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在宇宙中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粤人版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七年级地理上学期“1.1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在宇宙中”2. 教学年级和班级:2023-2024学年七年级(1)班3. 授课时间:2023年9月14日星期三上午第2节4. 教学时数:45分钟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形状,了解地球的直径和赤道半径,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天体运行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和宇宙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4. 教学重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形状,地球的直径和赤道半径。5. 教学难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的使用方法。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形状: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天体运行图,使学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掌握地球的形状。(2)地球的直径和赤道半径:通过测量和计算,使学生掌握地球的直径和赤道半径,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地球的大小。(3)地球仪的使用方法: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能够通过地球仪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 难点:(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其大小难以用具体的数字来描述。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接受地球并非一个完美的球体。(2)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地球仪是一种立体模型,学生可能不熟悉其使用方法,难以通过地球仪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大小。(3)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相对于其他天体而言,比较难以理解和描述。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接受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难点和重点,可以通过以下教学策略:(1)使用地球仪和天体运行图,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形状。(2)通过实践活动,如测量和计算,帮助学生掌握地球的直径和赤道半径。(3)通过演示和指导,帮助学生熟悉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并通过地球仪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大小。(4)通过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四、教学方法与策略1. 教学方法:(1)讲授:教师通过讲授,向学生介绍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形状和大小,以及地球的直径和赤道半径。(2)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形状,以及地球的直径和赤道半径。(3)案例研究:教师提供地球仪的使用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学习如何使用地球仪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大小。(4)项目导向学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项目,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地球仪的制作,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地球仪使用方法的理解。2. 教学活动:(1)角色扮演:学生扮演天文学家,通过模拟地球仪的使用,向其他学生介绍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形状。(2)实验:学生通过测量和计算,亲身体验地球的直径和赤道半径的测量过程,加深对地球大小的理解。(3)游戏:学生通过地球仪游戏,通过实践操作,学习如何使用地球仪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大小。3. 教学媒体和资源:(1)PPT:教师使用PPT展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形状,以及地球的直径和赤道半径。(2)视频:教师播放地球仪的使用视频,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使用地球仪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大小。(3)在线工具: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在线地球仪,通过虚拟操作,学习如何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五、教学过程设计导入环节(5分钟)1. 创设情境: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宇宙和地球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形状。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形状,以及地球的直径和赤道半径。讲授新课(15分钟)1. 讲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形状:通过PPT展示地球仪,向学生介绍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形状。2. 讲解地球的直径和赤道半径:通过讲解和计算,向学生介绍地球的直径和赤道半径。巩固练习(10分钟)1. 练习题: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形状,以及地球的直径和赤道半径的理解。2.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形状,以及地球的直径和赤道半径的理解。课堂提问(5分钟)1. 提问学生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形状的理解。2. 提问学生对地球的直径和赤道半径的理解。总结环节(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总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形状,以及地球的直径和赤道半径。2.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形状,以及地球的直径和赤道半径的理解。教学评价:六、教学资源拓展教学资源拓展:1. 拓展资源:(1)地球仪:地球仪是一种立体模型,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天体运行图:天体运行图展示了地球和其他天体在宇宙中的运行轨迹,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3)地球科学相关书籍:提供一些关于地球科学的基础书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4)地球科学网站:提供一些权威的地球科学网站,供学生查阅更多关于地球科学的知识。2. 拓展建议:(1)组织学生参观天文馆或博物馆:通过实地参观,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开展地球科学知识竞赛:通过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3)鼓励学生进行地球科学课题研究: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开展课题研究,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4)组织地球科学讲座:邀请地球科学领域的专家为学生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地球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5)开展地球科学社团活动:鼓励学生组建地球科学社团,开展相关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能力。七、教学反思与总结今天的课堂,我尝试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案例研究和项目导向学习,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在导入环节,通过播放宇宙和地球的视频,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进行讲解,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仪的使用,加深对地球形状和大小以及地球仪使用方法的理解。