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授课题目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魏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本课立意 叙述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历史变迁,理解隋朝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掌握唐朝繁荣,以及民族交融的具体措意和意义。通过学习国家由统一到繁荣、强盛再到分裂的过程,旨在使学生认识历史发展不是一帆风顺,有历史发展必然性和曲折性,梳理正确历史观,
教材分析 宏观角度,在长期分裂动荡中,民族交融、区域经济发展。公元581年隋建立,中国再次出现统一王朝。开凿运河、修建粮仓、兴建洛阳,隋朝虽短,但影响深远。唐朝建立,历经“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迎来了盛世!自唐朝中期爆发安史之乱后,中央对地方控制严重削弱,最终演变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历史总是曲折向前发展,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再次得到开发,周世宗的改革也在为北宋再一统奠定基础。微观角度,本课共分三个子目:“隋朝的兴亡”,“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第一子目主要讲述隋何以“盛极一时”,虽短命而亡,但对后世“影响深远”;第二子目主要讲述唐朝前期的盛世局面、唐朝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第三子目主要讲述唐朝中后期政局、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及统一趋势。三个子目按时间顺序体现历史发展过程,各有侧重又紧密相连,立体地展示了该时期盛衰变化的时代发展趋势,体现了“盛世下难掩危机,分裂中又有统一”的内涵。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本节课学习隋唐盛世与五代十国,基于初中课本的学习学生对于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有初步的了解。基本掌握隋唐五代十国的时间段线。隋朝统一、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末农民大起义等这些都是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对于朝代更迭,历史发展趋势。学生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对历史发展规律有浅层的了解,但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探究历史发展规律,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尚需在高中着重培养。学习兴趣:隋唐时期是中国大一统文化繁荣期,学生对于不仅仅掌握而且充满对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这是本节课的兴趣支撑点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及课程讲授,掌握隋唐五代盛衰变化的表现和原因、民族交融的重要作用、区域开发的新成就,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时空观念、历史解释)2.立足时空,结合书本,通过分析史料,了解隋朝统一后修运河、建粮仓、营建东都,了解其三者主要关系。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隋朝盛极一时的原因以及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3.通过展示唐朝边疆与周边少数民族分布图,学生了解唐朝在不同区域采取的不同政策,理解民族交融与唐朝繁荣之间的互动性,认识少数民族对于边疆开发的积极贡献,体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进一步巩固与发展。(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4.通过问题情境设计,理解五代十国“看似乱、实则变”。结合本节课所学,形成对隋唐五代社会变迁的整体认识,统一中隐含的统治危机;分裂中又有统一的历史规律,并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 重点: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后,再次统一,理解隋统一的历史意义。 唐朝在民族交融采取的措施,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难点:叙述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历史变迁,认识历史发展不是一帆风顺,有历史必然性也有曲折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方法手段 方法:问题探究法、史料分析法、讲授法 (辅助:多媒体、学案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
名词解释 课前仔细阅读书本,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找到相关信息。做好课前预习绘画隋唐五代十国的时间段线与时间轴。利用互联网,了解“京杭大运河”、“玄武门之变”、“柜坊”、“飞钱”、“”朋党之争名词解释。
教 学 流 程
环节步骤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民族交融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公元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朝杨广灭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迎来隋唐统一。本节课我们将共同学习第6课《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感受隋唐盛世以及五代十国的动荡变化,探究历史发展规律。 回顾第5课,预习第6课 板书第6课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在分裂中走向统一,继而开始学习本节课。
