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8课 辛亥革命【课标解读】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知识梳理】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遭受重挫的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2.经过(1)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在官制(改革官制,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军事(编练新军)、商业(鼓励发展实业)、教育(废科举,发展近代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戊戌变法的内容颇多相似(2)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3)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4)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但很快被证明此路不通。(5)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这使很多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3.评价①新政是清政府迫于压力采取的改良措施,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②腐败无能的权贵掌握政权,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③新政最后被证明是一场骗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采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④新政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二)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组织上(1)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2)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2.思想上(1)提出三民主义①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②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从此,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开始了。(三民主义的评价进步性①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革命纲领,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②三民主义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不敢放手发动群众,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具有很大的空想性。 )(2)革命派积极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3.军事上:孙中山组织多次反清武装起义,以徐锡麟、秋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一)武昌起义1.有利时机:保路运动1911年,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转而出卖给列强,激起人民的强烈愤慨,引发保路运动,并发展为武装起义,清政府抽调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革命党人决定趁机发动起义。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随后,新军其他各部的士兵纷纷响应。3.结果(1)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2)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二)中华民国建立1.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2.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1)袁世凯在英国等列强支持下,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并诱使革命党人展开和议(2) 在内外交困和重重压力之下,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他做大总统。(3)袁世凯施压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清王朝结束,也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的终结。(4)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就这样落入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1912年3月)(1)目的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防止袁世凯专权(2)主要内容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②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④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2)评价:积极方面: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际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促进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进程。局限性:①它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②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很难真正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1)政治层面: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2)思想层面: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3)社会层面: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思想的藩篱。(4)经济层面: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辛亥革命的局限及教训(1)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2)没有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3)没有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习题巩固】1.[2023·山东德州高一期末]下面为孙中山为某一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所作的题词。该组织是( )A.兴中会B.中国同盟会C.国民党D.中华革命党2.下列两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B.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进程曲折C.推翻专制统治的社会共识D.建立新国民社会的共同愿望3.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这里强调的“首义”是( )A.推翻清王朝并推动民国建立的起义B.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C.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D.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4.《卿云曲》曾被选为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为:“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简短的歌词颂扬了辛亥革命( )A.结束君主专制制度的伟大功绩B.使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的巨大成就C.推动社会生活习俗的迅速进步D.涌现出了许多拥有爱国精神的仁人志士5.《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一书中提出了“现代性”概念,其特征主要包括:民主化、法制化和工业化。辛亥革命在“法制化”方面的主要表现是 ( )A.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C.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6.“尽管清政府对改革的态度由消极逐渐积极,从应付逐渐认真,但最终没有挽救改革,伴随改革失败的是自身政治命运的终结。”这一改革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维新运动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7.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8.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是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 )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B.是推翻清王朝并建立中华民国的起义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D.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9.下面为1912年1月2日北洋将领联名致电请内阁代奏的电文。北洋将领的真正意图在于( )我北方将士十余万人均主君宪。现奉懿旨,将君主民主付诸公决。然革党强横,断不容有正式选举,则必仍徇少数人私见,偏主共和。我将士往返电征意见,均主死战……A.督促清政府加快立宪步伐B.向清政府表示效忠决心C.向南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D.使袁世凯获取清政府实权10.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民国初年( )1912年 1月 1912年 2月 1912年 2月 1912年 3月 1912年 4月 1915年 12月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提出有条件的辞职 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蔡锷等率军反对袁世凯称帝A.民主共和理念和实践存有偏差B.袁世凯权力已被制约C.民主共和已成为社会共识D.政治民主化持续发展11.1911—1913年,“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据统计,当时全国公开成立的团体达682个,其中政治类团体312个。这种现象说明该时期( )A.政党政治在中国确立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民主政治成为时代潮流D.专制主义已被彻底根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