在课堂提问环节,我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通过提问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在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方面存在困难,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地球仪的使用不够熟悉。因此,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通过更多的实践活动,提高他们对地球形状和大小以及地球仪使用方法的理解。此外,我也注意到一些学生在讨论环节不够积极,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形状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通过更多的讨论和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形状,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总体来说,今天的教学效果还不错,学生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形状,以及地球的直径和赤道半径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在讨论环节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我相信,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我将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八、重点题型整理1. 题型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形状题目:请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形状。答案:地球位于太阳系中,是太阳系中第三颗行星,距离太阳大约1.5亿公里。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赤道半径约为6378公里,极半径约为6357公里。2. 题型二:地球的直径和赤道半径题目:请计算地球的直径和赤道半径。答案:地球的直径约为12756公里,赤道半径约为6378公里。地球的直径可以通过将赤道半径的两倍相加来计算,即赤道半径×2=直径。3. 题型三:地球仪的使用方法题目:请描述如何使用地球仪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答案:使用地球仪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时,首先需要找到地球仪上的地球模型,然后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同时,可以通过旋转地球仪,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大小。4. 题型四: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题目:请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答案:地球在宇宙中进行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轴倾斜大约23.5度,导致地球在不同季节的阳光照射角度不同,从而产生季节变化。地球的公转使得地球围绕太阳运动,导致地球在不同位置的阳光照射角度不同,从而产生昼夜变化。5. 题型五:地球仪与地球的关系题目:请描述地球仪与地球之间的关系。答案:地球仪是一种立体模型,用于模拟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海洋和陆地等元素都是根据地球的真实情况设计的。通过观察地球仪,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动。八、重点题型整理1. 题型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题目:请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答案: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赤道半径约为6378公里,极半径约为6357公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可以通过地球仪和天体运行图来观察和了解。2. 题型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题目:请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答案:地球位于太阳系中,是太阳系中第三颗行星,距离太阳大约1.5亿公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可以通过天体运行图来观察和了解。3. 题型三:地球的直径和赤道半径题目:请计算地球的直径和赤道半径。答案:地球的直径约为12756公里,赤道半径约为6378公里。地球的直径可以通过将赤道半径的两倍相加来计算,即赤道半径×2=直径。4. 题型四:地球仪的使用题目:请描述如何使用地球仪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答案:使用地球仪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时,首先需要找到地球仪上的地球模型,然后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同时,可以通过旋转地球仪,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大小。5. 题型五: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题目:请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答案:地球在宇宙中进行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轴倾斜大约23.5度,导致地球在不同季节的阳光照射角度不同,从而产生季节变化。地球的公转使得地球围绕太阳运动,导致地球在不同位置的阳光照射角度不同,从而产生昼夜变化。九、课堂小结,当堂检测课堂小结: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形状:地球位于太阳系中,是太阳系中第三颗行星,距离太阳大约1.5亿公里。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赤道半径约为6378公里,极半径约为6357公里。2. 地球的直径和赤道半径:地球的直径约为12756公里,赤道半径约为6378公里。地球的直径可以通过将赤道半径的两倍相加来计算,即赤道半径×2=直径。3.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使用地球仪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时,首先需要找到地球仪上的地球模型,然后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同时,可以通过旋转地球仪,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大小。4. 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地球在宇宙中进行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轴倾斜大约23.5度,导致地球在不同季节的阳光照射角度不同,从而产生季节变化。地球的公转使得地球围绕太阳运动,导致地球在不同位置的阳光照射角度不同,从而产生昼夜变化。当堂检测:1. 请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形状。2. 请计算地球的直径和赤道半径。3. 请描述如何使用地球仪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大小。4. 请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5. 请解释地球仪与地球之间的关系。答案:1. 地球位于太阳系中,是太阳系中第三颗行星,距离太阳大约1.5亿公里。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赤道半径约为6378公里,极半径约为6357公里。2. 地球的直径约为12756公里,赤道半径约为6378公里。地球的直径可以通过将赤道半径的两倍相加来计算,即赤道半径×2=直径。3. 使用地球仪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时,首先需要找到地球仪上的地球模型,然后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同时,可以通过旋转地球仪,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大小。4. 地球在宇宙中进行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轴倾斜大约23.5度,导致地球在不同季节的阳光照射角度不同,从而产生季节变化。地球的公转使得地球围绕太阳运动,导致地球在不同位置的阳光照射角度不同,从而产生昼夜变化。5. 地球仪是一种立体模型,用于模拟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海洋和陆地等元素都是根据地球的真实情况设计的。通过观察地球仪,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