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 题 3、土地改革 时间与序号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两部分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和土地改革的意义。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在它的指导下,土地改革在全国展开,并于1952年底基本完成。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历史认知能力、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但是土地改革这部分历史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所以在学习时会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采用图文资料,帮助学生感知这段历史,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 1.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意义。在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中,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组收集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和现在土地改革的资料,整理相关信息,掌握归纳总结的方法;通过对历史材料的分析,掌握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认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几千年来的土地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意义方法与媒体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问题导学、合作探究等 媒体资源:地图、视频、文字史料、多媒体等过程设计(教学板块名称)教 学 内 容 策略方法、问题预设及探究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 史料分析 自主学习 精讲点播 史料分析 体系建构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迁移运用 情景导入:白毛女的故事 思考:造成喜儿这一处境的根源是什么?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分析图片、文字史料思考以下问题。 农村经济存在什么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问题。土地分配不均会有什么结果? (土地改革的原因) 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而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党史》 阅读课本归纳概括以下问题,铅笔做简单标记。 土地改革的时间、开始的标志、具体措施。 西藏农奴制改革的时间、中心任务、结果。 土地改革使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的目的: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让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阅读史料,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材料一 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最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土地改革。” 材料二 我们祖祖辈辈做梦都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在自己的土地里出力劳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的劲头怎能不大呢? 材料三 毛泽东也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 构建本课知识体系,教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进行展示、点评。 土地改革 原因 过程 意义 从知识体系入手,再次点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加深学生理解。 课堂练习题目 1、下列各项,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的是(C ) A.《中国土地法》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 2、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的标志是( D ) A.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 B.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1952年,全国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3、从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到孙中山先生的“耕者有其田”,中国农民拥有土地的千年梦想都没有实现,真正的“耕者有其田”是在( B )后普遍实现的。 A.新中国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C.辛亥革命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颁布 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入本课内容的学习 史料分析,尽可能多的获取信息,进行分析概括,提高学生史料分析能力。 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了解本课的基础知识。 强化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多方面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要求。 构建知识体系,整体把握本课知识的逻辑体系,便于学生理解巩固。 总结提高,巩固新知板书设计 知识体系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历史填图册和伴你学巩固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