纬线等方面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仪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3. 讲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教师通过实际操作,向学生展示如何使用地球仪进行方向判断和查找地点,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地球仪的基本使用技巧。
巩固练习(5分钟)
1. 练习题:教师提供一些练习题,如“请指出地球仪上的地轴和经纬线”,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地球仪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地球仪的理解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课堂提问(5分钟)
1. 提问环节:教师向学生提问,如“地球仪的经纬线是如何划分的?”、“地球仪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
2. 学生回答:教师邀请学生回答问题,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点评和指导。
总结环节(5分钟)
1. 总结新课内容: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地球仪的基本构造、用途和使用方法等关键知识点。
2.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适量的作业,如绘制地球仪的草图,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创新与拓展(5分钟)
1. 创新教学:教师通过引入地球仪的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操作地球仪,增强学生的沉浸感和学习体验。
2. 拓展知识:教师向学生介绍地球仪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教学双边互动:
1. 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在课堂上积极与学生互动,提问、解答问题、指导学生完成练习等,确保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2. 学生与学生互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教学过程流程环节:
1. 导入环节:通过创设情境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 讲授新课: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进行讲解,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3. 巩固练习:通过练习和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和回答,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5. 总结环节:对学习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关键知识点,布置适量作业。
6. 教学创新与拓展:引入创新教学手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六、拓展与延伸
1. 拓展阅读材料:
- 《地球仪的演变与发展》
- 《地球仪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 《地球仪的制作与维护》
- 《全球定位系统与地球仪的关系》
- 《地球仪在教育领域的价值》
2. 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 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查找与地球仪相关的资料,深入了解地球仪的历史、发展和应用。
- 学生可以尝试制作地球仪,亲身体验地球仪的制作过程,理解地球仪的构造和用途。
- 学生可以探讨地球仪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地理教育、科学研究、航海导航等,了解地球仪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学生可以研究地球仪在全球定位系统中的作用,了解地球仪与现代科技的关系。
- 学生可以思考地球仪在教育领域的价值,探讨地球仪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七、板书设计
① 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地轴、经纬线、纬度线、经度线等。
② 地球仪的用途:表示地球的大小、形状、经纬线等。
③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通过地球仪进行方向判断、查找地点等。
④ 地球仪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应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简洁明了,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板书设计应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八、教学反思与总结
这节课我教授的是关于地球仪的知识,通过讲授法、讨论法和实验法,以及使用多媒体教学和小组合作等手段,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安排和设计。在导入环节,我通过展示地球仪的图片和视频,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详细讲解了地球仪的基本构造、用途和使用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仪的使用。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地轴和经纬线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讲解过程中我放慢了速度,并通过示例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在巩固练习环节,我提供了练习题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地球仪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我发现学生在讨论中积极参与,能够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课堂提问环节,我通过提问和回答,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我发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够积极思考,能够用自己的话解释和阐述地球仪的知识,这表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较高。
在总结环节,我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了简要回顾,强调了地球仪的基本构造、用途和使用方法等关键知识点,并为学生布置了适量的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
总体来说,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对地球仪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得到了激发。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例如在讲解地轴和经纬线时,我需要更详细地解释和示例,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为了改进教学效果,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更多的实际操作和互动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同时,我也会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九、作业布置与反馈
作业布置:
1. 绘制地球仪的草图,包括地轴、经纬线、纬度线、经度线等基本构造。
2. 编写一篇短文,描述地球仪的用途,如表示地球的大小、形状、经纬线等。
3. 设计一个地球仪的使用场景,如在家庭、学校或公共场所使用地球仪的场景,并说明其用途。
作业反馈:
1.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检查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地绘制地球仪的草图,包括地轴、经纬线、纬度线、经度线等基本构造。
2. 检查学生编写的短文,了解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地描述地球仪的用途,如表示地球的大小、形状、经纬线等。
3. 检查学生设计的使用场景,了解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地应用地球仪的知识,如在家庭、学校或公共场所使用地球仪的场景。
4. 对于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出改进建议,如在绘制地球仪的草图时,强调地轴、经纬线、纬度线、经度线等基本构造的重要性。在编写短文时,强调描述地球仪用途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设计使用场景时,强调应用地球仪知识的实际性和合理性。
5. 对于学生在作业中的优点和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动力。
十、典型例题讲解
1. 例题1:请指出地球仪上的地轴和经纬线,并说明它们的用途。
答案:地轴是地球仪上的假想轴,地球围绕这条轴自转,地轴与地球的赤道面呈66.5度的倾斜角。经纬线是地球仪上的网格线,用于表示地球上的位置。经线是连接南北极的线,纬线是连接赤道的线。经纬线将地球分为不同的经纬度区域,用于定位地球上的地点。
2. 例题2:请说明地球仪的用途,如表示地球的大小、形状、经纬线等。
答案:地球仪是一个模拟地球的模型,可以用来表示地球的大小、形状、经纬线等信息。通过地球仪,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经纬线如何用于定位地球上的地点。地球仪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科学研究中,地球仪可以用来研究地球的形状、大小、经纬线等信息。在日常生活导航、地图阅读等方面,地球仪也可以提供帮助。
3. 例题3:请解释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如通过地球仪进行方向判断、查找地点等。
答案:地球仪是一个模拟地球的模型,可以通过地球仪进行方向判断、查找地点等。首先,要熟悉地球仪上的地轴和经纬线。地轴是地球仪上的假想轴,地球围绕这条轴自转。经纬线是地球仪上的网格线,用于表示地球上的位置。经线是连接南北极的线,纬线是连接赤道的线。经纬线将地球分为不同的经纬度区域,用于定位地球上的地点。通过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可以判断地球上的方向和地点。例如,通过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可以找到某一地点的具体位置,如某城市的经纬度。
4. 例题4:请解释地球仪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地球仪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科学研究中,地球仪可以用来研究地球的形状、大小、经纬线等信息。地球仪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变化,从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日常生活导航、地图阅读等方面,地球仪也可以提供帮助。例如,在地图阅读中,地球仪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地图上的方向和地点,进行导航和定位。
5. 例题5:请解释地球仪的构造和用途,以及如何使用地球仪进行方向判断和查找地点。
答案:地球仪是一个模拟地球的模型,通过地球仪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的构造包括地轴、经纬线、纬度线、经度线等基本构造。地轴是地球仪上的假想轴,地球围绕这条轴自转。经纬线是地球仪上的网格线,用于表示地球上的位置。经线是连接南北极的线,纬线是连接赤道的线。经纬线将地球分为不同的经纬度区域,用于定位地球上的地点。通过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可以判断地球上的方向和地点。例如,通过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可以找到某一地点的具体位置,如某城市的经纬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