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把握适度原则定 课件(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2把握适度原则定 课件(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视频导入新课
第三单元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
9.2把握适度原则
一.适度的含义
二.掌握适度原则
核心素养
科学精神:把握量变与质变的含义,运用发展的状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分析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正确处理生活中的量变与质变问题。
公共参与:学会用辩证思维解决问题。抓住机遇参与实践,注意从小事做起;遵循适度原则,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
课表要求
联系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和飞跃性,懂得事物的发展过程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理解质量互变规律;把握制度原则
预习提纲
1.什么是度?什么是关节点?
2.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什么?
3.什么是适度原则?
4.为什么要遵循适度原则?
5.如何遵循适度原则?
6.什么是折中主义?
这还是“爱”吗?
《论语·先进》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请举例说明理由。
提示: 过犹不及强调的是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坚持适度原则,事情做过了头,就和没有做一样,都是不可取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想问题做事情要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
探究与分享
适度的含义
第一目
1.度
(1)含义:
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2)重要性:
【在度的范围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相互否定)。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时,事物就开始发生质的转化。】
2.关节点
(1)度与关节点的关系:
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关节点或临界点,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
(2)含义:
关节点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
误区:度就是量变的关节点
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
一、适度的含义
0℃
100℃
液 态
汽 态
固 态

关节点
(临界点)

关节点
(临界点)
3. 适度
(1)内涵:
(2)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
量变
质变
在度的范围之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质规定着量的运动范围或变化幅度;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质与量的统一就会破裂。所以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遵循适度原则。
(3)遵循适度原则的原因:
注意:坚持适度原则≠做任何事都不能超过关节点,永远保持量变状态,积极向上符合发展趋势的事物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及时促成飞跃
适当的程度。
声音的“度”:按普通人的听觉,0~20分贝,很静,几乎感觉不到;20~30分贝,安静,犹如轻声絮语;40~60分贝,一般,普通室内谈话;60~70分贝,吵闹,有损神经;70~90分贝,很吵,神经细胞受到破坏;90~100分贝,吵闹加剧,听力受损,100~120分贝,难以忍受,一分钟即暂时致聋……
是药三分毒,凡是药物都有副作用,不要随便吃药,要遵医嘱,适量合理。
健身要科学合理,不能盲目,否则易受伤。
掌握适度原则
第二目
1.必要性:
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
从思维方式上说,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适当就是幅度“得当”,而不是“失当”。
2.含义 :
误区:适度原则就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二、掌握适度原则
二、掌握适度原则
3.遵循适度原则的要求(如何把握适度原则)
(1)防止过犹不及(把握好“分寸”)
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错误。
“愚人吃盐”的故事:从前有个愚人,到别人家作客,吃菜嫌淡而无味。主人知道后,给他加了一点盐,他吃了后便觉得味道很美。而后他想,味道好是因为有盐,加了那么一点点盐就那么好吃,多加一点岂不更好吃了吗?于是,他就大吃起盐来,其结果是变涩了。
【例】: 《墨子》一书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例如,遇到盗贼不得已时,可以采取灵活的应变策略,断指保命,舍财保命,取小害而免大祸。
⑵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需要“得中”)
遵循适度原则,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得中”是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不是凡事都采取折中主义的消极的思维方式。
这里的“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得中”是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
度不是一个机械的状态,而是要在具体条件下把握度。
相关链接:折中主义
折中主义是企图把对立的思想、观点和理论无原则地调和拼凑在一起的做法。
含义
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
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
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坚持的立场。
特征
和表现
二元论主张世界有意识和物质两个独立的本原,强调物质和精神是同等公平地存在的。
它是一种无原则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
实质
1949年,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的势力仅仅龟缩在长江以南的地区。国民党当局打着和谈的名义,妄图积蓄力量,伺机反扑。为了彻底推翻蒋家王朝,建立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提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毛泽东在他的诗中写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应该趁现在这敌衰我盛的大好时机,痛追残敌,解放全中国。不可学那贪图虚名,放纵敌人而造成自己失败的楚霸王项羽。这两句是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
⑶积极创造条件,促成事物质变(不能限于“得中”)
①要改变我们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就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量的变化,并使其向度的边缘不断发展,使该物转化为他物。
②量变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要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
改革没有回头路,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这个时候,我们将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就像爬珠穆朗玛峰,最后的两百米可能是最困难的一段历程,现在中国也是这样。这个时候更需要我们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历史感,团结一心、脚踏实地、夙兴夜寐。
