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程标准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本课立意 从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三个方面。说明汉唐间制度发生的演变与变化。隋唐制度的创新之处以及其在历史中上的作用。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探寻历史发展的原因以及规律。
教材分析 宏观角度,本节课我们学习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化。作为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繁荣期,以及政治制度的成熟期。隋唐时期政治制度建设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给予本节课学习,了解秦汉以来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探究其的内在规律,引导学生理解政治制度的延续性,稳定性和创新性。微观角度,本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单元中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从选官、用官以及关乎国计民生的赋税制度,教材氛围三个子目:选官制度、中央官制以及赋税制度。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基本掌握隋唐时期主要政治制度,探究秦汉以来选官、中央官制以及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立足唯物史观,理解制度发展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依托国情为基础的创新。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本节课的初中衔接来自于统编版教材第七单元(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对于本节课隋唐发展的基本历程,贞观之治、武则天以及开元盛世···对于三省六部、科举制的基础知识有初步的理解和掌握,这是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本节课是对政治制度学习,既要掌握本课节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也要理解政治的演变规律以及历史规律,难度较大,需要在高中阶段培养!学习兴趣:隋唐时期是中国大一统文化繁荣期,学生对于不仅仅掌握而且充满对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这是本节课的兴趣支撑点
教学目标 依托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相应史料,通过问题层层设计,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及赋税制度基本内容,理解制度发展背后的历史规律,培养学生史料实证以及历史解释能力;探究秦汉以来选官、中央官制以及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立足唯物史观,理解制度发展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依托国情为基础的创新。在此基础上,理解制度创新对于中华文明延续发展的意义。
重点难点 (重)科举制度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租庸调制度的进步作用与两税法的特点;(难)汉唐赋税制度的变化。
方法手段 方法:问题探究法、史料分析法、讲授法 (辅助:多媒体、学案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
名词解释 课前仔细阅读书本,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找到相关信息。做好课前预习利用互联网,了解“租用制”、“租庸调制”、“均田制”、“三省六部制”、“两税法”名词解释。
教 学 流 程
环节步骤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史料展示白居易,字乐天 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元和三年)迁左拾遗 ……(会昌)六年,卒,年七十五,赠尚书右仆射,宣宗以诗吊。 ——《新唐书·白居易传》师:同学们,上课。从这段史料来看,白居易的生平与我们今天探究的哪些制度有关系呢?生:(略)师:可见,今天我们从历史学科角度,看到了不一样的白居易,不仅仅是一位诗人;更是“举人”、“官员”。那我们就开始一起去认识白居易的新身份和隋朝的这些制度吧。课件展示 通过白居易以及其相关的史料,引出本节课所学习的相关制度 调动学生积极性。拉近学生与书本、与历史的距离。
第一部分选官制度第二部分三省六部制第三部分赋税制度 第一部分:科举制史料展示“慈恩塔下提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白居易·《句》师:参考教材41页有图文信息,请同学们指出此句诗中“慈恩塔下提名处”与唐朝的什么制度相关?生:(略)师:没错就是科举制,从诗中不难看出年少得志的英气与傲气!隋唐出现科举制的原因是什么呢?隋朝初年隋文帝推广均田制以及实行“轻徭薄役”政策,国家稳定是科举制推行的经济根因。在民富国强的社会下,形成一批庶族地主!急需获得政治权力,参政途径,是阶级原因!另一方面皇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那为什么不继续推行九品中正制呢?请同学们阅读书本第40页内容、生:(略)师:士族没落,以“门第”为标准的九品中正制不适应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请同学们,将课件科举制的背景抄写至课本上。