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第三单元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第二框 把握适度原则第一目适度的含义这还是“爱”吗?探究与分享《论语·先进》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答案:过犹不及强调的是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坚持适度原则,事情做过了头,就和没有做一样,都是不可取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想问题做事情要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思考: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请举例说明理由。1、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1)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①在度的范围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②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时,事物就开始发生质的转化。(2)关节点: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关节点或临界点,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关节点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注:度不是量变的关节点。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在0-100℃这个幅度内,水保持液态不变。如果超出0-100 ℃这个温度范围,突破度的两个关节点或临界点(0 ℃或100 ℃ ),水就变成冰或水蒸气了。2、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1)根本标志: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2)遵循适度原则的原因:在度的范围之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质规定着量的运动范围和变化幅度;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质与量的统一就会破裂。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遵循适度原则。第二目掌握适度原则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端,关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幸福安宁,也关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稳定。思考:谈谈家庭教育中对孩子成长有更理性的期待应如何正确运用适度原则?①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②对孩子成长有更理性的期待,家长要坚持“依法带娃”,防止过分保护、过分监督和惩戒失当,推动子女的发展和成长到最佳状态;③家长也应积极创造条件,促成孩子养成良好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使其达到家长所期望的存在状态。1、适度原则(1)必要性: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2)含义:从思维方式上说,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适当就是幅度“得当”,而不是“失当”。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是药三分毒,凡是药物都有副作用,不要随便吃药,要遵医嘱,适量合理。健身要科学合理,不能盲目,否则易受伤。结合下图谈谈我们高中生应该如何做好压力管理?当人们面临的压力过小时,会觉得工作乏味,集中注意力到工作上的动机很小,工作绩效很低;随着工作压力的逐渐增大,人们受到激发,绩效会得到提高;在压力达到最佳点之前,工作压力越大,绩效越高;而当工作压力超过最佳点后,随着压力增加,人们会面临过压、急躁、焦虑、崩溃的状态,压力越大,绩效越低。探究与分享2、遵循适度原则要求(1)防止过犹不及: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例:《墨子》一书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遇到盗贼不得已时,可以采取灵活的应变策略,断指保命,舍财保命,取小害而免大祸。(2)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需要“得中”遵循适度原则,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得中”是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不是凡事都采取折中主义的消极的思维方式。注意:“得中”≠折中主义相关链接(1)折中主义的含义:是企图把对立的思想、观点和理论无原则地调和拼凑在一起的做法。(2)特征和表现:①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③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坚持的立场。④是一种无原则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表现。例如:二元论主张世界有意识和物质两个独立的本原,强调物质和精神是同等公平地存在的。(3)积极创造条件,促成事物质变:不能限于“得中”①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量的变化,并使其向度的边缘不断发展,使该物转化为他物。②量变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要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2、遵循适度原则要求比如:1949年,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的势力仅仅龟缩在长江以南的地区。国民党当局打着和谈的名义,妄图积蓄力量,伺机反扑。为了彻底推翻蒋家王朝,建立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提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毛泽东在他的诗中写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归纳:遵循适度原则的要求内容 要求 错误倾向把握好“分寸”,防止过犹不及 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适当就是幅度“得当”,而不是“失当”。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尺寸” 把握不好“尺寸”,犯极端化错误需要“得中”,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得中”是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 形而上学的折中主义思维方式不限于“得中”,积极创造条件,促成事物的质变 要改变我们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就要积极创造条件,促成事物的质变 优柔寡断,贻误时机【背诵】遵循适度原则的要求①防止过犹不及。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尺寸”,不犯极端化错误。②遵循适度原则,需要“得中”,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③遵循适度原则,不能限于“得中”,当我们不需要事物的某种质的状态时,就要创造条件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改变我们不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归纳提升原理(主要内容):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量变和质变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③事物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方法论① :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方法论② :遵循适度原则把握好“分寸”,防止过犹不及,不极端化需要“得中”,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不限于“得中”,积极创造条件,促成事物质变本框小结把握适度原则度和关节点的含义适度的含义坚持适度原则掌握适度原则适度原则的必要性适度原则的含义如何遵循适度原则关节点的含义课堂检测1、“小满田塍寻草药,农闲莫问动三车。”小满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第八个节气,与大暑小暑、大雪小雪、大寒小寒等不同,二十四节气中并无大满这个节气,这与中国传统文化讲“中庸”之道,忌讳“太满”“大满”,认为“物盈则倾”“物极必反”的观点相一致。这启示我们要( )①坚持量的积累,促进事物的飞跃性发展②创造条件促使矛盾斗争性向同一性转化③处理好事物发展过程中连续性和间断性的关系,把握适度原则④注意质变的节点,防止不利的质变发生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D课堂检测2、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温度在0~100℃这个范围,在这个幅度内,水保持液态不变。如果超出0~100℃这个温度范围,突破度的两个关节点或临界点(0℃或100℃),水就变成冰或水蒸气了。下列关于“度”的认识正确的有①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②保持在度的范围内,事物就不会有变化③关节点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④只要突破度的范围事物就能发展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D课堂检测3、坚持适度原则,是坚持“得中”而处之的思维,反对凡事采取折中主义的消极思维方式。以下属于折中主义思维表现的有( )①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②把各种不同的观点无原则地拼凑在一起③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坚持分寸,防止过犹不及④在利害关系中坚持权衡利弊,分清主次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A课堂检测4、小明和妈妈一起吃饭,小明说:“这菜太淡了,没味道。”妈妈说:“加点盐试试。”小明说:“直接吃盐,岂不是更美味 ”小明这一回答( )①没有遵循适度的原则②超出了用盐的临界点,会发生质变③犯了极端化的错误④正确处理了菜和盐的用量问题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A课堂检测5、把握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遵循适度原则。把握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 )。①“得中”而处之,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②积极促成质变,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③“得中”而处之,积极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状态④超出“度”的范围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愿你眼中有光芒,活成你想要的模样!感谢聆听,下节课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