隋朝兴亡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第一部分:隋朝兴亡师:公元589年,建立隋朝九年后再次完成国家统一。但书中给予的评价非常高“隋朝盛极一世,虽短命而亡,但影响深远”,请同学们阅读书本34页,回答哪些措施能体现隋朝盛极一时?生:(略)师:修建粮仓、义仓、京杭大运河以及兴建洛阳。修建粮仓、义仓、京杭大运河以及兴建洛阳三者有什么联系吗?隋朝的兴盛和大运河有什么联系吗?请同学们,阅读史料。史料展示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锡赉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 ——[唐]杜佑:《通典》卷7《食货七》生:(略)师:修建粮仓有何效果?生:(略)师:图片标注粮仓存在的位置。你联想到什么?粮仓为什么要建在运河周围?生:(略)师:605年至610年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南北的大动脉。全程两千多千米。途径涿郡(北京)—洛阳—余杭(杭州)三个城市。跨越六个省份(从北至南)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这里不仅想想隋炀帝修大运河仅仅是为了下江南吗?生:(略)师:除了修建粮仓和大运河之外,隋炀帝还营建洛阳,当作陪都!请注意洛阳的地理位置!思考兴建洛阳城的动机有哪些?师:政治上:为了巩固隋朝封建政权的需要,加强东都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以进一步控制北方和江南。经济上:江南地区经过六朝时经济发展。修建运河转运物资、粮食,满足中央政府以及国家需要。军事上:由于发动了对高丽的战争,利用运河转运比较便捷。个人原因:开运河与隋炀帝本人巡游作乐,眷恋江南景色和物质繁华也有直接的关系。生:(略)师:隋朝为何短命而亡?请同学们阅读史料?ppt展示师:人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有什么影响?生:(略)师: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兵役和徭役繁重,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最后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爆发,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但是又为什么说“影响深远呢?”阅读史料,理解京杭开通的意义?史料展示运河将我国纬度、气候、物产大不相同的区域联系起来,成为国家的生命线。运河沿岸成长起一批经济都会。处于水运干线与江海交汇处的区域,成为中国古代经济史上最为发达的地区。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门阀世族大发展的时期。隋统一后,他们仍依恃其强大的势力,企图与中央政权抗衡。这一尖锐矛盾在江南地区一直存在,隋统治者要实施对南方的有效统治,贯通南北运河势在必行。师:老师手里是京杭大运河的邮票。2014年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条大运河到现在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始于春秋时期,隋朝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促进运河沿岸城市发展,也巩固统一。除此之外,隋王唐建,洛阳城继续规划建设,加强了东西之间联系。总之,隋朝为唐盛世奠定了基础。那么唐朝有啊几位皇帝奠定、开创了盛世呢?生:(略)第二部分: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课件展示师:他们是如何治理国家的呢?也像隋炀帝时期大兴土木,穷兵黩武,最后民不聊生吗?请同学们阅读书本思考。生:(略)师:618年李渊建立唐朝,随后统一全国,继位者李世民吸取隋王朝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知人善任,国家迎来“贞观之治”。武则天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武周政权结束不久李隆基继位,前期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将大唐推向全胜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观看视频。观看视频师:阅读书本,结合视频,找出盛世大唐的社会新因素?生:(略)师:生产工具更新——曲辕犁;筒车。手工业:唐三彩以及此时中国在制瓷业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系统。商业也有新特色出现了柜坊和飞钱。(找一位同学阅读多媒体名词解释柜房与飞钱)长安是当时的国家大都市,外国人人口占百分之五!(现在的北京仅仅占1%)生:(略)师:除此之外,我们也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唐朝是如何处理多民族之间的关系呢?请同学们阅读史料。史料展示贞观二年,突厥来袭骚扰唐朝。当时出现两种意见,一种意见:”突厥世为寇盗,百姓之忧也。宜纵之使还故土,不可留之中国。”另一种则认为:子曰:“‘有教无类’,若赦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以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其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惠之有?”。生:(略)师:我们猜猜我们的唐太宗会那种方案?生:(略)史料展示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自古皆则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资治通鉴》师:通过阅读史料,思考唐太宗是怀着一中什么态度看待民族关系呢?生:(略)师:一视同仁!请同学们阅读书本,找出唐代的民族政策,一会完成填空内容。PPT课件展示 生:(略)师:请同学们观看图片,以及史料。思考包容开放的民族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史料展示生:(略)师:立足时空。面对多民族的国家,唐朝采取包容开放,兼容并包。手段也是多种多样,设立都护府、战争以及和亲多种形式推动民族交融。民族间往来活跃,交往频繁,唐朝在民族交融和边疆问题上的重要推进,为盛世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和文化支撑。生:(略)师:但是盛世也是埋藏隐患的!请同学阅读史料,分析盛世大唐存在什么问题?第三部分: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课件展示师:中央内部唐玄宗沉迷享乐,怠于政事。地方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朝政出现危机!(学生把书本划一下:标注为盛世危机)唐朝的盛世是有目共睹的,但衰落也是让人惋惜的!!推动唐朝为何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生:(略)师:阅读书本第38页,安史之乱后,唐朝是如何管理国家的?生:(略)师:藩镇割据的局面对唐朝发展有何弊端?请同学们阅读书本第38页史料阅读部分。思考,藩镇割据的局面是如何削弱中央集权的?史料展示 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天子顾力不能制……兵骄由于方镇,姑息愈甚而兵将愈俱骄。由是号令自出,以相侵击,虏其将帅,并其土地,天子熟视不知所为,反为和解之,莫肯听命……故兵之始重于外土地、民赋非天子有;既其盛也,号令、征伐非其有;又其甚也,至无尺土而不能庇其妻子宗族,遂以亡灭。