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地球和地球仪——东西半球的判读 教案(表格式)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地球和地球仪——东西半球的判读 教案(表格式)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资源简介

1.1 地球和地球仪——东西半球的判读 教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1.1 地球和地球仪——东西半球的判读 教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教学内容 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1章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
1. 地球仪的认识和制作,包括地球仪的结构、制作方法等。
2. 东西半球的判读,包括经纬线的认识、东西半球的划分等。
3.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包括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等。
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掌握地球仪的制作方法;理解经纬线的含义,能够正确判读东西半球;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对地球地理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运用地图和地球仪,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增强对地球家园的热爱;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 重点与难点:地球仪的制作方法,经纬线的认识和判读,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演示、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6. 教学资源:地球仪、地图、多媒体课件等。
- 描述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并能够制作地球仪;
- 解释经纬线的含义,能够正确判读东西半球;
- 描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并能够分析其对地球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在七年级之前,学生已经接触到了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如地图的阅读、地球的基本形状和运动等。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地球仪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地球仪是用来模拟地球的模型。此外,学生已经学习了经纬线的概念,能够识别经纬线并将地点定位在地图上。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七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地理学科也有一定的兴趣。他们喜欢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来学习,对动手操作和实验类课程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在学习风格上,七年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互动来学习,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学习地球仪的制作方法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地球仪的比例尺选择、如何准确绘制经纬线等。在判读东西半球时,学生可能会对经纬线的特点和东西半球的划分方法感到困惑。此外,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努力。
针对学生的这些困难和挑战,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如通过演示、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教学方法与策略 1. 教学方法的选择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讨论、案例研究、项目导向学习等。通过讲授,教师可以系统地介绍地球仪的制作方法、经纬线的概念和东西半球的判读等基础知识。讨论和案例研究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概念,并通过实际例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项目导向学习则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地球仪制作和地球自转公转概念的理解。
2. 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本节课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地球仪制作师,通过模拟制作地球仪的过程,加深对地球仪制作方法的理解。
- 实验: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制作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制作方法的理解。
- 游戏:通过“东西半球大挑战”游戏,学生可以巩固对东西半球的判读能力。
3. 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将使用以下教学媒体和资源:
- PPT:教师使用PPT展示地球仪的结构和制作方法,以及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概念。
- 视频:播放地球仪制作和地球运动的相关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 在线工具:使用在线地图和地球仪模拟工具,帮助学生进行空间分析和定位。
教学流程 1. 导入(5分钟)
- 教学方法:提问、图片展示
- 内容描述: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地球仪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教师展示一张地球仪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呈现(10分钟)
- 教学方法:讲授、演示
- 内容描述:教师详细讲解地球仪的制作方法,包括地球仪的结构、比例尺的选择、经纬线的绘制等。在讲解过程中,教师使用地球仪模型进行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 学生活动(10分钟)
-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实践操作
- 内容描述: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地球仪制作的方法和技巧。随后,学生按照小组进行实践操作,亲自动手制作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制作方法的理解。
4. 巩固练习(5分钟)
- 教学方法:练习题、小组合作
- 内容描述:教师提供一些关于地球仪制作和经纬线判读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教师组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练习题中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反馈(5分钟)
- 教学方法:总结、提问、讨论
- 内容描述: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仪制作方法、经纬线判读和地球自转公转概念的重要性。接着,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本节课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6. 课堂小结(5分钟)
- 教学方法:总结、强调
- 内容描述: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强调地球仪制作方法、经纬线判读和地球自转公转概念的关键点。同时,教师提醒学生要注意地球仪制作的精确性和判读的准确性,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整个教学过程共计45分钟,教师要保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实施性,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地理知识。
拓展与延伸 1. 拓展阅读材料
- 地球仪的历史:了解地球仪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球仪特点和应用。
- 地球仪的制作工艺:探索地球仪的制作材料、制作步骤和技术,以及如何提高地球仪的精确度和美观度。
- 地球仪的应用:了解地球仪在地理教学、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应用的价值,以及地球仪在航海、航空和探险等领域的重要作用。
- 地球仪的创新发展:关注地球仪在数字化、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2. 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 地球仪制作比赛: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地球仪制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制作出具有特色的地球仪。
- 地球仪创新设计: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设计一款具有创新特色的地球仪,可以是在外形、功能或材料上的创新。
- 地球仪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旅游规划、地图导航等。
- 地球仪与地球科学:引导学生探究地球仪与地球科学的关系,了解地球仪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和价值。
板书设计 ① 地球仪的结构:地球仪由地球、地轴、纬线、经线、五带、两极等部分组成。
② 地球仪的制作方法:制作地球仪时,首先确定地球仪的比例尺,然后绘制地轴和纬线,接着绘制经线,最后标注五带和两极。
③ 地球仪的应用:地球仪可以用于地理教学、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板书设计应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可以设计一个地球仪的图案,将各个组成部分以卡通形象展示,同时用鲜艳的颜色和有趣的图案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外,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可以将重点知识点用简洁的词语或句子表达,同时用清晰的图表和图形来展示地球仪的结构和制作方法。这样的板书设计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教学《地球和地球仪——东西半球的判读》这一章节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以期在未来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学习地球仪的制作方法时,对于如何准确绘制经纬线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可能是因为学生对经纬线的概念和特点还不够熟悉。因此,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增加对经纬线概念的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经纬线的特点。
其次,学生在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时,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和周期等概念存在混淆。这可能是因为这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直观地理解。因此,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使用更多的实际例子和动画,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再次,我发现学生在进行地球仪制作和经纬线判读的实践操作时,缺乏足够的指导和支持。这可能导致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错误,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增加对学生的指导和支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践操作。
最后,我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我过于注重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这可能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不够深刻。因此,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增加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如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