(2018年6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
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革命到底精神,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使“中国号”这艘巨轮继续破浪前进、扬帆远航。(2019年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
把握适度原则的要求
内容 要求 错误倾向
把握好“分寸”,防止过犹不及 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适当就是幅度“得当”,而不是“失当”。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尺寸” 把握不好“尺寸”,犯极端化错误
需要“得中”,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得中”是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 形而上学的折中主义思维方式
不限于“得中”,积极创造条件,促成事物的质变 要改变我们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就要积极创造条件,促成事物的质变 优柔寡断,贻误时机
原理(主要内容):
①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
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
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④事物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方法论① :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
方法论② :遵循适度原则
A.把握好“分寸”,防止过犹不及,不极端化
B.需要“得中”,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C.不限于“得中”,积极创造条件,促成事物质变
知识归纳
把握适度原则
度和关节点的含义
适度的含义
坚持适度原则
掌握适度原则
适度原则的必要性
适度原则的含义
如何遵循适度原则
1.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关节点”中。(  )
提示:×。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
2.关节点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  )
提示:×。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
3.“得中”是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  )
提示:×。“得当”是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
4.遵循适度原则,就是要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  )
提示:×。遵循适度原则,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5.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得中”就是凡事都采取折中主义的思维方式。(  )
提示:×。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但“得中”不是凡事都采取折中主义的思维方式。折中主义是一种消极的思维方式。
6.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的质变,就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  )
提示:×。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的质变是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易错易混辨析
1(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小满田塍寻草药,农闲莫问动三车。”小满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第八个节气,与大暑小暑、大雪小雪、大寒小寒等不同,二十四节气中并无大满这个节气,这与中国传统文化讲“中庸”之道,忌讳“太满”“大满”,认为“物盈则倾”“物极必反”的观点相一致。这启示我们要( )
①坚持量的积累,促进事物的飞跃性发展
②创造条件促使矛盾斗争性向同一性转化
③处理好事物发展过程中连续性和间断性的关系,把握适度原则
④注意质变的节点,防止不利的质变发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D
【解析】①:材料强调的是适度,而不是强调坚持量的积累,促进事物的飞跃性发展,①排除。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不能转化,②错误。
③④:忌讳“太满”、“大满”, “物盈则倾”、“物极必反”,这启示我们处理好连续性和间断性关系,把握适度原则,注意质变的节点,防止不利的质变发生,③④正确切题。故本题选D。
2(2023·天津河西·统考一模)心理学研究指出,适度焦虑是健康的,可以帮助提高效率。完全不焦虑唤醒不了身体的兴奋状态,难以发挥最佳水平。但如果焦虑严重,则会降低效率,对生活和学习造成负面影响。从辩证思维角度看,下列选项与之相一致的是( )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D.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D
【解析】D材料中研究表明,适度焦虑是健康的,如果焦虑严重,则会降低效率,对生活和学习造成负面影响,强调要坚持适度原则。
D:“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是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告诉我们为人处世要适度,D符合题意。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
B:“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意思是钻研前辈的学问,贵在抱有存疑精神,小疑问则有小进步,大疑问则有大进步,体现的是辩证否定观,B不符合题意。
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意思是只要坚持不停地用刀刻,就算是金属玉石也可以雕出花饰,强调的是要坚持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注重量的积累,C不符合题意。
课堂检测
3、坚持适度原则,是坚持“得中”而处之的思维,反对凡事采取折中主义的消极思维方式。以下属于折中主义思维表现的有( )
①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②把各种不同的观点无原则地拼凑在一起
③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坚持分寸,防止过犹不及
④在利害关系中坚持权衡利弊,分清主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课堂检测
4、小明和妈妈一起吃饭,小明说:“这菜太淡了,没味道。”妈妈说:“加点盐试试。”小明说:“直接吃盐,岂不是更美味 ”小明这一回答( )
①没有遵循适度的原则
②超出了用盐的临界点,会发生质变
③犯了极端化的错误
④正确处理了菜和盐的用量问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A
课堂检测
5、把握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遵循适度原则。把握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 )。①“得中”而处之,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②积极促成质变,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③“得中”而处之,积极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状态④超出“度”的范围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