师:地方节度使凭借自己手里兵权,控制地方的民政以及财政,世袭罔替或者自选继承人。强大的节度使甚至可以干预中央决策,这种情况中央不能制止,严重弱化了唐朝的统治力量。除此之外,唐朝的统治还存在什么祸患?生:(略),师: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什么是朋党之争呢?课件展示师: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875年,黄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此后,50年间中国又出现了分裂局面,就像欧阳修所说:“五代之乱,可谓极矣!五十三年之间,易五性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餘岁,甚者三四岁而亡!政局动荡,天下战乱!但是乱就是历史的倒退吗?课件展示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提炼图片信息。生:(略)师:五代十国的君主即位前都曾任过节度使。可以说是唐朝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史料展示政治上,严明法纪,惩治贪官,抑制藩镇,强化中央政权;经济上,招抚流民,垦种荒田,核定田亩,均定租赋,减免苛敛,裁汰僧尼;军事上,整顿军队,严肃军纪。——《中外历史纲要(上)》统编版教参师:思考后周的周世宗改革有什么作用?他的目的是?生:(略)课件展示955年起周世宗开始南征北战,完成统一大业。他先取后蜀一部分土地,解除后顾之忧,接着又三次亲征南唐,经过三年的战争,取得南唐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14州60县,长江以北尽归后周占有。随后他又北上收复了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中的瀛、莫、易三州之地。——《中外历史纲要(上)》统编版教参师:富国强兵,统一!周世宗。他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雄心壮志,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努力革除五代的弊政。五代十国又向统一方向迈进!可惜的是正当经济、军事顺利发展时,周世宗不幸病故。虽未完成统一大业,但为后来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准备了条件。生:(略)课件展示师:阅读史料,请同学们思考人口增长有何特点?中国的经济发生什么变化?生:(略)师:从唐朝至北宋,历经五代十国不难发现南方地区的人口快速增长,一跃已经超越北方。人口增长背后是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的稳定。史料信息也告诉我们,在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得到了长足开发!事实也是如此,历史称其为“第二次经济重心转移”生:(略)课件展示师:结合所学知识。观察从唐至北宋辽金的地图,思考,如何从多维视角审视隋唐五代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分裂?生:(略)师:可以小范围讨论 阅读书本,找出隋统一后的大工程“京杭大运和”、“粮仓”、“兴建洛阳”。依托史料分析,修建粮仓对于隋朝发展意义。思考,回答问题。思考回答问题总结隋朝大兴土木的原因;学生誊抄在书上,阅读史料和图片,回答问题阅读史料回答问题总结标注在书上。阅读书本,思考。并且画出唐朝的基本政策。观看视频阅读书本,回答问题。柜坊,飞钱名称解释老师进行补充,学生誊抄。阅读书本,回答问题阅读书本,回答问题。学生在书中进行标记。教师总结,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以及意义,学生誊书上。阅读史料思考问题。学生回答问题。阅读书本,回答问题,画下来。名词解释朋党之争。了解唐中晚期的藩镇割据以及五代十国的时间轴,立足时空。学生思考问题观察图片,提炼信息。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回答问题。书本知识要牢记,画下来。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教师利用书中一句话:“隋朝盛极一时,虽然短命,但影响深远”贯穿本子目,一方面依托书本,是教师与学生的媒介,加深学生印象。另外将复杂的问题简单话,问题细化分层帮助学生更好理解。阶段性对于问题进行总结,过度教师总结,理解虽然短命但影响深远!过度对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以及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初中课本已经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在此不做过多的赘述。观看视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围绕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了解的大唐繁荣。柜坊、飞钱教师简单解释、总结。大唐荣耀因素非常多,本部分着重经济,本节课着重是民族融合。下两节课着重是政治制度以及文化交流以及对外交流。过度到本节课第二个重点——唐朝的民族交融。民族融合是本课节重点。教师总结,并过度第三部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史料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的从材料中提炼信息,核心知识点。培养读史料的能力。让学生掌握当时危如累卵的政权!以及农民起义的必然,以及农民起义对于唐王朝影响,落实时空观念。本节课重点,问题环环设计,引导学生理解五代十国“看似乱、实则变”唐朝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周世宗改革。分裂中蕴含统一。南方经济再开发
课堂小结 总结:师:结合所学不难发现,五代十国不仅是藩镇割据的延续;看似动乱的时代,却孕育新生因素和统一趋势!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隋唐盛世以及五代十国,着重理解、掌握隋朝存在的历史意义以及唐朝民族交融的措施以及成就。此外,结合上节课学习内容,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统一与盛世,后又五代十国的再次分裂。正应了一句话:“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们更应该清晰的认识到历史发展是具有曲折性,也是在曲折中螺旋式上升!中华民族也是在统一、分裂···中逐渐建立、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理解、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通过学习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对于历史发展规律有初步的认识。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