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商务星球版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1.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商务星球版课程基本信息 1. 课程名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 教学年级和班级:2023-2024学年七年级3. 授课时间:2023年9月14日星期三上午第一节4. 教学时数:45分钟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赤道半径大于极半径,形成自转偏向和昼夜长短的变化。(2)掌握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3)了解地球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公式计算地球表面积和体积。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2)运用地球仪和地球仪模型,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3)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地球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好奇心,培养对地理知识的兴趣。(2)通过学习地球的大小,培养学生爱护地球、珍惜资源的意识。(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学习者分析 在开始学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基本知识,如地球的五大洲、四大洋等。此外,学生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基础知识,如地球仪的使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等。这些知识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新课程的基础。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1)学习兴趣: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可能有一定的好奇心,希望通过学习了解地球的真实面貌。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地球仪、播放地球相关的视频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学习能力:学生可能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能够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此外,学生可能具备一定的数学计算能力,能够运用公式计算地球表面积和体积。(3)学习风格:学生的学习风格可能有所不同,有的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观察和实践学习,而有的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阅读和思考学习。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1)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球的椭球体形状难以理解,难以想象地球的形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地球仪、地球仪模型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2)计算地球表面积和体积:部分学生可能对数学公式不熟悉,难以运用公式计算地球表面积和体积。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公式、提供计算实例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3)小组合作:部分学生可能不擅长与他人合作,难以在小组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活动、提供合作技巧等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小组合作能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的使用等基本概念,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2)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3)案例研究法:教师提供地球形状和大小相关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项目导向学习法:教师布置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小项目,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探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2.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1)角色扮演: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地球仪的使用和地球自转公转的情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2)实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地球仪实验,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游戏:教师设计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小游戏,如地球仪拼图、地球仪接龙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4)小组合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小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3. 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1)PPT:教师制作关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使用等知识的PPT,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知识。(2)视频:教师播放关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使用等知识的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3)在线工具:教师使用在线地球仪、地球体积表面积计算器等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4)地球仪:教师提供地球仪,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引发学生对地球形状的好奇心。2.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3.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二、新课呈现(20分钟)1. 教师通过PPT讲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赤道半径大于极半径。2. 教师使用地球仪模型,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运动。3. 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地球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公式。三、学生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2.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地球仪的使用和地球的运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 学生进行地球仪实验,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巩固所学知识。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提供关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2. 教师提供一些拓展性的练习题,如计算地球表面积和体积的实际例子,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五、总结反馈(5分钟)1. 教师通过PPT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2. 教师提供及时的反馈,包括对学生表现的评价和建议,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重要性。2. 教师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地球的知识,培养对地理的兴趣和好奇心。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2. 学生可以进行一些拓展性的学习,如阅读地球相关的书籍、观看地球相关的视频等。整个教学流程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各个环节之间衔接自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进行灵活调整,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1)地球仪:地球仪是展示地球形状和大小的重要工具,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地球运动动画:通过动画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运动。(3)地球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提供地球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方便学生进行计算。(4)地球相关书籍:推荐一些地球相关的书籍,如《地球的故事》、《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5)地球相关视频:推荐一些地球相关的视频,如《地球的形成》、《地球的演变》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球。2. 拓展建议:(1)组织学生参观天文馆或地理博物馆,让学生实地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鼓励学生进行地球仪制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地球仪,加深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理解。(3)组织学生进行地球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对地球知识的兴趣。(4)鼓励学生进行地球相关的科学研究,如研究地球的气候、地质等,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5)组织学生进行地球环境保护活动,如植树造林、节约用水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作业布置与反馈 1. 作业布置:(1)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的使用、地球的运动等,并用自己的话进行阐述。(2)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知识的理解。(3)请学生进行地球仪制作活动,通过动手制作地球仪,加深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理解。(4)请学生进行地球相关的科学研究,如研究地球的气候、地质等,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2. 作业反馈:(1)教师及时批改学生的总结作业,指出存在的问题,如语言表达不清、内容不完整等,并提出改进建议。(2)教师及时批改学生的课后练习题,指出存在的问题,如计算错误、理解不准确等,并提出改进建议。(3)教师对学生的地球仪制作活动进行评价,指出存在的问题,如制作不准确、材料使用不当等,并提出改进建议。(4)教师对学生的地球相关科学研究进行评价,指出存在的问题,如研究方法不正确、数据收集不全面等,并提出改进建议。板书设计①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赤道半径大于极半径。- 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② 地球仪的使用:- 地球仪是展示地球形状和大小的重要工具。- 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可以帮助我们定位和了解地球上的地理位置。③ 地球的运动:- 地球自转: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形成了昼夜更替。- 地球公转: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形成了四季变化。八、板书设计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1)推荐阅读材料:《地球的故事》、《地球的演变》、《探索地球》等,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的起源、演变和现状。(2)推荐视频资源:《地球的形成》、《地球的演变》、《地球的奇迹》等,通过视频了解地球的壮丽景象和奥秘。(3)推荐网站资源:地理知识网站、科普网站等,提供丰富的地球相关知识,供学生自主学习。2. 拓展要求:(1)请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主阅读推荐阅读材料,了解地球的更多信息。(2)请学生观看推荐视频资源,感受地球的壮观和神秘。(3)请学生访问推荐网站资源,自主学习地球的相关知识,并提出疑问。(4)鼓励学生与同学分享所学的地球知识,开展小组讨论和交流。(5)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地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6)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地球相关的实践活动,如环保行动、地理考察等,将知识应用于实际中。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地球仪的展示、动画的演示和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在讲解地球仪的使用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对经纬线的理解不够清晰。为了提高这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增加一些关于经纬线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对经纬线的认识。其次,在讲解地球的运动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存在混淆。为了提高这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通过更多的实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清晰地理解地球的运动。再次,在学生活动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小组合作的参与度不高。为了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设置一些更具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小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最后,在巩固练习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地球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存在困难。为了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提供更多的计算练习题,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