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教案(表格式)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商务星球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教案(表格式)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商务星球版

资源简介

1.1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教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商务星球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 课程名称:七年级地理
2. 教学年级和班级:2023-2024学年七年级1班
3. 授课时间:2023年9月15日 上午第2节
4. 教学时数:45分钟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掌握地球的基本特征。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讨论和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全球视野。
4. 创新与实践目标: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学习者分析 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如地球的构成、地球的运动等。他们已经了解了地球的一些基本特征,如地球是球形的、地球自转和公转等。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地理学科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他们喜欢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来了解世界。在能力方面,他们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学习风格上,他们倾向于通过讨论、合作等方式来学习,喜欢通过直观的图片、视频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可能对地球的形状与大小这一概念感到困惑。他们可能难以理解地球的扁率、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等概念。此外,学生可能对地球仪的使用不熟悉,难以通过地球仪来观察和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同时,学生可能对地球的测量方法感到陌生,难以理解地球的大小是如何测量出来的。
针对上述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教师需要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如通过生动的例子、直观的图片和视频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合作学习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安排一些实验活动,如使用地球仪来观察地球的形状与大小,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 教学方法:
本节课将采用讲授、讨论、实验和项目导向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讨论法用于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他们对地球的形状与大小进行深入理解;实验法用于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观察和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项目导向学习法用于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来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活动设计:
1)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地球仪的制作者和地球仪的使用者,通过角色扮演来加深对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的理解。
2)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地球仪的制作和使用实验,通过实际操作来观察和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3)游戏:设计一个关于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本节课将使用PPT、视频、在线工具等多种教学媒体和资源。PPT用于展示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视频用于展示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的实际观察和实验过程;在线工具用于帮助学生进行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的测量和计算。
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的实际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 讲授新课(30分钟)
1)讲解地球的形状:通过PPT展示地球仪,讲解地球的扁率、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等概念,确保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
2)讲解地球的大小:通过PPT展示地球的直径和周长,讲解地球的大小,确保学生掌握地球的大小。
3)讲解地球仪的使用:通过实际操作,讲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确保学生能够通过地球仪来观察和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3. 巩固练习(5分钟)
1)练习题:让学生完成关于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提问学生,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回答: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5. 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2)回答: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
1)地球仪:地球仪是一种展示地球形状与大小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2)地球的科学:介绍地球的科学知识,包括地球的构成、地球的运动、地球的环境等方面,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地球。
3)地球的探索:介绍人类对地球的探索历程,包括探险家的故事、航天技术的进展等方面,激发学生对地球的兴趣。
4)地球的环境保护:介绍地球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污染等方面,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2. 拓展建议:
1)制作地球仪: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通过制作过程加深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理解。
2)阅读地球的科学书籍:推荐学生阅读关于地球科学的书籍,如《地球的故事》、《地球的秘密》等,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地球。
3)观看地球的探索纪录片:推荐学生观看关于地球探索的纪录片,如《地球的奇迹》、《地球的壮丽》等,激发学生对地球的兴趣。
4)参与环保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典型例题讲解 1. 例题1:
题目:请描述地球的形状。
答案: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形的物体,赤道半径约为6378.137千米,极半径约为6356.752千米。地球的扁率约为1/298.257。
2. 例题2:
题目:请计算地球的表面积。
答案: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010万平方千米。
3. 例题3:
题目:请描述地球自转的性质。
答案:地球自转的性质包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
4. 例题4:
题目:请描述地球公转的性质。
答案:地球公转的性质包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的周期是365.2422天。
5. 例题5:
题目:请描述地球的扁率。
答案:地球的扁率是指地球的赤道半径与极半径之比,地球的扁率约为1/298.257。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了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自转的性质和地球公转的性质,地球的扁率等知识点。学生应该能够通过地球仪观察和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通过计算掌握地球的表面积。同时,学生应该对地球的科学探索和环境保护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当堂检测(10分钟)
1)请学生描述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2)请学生计算地球的表面积。
3)请学生描述地球自转的性质和地球公转的性质。
4)请学生描述地球的扁率。
5)请学生谈谈对地球的科学探索和环境保护的理解。
板书设计 九、板书设计
1.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 地球是球形的
- 地球的扁率约为1/298.257
- 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137千米
- 地球的极半径约为6356.752千米
2.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 地球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
-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 地球公转的周期是365.2422天
3. 地球的扁率
- 地球的扁率是指地球的赤道半径与极半径之比
- 地球的扁率约为1/298.257
4. 地球的科学探索与环境保护
- 人类对地球的探索历程
- 地球的环境问题
-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