生:(略)师:隋炀帝建立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依托书本,画下重点——科举制的历程。生:(略)师: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选官制度的重要里程碑。存在中国1300年的历史。请同学们,阅读史料,找出科举在中国历史作用?史料展示就中国以往政治而言.....用人无客观标准,一定也要坏。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种客观标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寻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师:从正面角度,分析科举制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作用?生:(略)史料展示史料1: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汪洙《神童诗》节选史料2: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 ——赵嘏·残诗史料3:科举考试偏重文学、历史和学术问题,这对培养求实致用的思想是很不利的。这种制度虽然使中国保持了上千年的稳定,但是它同样也阻碍了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师:同学们,请阅读史料1思考科举制营造一种什么社会氛围?生:(略)师:同学们,请阅读史料2思考,太宗借用科举制达到什么政治手段?生:(略)师:同学们,结合以上材料,思考科举制对于中国发展有什么影响呢?生:(略)师: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对人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官本位思想,“学而优则仕”;强化儒学正统,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忽视自然科学,不利于科技进步。晚清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生:(略)师:同学们,回忆所学知识、我们都学习过哪些选官制度呢?生:(略)课件展示师: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荐逐渐发展为公平、公开考试;选官原则:逐渐制度化、公平、公开、客观;选官权力:从地方逐渐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生:(略)第二部分:三省六部制师:孔子曰:“学而优则士”,高中进士的白居易,必然是进入编制,走上仕途。请同学们,观看书本,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是?生:(略)师:三省六部制。什么时期出现,有什么时期正式确立?如何运行?生:(略)课件展示师:皇帝将完整的相权以程序的形式分成了决策、审议以及执行三项权力。并将这三种权力分给三个部分门,即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在负责执行的尚书省下设六部:“礼、吏、刑、工、户、兵”,来具体实施政事。规定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将完整的相权分化成三部分,从而加强皇权。三省同为丞相,同学想一想有没有种可能,三省联合起来“糊弄”皇上呢?生:(略)师:实际操作中往往是三省长官一起与皇帝商讨,他们一起议事的机构被称为“政事堂”。最后得出统一的结论,然后在交给门下审议,皇帝审批,尚书执行。这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我们以贞观某年的一场旱灾为例,看看三省六部制是如何运行的?生:(略)史料展示材料:贞观年间,某地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皇上着召集甲、乙、丙以及诸多大臣在政事堂商议此事。会后大臣甲提交书面处理方案:A.举行大型祭天求雨仪式,B.削减灾区赋税,C.修筑引水灌溉渠道。大臣乙认为甲的处理方案可行,上呈至皇帝,皇帝赞许,吩咐大臣丙负责执行。大臣丙将任务依次分配到属下三个部门。师:问题1:大臣甲、乙、丙所在的机构分别是什么?生:(略)师:问题2:小组合力思考,对于旱灾的方案国家机构是如何运作?六部哪些机构会参与?生:(略)师:问题3:唐太宗时期常给低官员以宰相的名号,扩大任用宰相范围。宰相议事的地方为“政事堂”,后称为“中书门下”。请思考,君主的目的是什么?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反映了什么呢?生:(略)师:君主集权!没错,现在请同学们完成表格。生:(略)PPT课件展示 师:不难发现,中国古代西汉至隋唐封建社会中央官制变化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宰相权力不断分化”第三部分 赋税制度师:一生为官的白居易深刻体会百姓的疾苦,曾写下大量的诗来映射社会劳动人民的辛苦以及官场的腐败。例如:《卖炭翁》、《观刈麦》、请带有感情品读《观刈麦》,思考映射农民是什么样的生活环境?生:(略)师:忙碌,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贫穷,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在白居易看来导致农民贫穷的原因是?生:(略)师:赋税!赋税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稳定的社会环境,合理的赋税制度,推动经济发展,国泰民安。反之,往往是农民起义,王朝复灭的主要原因!在学习唐朝赋税制度之前,我们现顺利唐以前赋税、税收制度的变化!师: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私田开垦,公田被舍弃。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的私有制,向农民征税!例如:初税亩、相地而衰征,更著名的商鞅变法。生:(略)师:西汉时期,建立编户齐民。