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影子的秘密》教学设计设计思路 基于本课在大单元中的地位,为了主动构建勇于表达自我;培养学生通过汇报与分享、总结与归纳得出影子的成因、变化规律这一过程,并将自己对于影子的观察变成结论的探究实践能力,结合跨语文学科理念、系统与模型的跨学科素养。我采取了情境线、问题线、探索线三条主线并进的课程设计思路。以下是我的思路:教学设计内 容教学目的 本课属于2022版科学课标中: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3.3声音与光的传播3-4年级要求: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或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描述光被阻挡时形成阻挡物影子的现象。本课体现了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的跨学科概念。我将结合语文学科、成语故事等跨学科元素进行学科融合。以猜测-验证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着重体现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与科学思维的有机融合。具体教学目标如下:科学观念:1.知道光被遮挡物阻挡,在屏幕上形成影子的过程,能判断影子形成所需的条件。2.知道影子会产生一定的变化,初步了解产生影子变化的原因。科学思维:1.能生活中的踩影子现象入手,逐渐发展到对现象产生的分析与猜测,依此自主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2.能分析影子的变化,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通过动手实验去产生直接经验,帮助学生找出一定的科学原理来对现象进行解释。探究实践: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器材。态度责任:1.能在探究过程运用多种方法、如实记录影子的产生与变化现象。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光被遮挡物阻挡,在屏幕上形成影子的过程,能判断影子形成所需的条件。难点:能分析影子的变化,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通过动手实验去产生直接经验,帮助学生找出一定的科学原理来对现象进行解释。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聚焦【基于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对现象提出猜想】1.教师提问:你玩过踩影子游戏吗?追问: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玩踩影子游戏?2.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影子的秘密。并继续追问:你还在哪些地方发现过影子?3.出示妞妞的困惑,询问学生: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追问:影子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1.学生发现踩影子游戏必须要在晴天有太阳才能玩。(光源)需要有人才能玩(遮挡物)学生发现影子出现在地上(屏幕)2.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明确研究问题:影子是怎么产生的?1.基于生活情境,充分引发学生的已有认知。在他们分享能产生影子的过程中,体现他们前概念中对于产生影子需要的条件的充分剖析。2.引导学生自主提出科学问题。 2.探索【自主设计实验,验证猜想】1.明确研究问题:影子是怎样产生的,教师让学生依据生活场景,选择合适材料进行模拟。2.教师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这个验证实验的设计方法。3.学生开展实验,分享汇报:解释影子是怎么形成的。4.教师总结: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源、遮挡物、屏。【直接经验引入,自主生成问题】1.针对学生分享的实验现象,教师提出问题:不同小组用老师提供的器材做实验,但是做出来的影子一致吗?2.教师提问:影子会发生变化吗,会有怎样的变化?【指导探究实验,帮助学生生成】1.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研究问题。讲述如何记录观察现象,对画图进行一定的指导。最后用一定的语言格式对发现进行描述。【抽象概括图像,得出结论】1.教师请学生汇报她想研究的问题、她的实验图像记录、对现象进行演示、讲出她的发现。2.教师归纳总结,指出影子会发生大小、形状、方向的变化,并说出对应的科学观念。1.学生选取手电筒、人物模型、屏。2.学生说出自己实验方案。3.学生详细说出自己认为影子形成的原因。4.学生明确影子的生成需要光源、遮挡物、屏幕三个因素。5.学生发现,不同小组的影子不一样。6.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7.学生了解如何填写实验记录单8.学生发现:影子的形状,大小,方向都会发生变化。描述具体的科学观念1.运用系统与模型的跨学科理念,将学生的生活场景通过他们猜测需要的条件。自主搭建形成影子的模型,得到对应的结果。2.学生自主发现影子会产生变化,明确研究问题,引发研究兴趣。3.学生对于如何绘制影子现象的图像比较难上手,教师帮助学生将生活场景进行图像化的替代,帮助学生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3.研讨【发散思维,创新影子故事】 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利用多种遮挡物,自主创作影子的故事。2.运用评价表,师生、生生、家长与学生之间互评。1.学生尝试使用多种遮挡物,在屏幕上制作影子的故事。1.让学生用影子来讲故事。体现学生对于影子科学原理的运用程度,跨学科融合语文,综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2.基于评价标准,多维度进行评价,让课堂充满互动的趣味。 4、拓展【突破大单元、大概念】1.聚焦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引导学生思考太阳与月球的区别、联系。1.学生对大单元内容进行预习。1.基于大单元理念,为学生自主构建单元大概念提供自主学习的动力,为后续学习月相的变化,了解太阳与月球的区别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