将全国百姓编入国家体系中,保障国家税收。请同学们阅读书本,完成表格。生:(略)师:西晋时期,实行租调制度。何为“租调制度”呢?生:(略)史料展示 均田农民的赋税负担,以一夫一妇为单位,每年纳帛一匹,为调,粟二石,为租。——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师:以人丁为标准,“调”以布或帛上税;“租”以粮食上税。北魏时期,国家颁布均田制。原有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接受土地的农民要向封疆国家交纳赋税和服役,土地只允许使用不允许买卖,实际上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北魏在均田制的背景下,除了实行租调制,还有就是成年男子必须要负担徭役!请同学们,思考唐代的赋税制度有出现什么变化呢?生:(略),师:租庸调,何为庸呢?课件展示师:不去服徭役,可以纳绢或布代替,称为庸。同租调制相比,租庸调制有何进步意义呢?生:(略)师:(1)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百姓生产积极性提高;(2)政府的赋税收入有所保障;(3)租庸调制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生:(略)史料展示材料1:由于安史乱后出现的民户大迁徙和土地所有权的大规模转移,唐初实行的户籍制度和均田制度已经不能维持。在这种情况下,朝廷的财政出现严重危机。 ——翁俊雄:《唐后期民户大迁徙与两税法》材料2: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 ——黄永年《唐史十二讲》师:阅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安史之乱后,社会出现什么新现象?生:藩镇割据,中央对于地方的控制减弱。土地兼并严重,失去土地而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师:对于国家的税收有什么危害?生:财政出现危机,国家没有钱!师:结合书本,概括两税法的背景以及内容,完成表格。课件展示师:阅读书本43页思考,相比较租庸调制度,杨炎两税法有什么创新之处呢?生:(略)师:顺应了历史趋势,放松了人身控制,简化了税收明目,简化了时间,减轻百姓负担。同时,以财产为目标,扩大税收对象。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生:(略)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43页,探究拓展。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税法的看法。生:(略)师:看来很好的制度也需要,也需要维护,运行。回顾中国东周-隋唐时期的赋税制。不难发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们的赋税制度也是发生变化。以人丁为主到以土地财产为主;人身控制逐渐松驰;税收种类减少;从实物地租到货币地租;不定时—基本定时,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生:(略)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中国隋唐时期的主要的政治制度:选官制、三省六部制以及赋税制度。作为统一多民族的盛世王朝,隋唐在整个王朝史上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结合本节课学习的政治制度,仔细揣摩钱穆先生和习近平书记说,谈谈制度建立的认识。 阅读诗句,思考白居易年少得志兴奋联系书本慈铭塔,联系本节课学习的第一子目。依托视频,思考科举制的背景。思考,回答问题。思考回答问题阅读史料和图片,回答问题阅读史料回答问题阅读史料回答问题总结科举制 客观评价科举制制度。总结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了解趋势。过度本节课第二部分。阅读书本,利用思维导图,理解三省六部制。阅读史料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小组讨论,回答问题。过度,总结中国古代汉代以来中央官制的演变以及趋势。阅读史料思考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回顾、复习以往知识。了解租调制、租庸调制度。学生思考问题阅读史料,回答问题。阅读史料,回答问题。理解两税法的背景以及内容。表格对比,理解两税法的创新进步之处。全面理解两税法。 诗歌鉴赏,观看视频、结合书本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总结,梳理科举制的背景。加深记忆。掌握科举制的基本历程,标志。提炼史料,落实史料实证精神。层层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思考、了解,客观评价科举制度。过度总结、了解中国选官制度的基本内容以及演变趋势。过度到本节课第二个重点——三省六部制加深巩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总结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以及演变趋势。调动学生兴趣,拉近历史距离。培养分析问题能力。梳理、了解汉至唐赋税制度的变化。秦汉以来选官、中央官制以及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
课堂小结 总结:师: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具有相聚稳定性和延续性!产生——发展——完善是以过程。这一过程是结合社会发展、国情不断完善。良好的制度是适应社会发展基础上不断创新,造福人类与社会。生:(略) 理解制度发展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依托国情为基础的创新。在此基础上,理解制度创新对于中华文明延续发展的意义。 立足唯物史观,引导学生理解政治制度的延续性,稳定性和创新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